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在在世的,还有哪几位能称作国学大师
只有一人,季羡林。国家中央领导承认的。
季羡林:学术大家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email protected]
010-68900123
㈡ 各国研究者对蔬菜的起源中心有什么观点
目前栽培的蔬菜大多数属于高等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是由野生种类演化而来,了解和研究蔬菜的演化过程和历史,确定其起源中心和栽培驯化的地区,对了解和掌握蔬菜生物学特性的形成,优化栽培管理技术,发掘和利用其优异种质资源,开展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蔬菜种质资源的发生和演化与人类的产生和进化密切相关。尤其在人类定居后,一些野生蔬菜逐步被移植到园圃进行驯化栽培并开始自然及人为的选择,此后渐渐地形成了蔬菜的栽培种和品种。瑞士学者德康道尔(A.De Candolle)在《栽培植物的起源》(1885)一书中认为,15世纪末以前,东半球陆地栽培蔬菜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栽培的蔬菜有:芜菁、甘蓝、洋葱、黄瓜、茄子、西瓜、蚕豆等。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除采集野菜外,已种植芥菜、大豆、葫芦等。周秦至汉初,中国黄河下游地区已采食和栽培的蔬菜有:芜菁、萝卜、紫苏、冬寒菜、大葱、韭菜、薤、甜瓜、姜、百合、萱草、莲藕、菱、水芹、蒲菜、茭白、竹笋、蒿、藜、堇、荇、藻、薇、蓼、卷耳、泽蒜、芋等(《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1990)。
植物学家在广泛调查并通过对古典植物学、生物考古学、古生物学、语言学、生态学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总结并提出了关于蔬菜等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论。最初,德康道尔(A.De Candolle,《栽培植物的起源》,1885)认为发现美洲以前原产东半球陆地的栽培蔬菜有74种,原产美洲的栽培蔬菜有15种。双孢蘑菇起源于北半球。1935年苏联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在《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确立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起源地,每个起源地为一部分蔬菜种的起源中心。1945年英国达林顿(C.D.Darlington)和阿玛尔(Janaki Ammal)在《栽培植物染色体图集》一书中提出了栽培植物的12个中心,提及的蔬菜种类近50种。1951年英国的伯基尔(I.H.Burkil)列举了世界上早期栽培的20多种蔬菜(包括莴苣、芸薹、白菜、菠菜、叶菾菜、豌豆、苦苣、芥菜、芜菁、芜菁甘蓝、甘蓝、萝卜、洋葱、韭菜、芫荽、茴香、芦笋、芋、茄子、大豆、豇豆、茼蒿、枸杞、葫芦等)的起源、驯化及种内不同生态型和多型性产生的原因等见解。列举了罗马人、日耳曼人、中国人、日本人种植和食用的部分蔬菜种类。强调了中国对蔬菜起源的贡献。1970年苏联的茹可夫斯基(Л.М.Жуковский)在《育种的世界植物基因资源》一书中提出了“栽培植物的大基因中心和小基因中心”学说。他认为必须扩大和补充瓦维洛夫关于地理基因中心起源的概念,确定增加了澳大利亚、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等4个新的起源中心,成为12个栽培植物的大起源中心,并要求注意与栽培种有亲缘关系的种,这些种多有狭隘而特有的地理小中心,可提供有价值的种质材料。同时他还指出主要栽培植物的自然多倍体多数为异源多倍体。1975年荷兰的泽文(A.C.Zeven)和苏联的茹科夫斯基(Л.М.Жуковский)在对前人工作和栽培植物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著述了《栽培植物及其多样化中心辞典》,书中就12个起源中心补充了栽培的蔬菜植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又将不能归入任何一个起源中心的驯化植物归入一个“未识别”中心。他们的工作对此后全世界植物种质(包括蔬菜种质)的考察搜集、研究鉴定及保存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按照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的原著,认为世界的栽培植物有8个起源中心,后来其中第2及第8中心又分别分出一、两个中心,总计为11个中心。以后达林顿(C.D.Darlington)又加了一个北美中心。现将上述各中心起源的蔬菜分列如下[其中有一部分蔬菜起源取自近代一些学者如茹科夫斯基(Л.М.Жуковский)、伯基尔(I.H.Burkil)等的有关起源学说和以后的研究结果]:
1.中国中心
包括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低地,是许多温带、亚热带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有大豆、竹笋、山药、甘露子、东亚大型萝卜、根芥菜、牛蒡、荸荠、莲藕、茭白、蒲菜、慈姑、菱、芋、百合、白菜、大白菜、芥蓝、乌塌菜、芥菜、黄花菜、苋菜、韭、葱、薤、莴笋、茼蒿、食用菊花、紫苏等。本中心还是豇豆、甜瓜、南瓜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2.印度—缅甸中心
包括印度斯坦及其东部的阿萨姆和缅甸(不包括其西北旁遮普及山区各省),是许多重要蔬菜的起源地。起源的蔬菜主要有茄子、黄瓜、苦瓜、葫芦、有棱丝瓜、蛇瓜、芋、田薯、刀豆、矮豇豆、四棱豆、扁豆、绿豆、胡卢巴、长角萝卜、莳萝、木豆、双花扁豆等。该中心还是芥菜、印度芸薹、黑芥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3.印度—马来亚中心
包括印度支那、马来半岛、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菲律宾等地,是印度中心的补充。起源的蔬菜有姜、冬瓜、黄秋葵、田薯、五叶薯、印度藜豆、巨竹笋等。
