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要详细点
道家思想,分黄老,庄子,和朱扬为三者结合体。
汉朝文景之治采用道家无为而回治才能是秦末汉答初社会动荡群雄逐鹿时期对社会经济破坏的恢复起到了很有效的恢复,对后来汉武大帝的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收南越,西吞西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
B. 道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C.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影响
1、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为的改造干扰。
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2、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主张要适可而止。
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此观点直到当今社会还是很受用。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1、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
“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总之,道家人生哲学的差异和互补,迥异成趣,交相辉映,以其博大精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传统哲学灿烂的文化星空里,也将影响于当今乃至后世。
(3)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扩展阅读
1、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
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形 ) 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
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D. 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政治主张,而是自然结果。内
道家主张无为容,它的政治主张就是没有政治主张。
道家是彻底唯物主义,没有主观能动性,而是客观能动性。
客观能动性指人的客观本能,如人的生存本能、记忆本能、学习本能、思考本能,利用这些本能认识并运用自然客观规律,促进人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的头脑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个强大的工具或特性,就如同大自然赋予熊之力量、豹之速度、虎之威猛、猴之灵巧,或牡丹之艳丽,兰花之幽香。
E.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地位 和影响
道家在哲学、政治、道德、人生观、美学、宗教子各方面都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在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作为显性文化存在, 而多数时期则已隐性文化在思怨文化史土起深层作用和影响, 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抵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从政治角度说, 道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而复杂。道家对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被统治者视为必不可缺的“ 帝王南面之术” , 努力修习; 另一方面它又被统治者视为异端, 加以歧视。这是因为道家本身就有两大趋向迥异的流派的缘故。
从哲学角度说.道家对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极为深远。这种影响从先秦就已开始。先秦时代的儒家和法家, 都受到过道家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还表现在许多哲学范畴的广泛使用上。此外,先秦时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响, 像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早年都曾学黄老, 法家本是一个现实功利性很强的学术流派, 他们的哲学基础可以说全靠道家提供。
从道德角度说, 道家追求伦理道德的内在精神, 对后世的伦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老子: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指出人为地提倡某种道德实际乃是这种道德已经沦丧的表现。要调整道德,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关键不在于形式上怎么提倡, 而是要从人的心灵深处、感情深处解决问题。这一点, 倒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某种相似之处。
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影响极为广泛。历史上那些志趣高远, 淡薄名利, 胸襟开阔, 性情豁达, 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在坎坷挫折面前谈笑风生的人, 大多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 那些外似愚拙, 内藏机智, 宽容大度, 能藏垢纳污,不患得患失,不宠辱若惊, 能刚能柔, 能进能退, 办事稳重沉着, 富于弹性的人, 也多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 那些僵赛反俗, 不肯向权贵摧眉折腰, 对现实事事看不惯, 又不肯同当权者携手共进, 只站在一旁冷眼观看, 发表些充满愤世嫉俗的高论, 做出些违背常情异事的人, 也往往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那些与世透巡, 和光同尘, 形如稿木, 心似死灰, 或遁迹山林, 情愿薄食菲衣, 与鸟兽同群的人, 也可能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
道家对宗教的影响也极为深刻。许多学者都已指出, 佛教传入之初, 人们都把它看成与黄老是同一物事。因为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不易被人理解, 佛教学者向人们传播佛教教义, 也往往借助道家的思想, 所以早期佛教徒中学《老》、《庄》的人特别多。佛教的发展历程就是越来越中国化的历程, 最后终于形成了所谓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有很多方面的内涵,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吸收和融合是其主要内涵。而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与佛教沟通的是道家文化。
F.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哪些文人有影响具体的诗歌创作之类的,最好详细些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G. 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
中华文化之根
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H.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哪些文人有影响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来秋末期,创始源人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史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世人所熟知的《饮酒二十首》《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有着道家的意味。如《饮酒》中陶潜自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中最令我们所做熟知的,就是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I.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道家思想还影响了宗教以及中医的文化。
J.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哪些文人有影响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专多的门徒,地属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后程朱理学兴起,独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