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
B. 军事理论中国国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
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中国近代国防的历史启示扩展阅读
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
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和军队指挥体制的确立;国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国防教育的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国防工程设施;
常备军战斗力和战备水平的提高;国家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防立法以及国防理论的研究等。提高常备军实战水平和增强国家威慑能力,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C. 中国近代的国防历史启示,是什么
启示之复一:落后就要挨制打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D. 中国国防历史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E. 中国的国防历史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
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军费有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
(5)中国近代国防的历史启示扩展阅读:
我国国防的性质: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卫祖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即我们的国防是全国人民的国防。
二,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国防不受外国势力的影响,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即我们的国防是独立自主的国防。
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不搞霸权主义,我们不要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我国的一寸土地。即我们的国防是积极防御的自卫型国防。
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来历
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
国家之所以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一是针对和平时期人们国防观念淡化,需要加强国防教育;二是为全民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载体。
依法确立一个每年都能让全体公民共同接受国防教育的时机,可以更好体现我国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会性的特点。此时学校普遍已经开学,便于学校和社会组织活动,不选择历史上的某一国耻纪念日,为的是不针对特定国家。
四次“倒逼”的国防现代化之路
第一次“倒逼”是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进行抗美援朝。这一仗,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军威,也“倒逼”了中国军队的发展。
1954年,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学习苏军,共装备了106个步兵师、18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炮师、3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苏联当时援助中国项目156个,落实了150个,其中44个与军工有关,这为我们三军主战装备的工厂打下了基础。
中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几十亿的人民币,建造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创造了世界上用时最短、成本最低的国防建设奇迹。可以说,敌人的步步紧逼,促使我们打下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次“倒逼”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我们进行的“核讹诈”和“核威胁”。1952年,艾森豪威尔上台,把核武器部署在关岛。1955年,海峡两岸发生危机,艾森豪威尔说:没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核武器。这明显是对中国进行核讹诈。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如果我们没有核武器就会被别人欺负。于是请求苏联帮助我们建立核工业设施。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声称,中国不愿意加入他们的核保护伞,他敢断言,中国不仅造不出原子弹,而且很可能连裤子都会输掉。
这时,毛泽东同志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那好吧,就让我们自己来干一干,我们也来试一试。”陈毅元帅说:“即使我们把裤子当了,也要生产出自己的原子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次“倒逼”是1999年的“炸馆事件”和2001年的“撞机事件”。2000年,我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当访问学者,参加一次学术报告会,正好美国将军、前北约驻欧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回来述职,讲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打击目标如何精准。
我问克拉克先生:“既然你们的武器装备打击目标这么精准,怎么把我们驻南联盟大使馆给炸了?”克拉克无言以对,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只好站起来圆了一个场,说那次确实是一次误炸,希望中国朋友对此能予以谅解,并再次向中国表示歉意。
这一“炸”一“撞”使我们得到了两个战略启示: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二是“落后就要挨打”。
于是,我们调整了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军队要忍耐,军队要勒紧裤腰带,国防建设要给经济建设让路”的方针,制定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我国亮相了很多新型装备,这就是“十年磨一剑”。
第四次“倒逼”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凸显,我们的岛礁被蚕食,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主权受到侵害。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2013年的“仁爱礁事件”,2014年的“半月礁事件”,都使中国忍无可忍。
然而,我们的国防能力和国防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我们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国防建设。于是,我们自力更生,研发出了自己的预警机,这对增强我们的国防力量有很大帮助。在某些技术指标上,我们的预警机甚至超过了美国的预警机。
美国的预警机(美国E3预警机)是一个机械扫描,而我们的预警机(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是电子扫描。因此,我们的预警机也叫“争气机”,给我们中华民族争了气。目前,我们的052C、052D导弹驱逐舰,054A导弹护卫舰以及我们的加油机、预警机都已开始装备部队。
F. 中国古、近代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相当多http://post..com/f?kz=224337043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G. 试述中国国防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H. 中国古、近代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