4.中亚西亚中心
包括印度西北旁遮普和西北边界,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塔吉克、乌兹别克,以及天山西部等地,也是蔬菜的重要起源地。起源的蔬菜有:豌豆、蚕豆、绿豆、芥菜、芫荽(起源地之一)、胡萝卜、亚洲芜菁、四季萝卜、洋葱、大蒜、菠菜、罗勒、马齿苋(起源地之一)、芝麻菜(起源地之一),该中心还是独行菜、甜瓜、葫芦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5.近东中心
包括小亚细亚内陆、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山地。起源蔬菜有:甜瓜、胡萝卜、芫荽(起源地之一)、小茴芹、阿纳托利亚甘蓝、莴苣、韭葱、马齿苋、蛇甜瓜、阿纳托利亚黄瓜(特殊小种)等。本中心还是豌豆、芸薹、芥菜、芜菁、菾菜、洋葱、香芹菜、独行菜、胡卢巴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6.地中海中心
包括欧洲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带,它与中国中心同为世界重要的蔬菜起源地。起源的蔬菜有:芸薹(起源地之一),甘蓝(包括结球甘蓝及甘蓝的野生种)、球茎甘蓝、花椰菜、皱叶甘蓝、青花菜、芜菁、黑芥、白芥、芝麻菜(主要起源地)、菾菜、香芹菜、菜蓟、冬油菜、马齿苋、韭葱、细香葱、莴苣、芦笋、芹菜、菊苣、防风、婆罗门参、菊牛蒡、莳萝、食用大黄、酸模、茴香、洋茴香和豌豆(大粒)等,该中心还是洋葱(大型)、大蒜(大型)、独行菜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7.阿比细尼亚中心(又称非洲中心)
包括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起源的蔬菜有:豇豆、豌豆(起源地之一)、扁豆、西瓜、葫芦、芫荽(起源地之一)、甜瓜、胡葱、独行菜(主要起源地)、黄秋葵等。
8.中美中心
包括墨西哥(主要是墨西哥南部)及安德烈群岛等。起源的蔬菜有:菜豆、多花菜豆、莱豆、刀豆、黑子南瓜、灰子南瓜、南瓜、佛手瓜、甘薯、大豆薯、竹芋、辣椒、树辣椒、番木瓜、樱桃番茄等。
9.南美中心
包括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起源的蔬菜有:马铃薯、秘鲁番茄、树番茄、普通多心室番茄、笋瓜、浆果状辣椒、多毛辣椒、箭头芋、蕉芋等。该中心还是菜豆、莱豆的次生起源中心。
10.智利中心
为普通马铃薯和智利草莓的起源中心。
11.巴西—巴拉圭中心
为木薯、花生的起源中心。
12.北美中心
为菊芋的起源中心(《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1990)。
㈢ 世界重大历史事件表格
口诀:
一战烟云散,凡-华体系建。
美英法操会,德国被战败。
企图谋世霸,美逊“十四点”。
英保殖民地,限法又削德。
法德俩宿敌,赔款又分割。
意欲扩,日夺德,帝国内部再风波。
4、中国画发展演变口诀:
中国画起原始,演变各朝有特点。
三代人物肖像主(夏商周),
秦汉门类最齐全。
士大夫有名作,魏晋南北画活跃。
隋唐五代画高峰,两宋艺术全发展。
文人画元明清,写意山水占主坛。
5、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口诀:
汉字书法同步行,
自发自觉两阶段(魏晋前后来承担)。
楷笔祥备结构严(特点),
东汉魏晋唐发展(始定盛事有流传)。
草笔简,钩不断,线流畅,情纵性,
汉初东晋成熟源(发展)。
楷规矩草放纵,
二合之下行特产(行兼备楷草)。
东汉西晋两世纪,书体成熟归演变。
6、汉字起源与演变口诀:
甲金篆隶楷正体,
演变脉络繁简趋(总趋势)。
古文隶楷两阶段(甲金篆隶属古文),
隶楷正书辅行草(正式辅助两阶段)。
7、中国古代书画歌:
一脉相成古今字(至今3600年),
方块表意硕果存(苏美尔文、埃及文和玛雅文死字)。
书画本是同根生(象形楔形圣书字),
六千年前共祖宗(文字图画是明证)。
8、东欧各国变革口诀:
南铁托,社自治(南斯拉夫铁托,社会主义自治)。
波兹南,哥改革,中计和企治;
匈牙利斐俱乐,57年,民法遭毁,
卡达尔新政策有收获;
60年捷克年,
杜布切克“布拉格”,
遭遇苏军断改革。
9、古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口诀:
A、元剧盛衰因科举(停止或恢复),
关马郑白最出名(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宋元南戏昆山腔(明传奇形成),
魏改梁创汤辉煌(魏梁辅的“水磨腔”,梁
鱼辰的《浣沙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民间舞台竞争时,昆曲京剧来争雄。
弋海余昆四大腔(弋阳盐姚山各特创),
京剧之最满城唱。
生旦净丑徽汉合,国剧国粹扬中华。
B、元代杂剧创高峰,说唱演跳熔一炉。
明代传奇黄金期,曲文优华富诗境。
清代京剧广流传,多演历史故事篇。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文明五千年。
C、中国戏曲历史久,元代杂剧繁荣时。
明代传奇有四腔(弋阳,海私,余姚和昆山), 良辅“水磨”鱼辰《纱》。
清代艺人融百家,京剧从此走天下。
10、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口诀:
四大发明源中国(指针、火药、印外用),
人类历史被促进。
十进圆周割圆术(刘、祖数家铭尽记心),
世界千年领先路。
赤道标属十氏星(石申《天文》八百星),
世界存古星表属。
简仪前于望远镜(浑仪被改郭守敬),
世界天器为最先。
混合选,人育交,(《汜胜》《齐民》造后福),中国祖先智慧深。
《内经络》,《针灸》疗,(望闻问切基本功), 博大精深永世存。
辽木塔,三宝舟(宝船郑和画永存,建筑
之迷未曾解),
文明古国当神州。
辨位置靠牵星(《武备志》《过洋图》),
畅通无阻海上行。
11、中国古代文化歌诀:
A、民间歌谣出《诗经》(风雅颂里显风格),
楚国屈原唱《离骚》(端午江边祭屈平)。
要属绚丽汉代赋(半诗文半综合体),
早熟唐诗繁似锦(诗仙诗圣富意境)。
宋词两派有奇人(词坛作家数千人),
散曲元剧称元曲(关马创作最为高)。
明清小说达顶峰(四大名著今为宝),
至今未有相比者(无穷财富书中藏)。
B、《诗经》风雅颂,楚词赋新歌。
