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能给我一篇近代史的历史论文范文吗
(浙江省兰溪市教委教研室 屠洪兴)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学生学习世界史比学中国史更难,加上近年来 在高考命题中世界史部分的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大跨度、高概括”的试题连连出现,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更 是望而生畏。而过去那种“一轮章节知识,二轮归类知识,三轮查漏补缺”的复习模式,已无力解决学生的“ 难与怕”的矛盾。
如何来解决学习世界史中的“难与怕”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既新有趣、又能适应目前高考的要求?这是广 大历史教师都在共同苦苦探求的问题。笔者当然也不例外。在苦苦探求的道路上,得益于专家们的启示,我逐 渐形成了整体知识结构复习的方法。这是一种先整体、再分章,而分章又始终不离整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年 的教学实践我感到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来作世界史第一轮的复习,既省时,又有效,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都说:“这种复习方法,整体性强,脉络清楚,既有利于提高能力,又有利于牢固记忆知识,符合高考的 要求。
如何运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呢?我的具体做法是:先设计出整体知识结构图表,把它交给学生、然后以 “结构”为提纲,进行有序的复习。
根据刘宗绪先生的“生产力发展”标准,我把世界近代史十七章内容纳入一个整体知识结构中,并以两次 工业革命作为分期标志,分成三个有着不同特征的阶段。具体图示如下:
世界近代史整体知识结构图示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组成整体知识结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是我们用整体法理解历史的依据、也是我们用整体法复习历史应 遵循的原则。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 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历史的巨流?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这一 含义?这些是我们在运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时必须达到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使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方法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整体观。这是该复习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法十分强调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在复习某一 阶段或某一部分的内容时,应首先向学生指出主要内容有哪些,使他们对该部分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例如 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应首先指出主要是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并由此派生出无产阶级斗争史和民族运 动史。又如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历史时,则应指出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三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另外还有 殖民争霸斗争和殖民地人民的独立革命。
坚持整体观,还要强调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只有把一个时期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纳入 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会形成整体印象。因此,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内容时,有必要把新航路开辟后殖 民掠夺开始这一背景突出出来,这才能把早期的革命、争霸、独立斗争三方面内容统一起来。正是殖民掠夺,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呼唤出一次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急 风暴雨;也正是殖民扩张,才出现西欧殖民者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也由于殖民掠 夺导致广大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才燃烧起反殖斗争的愤怒烈火。
在复习近代第二阶段的历史时,也必须牢牢抓住“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大背景进行分析。是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才出现为铲除各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障碍为目的的革命和改革。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股革命与改革潮流就这样出现了。正是工业革命,导致 社会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无产阶级,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由于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 ,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广大的亚非地区的进一步掠夺,并把这些地区卷进了殖民体系之中,从而引发了19 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1993年的“三股潮流”题,1994年的“恩格 斯论断”题,1996年的“法国两次革命的比较”题,无不以“工业革命”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命题的 。
