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象棋是起源于中国吗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 “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②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③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2. 国际象棋的历史是什么
国际象抄棋在世界上非常流行,每隔几天就有一场重大比赛举行,全世界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已达上亿人。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是这样的:传说二千年前的印度,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人们热衷于战争,互相残杀,情景惨不忍睹。为了消灭战争,维持和平,聪明能干的宰相达依尔想出一个好主意:发明一种类似两军打仗的游戏,将人们的精力吸引到棋盘上来,借以消灭战争,保持和平。这种游戏就是早期的国际象棋。
3.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有何渊源
中国象棋和世界象棋表面上看起来大同小异,除了在规则、走法上有一些差别,另外中国象棋多了炮和士,国际象棋多了后,实际上两者蕴含的文化差异却非常大。
首先从棋盘上来看,中国象棋中间以“楚河汉界”相隔,比较生动地表现了古时两军对垒的场景。另外,中国象棋的棋子都摆在交叉点上,通过线与对方交锋;国际象棋则没有界河分隔,棋子都摆在格子里,棋盘的差异体现了中国人运筹帷幄以及西方古战场上满盘皆兵的作战风格。
炮: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最大的差别就是炮,追求大一统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是政治中心,城市管理乡村, 城市的规模较大,城市失守,意味着统治权的丧失,拥有城市就拥有了一切,城市的职能决定了攻占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中国象棋里有炮,这是攻坚的需要,但在西方封建社会里诸侯的基地不过是城堡,回旋的余地小,野战决定命运,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战争更体现人的因素,所以国际象棋没有炮。
后:
在国际象棋中,后的作用举足轻重,中世纪的欧洲,王室之间的联姻是常态,诸侯之间通过联姻结成联盟,王后是力量结合的纽带,国际象棋中王后威力巨大与此有关。妇女是各级骑士崇拜的偶像,王也不过是大骑士。王后力量超群,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当然后的威力强大,也是西方女权的见证。但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皇后也不过是皇帝的附属品,在中国象棋都看不到后的影子。
兵:
在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中,兵的规则都是只能冲锋不能后退,在最前方保家卫国。但是不同的是中国象棋中的兵无论如何冲锋陷阵也都还是兵,拱到底线就没什么用了,这一点也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老百姓不在乎政权的兴亡,明哲保身比什么都重要,当顺民是首选,因此奋斗没有价值也就失去了动力。而国际象棋中的兵被称作是灵魂棋子,一旦攻到底线可以升变为王以外的任何子力,“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这体现了西方论功行赏的公平性,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尊重个性的民族和开放性的棋义大概也是国际象棋在国际上成为主流棋种原因吧。
王:
王是胜负的标志,中国象棋中的“将、帅”龟缩在九宫之中,他是国家的象征,是“被软禁起来的傀儡”,一旦遭到攻击,必须士相守卫才能逃过一劫,但在国际象棋中,王没有皇宫,他的助攻作用非常明显,到了残局必须“御驾亲征”的,国际特级大师古菲尔德曾经说过:“在开局阶段,王是一个婴儿;在中局阶段,王是一个小孩;在残局阶段,王则是一个成年人。”充分说明了国际象棋里王的作战价值,尤其在残局中可以随意行走的特点就凸显出来。还有国际象棋中的“王车易位”一方面是帮助王逃离险境,另一方面也更大方便出动了车,有研究显示“王车易位”的规则源于中国古战场的故事,也更加说明象棋应该起源于中国。不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更加灵活变通的游戏规则。
车:
中国象棋中的车威力巨大,所谓“一车九子寒”,车的作用也说明了象棋应该起源于中国,理由是中国古代车兵曾经是最重要的兵种,先秦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看的就是车兵,所谓的“万乘之国”或“千乘之国”, “乘”就是车兵,车兵越多发言权越大,“万乘之国”是天子,“千乘之国”只能是诸侯了,因此“车”是战争的灵魂,是地位的保证,只能威力巨大了。国际象棋中的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城堡,中世纪的欧洲城堡是防守和进攻的基地,是诸侯的堡垒,诸侯重视塔,但城堡不是轻易可以搬得动的,其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国际象棋中的“车”威力小于中国象棋中的“车”,重要性也低于中国象棋中的“车”。
象:
中国象棋中的相(象)主要是防守,而且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内行走,因为相是文官,所以是不出门打仗的;而国际象棋中的相威力很大,可以突破河界的限制去攻打,因为欧洲人对象兵的畏惧是有历史传统的,大象组成的部队在冷兵器时代,生命力强于任何部队,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在 “帝国时代”游戏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马: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中的马最大的区别是在于蹩马脚。骑兵是当时中世纪欧洲军队的核心,欧洲以平原为主,骑兵强大了就可以所向披靡,所以国际象棋中骑士的马没有任何限制,蹩马腿也就无从谈起。但中国就不同,蒙古人差不多可以纵横当时所有的文明世界,但一入江南,江河山脉,使蒙古人一筹莫展,有力气使不出来,所以中国象棋中的“马”到处被蹩腿,骑兵的作用被限制了。另外一方面,蹩马腿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府腐败,内部勾心斗脚的淋漓体现。
士:
在中国象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靠近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越离帅府近的,越有名无实;越靠近“基层”的,越出类拔萃。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士虽然是国家的精英、栋梁之材,却只能在狭小的后宫里面踱步,不能大展宏图,这就是中国封建官场中的机构臃肿,讲排场摆架子,却忽视了量才录用、论功行赏。国际象棋中没有设置士,就是精兵简政,小政府轻赋税,王无士保镖护卫,更加行动自由,身先士卒,呈现一个积极开放的国家形象。