《离骚》浪漫境,汉代有“乐府”。
唐诗辉煌诗仙白,
三吏三别“史”杜甫。
宋词豪放婉约歌,杂剧散曲合元曲。
古今传奇熔一炉,明清小说天下传。
C、《诗经》楚词横出世,
汉赋唐诗达顶峰。
宋词元曲千古作,明清小说言心声。
D、《诗经》楚词早出炉,
汉赋唐诗尽辉煌。
宋词元曲人人唱,明清小说罢帝王。
1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口诀:
四大发明走世界(指、纸、印、火),
世界起巨变(言影响作用)。
十进圆周割圆术(莫忘刘徽《割圆术》),
世界领先上千年。
赤道标属十氏星(石申《天文》有名作),
世界存古星表属(现存最早《石氏星表》)。
简仪前于望远镜(元代郭守敬有贡献),
世界天文观测世界精。
混合选,人育交,(《汜胜》《齐民》造民福), 中国祖先智慧深。
《内经络》,《针灸》疗,(望闻问切尤重要), 博大精深永世传。
辽木塔,三宝舟(宝船郑和画永存,建筑之迷未曾解),文明古国当神州。
辨位置靠牵星(《武备志》《过洋图》),
畅通无阻海上行。
13、隋唐艺术口诀:
莫高窟,千佛洞,飞天长袖空中舞。
欧阳初唐三大家,展子立本吴当风。
颜筋柳骨草张素,隋唐乐舞显太平。
秦王破阵霓裳舞,一曲未尽气尤存。
(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
三大家指欧阳询、虞世南和楮遂良;
颜真卿书法多含筋骨,柳公权字体显示峻骨,草书代表张旭和怀素和尚为最;
隋唐著名的乐曲舞蹈艺术《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舞》)。
14、唐诗口诀:
初唐字昂是先驱(陈子昂),
山水田园有孟王(孟浩然与王维)。
边塞高(高适)岑(岑参)大漠石,
诗仙李(李白)诗圣杜(杜甫)。
白(白居易)《长恨》语惊人,
诗晚唐小李(李商隐)杜(杜牧)。
15、十六国记忆口诀:
匈奴前赵夏北凉,羌后秦,羯后赵。
成汉前秦氐后梁,汉北燕,前西凉。
鲜卑前后燕,再加西秦和南凉(南燕)
16、秦汉文化口诀:
《九章算术》《周髀经》,
改进造纸是蔡伦。
张衡发明地动仪,
华佗(创立‘五禽戏’和发明‘麻佛散’)
“医圣”张仲景。
《史记》《汉书》纪传体,
“赋”与“乐府”成果新。
《天人三策》董仲舒,
王充《论衡》斗鬼神。
秦始皇陵兵马俑,抵抗匈奴修长城。
17、春秋文化口诀:
三子一经数天文孔子老子孙子,诗经,
数学《九九乘法表》天文方面有记载了世界上
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包括哈雷慧星的发现。
18、中国古代石窟艺术记忆口诀:南北朝,大同云岗,河南洛阳窟龙门。
隋唐时,甘肃敦煌,窟莫高。
四川大佛, 70(身高),乐山笑。
19、中国文字演化史(书法):
半坡彩陶文字始,殷墟甲骨较成熟。
始皇小篆后隶书,东汉书法成艺术。
曹魏钟繇隶转楷,
羲之三书(楷、行和草《兰亭序》)。
颜筋柳骨《多》《玄》碑,
黄(庭坚)米(芾)苏(轼)蔡(襄)宋四家。
20、红军长征四次会师记忆口诀:
56一四憨,510一陕吴;
66二四甘,610三会宁
(每句5个字,分别代表年月份、部队番号已经会
师地点此为浓缩记忆法)。
21、隋唐文化口诀:
建天掉衣(多愁善感),
斯文会哭 (文人骚客)
注:指建筑、天文历法、雕刻,医学,散文,诗歌,绘画和石窟艺术。
22、五代十国口诀:
割据起唐末,五代又十国。
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
吴闽吴越楚,南平前后蜀。
南唐南北汉,纷乱70年。
(其中前蜀后蜀更替,南汉北汉更替,
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
23、战国文化口诀:
《甘石》扁鹊和《内经》,
鲁班百家大争鸣。
屈原《离骚》“楚辞体”,
诸子辉煌生散文。
《墨经》(光学)八条,龙凤图(艺术),
编钟铜壶艺术精。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记忆口诀:
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做祖冲之与“圆周率”
饭范缜与“神灭论”,
顽王羲之与“兰亭序”
固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桃陶源明与“归园田居”
哭石窟艺术代表,河南洛阳的龙门与山西太原的
云岗以及钟繇与“楷书”
歌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十五从军征”;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记忆口诀:
刘(徽)极限祖《缀术》,
思勰《齐民》斐秀《图》。
郦道元《水经注》,
葛(洪)陶(弘景)神道教。
齐梁范《神灭论》,太武周武绝佛根。
四五言,骚七言,建安“七子”归源明。
《采桑度》南民歌,
《敕勒》《木兰》有名乐。
东汉末曹魏时,隶转楷繇有功。
王羲之《兰亭序》飘如浮云游娇龙。
魏绘画宗教色,不兴佛祖有名作。
顾恺之《女史》《洛》,大同洛阳窟云龙。
26、埃及文化记忆口诀:
象形文,太阳历,数学几何木乃伊,
阿蒙神庙最壮丽。
27、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状况:
孔子《春秋》编年史,
《史记》司马(迁) 开纪传。
《汉书》《后汉书》断代连,
班固范晔属同朝。《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年巨史有影响。
《史通》刘(知几)理论道,
杜佑《通典》有典章。
《晋》《梁》《陈》《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二十四。
28、春秋争霸口诀:
7世纪前齐管仲相,葵丘会盟成了霸。
7世纪后晋楚争,文公称霸楚败北。
吴越相争钱长江,
勾践尝胆铁三甲(三千越甲可吞吴,春秋
争霸之事实。)。
29、齐魏中原马桂陵,围魏救赵4世中。
(齐国和魏国在BC4世纪中,在中原展开了
马陵、桂陵之战);
30、BC(公元前)260,秦赵战长平。
40多万赵国魂,活埋战场坑。
31、巧记九一八事变口诀;
1931.9.18,鬼子南满把路炸。
炸掉铁路占沈阳,老蒋稳坐不抵抗,
锦绣山河空手让。
3000万同胞齐流泪,
东北三省已沦亡。
32、、一条鞭法内容:
杂徭田,一条鞭,
人丁入亩来分担(杂役徭役田赋,征税以田
亩的多少和人头税为主,1581,张居正实行。)
33、宋齐梁陈是南朝,
刘萧萧陈各为王南朝有四个王朝,
分别是宋齐梁陈,建立者分别是:刘裕、萧道成,
