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论述题 求解必采纳 中国近现代史哦!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对侵略的斗争
⑵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道论述题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2,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进行的一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有全国性的同一政党,有纲领,有民主共和的口号,他们武装反清,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结束。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以孙中华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等,都失败了
4,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为领导,以科学,民主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市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掀起了影响很大很深的思想解放潮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五四运动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京张铁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聂耳:创作出大量的进步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被定为国歌。
大致就这么多,语言自己组织下
⑶ 急求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①(牢记国耻)
②(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
2.主要从抗战胜利的意义来说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地区对英美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世界反法西斯。
⑷ 历史论述题
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和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矛盾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实质上丧失了从前完整的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着独立国的形式。
第二、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的优势。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四、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 ,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且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呢?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
4、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那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民主,这两大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
5、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余年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戍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历史表明,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担负不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任务,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政党来领导,需要新的思想指导,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也就成为必然。
(三)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及后来多次斗争的失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对内独裁专制,卖国对外投降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预示着新的革命的发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而唤起的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的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国革命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成为可能。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实现
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实现是通过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而完成的。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生了在本质上有别于过去八十余年的一切革命运动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成为运动的指导力量,五四运动因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的政策,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的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民族压迫是最大的压迫,是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因而它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剥削制度剥制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它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豢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买办的、垄断的资本主义,并构成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官僚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呢?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中国资产阶级也确曾为此努力过、奋斗过。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也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自身优点决定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团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三大特点,这些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第三、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坚持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这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要求。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实质就是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站在革命运动的最前头,把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指的是革命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革命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对建的勇气。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顺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它又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领导权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是两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义革命也不相同:革命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革命措施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保护私有财产,革命的结果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领导着这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社会主义向上高涨,资本主义向下低落的国际环境中,已不允许中国革命胜利后再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的比重增长;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建立)比资本主义因素有更迅速的发展。
整个中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文章中上篇和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与旧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不同,那种旧民主主义共和国不适合中国国情,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也不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过渡形式,将来必须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但目前这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⑸ 论述题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社会化问题主要有哪些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加上领导层急于求成、过分依赖政治动员的治国思专想,使政治社会化长期属处在行政推动之中;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客观上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震荡,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困惑;改革以来,伴随政治文化内容更新,政治社会化逐步显示出教育与交流统一、引导辅以规范和教育融于文化等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政治社会化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参与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形成总体建构.伴随政治文化内容更新,政治社会化逐步显示出教育与交流统一、引导辅以规范和教育融于文化等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政治社会化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参与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形成总体建构.
⑹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开明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开明地主阶级有参加)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回、义答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激进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运动后期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民族抗日、解放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http://..com/question/61133328.html?fr=ala0之前有人回答过了!
⑺ 高二历史指出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1、就陈旭麓所言,洋务运动主观意愿上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但客观事实上去促进了资内本主义容的发展,这里包括几个部分------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军事近代化(近代新式陆军和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教育近代化(近代学校产生、翻译、技术学校等)。现在回到题中“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势”,他也是在说明洋务运动的实施者们,即洋务派的阶级性质为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便利用近代工具技术。
2、第二方面,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虽然也有包含维护封建统治的因素,但从其阶级性质,我们需认识到,这是一条改良的道路政治上走君主立宪道路,这不是一种倾向,而是其目的所在,是主动地,主观意愿驱使,这就不是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势,而是在去新的道路途中,为顺利改良而放弃部分目标,减弱阻力。
⑻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逻辑
价值范式的探索:近代中国两大社会张力语境下的多种政治文化转型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经
学已经无法缓释晚清社会面临的近代化转型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压力。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变法或革命等救国方式来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发展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与该国政治力量以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博弈的产物。
西方国家近代化发展一般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最初是封建社会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然后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新生力量的壮大促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在启蒙运动中因充分掌握舆论力量而获得成功。这样,资产阶级就可以利用新生政权去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政策,近代化转型便会在此基础上获得成功。当然,由于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在近代化具体细节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近代化发展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守旧势力在政治、
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等领域斗争较量的结果,却是大体一致的。