近代第三阶段中的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又无不根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然,在分析欧洲舞台 上错综复杂的斗争时,也不能忘记普法战争对法、德两国的影响)。
第二,要注重联系性。仅仅注意历史的大背景,这还不够,还必须揭示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才能将分散的历史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 是没有的。在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中,因果联系又是一种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它既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就当然应该成为我们用整体法复习世界史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英、法、美三国是怎样由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演变为热火朝天的产业革命的?经过分析我们看到,政治革 命是产业革命的政治前提,那么又是为什么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呢?这是因为它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这就直接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另外,它还有劳动力、资金、资 源、科技等独具的优越条件,而法、美则是望尘莫及的。因此,法、美只能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扩大的 情况下被带动起来。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的成功,又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 产阶级革命,就是这种反映(这在前面已分析了)。这些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功,又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 界确立。资产阶级在全球的胜利,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又为新的一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资本 主义国家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了许多亚非国家卷入殖民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而分裂国家的走上统一,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政治上的保证、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又催生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从“一战”到“二战”,为什么只有二十年的休战?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法、美对德问题上有着这样的变化过程:巴黎和会上的“严厉制裁”到赔款与签约问题上的“扶植”, 再到三十年代的“纵容”,而德国则起了与之相应的变化:“受制裁”——“得扶植”——“遭危机”——“ 形成战争策源地”。这些变化,又完全根植于“争夺”、“反苏”“自保”。正是由于大国的中立自保和对法 西斯侵略的纵容姑息,加上反法斯力量未及时联合、又导致了三十年代的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大战 。
整体复习法中,不仅要揭示教材中的显性联系,还要揭示教材中未提及的隐性联系。比如拿破仑入侵西班 牙、葡萄牙和拿破仑被“反法同盟”战败两件事给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带来的影响。
第三,要坚持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只有运用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 质特征,认识事物间的共性与个性。整体法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之中,这给我们运用比较法带 来了便利。
复习中,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比较的内容: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 产阶级革命的改革比较;早期革命与19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工业革命前后殖 民掠夺不同特点的比较以及工业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特点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共 同规律和革命模式的多样性,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历史上造成的不同影响。
整体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以归纳和整 理,不仅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起到简化头绪、理清思路的作用,有利 于加强记忆。因为记忆时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加以整理,把它纳入普遍联系之中,比起孤立地背诵,效果要好得 多。倘我们能按整体法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又能配以按国按类的第二轮复习,那么一张缜密而又完整的 知识之网就编织成了。用这样的“网”捕“鱼”,恐怕就不会顾此失彼,出现漏“网”之“鱼”了。
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对我来说仅仅还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甚至不够科学的地方,一切都有待于改 进和完善。但我相信,它具有生命力,一定会发展起来,被广大师生接受
⑵ 中国古代史论文怎么写
马君武(广西桂林恭城人):德国柏林大学治金工程学博士,20年代民国广西省省长,30年代广西大学校长
雷沛鸿(广西南宁人) :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30年代民国广西省教育厅长,40年代广西大学校长
苏希洵(广西南宁武鸣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民国广西海关督查
苏诚(广西南宁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硕士,公路局局长