萧衍和陈霸先,其中梁与衍都是“三点水”旁;
34、北魏有北朝,北魏分东西,
北齐要东,北周要西,
宋齐梁陈干生气,最后归隋文帝:
东西指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
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
宋齐梁陈是相继建立的,隋文帝最后
统一南北于589年。
35、中国古代早西方300年的科技
成就:
郭3毕4勾5,唐8祖10张17
郭守敬的《授时历》早西方300年;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早西方400年;
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唐朝政府编撰的《唐本草》早西方800年;
祖冲之的“祖率”或“圆周率”早西方1000年;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则早西方1700年。
36、隋朝大运河主要内容:
一条大动脉,
二百万人开凿,
三点(涿郡、余杭、洛阳)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五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和钱塘江),
六省(河南、湖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
37、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枪,一面旗帜,
一个节日,一个标志
打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
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标志者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8、一九三一,九一八,
东北同胞死枪下。
老蒋窝囊不抵抗,
东北三省便沦亡。
40、一九三二,一二八,
十九路军奋抵抗,
蔡蒋(菜酱,廷凯和光鼐)爱国民众知,
老蒋糊涂寸土让。
41、东南西北,胡越戎匈生活在春秋战国时
期的少数民族以及方位;
42、 命(天命)从(天聪、崇德)顺(治),
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宣(统)。
以上是清12位皇帝在位的顺序: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
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和宣统。
43、东南西北市,鱼盐象牙马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有:
东方的鱼,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西方的皮革。
44、宋元文化数字化:1-2-3-4
一部史书《资治通鉴》;
两大科学家郭守敬和沈括;
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四种体裁宋词(诗词)元曲(散曲和杂剧)以及话本。
45、明清文化数字化:3-4-6
三本科学巨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四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六大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46、宋四家:
黄(黄庭坚)米(米芾)素(苏轼)菜(蔡襄);
47、王冕《墨梅》元卷轴,
徐渭《黄甲》画泼墨。
郑板怀抱《墨竹图》,
笔墨技巧更大家。
48、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以及其领导人:
兴华光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日知会,
孙黄蔡刘孙中山、黄兴、蔡元培与刘静庵;
49、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人定胜天有荀子(战国),
王充《论衡》斗鬼神(东汉)。
南朝《神灭》论范缜,
中唐刘(禹锡)著《天论》。
实践反思王夫之,
物质世界人独存(明清)。
50、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一均(均田制),
二 化(汉文化、汉姓、汉服与通婚),
三迁都(迁都洛阳,并采用中原汉族统治阶级的度);
51 、646年日本大化革新的内容:
废私田,法均田;租庸调,授班田;
每六年,死地还;改行政,总集权。
52、BC594年雅典梭伦改革的内容:
取消债务,废奴制,
民分四等,奠定政。
53、儒家思想发展里程:
孔“仁”孟“政”民为贵,
仲舒尊儒《三策》成正统。
程朱“理学”更博大,
阳明“心学”道唯心,
夫之唯物集大成。
54、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政权及其
建立者与口号:
陈胜吴广(秦),“张楚”政权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东汉张角扯黄旗,
“苍天已死黄天立”;
黄巢王唱大戏——黄巢唐末建“大齐”;
北宋王(小波)李顺“大蜀”政权存;
北宋钟相杨(么),“大楚”均贫富;
南宋方腊竖大旗“等贵贱”里显成熟;
元末刘(福通)建“宋”非那“宋”;
明末自成建“大顺”,均田免粮得人心
“大西”张扬张献忠,四川多杀招怨魂;
天国领袖洪秀全,“太平”政权手中
攥。“天朝田亩”“资政篇”,
农民斗争达峰颠!
55、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时间、遗址)
170万元(谋),用(云)救难(南)云南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56、北京人距今的时间、遗址
北京人,七十、二(二十),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
(假如让北京人自我介绍的话)
57、外甥打灯笼—照(制)舅(旧);
