❶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 关于服饰的起源,其根本原因是( )。 a、衣服的观赏性b、衣服可以遮羞 c、衣服的地位
4 以下不属于“装饰”的是(c )。a、衣服 b、首饰c、毁饰d、化妆型图案或发式发型
5 对服饰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
b、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c、服饰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d、服饰由于它的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 对服饰文化理解有误的是(a )。
a、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创造了衣服 b、先有衣服,后有装饰用的饰物
c、衣裳形制既备,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
d、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结发而后出现披发
7 没有体现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的是( d)。
a、从服饰中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
b、注重服装的装饰、首饰及佩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
c、西北回族妇女的盖头,依年龄的不同而分绿、粉、黑、白等颜色
d、从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
8 在耳孔中塞细竹管或其它筒状饰物,即古代所说的瑱、珥,但不是玉石料的民族是 a、独龙族b、傣族c、凉山彝族d、台湾高山族
9 以下不是服饰的文化内涵的 (c )。
a、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和生活方式b、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c、服装穿着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d、由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10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最终导致亡国的是(d )。
a、夏桀b、周厉王 c、汉哀帝 d、殷纣王
11 喜庆节日、丧葬、生日、文艺表演、等不同的场所与活动,都有不同的服饰,这是从哪个标准对服饰的分类(b )。
a、按不同历史时期划分b、按不同的礼仪场所来划分 c、以年龄和性别来划分
d、按不同的社会职业来划分
12 有拔除胡须习俗的少数民族是(d )。a、德昂族b、傣族 c、黎族d、彝族
13 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了服饰的什么文化内涵 (c )。
a、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b、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c、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和生活方式d、服饰是原始崇拜的载体
14 以下不是按身体不同部位的穿着来划分的是( d)。a、帽类b、首饰类 c、军装类d、鞋袜类
15 从历史资料看,中原地区多 (d )。a、披发b、编发 c、束发髻d、编发和束发髻
16 以下对服饰的历史理解有误的是( b)。
a、已有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 b、甲骨文中也有桑蚕、衣、裘、帛等象形文字c、帽、冠几乎是同时产生的d、南方民族多以草或麻编织成鞋
17 对装饰品的历史认识有误的是(b )。
a、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
b、商代的遗址中出土的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
c、大汶口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装饰品,而且有梳理头发的镂空漩纹梳
d、在殷代,玉饰和象牙笄、骨笄,其雕琢与造型等工艺已相当精美
18 “。”出自( c)。a、《礼记》b、《后汉书·舆服志》c、《世本》 d、《商书·太甲中》
19 以下没有体现从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的是 (b)。
a、苗族与侗族都喜欢银饰
b、甘青地区的回、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服饰有很多相同之处
c、云南迪庆地区的纳西族和藏族的毛皮服装基本相同
d、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服装有一部分与相邻的藏族相同
记载“伯余制衣裳”、“胡曹作衣”的是(c )。
a、《易·系辞》 b、《白虎通义》c、《世本》d、《后汉书·舆服志》
❷ 物质性活动是什么意思
(1)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直接现实性的活动版;客观物质性;权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3)有目的、有意识;人的活动 (4)单个人的孤立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纯粹个人的实践;历史;内容;形式;规模;水平;历史条件;历史条件
❸ 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规律,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是因果循环,因为自古至今,人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一切都是人心的体现
❹ 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各代表什么什么意思,这是关于实践的内容
实践的主观来能动性:
是指认识源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变革客体,使主体和客体不断统一的活动,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
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❺ 高中政治,谁能给我通俗易懂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怎么区分这三个性质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说实践在本质上是物质运动、物质现象;主要是强调实践区别于纯主观的意识活动。
2、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人同自然界的斗争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的。单个人无法同强大的大自然相对抗,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超出个体力量的社会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
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实践的能动性: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
特点: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定和特点,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的主体行为,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独立存在,实践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思维需要认识获得的知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是前后相继、水乳交融的主体日常行为。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
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它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5)中国物质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❻ 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为什么是学历史的原因
因为社会发展本身就是要符合历史规律的。
❼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就是物质生产的历史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们的状况如何,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活动,首先要吃、喝、住、穿,能够生活。为了能够生活,就需要有食物、住房、衣服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如果停止物质生产,人类就会很快灭亡。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它的社会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观点如何,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怎样等等,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互相区别,形成不同性质和面貌的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物质生产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当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的时候,社会制度、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等也就必然发生根本的变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以及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物质生产的历史。
❽ 社会形态的发展史自然历史过程为什么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第二,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并把这种生产关系看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上,第9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就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而由历史纵横深度和广度来说: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由猿进化到人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当进化,中国古猿第一次用自制的工具(不论这种工具是何等的粗糙和简陋)在生产食品时,枪,便将自己同其他一切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使自己变为人。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求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活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原因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它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精神的产物,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❾ 物质性 改革开放
成就从三点看:
(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❿ 中国历史上的一治一乱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吗世界史的情况是怎样的望详细解答!
中国古代早就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驺狗”,“一乱一治” 的观点。其实用现代科学的热力学观点来思考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人口的增加,最后社会崩溃的天下大乱,究其根本,就是一个“熵”不断倍增,最后不得不通过自然法则将其消除的过程。
人的慈善和悲悯之心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人权法则,但本质上却是和“熵”增规律以及“自然选择”规律相违背的。
历朝历代创建时期大治,经历过动乱之后人心思定,而战争和灾荒本生通过残酷的选择竞争淘汰了大批人口,所以这阶段人的基因是相当优秀的。而王朝确立后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社会条件好转,则人的基因也在逐渐变化,依靠家族势力或先天条件或社会救济等条件而不劳而获的人口将越来越多。如果考虑到腐败和宗教信仰以及地区分歧等等消极因素,社会的负面因素也就越来越多,这种增加等同于熵值的不可自动逆转式增加,只能通过系统外作用力予以消除。
即便能消除,其代价也是更大系统内熵值的增加,也就是说,在总系统内熵值的绝对数值是不可能降低的。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来动乱的规模越来越大,科技越进步,死亡人数越多的原因。
春秋五霸时期,不过甲士书千,战车千乘;战国后期则一战坑杀数十万;东汉末年是白骨盈于野,千里无鸡鸣;明末的天下大乱更有张献忠屠尽四川的壮举,到了现代两次世界大战,军队伤亡上百万,平民死亡上亿,再加上核武器的毁灭性因素,人类确实已经几乎到了末世。
屠杀本身的破坏作用和反人类性是毋庸质疑的,出于人类所基本的良知,是必须要反对的。然而,马斯洛说过“战争和饥荒是消灭人口最好的武器”,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这一论断被体现了,但是要明确一点的是,在中国社会一乱一治交替轮回的背后,更多的是掩藏着“人祸”二字,不妨更进一步地说,一个缺乏有效制约而又强大无比的权力,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