在华旗,公司将中国象棋中的炮加入其中,演译为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爱国者象棋,并将其引申为自身的企业文化。
炮:出奇制胜 事半功倍
炮体现的是一种跳跃性思维,多动脑筋,事半功倍。华旗鼓励员工先动脑,后动手,再动钱。
王:深入实际,优化管理
在华旗,鼓励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强调无论是总经理、总监还是部门经理、主管都要深入基层,打破管理的边界,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
后:重视女性,统合综效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往往受到忽视,华旗重视女性的性格优势,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提倡“统合综效”的思维方式。
象:内政外交,信息互联
国际象棋中的“象”是内务和外交皆要负责的“全面人才,华旗提倡对内、对外的开放性,奉行“知彼解己”的思维方式。
马:鼓励创新,提倡共赢
华旗鼓励员工之间共同进步,坚决反对“窝里斗”、“勾心斗角”;提倡与竞争伙伴之间的共赢,反对互相“拉后腿”、“挖墙角”。
兵:执著追求,实现理想
兵只是攻到底就可以变成王以外的任何角色,华旗的员工只要坚持不断地努力,每个人都有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完全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爱国者国际象棋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非常人性化,具有深远长足的实践意义。我们应将国际象棋的精髓纳入我们的思维及行为中,这才是对国际象棋精神的深刻领悟。
4. 国际象棋的来源和故事。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一个古老的棋种。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古印度、中国、阿拉伯国家等。
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年在《亚洲研究》上发表《印度象棋》一文,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
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4)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历史扩展阅读: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中国围棋、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定:国际象棋由黑白两棋组成,执白先行,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杀。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称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包括垫将、避将、消将)。
如果无法应将,王即被将死,攻击方取胜。除"将杀"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
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5.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关系各自的发展历史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派等。
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
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4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Chess”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6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译为王;Queen译为后;Rook: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Knight:骑士(或称为爵士),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Bishop:传教士,与象(相)走法类似,称为“象”;Pawn译为兵。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6. 国际象棋有哪些历史渊源
一说,源于亚非。
国际象棋源于亚非一带地区,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次大陆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ji)的游戏,但是这种棋只有车马象王兵五种棋子,象征着当时的兵制。当时的规则并非像现在一样双方对弈,而是有四方,所以称之为四方棋。规则是吃掉其他方的所有棋子。四方棋用梵语命名为“恰图兰加”。而后传入波斯,但波斯人咧,口误,就变成了“恰特兰格”(Chiat Lange)。然后这名字又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 (Saudi Lanz),接着就从阿拉伯开始广为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后”(queen)出现在了棋盘上,但是后只能在斜线上移动,双方斜线互异,所以不会相遇。15世纪之后,后的威力渐渐被提升,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兵可以升变,之后渐渐发展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国际象棋棋盘。
另一说,源于中国
1、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的修身所好,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内容是琴棋书画的画作,但是重点在于,古代一些画作中,“棋”所画的是8×8的黑白相间的棋盘,与现在的国际象棋棋盘相符,而不是19×19的单色围棋棋盘。
2、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西洋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但是北宋时期在15世纪之前。。。也就说这个时候“后”还没有被创造。
7. 国际象棋的来历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几种说法:
1、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 “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2、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注: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③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8. 国际象棋的历史资料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斗游戏之一,和中国的围棋、象棋和日本的将棋同享盛名。一般认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这类游戏。当时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国际象棋在着法上简单得多,它们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战车和大象。在棋盘上,国王和他的维齐(即今天的后)统帅一切。据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从印度逐渐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波斯和欧洲。11世纪时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纽斯很喜欢的一种消遣。
这种游戏一传到西方,有个别棋子的名称和设计便与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会阶层挂上了钩。王和兵当然没有改变。大象在印度军队中是一种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则由主教替代,主教在当时中世纪教会中颇有权力,而大象在西方战事中没有人知道其威力无比。棋史学家列维在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曾经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兽力作战。印度棋盘上的武士,变成了马,世人公认为是骑士制度的一个代表。古战车变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则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于波斯文"ruhk"(战车的意思)或者是出于意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后,维齐转而名为后,是中世纪宫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纪末,国际象棋规则在欧洲起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后从依附于王而变成在棋盘上极具威慑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时可以选走两格,象可以在斜线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够和车易位。这些变化可以说已经和今日世界上159个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国际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这种走法已被当今国际棋联这个国际象棋世界性组织所属的500万注册棋手所认可。直到进入20世纪时,国际象棋仍被认为是贵族和富有闲人的游戏。而今天,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使得国际象棋逐渐普及起来。如果说,国际棋联现有五百万注册棋手和数以亿计会下国际象棋(据国际棋联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现全世界大约有三亿)的人,那么,其中除了少数尖子棋手把它作为艺术和终生职业外,其余都是这种游戏的爱好者。
的确,在前苏联和接过前苏联"国际象棋王国"旗帜的俄罗斯,国际象棋是国家体育,被奉为"国棋",比足球更受人喜爱。由于国家和群众的大力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前苏联特级大师们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国际象棋的棋坛,虽然他们的优势很快受到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际象棋强国的挑战。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将棋和中国的围棋、象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国际象棋着法多变,趣味横溢,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更具有极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把国际象棋列入小学课程。
9.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分别起源于哪个年代
国际象棋发祥地一般认为是印度,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但假如我们笼统地说起源于国运昌盛的亚洲文明古国,那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国际象棋以贸易、战争、宗教、外交等不同渠道从东方向西方传播,它的路线大致是:印度——伊朗(波斯)——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伊朗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国际象棋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波斯卡尔那马克时代(约公元590—620年),据说是印度外交官们把这种棋戏带过去的。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并从那里学到了国际象棋,于是国际象棋很快就在阿拉伯的上流社会中得到流行。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国际象棋逐渐又被带入欧洲。
到了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此后国运与棋运的正比例关系似乎也就更清晰可见了。
16至17世纪,在国际棋坛占主导地位的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棋派,当时意大利开局风靡一时,这与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不无关系。
18至19世纪前半叶,英国和法国棋手相继从世界棋坛崛起。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起飞,引人关注的是英国首创印刷术的嘉士顿发行《国际象棋》一书后,英国棋风大盛。法国执仗棋坛牛耳则是在拿破仑称帝前后。此后,英国式开局、法兰西防御开始流行。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和美国逐步强大,其棋艺也开始在世界领先。1851年,国际象棋史上第一次国际循环赛举行,德国数学教师安德森摘得桂冠。但1858年,美国年轻棋手摩菲在巴黎击败了安德森。德国哲学博士拉斯克从1894年至1921年共保持了27年的世界棋王王冠。
在革命导师列宁和斯大林的大力提倡下,苏联自20世纪中期起,成了世界棋坛“超级大国”。40多年来,苏联棋手所向披靡,几乎独霸棋坛。对此,苏联人对待国际象棋就像对国防强大、科技发达一样引以为豪。然而在苏联解体后,一向被视为“国棋”的国际象棋运动也不免蒙受损失。
1991年,稳坐世界冠军后座13年的前苏联棋手奇布尔达尼泽失冕于中国年轻棋手谢军,原因之一就是后方不稳,失去了坚强后盾。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