打旧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叫作旧石器
磨新磨制的光滑的石器叫做新石器,
58、一碗把山顶三洞;
18000米(海拔),山顶洞(山名)山顶洞
人距今约18000年;
59、山石(山顶洞人进入氏族公社);
60、苏(粟)东坡(半坡)
陕西半坡遗址种植粟;
61、氏族公社分父母,父系母系两阶段;
62、黑白(陶器)大汶口,
象牙和玉工艺品。
父系后私有生,分贫富,
阶级等(后父自私,有了老婆叫阶级,生了个
贫富,受压迫);
63、洋芋(阳城,禹建立夏);
64、孩子被水烫(汤)伤(商)了,
他吓(夏)傻了(注:黄河下游的商朝国,
其君主汤灭了夏;)
65、烫(汤)吧(亳),人(ying,东北方言) 殷,商朝迁都前的都城(商王盘庚迁都至
殷,这之前的都城叫做亳);
66、跑龙舟(炮烙之刑,纣王时设);
67、文将周文王重用姜尚(子牙);
68、分等级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含宗法制)
69、平罗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70、齐松劲,清楚?(齐宋晋秦楚—春秋
五霸拔河比赛喊口号的情景);
71、晋疯了,喊赵微(小燕子)
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中,晋分三家,
韩赵魏;
72、钱是带齐了(黑话,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
73、“战国七雄”与地理位置分布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南西北到中央;
74、站过来,马桂陵同学(战国时著名的战役有: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
75、冰都(哈尔冰)李冰,都江堰;
76、度(长度)量(容积)衡(轻重)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77、历史上的两承制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78、西出玉(门关)阳(关)更西域;
79、绿(liu,方言)割(刘徽,《割圆术》);
80、春天到了,河(河姆渡)水(水稻,水牛) 苏(粟)醒;即,南稻北粟或半(坡);
81、齐鲁燕为(卫)宋晋,疯(分封制)啦
电视剧情节,西周分封制下六大诸侯国;
82、大丈夫何患无妻(漆)?—河姆渡遗址出土过红油漆碗;
83、商人薄(贝)情,只爱钱或商人卑(贝)鄙(币)—商朝的人善于经商,当时使用 贝做为货币;
84、只(指示)会(会意)相(象形)信(形声)
专(转注)家(假借)—言甲骨文已经
具备“六书”的构字规律;
85、周室东迁落了势(周平王东迁),诸侯 各国动刀戈(割据势力起);
86、清真或勤政秦国时,水工郑国主持修建
郑国渠;
87、鼠辈春秋时期,楚国孙叔敖修建芍陂(quebei);
88、春秋战国来铸铁,揉化处理2000年(早西方2000年);
89、莲鹤方壶是珍品,金银错里新技术 (春秋战国青铜器制造的精品。夹苎技术涂新漆);
90、私井(四川的井盐),
西施(山西的池盐)
91、日军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
1939777(读短信,手机未号);
或要酒三十七瓶,
花钱七十七元 (1937.7.7)
92、孔(孔子)融(儒家)让梨,
苯(孟子)熊(荀子)都是儒家思想家;
93、法海法家,韩非子;
94、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95、汤姆汤显祖的《牡丹亭》;
生长或圣僧洪晟的《长生殿》;
96、赏花孔尚仁《桃花扇》
97、清京剧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98、干处喂食甘德楚国人,石申魏国人,
《甘石星经》合作;
99、满天繁星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朝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100、光明正大或弃农从商徐光启《农政全书》;
101、论语刘禹锡《天论》;
棕树柳宗元《天说》;
屁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2、圆(元)弦(宣政院)
管理西藏以及少数民族宗教事务;
103、清理清时设立理蕃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104、堡内有瓦也有土(1449年,瓦剌首领
也先率军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英宗被俘)
105、咋(杂税)要(徭役)钱(田赋)
一条鞭(法)1581,明大学士张居正实行。
106、子宫紫禁城,又叫宫城;
进(京城)皇(皇城)宫(宫城)
北京城三重布局;
107、四打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按发明的先后顺序)
108、源(元)泉(泉州)
元朝时期最大的港口;
109、山东东平临清会通河,
通州大都通惠河;
110、梦(蒙古人)色(色目人)贪(汉人)婪
(南人)—元朝分四等人,种族制度实行;
111、弃儿启,二世而亡;
112、启示或弃世夏启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13、削苹果萧伯纳《苹果车》;
114、罗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115、塞北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116、扼杀萨特《恶心》;
117、海军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118、希特勒斯宾格勒(德国)的《西方的没落》;
119、比利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120、福来托福勒的《未来的冲击》和《第二次浪潮》;
121、大内高手奈斯比特的《大趋势》。
122、钟表钟繇与《宣示表》;
123、王羲之《乐毅论》,《兰亭序》里显书圣。
