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国历史中郭嘉是怎么样的人物
这里就给楼主说一下演义中的郭嘉与正史中的郭嘉的不同之处、
1.投奔曹操的时间不同
小说中称郭嘉是由程昱介绍到曹营的。
实际上郭嘉最早在袁绍手下,在不满袁绍作风的情况下才投奔曹操。
2.在曹操军中开始并未受到重用
小说写郭嘉与程昱等人一开始就是平起平坐的。
实际上荀彧进入权力中枢后继承人是荀攸和戏志才,直到戏志才死后郭嘉才担任军师祭酒(荀攸的副手)。
3.人品问题
小说中并没有提及郭嘉的私人问题。
在《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写到陈群曾经弹劾郭嘉行为不检点,可见郭嘉并非一个完人。
4.地位问题
小说给了他和荀攸一个奇怪的官职——行军教授。
实际上他到死都只是军师祭酒(相当于军副参谋长),地位不高。
既然地位不高为什么曹操会特别器重他呢?
其实不仅是郭嘉有能力,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
二.曹操器重郭嘉的原因
咱们挨个看:
荀彧.是资格最老的,而且是政治、军事的多面手,家族声望也大。但他太重要了,曹操迎献帝以后他担任了尚书令,实际上是曹操在中央的代表,所以此后他就不能离开许都随军参谋了。
荀攸.是曹操军的第一参谋,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有一个问题,他年龄与曹操差不多,托付后事就不太可靠了。
程昱.这个人挺有军事能力,但没有政治眼光,而且为人傲慢刻薄。曹操一度把他从军中调入幕府任职,但刚一上任就闹出与公亲争车的事件,曹操只好又把他调出幕府,他虽然有能力但是不适合搞政治。
刘晔.刘晔本来很有希望成为曹操的心腹的,他既有能力又有修养。但有一个大问题,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嫡孙子弟,这可了不得,曹操不能不考虑他在刘氏家族的地位。
满宠.这个人太重要了,蒯越死后他担任东南地区的第一军政长官,与曹仁一起对付孙权。他先后三次打败陆逊的军队,东南战线离不开他,曹操父子一直没把他调离。
毛玠.更重要,担任东曹掾表面是小官,实际却主管朝廷后备人才的选拔,非曹操铁杆人物当不了,他是替曹操招揽后备力量的自然动不了。
董昭.虽然很卖力气但资历太浅,不过后来资历够了确实位列三公,但那是曹睿时代的事了。
郗虑.他名声不好,曹操虽然给他朝中二号人物的高官(御史大夫)但只是处理特殊事件。他只做了三件是:杀孔融、罢伏后、请封曹操魏公,三件事做完,他就回家享福不参与政治了。
华歆、王朗、钟繇.这三个名声太高、能力也强。曹操的做法是把他们藏起来,留好了别让他们出事好给儿子用。
贾诩.这个性质太不一样了!曹操视他为张良、陈平,明显想让他做高官辅佐后世,但他在平定西凉后就身居简出,远离政治了。他十分小心,生怕树大招蜂、迁出当年侵犯长安的久事来,连幕府请他他都不参与,曹操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但贾诩太重要,他不去争,别人也会找上门,最终他也不得不为曹丕谋划。
好了,都看过来再看看郭嘉有多重要。
1.曹操早期能担当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人才
2.多年从军可以入幕府的首选
3.资历老又年轻可以辅佐曹操后世的唯一人选
曹操在失去他以后所选择的官职继任者是司马懿!!!
现在明白郭嘉的死对曹操是多大损失了吧!
❷ 三国时期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
一,郭嘉实际专上是曹操的属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
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❸ 三国时期的郭嘉是个怎样的人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供给卓著,曹操常常问计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死,令曹操十分痛惜。
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这,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遇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之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至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诚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是历史罕见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书的人物。
当初他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经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的敬重于他。
郭嘉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到: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郭嘉的十圣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❹ 三国郭嘉历程及简介
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个人作品
《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❺ 历史的三国 评价下郭嘉
郭嘉:三国里面的人,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少敏捷,才干过人,曹操前半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他的辅佐.曹操自己也说,若奉孝(郭嘉的字)还在,断不会至此(赤壁之败,天下三分),可见他的才干.他算无遗策,往往料敌先机.
但是他早死,他死的那年诸葛亮才正式出山,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若是郭嘉仍在,或许能和诸葛亮一争长短,当时的天下可能会有另外的一番局势.