尽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开明士绅与民族资产阶级曾经以不同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然
而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化”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顽固存在,像天然屏障一般堵塞着中国近代化前进道路。
历史证明,要顺利实现中国近代化发展,就要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并以此为既有经学价值范式变革消弭社会张力。
与曲折发展的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截然相反的是,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走上了资本
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相对于封建主义手工业生产方式来说具有较大优越性,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前者对后者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最终使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日益完善”。
生产力的世界化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即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机器无情地掠夺了封建落后国家无数体力劳动者的饭碗。当然,这种无情掠夺往往躲在其坚船利炮的背后。
尽管生产力的世界化能够消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劳动分工差异,并使得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方向发展,但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扩张给落后国家带来的种种压力却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生产力的世界化往往与交往的世界化藕合发展,并以此满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增长的原料需求与市场需求。
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将无限扩大,各民族的封闭模式将日益成为一种历史状态。
世界资本主义扩张不仅是西方列强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经济控制,而且还体现在与此目的相适应的文化渗透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对处于工业世界外围的大边缘地带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东方落后国家既有社会秩序与发展过程出现了突发性崩坏与中断,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东方落后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近代西方文明不断碰撞、交融与整合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近代化转型。
鸦片战争以来的晚清政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历史冲击:首先,晚清政府时期飞
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本质上要求对外扩张,不将世界变为其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决不罢休。
在拥有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同时,近代西方国家还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当时的晚清政府尚没有足够的力量阻击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这决定了晚清政府必然会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目标。
其次,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晚清政府。
文明冲突必然会发生这样一种结果:即落后方或者被先进方同化,或者是接受先进方的文明渗透而发生变革,并最终加入到先进方行列。当晚清政府恪守的封建专制主义遭遇到西方文明冲击之后,必然会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近代西方文明“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当然其最终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面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压力,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采取多种方式变革既有经学价值范式。
然而,地主阶级发动的洋务运动与宪政改革等价值范式探索,与其说是救国,倒不如说是救朝廷更为合适;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与义和团运动等价值范式探索,由于农民领袖具有明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近代农民革命不是被封建政权扼杀,就是被封建政权利用;资产阶级虽然能够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但由于自身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与封建势力、西方侵略势力之间并没有实现彻底决裂,这种情况使得资产阶级无法缓释中国近代化转型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社会压力,因而其价值范式探索也不会获得成功。
近代中国价值范式转换实践,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的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的关键因素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
与近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世界历史”理论的发端者首推维柯,他以
“理想的永恒的历史”(the ideal eternal history) 概念确立了普遍历史原则与诗性历史纲领,并试图将“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提升到哲学范畴层次,以此展现理念层面的世界历史眼光。而真正完成这一提升工作的却是学者黑格尔,他接续了维柯“理想的永恒的历史”之思
维品质,并在精神哲学场域内阐发了“世界历史”新意蕴。
黑格尔的“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思维品质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准备了直接而完备的理论前提,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将生产力的世界化与交往的世界化凝练为其“世界历史”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
所有这些,都是作为近代西方优秀政治文化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传播于中国,并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终结者的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传统经学与外来文化展开双重探索。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范式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因为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理论特质而获得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矛盾性探索,以及对近代中国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探索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性探索主要包含统一性探索与对立性探索两个方面:统一性探索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经学具有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等层面的相融性,对立性探索则主要源于文化保守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的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探索,则主要是因为曾经盛行一时的各种西方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形成了排斥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外来文化又展开了文化价值批判。
经过 20 世纪初期的学术论争与思想争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思想突破了传统经学的“求稳定”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思想突破了外来文化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并因此给近代中国凝聚了强大的物质社会变革力量,这可谓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社会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虽然使部分近代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但马克思主义却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完全意义上的话语权,或者说还没有凝练为近代社会变革的主流意识形态。如辛亥革命以来,随着袁世凯与张勋复辟闹剧的先后发生,传统经学为适应野心家称帝需要而被“乔装打扮”,各种反动思想沉渣泛起。
1912年 10 月,张勋、陈焕章在上海建立了孔教会,并在全国诸多城市设立分会。
1913 年 2 月,康有为为了宣扬孔教,创办了《不忍》杂志,断言“欲存中国,非赖孔教不可”,“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与此同时,袁世凯也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尊孔祭孔令,断言:“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常新”。
近代复古尊孔逆流再一次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经过沉痛思考,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
也就是说,近代中国要使民主共和名副其实,亟需通过思想革命来为之创造条件。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启蒙刊物《新青年》与《每周评论》对传统经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如“1916 年 10 月,《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二号至第三卷第六号(1917 年 6 月),先后刊发了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
上述陈独秀的文章主要围绕三点展开论述:一是重点阐述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尊孔必致复辟;二是尊孔并定“孔教"为国教,有悖思想自由之原则,三是从进化论角度讲,封建伦理道德落后于以民主与科学为本质的现代伦理道德。又如,陈独秀在《每周评论》
第五号上发表《除三害》文章,在举出封建势力症结的同时开出反对封建势力药方。
他认为,当时封建势力有三害:军人害、官僚害、政客害。要除三害,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一般国民要对三害有相当的示威运动;第二,社会中坚分子要组织依赖有政见有良心的国民为后援的政党,以此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
仅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晚清民国时期尚未得到根本
性打击,因此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开展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以此摧毁经学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
当马克思主义启蒙宣传最终遭遇到武装斗争、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时,中共党内
便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等人由于过于相信蒋介石为集团而选择了放弃武装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毛泽东等人则因为看到了强大的工农运动革命力量而选择了坚持武装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
后来,在如何进行武装斗争以及如何进行土地改革两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
义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以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
一般来说,中共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可以划分为党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与国家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两个时期。
首先,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具有了合法性地位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共理论家范文澜等人因此有机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经学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并进而驳斥同时期蒋介石集团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以及陈立夫等人发起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活动。同时,新启蒙运动所带来的“哲学动员”,也给毛泽东等人带来了理论学习机会,这样毛泽东等人在两条思想路线斗争中便取得了主动权,党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也因此得以实现。
其次,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中国先后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提供了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由于中共全面执政为国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领导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以及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文化批判等实践活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主体内容。
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基本成型。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⑼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体西用即洋务派强调以自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其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内容: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⑽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