124、神符元朝画家赵孟甫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125、菜园子张清《水浒传》人(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26、空谈沈括(KUO)《梦溪笔谈》;
127、生活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28、松花江宋代出现话本;
129、太原元朝时设立太史局,制新史法;
130难管南宋时,出现新式武器,突火枪火器; 131、马坚《古兰经》最早译者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132、锯条张居正,一条鞭法
133、韵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法;
134、诱奸杜佑的《通典》;
135、通知刘知几的《史通》;
136、盐多颜真卿的字体多含筋骨,代表作有《多宝塔碑》;
137、柳骨或公共秘书柳公权的字体多含峻骨,
其代表作有《玄密塔碑》;
138、回鹘回纥,首领是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
为“怀仁可汗”;
139、篮球是皮做的南诏,首领是皮罗阁,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
140、登扬朝日唐朝时期从登州、扬州出发海路
可到达朝鲜、日本;
141、河姆渡水牛,河水;
142、东平东周,平王迁都洛阳;
143、树麻破旧或数码破旧造纸的原料:
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
144、三姨三国时期台湾叫做夷州;
145、随波逐流隋朝至五代、南宋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146、球是圆(元)的琉球,元朝时称台湾;
147、明矾明朝时期台湾叫做“东蕃”;
148、台湾府清时期在1685年设立,隶属福建省。
149、旧中国的官僚是——明哲保(宝)
身:李宝嘉《官场现行记》。
150,东平东周开始,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151、出使西域是“走”出去的,班超的
“超”是“走”旁,故出使西域为班超;
152、满天繁星《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著作;
153、四“外来宗教”(伊斯兰教景教祆教尼 教)。
154、干(甘)处(楚)喂(魏)食(石)
《甘石星经》,甘德楚国人,魏国人石申合著。
155、水牛在河里河姆渡时期,养水牛,
建造木结构房屋居住;
156、寻找荀子,赵国人;
157、二战后的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
A、亚亚(亚洲)蒙(蒙古)着脸,从家中
(中国)跑出,她越(越南)过一小堵墙,
朝(朝鲜)着公路方向奔去;
B、月(越南)中(中国)梦(蒙古),钞(朝鲜)票;
C、越(南)蒙古朝(鲜)中(国)走;
D、朝(鲜)中(国)为官(蒙古),郁闷,
啊呀呀(亚洲)!
E、朝(鲜)日东升,雾蒙蒙(古),越 (南)千山,终(中国)到地头。
158、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的国家有:
A、在波兰的阿南(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
去捷克时,骑保(保加利亚)德(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摩托撞倒了一只熊(匈牙利),
熊到死都没挪(罗马尼亚)位置;
B、保罗波至南美,遭遇阿捷,凶恶无德;
C、在“阿波罗”号上,英雄保捷说,
能看见中国的长城,很难得(南斯拉夫与
德意志民主国和国);
D、南斯拉夫很得意的去阿尔巴尼亚家
见捷克不料在中途,他看见自己的女
朋友兰(波兰)儿却与巡逻(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保加在一块,大为恼火;
E、一位名叫阿南的少女,穿着薄(波兰)服,敏捷地翻过跨栏,得意地看着一头敲锣的熊(匈牙利),保持镇静——阿尔 巴尼亚、波兰、南斯拉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
159、情景式巧记侵华的八国联军:
A、虽不乐意(意大利),可因(英)为饿
(俄)着肚子,他不得(德)不去,顶着
烈日(日本),去奥(奥匈帝国)托先生的
那家美(美)发(法)店干活。
B、一个女孩名叫美英(美、英国家),她
养了几只鹅(俄),每日(日本)教它发
(法)音学德(德)语,得意(意大利)之
时,鹅昂(奥匈帝国)首阔步;
C、一日(日本),美国银(英国)行发
(法国)布新闻会声明说与奥(奥匈帝国)
合资,只得(德国)利益,没有恶(俄)
意(意大利);
D、硬(英国)去赌场,发(法国)财当然
得(德国)意(意大利),每(美国)日(日本)输尽光,只剩下懊(奥匈帝国)悔,
㈣ 吕姓和姜姓历史上有何渊源,吕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呢
第一方面:吕姓的前世今生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与商末伯夷并非一人),是颛顼帝之师,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伯夷被正式任命为秩宗,因尽心辅弼而成为舜帝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赐姓为姜,赐氏为吕(姓和氏,两者本有分别,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封他为吕侯,封于吕地(现河南南阳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商朝末年,吕侯的支系子孙吕尚(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周宣王时,要立志复兴周朝,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到了周幽王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
㈤ 在哪个时代就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了解一下中国茶史!
