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的长城历史

中国的长城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3 18:13:59

① 中国的长城大概有多少年的历史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内国,派遣蒙恬率领容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从开始修到现在应该有2500多年了···

② 中国长城历史背景

长城是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重要产物,具有重要的文学、教育、科学以及社专会等价值,是汉文明“对立”属思维方式的物化载体。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来源:艺术大观

③ 中国的长城最早出现于什么时间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西周的晋国,可能是在唐叔虞时期开始,严格的讲,在三家分晋以回前;答
因为现在发掘出来的晋长城,只有几十米的夯土墙,
时间的流逝,气候环境的分化,已经不能够判断,其精确的年代,只能够通过文献,地理位置,夯土的形制,判断大概的时间段;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弟 ,哥哥周成王封他在唐这个地方(唐国)~~~《桐叶封弟》的典故,而唐国的位置,在周朝首都的西北方,其周边是秦人,楚国,还有众多分封的小国,北面主要居住着戎狄部落和游牧部落,经常发生骚扰事件;从历史角度看,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是为了让亲弟弟帮助自己把守好,西北方的门户;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把唐国,改为晋国;在此期间唐叔虞和他的儿子姬燮(晋侯燮)及后世的晋侯,都可能在北方修筑长城,以抵御游牧部落的攻击,这就是最早的长城~
所以,只能够说,是西周早期到晚期(前1046-前771年),这个时间段~

④ 中国南方长城的历史

专家证实,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城墙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
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庭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 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长城到底还保存了多少,还没有人沿线调查统计过。
中国的南方长城(苗疆边墙)位于湘黔边区,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全长190公里,沿途建有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 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整个修建耗银四万多两。 纵观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对于少数民族统治管理上,总是实行岐视和高压政策,使得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缺乏生存生活自由,过着缺衣少吃的苦难生活。在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庭ZF管辖的少数民族,据康熙《麻阳县志·镇竿总说》记载:“已归王化者,谓之熟苗,与内地汉人大同小异;生苗则僻处山洞,据险为寨,语言不通,风俗迥异。” 明代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是十分岐视的,在经济上采取封锁,在文化上采取隔离疏远,在军事上采取镇压挞伐,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更加陷入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境地,这就更加深了朝庭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据《凤凰厅志》和《泸溪县志》载:苗区人口“大经草剃,存不满百”,“几经绝种”。这些记载,毫无夸张之意,真实地反映了在生苗区的战争中,苗族人口大批遭受杀害,苗民的财产,在战争中损失十分惨重的现象,构画出生苗区一幅残破凋零,蛮荒四野的景象。
因不堪忍受ZF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苗人经常揭竿而起。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统治的 276年时间里,湘西一带少数民族反抗朝庭的起义和暴动发生了30多起,小型起义不算。也就是说,平均每十年或不到十年就要发生一次较大的苗民起义。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6年),在贵州铜仁地区与凤凰接界的一大片生苗居住的土地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苗民起义,弄得明朝统治者措手不及,多次派大兵进剿,但都无功而返。这次起义前后持续了15年时间,才勉强把暴乱平息镇压下去。但为了平息这次暴乱,明统治者不仅调动使用了数千上万兵力,同时也花费了白银数万余两,真是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为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 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这座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其作了部分增补修建。据说,在凤凰发现的南方长城遗址也只有短短的三十几米。
为阻止边墙外的生苗进入到熟苗区内进行骚扰和破坏,还在沿边墙三百八十华里的军事分界线上,建立了各种城堡、屯堡、汛堡、营盘、碉堡、哨卡、关门、关厢等军事设施 838个,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军事设施里,派遣了万余兵力进行驻守。同时,还感觉兵力缺乏,并动员组织边墙沿线熟苗区的苗民和汉民,进行军事训练,参加边墙线上的巡逻防守。这些参与边墙巡逻和防守的人,平时从事劳动生产是农民,战时参加防守作战是兵士。由于有了这样严密的军事设施,又加上这样严密的军事组织和布防,真正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在漫长的边墙线上,边墙就像一根黑色罪恶的弧线,深深地刻印在生苗区苗民的心上。他们痛恨明朝的统治者,仇视边墙的存在,千方百计要把它捣毁推倒。因此,在这道严密封锁的军事线上,不断地爆发生苗区苗民把边墙推倒捣毁的事件。有些抗争最激烈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白天修起的边墙,到了夜晚又被彻底推倒捣毁的现象,使得边墙不能过夜。但为了对付生苗区苗民不再捣毁边墙,统治者往往派重兵把守,在重兵的层层包围下又修起了被捣毁的边墙,可见抗争之激烈。即使这样,边墙还是逃脱不了被捣毁的厄运。在明朝崇祯年间,就因“寇乱苗叛,土墙踏为平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虽有边墙而倾颓已久,今不过仅存陈迹”。
有人奏请修复“边墙”,终因财力、人力不济,人心所逆,未能全面实施。沈从文先生在1931年所著的《从文自传》一文中这样写道:“试将那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贺城(即凤凰县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叛变’的。”
苗疆边墙不仅是军事封锁线,同时也是阻隔生苗区与熟苗区的一道屏障。使生苗区和熟苗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在熟苗区以内,先进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地介入传播,使生产及农耕技术得到了提高,生产物质大大地增加,人民的生活不断地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使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推动了历史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而在生苗区以内,却恰恰相反,缺乏先进的经济文化技术,原始落后的农耕生产,导致了社会的落后。人民过着缺吃少穿的贫苦生活,灾难、贫困、病痛、战乱就是生苗区社会风景的写照。生苗区的苗民世世代代背负着愚昧落后的沉重枷锁,与先进的文明社会背道而驰,越走越远。造成如此反差强烈的局面,正是边墙存在产生的恶果。
南长城作为镇压苗民起义、破坏民族团结的一种军事设施,无疑都是带血腥味,但是客观上它又起到保障了苗地居民的安全,保持了苗民仅有的弹丸之地的安宁,保存了苗族古老文化,促进了“长城”外居民区域的繁荣,展现了苗族精湛的建筑工艺,形成“长城‘内’地方性区域自治”的作用。南方长城作为一道防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它已成为一个颇富有边疆特色的旅游点而为人们所游玩。

