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本有关中国近代、现代政治历史的书
B.脂肪的鉴定试验中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B. 请分别列举五个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方面的历史现象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斗军阀,联合抗日,集体所有制经济
C.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制度)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同时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阶段:创建时期:(1954年—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纪元。
第三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文化大革命”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第二,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第四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五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深刻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总目标。这些重要理论是我们新时期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政治具体内容的特征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②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②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③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④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⑤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③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④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D. 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政治状况
鸦片战争失败后,当时中国人中的先进分子深感国家落后,认定富国强兵必须向西方学习,首先要改良政治,在戊戌变法运动的直接推动下,废科举办学堂,1903年清政府采用西方学制,颁布《学务纲要》,语文独立成科,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必须指出,否定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改用西方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是政治思想运动的直接产物,而不是语文教育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这一转变没有进行学科自身的研讨,没有认真分析总结数千年的汉语文教育的利弊得失,对语文教育的传统采取了简单地全盘否定、抹杀的态度。
现代语文教学一开始便存在着失误。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不能不认识的问题。而且百年来不断强化向西方印欧语系,包括苏联的母语教育学习,导致我国语文教育背离传统、背离汉语文特征越来越远,以至教学实际水平不断下降,造成今日被人视为“误尽苍生”的结果。对此,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反思,再反思。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有两个基点,一是封建统治的需要,二是汉语言、文字自身习得运用规律的制约。比较一下印欧语系的古代语文教育,二者尽管都属适应政治需要的泛语文教育,但内容极不相同。这里不谈教育内容、文章内容、思维内涵的不同,而是看言语形式本身。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语文教育,一开始便学字母拼音,学习语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学习以动词为中心主谓宾定补状相互组合时的形态变化。而我国汉代之前早已是集中识字写字,不分词类词性、主谓宾,更不管词的形态变化;但讲究六书,学习汉字的造字法。西方语文教育从学语法开始,我国古代没有西式语法自然不学,这并不是我们落后,而是因为汉语汉字根本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文字。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文章大师和文学大师,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科技,这些事实就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明证。
从中西古代语文教育事实的比较中应得出一个起码的结论:语言文字不同,语文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可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一开始便没有冷静分析古代语文教育的是与非,没有顾及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简单地学习西方的分散识字,抛弃了利用韵语集中识字的传统,历史已表明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汉字教学的水平,从而制约了整个语文教育水平;通过诵读典范文章以形成语感的做法,也被斥之为“死读书”;并且开始以并不那么合汉语规律的“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这不是汉语文教育自身的演进,而是一种人为的扭曲,根本没有对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进行研讨。这样背离民族母语教育的传统,使我国语文教育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断层。而这一切却是在现代化、科学化的旗号下发生的,是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伴生的,是政治革命运动的产物, 使人们难以认识它内含的谬误。以至这一谬误延续至今,仍深深束缚着语文教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迅速在全国范围普及,并且正确地将“国语”“国文”课合并为“语文”,确认“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科目的,逐步明确语文的工具性。这是历史的大进步。但是至今的五十年历程,真是曲曲折折!