特别喜欢郭嘉,个人认为他“站错了队”,如果他在蜀汉这方,必将会被后人大肆赞美,而且,我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诸葛亮,诸葛亮有才,但更多的是吹捧出来的,比如后出师表就是后人伪造的,不是诸葛亮写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败北,让蜀汉最后灭亡,诸葛亮罪大了。但是,后人却赞美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儒教是最讨厌人的。
赤壁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血吸虫病在曹操军中流行,而火烧战船是曹操自己烧的,撤退前烧的,三国演义完全是小说艺术创造,为了神化诸葛亮。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属于东汉末年群雄袁绍麾下,后成为曹操麾下重要谋士,任司空军祭酒,封洧阳亭侯,死后谥为贞侯。
弱冠隐居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97年,郭嘉二十七岁时,被辟为司徒府,投于袁绍帐下,但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及用人之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后郭嘉得曹操谋士荀彧的推荐,代替早逝的戏志才,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后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令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这个人。)”而郭嘉出门后,亦高兴的说:“真吾主也。(真是我的君主。)”便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出谋献策
刘备被吕布袭击,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但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察觉!)”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
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196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吕布必败,建议用水计强攻,果然攻克吕布。不久,刘备藉攻打袁术而离开曹操,程昱、郭嘉曾再劝阻曹操:“放备,变作矣!(放走刘备,会生变量了!)”但当时刘备已走,而且果然夺了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大叹不应放走刘备,便决定与袁绍开战前,先东征刘备,众将领都担心袁绍会南下,但曹操不认同,郭嘉亦认为先东征较为务实。最后曹军遂大破刘备,解决了东边的问题。
算尽袁家
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与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于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都,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研判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死去,曹操出兵讨伐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节节胜利,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唯独郭嘉则认为应退兵,令其自相残杀,曹操从计,南击刘备。袁谭、袁尚果因争夺冀州而开战。可是袁谭为袁尚所败,出走平原,并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进攻邺城,将袁尚赶向北走。不久曹军又击败袁谭,平定冀州。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曹操继续北上,讨伐袁尚及外族乌桓,曹营中都怕荆州的刘表会派刘备偷击许都,但郭嘉又认为刘表与刘备实是不和,所以应尽快解决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骑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敌军,斩杀蹋顿,一路追杀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惜哉奉孝
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八岁。曹操到其丧礼时,大感哀痛,对荀攸等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各位年纪都是我的一辈,唯独奉孝最幼少。当天下定了后,想嘱托他后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谥郭嘉为贞侯。208年,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奂于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特征
郭嘉体弱多病,行为不太检点,就算被陈群检举,但仍不作改变,不过曹操爱惜郭嘉的才能而不加责备。看其弱冠后隐居,可见他喜爱不受拘束。此外他有远见,对他人的心理与性格都能推测清楚,如刘表、刘备、孙策、袁绍、袁谭、袁尚等都被其推测过,极其准确,又能精确的表达事情,曹操也大赞他“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评价
三国志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表郭嘉:“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桓,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曹操书信给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❻ 三国中的郭嘉
郭嘉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是汉献帝身边的随侍人员,并不是曹操军事集团的谋士,只是专在曹操身边作属为汉献帝的代表。尽管《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才智进行了描写,实际上他代表了汉献帝集团的谋略,并是他一个人的智慧。但在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中,他是起了显著作用的!用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话是“若使奉孝在,安使吾有此败”。就说明他的作用了。
❼ 三国演义 郭嘉的历史形象功绩行为不检点具体指什么
郭嘉是曹操麾下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专各个属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功绩:
1、出计谋攻破吕布、刘备。吕布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最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后续刘备反曹,也是郭嘉献计,在袁绍做出反应之前,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
2、智擒二袁。郭嘉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最终轻松大获全胜。
3、平定北方。在追击袁尚远攻平乌恒战事上,郭嘉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为曹操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做出巨大贡献。
行为不检点这块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讲到地方官吏陈群多次在朝廷检举郭嘉行为不检点,不过郭嘉此人渴望名利,且曹操重用,总会为达目的做一些过分的事。
❽ 三国时期郭嘉的简介
三国时期郭嘉的简介: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回师答祭酒,封洧阳亭侯。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
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郭嘉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❾ 历史上三国时期郭嘉是什么样的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供给卓著,曹操常常问计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死,令曹操十分痛惜。
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这,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遇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之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至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诚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是历史罕见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书的人物。
当初他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过袁绍
“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
袁绍割据一放,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
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治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
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这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
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顶即行,应变无穷。
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变外表上看得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带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真知卓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
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
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夺权利,疑惑丛生,工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扎。
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工是非分明,赏罚有道。
袁绍声众势强,但是不懂得兵法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的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出则同车,入则同帐。
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经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的敬重于他。
郭嘉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到: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郭嘉的十圣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望采纳
❿ 三国时期的郭嘉是谁
三国时期的郭嘉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一名著名谋士。
郭嘉,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回先在实力较强的答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10)三国郭嘉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郭嘉生平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荐给曹操,再让程昱加以肯定与推举;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锐的谋士,深得信赖,自身也曾经推举过参谋刘晔。增加遗计定辽东的剧情,成功让公孙康斩杀二袁并降曹,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兼领辽东。
郭嘉为何深得曹操喜爱:
一是不但忠心,而且“多谋”。胸有全局,腹有大计,目光炯炯,良策善谋。二是不但“多谋”,“深通有算略”,而且“达于世情”。办事通情达理,说话温顺得体,提建议、出计谋总是温言良语,让人舒服,并且无论你采纳与否,“从无谏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