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学家钱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国史新论》的序言里有一段话:“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内首赖容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谓为余治史之发踪指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
这一段关键在“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先生是认为当时流行的维新派和革命者的历史观点,多是对传统的批评和否定,这些批评是有些过头了的,需要纠偏。这是先生治史重要的出发点,了解了这个事实再去读先生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其文章背后的一番精神。
认定中国自秦以下皆为封建社会、帝王专制的观点,在大陆至今仍是主流,读先生的文章就更见其珍贵处。
㈡ 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主张是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缩写SPQR),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拂菻,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图拉真统治的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罗马曾经有数百年的共和制历史,但自从斯巴达克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事实上被罗马帝国所取代。帝国前期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达到全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三世纪危机后帝国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衰落,外加北方蛮族入侵和戴克里先实行的四帝共治政策,最终导致公元395年帝国的东西分裂。公元410年8月,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西罗马帝国皇帝沦为禁卫军的傀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西哥特人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直到1453年5月29日才为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所灭。
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仍维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权移交给皇帝独揽的政体。虽然最初几位皇帝都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帝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
㈢ 我国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为什么会有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抄家对中国古代史袭的分期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般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应从春秋战国算起,其中又分为春秋说和战国说.现在大多数学者主张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具体年代为公元前475年.这一种观点是前辈史学家郭沫若等的观点.目前多采取这一观点.第二种是西周封建说,即认为我国自西周开始已进入封建社会,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第三种为魏晋封建说,认为迟至三国两晋我国才进入封建社会,持这一观点的有著名学者尚钺、王仲荦、何兹全等.
㈣ 根据材料一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析作者主张汉制的理由有哪些如何看待
唐代初期,沿袭隋制,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改纳言为侍中,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史令曰中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并为宰相. 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掌审议封驳,尚书主执行政令,权责分明,然中书门下既一主出命、一主审议,不免时有各持已见之事发生太宗乃设「政事堂」,以为议政之所,由是政事堂乃成为实际决策的中枢所在於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真宰相,代政事堂议事,而尚书左右仆射要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亦即获真宰相身份,於政事堂会议.唐代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凡加「同三品」,「同平章事」,皆为宰相,并无轩轾.唐代宰相制度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㈤ 我国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为什么会有3种观点,依据是什么
关键是与西方历史发展的对比中看出门道来,战国封建说谈的是生产力,铁器的运用是经回济形态发生了答变化,奴隶制经济瓦解了,这个封建对应的经济形态是地主农民经济。西周封建说谈的是政治制度,则个封建是马克布洛赫讲的feudal,词根是feud,领地之意,封邦建国,周天子将土地逐级分封,与西欧中世纪封建主逐级分封于下类似。而魏晋封建说谈的是民族大迁徙,社会大动乱之后,国家的重建。西方罗马帝国是典型的奴隶制经济,即使之后隶农制的出现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经济形态。经历了蛮族入侵,如哥特人、伦巴第人、阿兰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统一的罗马崩溃了,在原有的土地上,蛮族首领借助基督教及罗马帝国残存的制度构建出新的王国,西欧社会的封建化开始。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十六国纷纷建立,之后又有南北朝、隋朝重新大一统相似。
㈥ 梁作檊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主张是什么
东晋封建论
㈦ 评材料中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汉唐用人制度的观点
第一步注意提问、材料中的重点句词判断出考察内容回忆相关所学知识概括提炼材料的观点 1、 注意提问中的关键点汉唐用人制度。由此可以判断出考察内容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迅速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 2、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考试”与 “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由此提炼出材料观点钱穆对汉唐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 3、 注意他是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影响三个方面来说明的。我们在论证时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第一步答案 材料观点材料中钱穆肯定了汉朝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他认为这两种选官制度客观公开使王室与政府逐渐分离、民众与政府逐渐接近。 注意在表达时开头一般用词“材料中某某的观点是。。。。”或“材料中某某。。。”先概括其观点后依据材料说明他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第二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一般表达方式如下我同意或我反对。。。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对的或错误的或不全面或片面的。注意若是选择反对或是片面等后面几种观点还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第三步论证自己观点时要论证充分注意选择论证的角度、史实时一定要选择能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要史论相结合。比如说这题是从选官标准、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论证时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如同意材料观点答出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如反对材料中的观点要找其观点、理由的错误点加以反驳以论证自己观点正确。 第二、三步答案1我同意钱穆这一观点。西汉的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上而下地推荐人才为官。唐朝科举制将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这相对以前依据门第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而言公开客观。这两种选官制度的实行有利选拔一些地方或民间的优秀的人才为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从而推动了王室与政府相分离、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所以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三步答案2我不同意钱穆这一观点。汉唐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公开客观只是相对的并没有使王室与政府相分离也没有使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是才德。科举制是以科举考试来选官。这两种选官制度都只是相对于依据血缘世袭选官制度而言是相对公开客观的并不是绝对的客观公开因为实行这两种选官制度后选官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贵族地主手中。 汉唐政府实行这两种选官制度虽然有利于一些有才德的民间优秀人才入仕为官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巩固封建统治其实质仍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所以并没有使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也没有使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 钱穆这一观点错在于只看到察举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和标准而忽视了其根本目的和实质。所以我不同意他这一观点。
㈧ 钱穆的历史观问题
建议去了解下来新史学源和旧史学的争鸣,钱穆作为旧史学的代表人物,其史观受到宋学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在民族问题(比如蒙元,满清)上可能跟现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有所冲突。
不过钱穆依旧是我敬仰的大师,他的很多观点对我研究历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至于他的某些不仅合理的观点,知道就好,瑕不掩瑜。
㈨ 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一趋势
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良好观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非但不是君主专制,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张君劢《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钱著〈中国传统政治〉商榷》,以三十万言,对《中国传统政治》一书逐条批驳。徐复观《良知的迷惘——钱穆先生的史学》,批判钱氏“所发掘的是二千年的专制并不是专制,因而我们应当安住于历史传统政制之中,不必妄想什么民主”。钱穆的徒弟余英时称他“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也常有些即兴的发挥。他认为西方人写历史,重事不重人,犹如《尚书》的体裁:“西洋史学还停留在我们周公《西周书》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