在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时代潮流下,1951年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似是而非的“语言是科学,文学是艺术”,致使中学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虽只是从1955年秋到1958年3月短暂的实行,但影响极为深远。
从此,语法正式被认定为第一位的语文基础知识,认定提高语文水平必须与印欧语系一样学习理论语法;结果语法越学越多,学生的语文水平却越来越低。这里必须明确,我们运用母语凭的是语感,是以习惯的形态存于大脑的本体语法。印欧语是形态语,口语转为书面语形态的变化必须规范化,汉语是逻辑意合语,口语转为书面语不必考虑形态变化,凭语感便可以了。同时,因之理性的文章的文学分析日趋盛行,加上左的政治的影响,强化文章(文学)的内容分析,挖掘微言大义之风日盛,使重语感的传统几乎难见踪影。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是教师讲授的抽象的关于内容和写法的结论,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本身被舍弃了,课堂读书声日渐衰弱,典范的言语无法有效化为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言政治化口号化,日趋贫乏。
分科还有一个至今认识不清的后果:语文教学逐步背离我国古代以文章教学为主、以实用为主的优良传统,重文学、轻文章从此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日重一日师生偏爱文学、偏爱带有文学性的记叙文(包括文学色彩浓厚的文言文),不喜教学议论文、说明文;不是教学生实用文章的基本写法,而是大讲学生学不到手的“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在这种潮流下,自然不去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读写实用文章等社会最需要的读写活动的一项项基本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去改革教学的人成为极少数,以致直到今日“以训练为主线”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缺乏系统科学的基本读写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怎么提高!“淡化”语文技能训练,还要我们这些专职的语文教师于什么!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下,高考借鉴美国的做法推行标准化考试,语文教学又一次“学”西方。在没有弄清标准化考试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在追求升学率的驱使下,把所谓“标准化题目”即选择题之类的定向反应性的客观题,作为平日教学语文的练习的基本形式,使主观对主观的读写活动,变为机械琐碎的“定向反应性”活动,极大地扭曲了以系统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导致社会各界批评揭发的种种现象,使语文教学陷入空前的大灾难。
这便是我国百年现代语文教学历程中,三次向西方,即向印欧语系母语教育的“学习”。造成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汉语言文字的特征不相适应,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不相衔接,发生了错位,形成了历史的断层,造成语文教学水平不断下降的恶果,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误尽苍生”的尖锐批评。盲目学习西方,正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水平低下的“病根”。
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忽视了语文学科对象母语的不同。汉语文完全不同于印软语文,绝对不能简单搬用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背离汉语文的特征,背离汉母语的习得规律,这便是语文教学水平低下的“本源”。
三次“学习”西方,都没有深入研究别人的做法是否适应汉语文,是否适应汉母语习得运用的实际;没有分析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没有对汉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的规律进行研讨。而问题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是在向经济科技发达、先进的国家学习,在振兴中华的社会革新的潮流中发生的,有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不过,历史也是有谬误,有漩涡,有逆流的。回顾历史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析。我国百年近现代史是革命史,是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的历史。但政治不等于一切,一切从政治出发,是一种泛政治化倾向。这种倾向是百年语文教学水平低的社会原因。语文教学和整个的教育事业一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政治化、国家化和行政化,语文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削弱了,语文教育自身特有的实质性问题被淡化、被融化、甚至被湮没,变得有名无实,以至到今日连“语文姓什么”都没有定论。
今年新修订的两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仅是对百年教训经验式的回顾,对古代经验表层的感性继承,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缺乏科学的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仍然没有对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其实这次修订又是简单地适应由政治需要而推动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需求,再次随大流,不过是由语文教学工作者自行泛政治化,这就更可悲了。这也更证明了语文教学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也就更显示了深入开展语文教学世纪大讨论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在讲究科学的今天,必须着力研究我国汉母语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认清汉语汉字和汉语文习得运用的规律,首先为语文课准确的定位、定性、定任务、定内容,再来谈方法,然后才能修订大纲与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立足汉语文教育的自身,去吸取外民族特别是印欧语系的母语教育中适合我们、于我们有用的东西,才不致重犯盲目学习西方语文教学的历史性错误。
E. 历史书本中国现代史政治时间段划分
1.1949~1956 第一阶段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1956~1966 第二阶段十年专探属索十年建设时期
3.1966~1976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4.1976~现在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F. 中国现代史是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现代来史是从1949年10月开始源的,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段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时代,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
(6)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时候的扩展阅读: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7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一九四九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
G.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的内容提要
本书将政治学和历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期对专当前的属社会改革有所借鉴。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为基础,吸收现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全书共分十章,在介绍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和近现代中国国情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政治发展的特点,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最后,对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本书可作为高校政治学本科教材,亦可作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参考读物。
H.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分三个时期总结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