雷殷(广西南宁人)::日本军政大学,水利巡查督导
邱昌渭(湖南芷江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民国广西省政府民政厅长
盘珠祁(广西玉林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20年代民国广西建设厅厅长,30年代广西大学农业学院院长
马保之(广西桂林恭城人): 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学博士学位,民国广西粮食增产副总督导
戈绍龙: (江苏常熟人)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年代民国广西卫生委员会主任,/30年代广西医科大学校长
程思远(广西南宁宾阳人): 意大利罗马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民国广西省政府秘书
军职将领
民国前期
陆荣廷----两广巡阅使,两广总督,陆军元帅,南宁武鸣人
谭浩明---广西督军,柳州人
陈炳昆--广东督军,柳州人
莫荣新—,贵港桂平人
沈鸿英---玉林容县人
民国中后期
李宗仁---陆军上将,桂林临桂人
李济深----陆军上将,梧州苍梧人
黄绍竑-----陆军上将,玉林容县人
白崇禧-----陆军上将,桂林临桂县人
黄旭初----陆军上将,玉林容县
陈枢铭----陆军上将,北海人
陈济棠----陆军上将,防城港
马晓军----玉林容县
俞作柏---玉林北流人
俞作豫--玉林北流人
李明瑞---玉林北流人
廖磊----玉林陆川人
夏威----玉林容县
李品仙---梧州苍梧
雷经天---南宁人
张淦-----桂林人
徐启明---柳州鹿寨
韦云淞---玉林容县
苏祖馨---玉林容县
周祖晃---广西临桂
张云逸---海南文昌人
⑶ 800字的历史论文怎么写
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确是强了秦国,但并不是说他的法就真个有多好.在这里,不得不说,商君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纵观商君之法,从头到尾就是两个字.”耕战”.在商君的眼里,老百姓不要想,不要管,什么都不要他们操心,他们只要做两件事,一是种田,一是打仗.这种行为在开始回复秦国的国力是正确的,但却是过于偏颇了.而且,变法是一回事,变而不修,新法成旧法,还是不行,这也是商君的一个局限.还有一点,秦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商君的努力,在发展壮大中,吕不韦是出了很大的力的,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吕不韦正在努力在秦国进行第三次改革,革者,把农业秦国变成商业大国,只有这样,秦国才能支撑起后来的一系列大战,而在秦始皇时,他无视了吕不韦的努力,让秦国回到过去,变法不修法,新法成旧法,这是秦国不稳的最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商君的变法,百姓心中无想,也就没有了国家之念,他们麻木了,在过去孝公时,秦人不是这样,但到了始皇帝后,秦人真正的麻木了,这也是明明一个大国,却给反叛军打败亡国了的原因,不然的话,以秦国的实力积蕴,就算打不赢叛军,据涵谷关自守也是可以的,哪里会到亡国之地步.秦人本身的麻木,也是秦国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将军高官可能爱国,他们有一定的学识,但大多数百姓不知道,他们在秦法之下只知道两件事,种田打仗,人如木头一样,国民不行了,强国也完蛋了.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强种,人种强了,国自然也就会强了.由此可见,秦国走得也不是真正的大道,只是一条土路的直道,天气好走走还可以,又快又好,但天气一坏,地就泥泞起来了,一切也就完了 论秦始皇 当今社会人们对秦始皇评价不一--说其英明、昏庸、成功、失败、残暴、伟大的都各有甚者。鄙人不才,也斗胆在此对这位千古风云人物评论一番。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皇赢政统领大军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国,这对后世作出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上任帝王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和道路的宽度,车轮的大小等,这对国家的经济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又把全国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后又推广隶书,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改革措施。在军事方面,秦始皇修筑长城,用于抵御匈奴,这在当明,是一项非常了不起、伟大的工程。 但反观之,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把当时一些重要书籍全部烧毁,不准人们批评及议论当时朝政的不当之处,还把一些提批评意见的儒生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明的悲剧,"焚书坑儒"。 究竟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各半,又或过大于功?我想必然是前者。我一直认为,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为何?就因为秦始皇在当时打破了七国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六国。试想,若七国混战长此下去,将会怎样呢?……必定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经济、生活、军事等方面,都会每况愈下,渐渐地,七国都会走向灭亡!正是秦始皇合并七国这一举动,才为当时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打下基础,才使后人有发展、进步可言。我们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稳定和高度文明,一切都取决于历史,正是秦始皇合并七国这一举动,改变了以往的历史,使国家迈向繁荣,社会走向文明。 至于有人说秦皇暴政,这当中是有一定理由的,可能因为?quot;焚书坑儒",随便杀害无辜百姓。但本人觉得:这在当时,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是一项了不起的措施。如果秦皇不采取这样的强硬手段,老百姓们岂不会无视朝政,无视国法,无视律规?这种手段起了杀一儆百的作用,能够警示百姓。秦始皇能使出这此措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了,虽然他在"焚书坑儒"事件中令国家损失了许多文化财产和丧失许多知者、儒士,可这在政治目的上是无可非议的,儒士们只能算是朝代的牺牲品,是他们的不幸,也是历史进步的代价。 总而言之,秦始皇的功劳可以把他的过错全部履盖住,秦始皇--一个无可非议的历史大功臣,大伟人!