⑤ 有关于长城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秦代以前,但是大规模修长城是秦代统一中国后的事情,以后的每个朝代都会修长城。现存保护较好的长城是明清两代修的长城。
万里长城起点在山海关,终点 在嘉峪关。

⑥ 中国的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基本现状是什么,有什么传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後,由於北方匈奴的入侵,始皇帝在原本六国长城的基础上把它们专连成一片,用於阻挡匈属奴骑兵。後来由於战火的破坏加之热武器的发明使得长城失去了它的优势。
关於长城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据说当时修建长城死了很多民夫,孟姜女的丈夫就在其中,孟姜女痛哭不止最终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首。

⑦ 中国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为了防卫蒙古骑兵的南下骚扰,早在明太祖时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明成祖时候,修筑了宣化一带的长城。辽东长城分别修筑于永乐、正统、成化年间。永乐时筑北镇至开原辽河流域长城;正统七年(1442),筑山海关至北镇辽西长城;成化十五年(1479),筑开原至鸭绿江辽东边墙,这段边墙长880多公里。15世纪后半期,鞑靼占有河套以后,明政府又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修筑了东起清水营(陕西府谷)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长885公里的长城。15世纪70年代,明朝军民又修筑了花马池以西到黄河的长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16世纪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内的内外两条长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内三关长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修筑了兰州一带的长城。此外,小规模的修筑,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劳动人民前后花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陆续修筑起来的。明朝时候,讳称“长城”,叫做“边墙”。山海关以西的明长城,大都用砖石砌筑,工程坚固,保存比较完好;山海关、嘉峪关东西对峙,气魄雄伟。山海关以东的辽东长城,分别用土筑、石垒、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成,工程比较简单,毁坏严重,现在仅存一些遗迹。

⑧ 请告诉中国的长城历史,详细点的

人类历史的奇迹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文化宝藏,历史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战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 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 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彩的 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 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长城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