悠悠千截起神农,源远流长至如今
—中国茶史
神农时代—茶叶的开始
茶叶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
西周—茶叶作为贡品
据《华阳国志》记截: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代位时,巴蜀一带元把茶叶作为纳贡珍品.
东周—茶叶作为菜肴汤料
春秋时期婴相公竟公时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西汉—茶叶进行商贸
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明买茶"的记载
东汉—茶叶药理功效的记述
华佗在《食伦》中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
隋—由药用饮料变成社交饮料
当时茶的饮用已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烹茗草服之见效,于是人们竟相彩.
唐—饮茶风俗渐及人文
茶在唐朝已扩大普及,开始平民化.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首次把"荼"变成"茶",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且茶叶传入日本,成通年出现专用茶具
宋—茶文化的弘扬
明—请
茶叶开始在各国销售,传播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中国茶艺
了解了四五千年的茶史后,是否对茶有了一番新认识,原来自己所喝的茶,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了,也可算是种文物吧
若茶史的悠久使你感叹,那么中国茶艺的博大精深则更让你惊叹了.
首先"茶艺"一词的来源就有一个发展过程.
起码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一之一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茶"与"艺"同时出现的情况.这里的"艺"是指种植而言.
宋代之际,"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陶谷《茗茶茚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高保勉"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陈师道撰《茶经.序》,复有"茶为之艺"说.这两处的意义均为"烹茶"之意,"饮茶"之意,可以说开启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的先河.
在这之后,"艺茶"之说频频出现.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就有"艺茶"条:"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为上,绿者次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任果,檀萃编《番禺县志》记叙"河南茶"时载:"谓茶产珠江之南,故名,其北土沃而人勤,多艺茶."
那该如何定义"茶艺"呢
对于"茶艺"的理解,历来就是诸说并起,尘埃未定.但是,大体说来不过是广义说,狭义说和两者并存说.
当茶艺在台湾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理解就有不同的看法.吴振铎先生是持广义之说者.他在《中华茶艺杂志创刊词》中说:"'茶艺'是茶叶产,制,销的技艺与饮茶生活艺术之溶化与升华的总称;是广义的'茶道',与农业,艺术,文学等有密切的关联.'茶艺'与我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载《中华茶艺协会专刊》第一集,1987年10月初版)此说把茶学,茶业经贸学和茶文化的各种因子组合在一起,未免流于宽泛.
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则提出:"茶艺学".他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茶艺信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1988年出版)此说把茶艺独立出来,又强调其人文内核,但将生活与茶割裂开来,似又不可取.
一千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认为最合理定义的是《中国茶叶大辞典》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中茶艺的解释:"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这句话其实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把茶艺的范围仅仅界定在泡茶和饮茶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二是指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技"有多方面的含义,《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中之一为"才能,技巧".
三是指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其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茶艺的内涵,应该是泡茶,饮茶直接相关的技巧与艺术方面的内容.
和茶艺意义一样,茶艺的分类也是各执一词.
童启庆教授在《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把茶艺分为清饮茶冲泡法,添加茶冲泡法,配料茶制作法和冰茶制作法.
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中认为:从时间上看,茶艺可分为古代茶艺与现代茶艺;从形式上看,茶艺则可分为表演茶艺与生活茶艺;从地域上来看,茶艺则可分为民俗茶艺与民族茶艺;若从社会阶层上来看,茶艺又可非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寺庙茶艺等.
综合起各个专家的说法,以及茶艺各层面的属性,我们认为茶艺的分类由以下10点来分.
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
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
以茶叶种类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
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伤残人员群体的茶艺等.
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裕固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彝族,景颇族,佤族茶艺等.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都曾有茶艺表演.
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艺,婺源文土茶,修水礼宾茶等.
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
但无论茶艺如何分,分成多少个派别,它们都体现了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
统一.这主要为:
一是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崇沿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
二是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划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三是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表现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
四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伏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
探幽揽胜,吾道吾适
——中国茶道
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有道无艺,那只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下面我们从茶道一词的来源来认识它.
茶道来源在学术界有2种争议,第一种是持"皎然说"的.
持"皎然说"的,以皎然的诗作为据.皎然,本姓谢,字清昼.他曾作劝慰好友崔使君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持"封演说"的,以封演的著作为证.今存《封氏闻见记》十卷.其中云: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道一词来源的已是悠悠千载的事了,争论亦无益,倒不如把精力转移到茶道的意义上来.
于"茶道"一词的定义,当代的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当代茶圣"之誉的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种茶道体现的也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仍属精神范畴.
(虽然对茶道意义有不少真知灼见,但茶道内涵我们仍未探究到其深处,故不作定论)
,茶道,茶道是否会与道家,道教有关联呢 的确,在茶道发展过程中,道家,道教对其影响是最深远的.
予人之印象,往往都有些浪漫精神与玄静气质,而这种特殊的表征就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就是茶道在茶人身上的形象表现.老庄之说,教人以清心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这一思想观念进入茶的世界,便自然地与茶"性俭"相和,而为"茶道"之说又充实了内容.当然道家之说中予茶道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那种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肯定.正是道家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华大地的盛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感悟方面有了许多"中国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茶道"才能产生出现于中国.
虚,静在道教徒眼中是长生之本,超越之基:"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真经玄德疏》)人们通过收视返听,静心守一之法,使人心处于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
因而道家的"虚静"思想自然而然地会潜移默化地与茶之"静"性相通相连,构成茶道的中"静"之根本."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也就是说,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而"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需真挚.因而必须发行'入静',法净身必,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赖功欧
叶嘉飘香存典籍,意蕴内涵得三昧
——茶艺与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是指品茗的方式及意境最早出现"茶道"一说是在〈封氏稳见记〉中的"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陆羽)
经陆羽大力提倡,茶道在宋唐时期已十分盛行,日本的留学生把茶的一切带回日本,后日本僧侣最澄来我过研习,归国时带回茶种,此为如今日本最古老茶国,15世纪奈良村田的珠光氏综合了"茶数寄"与"茶寄合"再吹收我国儒家,佛教的文化优点,倡导"奠茶莫汤","一味同心"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茶道."
由于日本的沿袭,"茶道"成为日本人品茗之道的代称,而中国则惯用"茶艺"来称之.
茶艺更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受,一般而言,当茶作为解渴饮料时,为"喝茶",如细细品味,则为"品茗"若再探究茶叶品质,冲泡技术,茶具鉴赏,品茶环境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那就进入"茶艺"的境界了.
国学大师林荆南先生以"美键性论"四字概括我国的茶艺.
美:为美律,治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良好的气氛.
健:健康是治茶之大本.
性:茶的妙用在于"养性".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泉,持之以恒能了悟禅理,实为修身养性之佳法.
论:茶可做为人际关系和睦的桥梁,古代有臣进贡茶以事君,也有君赐茶以爱臣,以今日观点来说,茶能使朋友之间的畅谈更深亲友间的情感交流更浓.
茶道在我国更多的是自由品茗者发挥,除了尊守互尊互敬的原则情趣配合之外,都是随兴而至,人名将茶融入生活中,没有宗教色彩可在茶中加姜,枣,葱,或调以茉莉,薄荷,这其实与我国民族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有关,而日本茶道中,品茗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依照十分严格的规定.
尾 声
茶叶和水才能溶出恰当的颜色,每一杯,都有难言的意趣,涩是青春的感觉,苦是半身的基调,弥漫的香气是日子溢的欢愉,最后留在齿颊的甜味恰是终了所得.
中国茶文化就像悠悠清茗香一样,它源远流长,从历史的过去一直飘到现代,想必它仍会继续飘,飘过每个人心中.
㈥ 世界史上十大传奇人物
世界史上十大传奇人物:
1、亚力山大 ;
2、拿破仑;
3、成吉思汗版;
4、查理大帝;权
5、李世民;
6、哥伦布;
7、马克思;
8、凯撒;
9、汉拔尼;
10、华盛顿。
㈦ 关于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是联合国总部(世界联合基金会和世界和平委员会)批专准成立的直属联合属国世界总部管理的联合国改革机构。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是目前迄今为此联合国唯一可以对外赢利的世界机构。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主要是协助全球各大金主和银主、世界各金融机构及项目公司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为人类造福。
为了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更好的服务於各大项目机构和金融组织以及各国政府,联合国总部特别批准成立五大联合国世界机构组织,协助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完成历史赋予的圣神使命,为人类做出贡献。
目前,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的营业执照已经在全球各大金主和银主那里备案,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各大金主和银主已经接到联合国总部通知从海外赶到中国协助本财团的国际金融启动和与中国金融机构的接轨工作。
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㈨ 谁能称得上我国当代的文化泰斗
启功――书画双绝
㈩ 哪些专家 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课
鲍鹏山:现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副院长
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丁万明:河北省委党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小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冯光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范德伟: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
高日晖: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高有鹏: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长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黄凤春: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历史教师
贾英华: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作家、晚清史研究学者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正师职,大校军衔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任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
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心武:当代作家,中国著名作家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金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吕玉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马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二战专家
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作家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乔良:军旅作家,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邵维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
唐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馆博士
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翔: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
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吴建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外交学院院长
徐放鸣: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瑾: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姚淦铭: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书法学硕士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袁腾飞: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
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张宏杰: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作家
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少泉: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员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1]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