求采纳
⑷ 求一篇历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⑸ 求一篇3000字,中国近代史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⑹ 历史论文怎么写
:…………建议考察一下英国、法国国王还有神罗皇帝和下级封建主之间的关系。
2:说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一点。
西方的分封制相对于中国的帝国官僚制,封建主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的私人财产受到较大的保障,(例如英国就有有农奴在庄园法庭告倒庄园主的事情。又例如私人住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因此才能出现较多拥有一定资产农民,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前提。
3:这个我说不好,欧洲封建封建是分封制(文艺复兴和民族国家建立开始才出现中央集权)、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帝国官僚制(奴隶社会才是分封制)。
大致上是那么几点:教权压制封建权力(特别是压制皇帝和国王等上层封建主)、欧洲封建制的单层负责体系(“吾主之主并非吾主,吾臣之臣并非吾臣”)、破碎的地理、民族构成、普世主义传统等等。
总体而言,在欧洲的民族国家出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之前,欧洲人普遍只认同直接领主的领地而对“国家”的认同有限。德国人统一之前所抱怨的“德意志在哪里”的问题,在中世纪实际上是常理。
参考资料:我只是凭印象说说……
以下是参考论文: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欧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在一个国家里,以皇帝、国王、公爵等为最高领主,其他大贵族则以向其宣誓效忠来换取封地——“采邑”,从而成为最高领主的附庸。这些附庸各自又可以拥有从属于自己的附庸,直到拥有少量土地或无地的骑士们,如此便构成了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近代欧洲成为世界进步的火车头,从近代欧洲诞生的近代文明以其巨大的影响左右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走向。人权、民主、法制、共和、科学等观念,今天已为世人广泛接受;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东西方世界从此愈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日尔曼人诸王国逐渐把日尔曼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包含于西欧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后,就没收了罗马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用以分给法兰克人的马尔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和他的亲兵们所占有,他们成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法兰克人不断征服新的地区,国王们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赠送给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长,即所谓的“赠地”。这样无限制赠地的结果便是地方大贵族的实力不断增加,最终大大削弱了王权,使墨洛温王朝的继任国王们逐渐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时期,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实行采邑制。查理"马特将没收的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伤害。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欧封建制度是在这一时期由法兰克人发展起来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决定意义。
“采邑”制到查理曼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除国王旧有的教俗封臣外,过去属于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变成国王的封臣,从国王处领受采邑。并且此时的采邑逐渐的变为世袭的了。国王的封臣们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赐给他们,从而又成为他们的封君。9世纪后,“封土”一词逐渐代替“采邑”;以后则全用封土称呼。国王是最高封建领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中世纪的国家是一个松弛的封土集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国界概念。“它的财产权和主权到处相互转化”[1]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公元500~1500年,就是西欧的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基本奠定后世的国家形势。这个时期,整个西欧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但是,此封建非彼封建。以我来看,西欧的封建制还是更接近于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这种封建制也是国家元首赏赐土地给他想要封赏的人,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在大宗之下的小宗,可以不听从大宗之上的更大者的号令,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当时的俗语说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上下的权力关系。按照我们的看法,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是不错的。
这个时代,西欧各个国家迅速发展,这是由于两项科技的发明,一项是马轭,它可以使牲口在被牢牢套住之余不至于被压住气管而窒息。另一项则是重犁,它可以迅速的破开土壤,翻开错综复杂的地下根系。这段时间内,欧洲的树林急剧减少就有它们的功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国家开始进入兴盛。国家的强大使得战争频发。公元六世纪开始,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开始入侵欧洲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他们发现了格陵兰,也有传闻说他们在早于哥伦布的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先达到了美洲。反正,他们倚仗先进的航海技术,对波罗的海及北海附近的国家进行侵略式的抢掠。当然,这也促成了最能代表西欧当时特色的城堡。当时的城堡,规模甚宏,在强盗入侵时,附近的农民便躲入城堡,寻求保护。领主也因为战略原因乐于对居民提供保护,便形成了西欧的一种独特城市格局:层层的建筑或农田围绕着城堡而建。其实,认为城堡是一种防卫工具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城堡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作为士兵及骑士的军事基地,是用来控制附近地区的。在国王权力日渐衰退的中世纪,城堡成为了维护城镇稳定的重要工具。
说到欧洲中世纪的代表,城堡绝对不会比骑士更具特色。骑士的兴起源于法兰克帝国的大军阀铁锤查理。他在与阿拉伯人的都尔一役中大败阿拉伯人,便是得益于他的精锐骑兵部队。随后,骑士风靡全欧洲,各个地区的人们都以成为骑士为荣。因为骑士需要供养马匹,自己配备武器,盔甲,非富贵人家没有资格成为骑士。骑士经常依附于他心仪的领主,领主为其提供土地和农民,骑士在需要时期为领主作战。因为供养骑士的费用远比普通的士兵要高,所以有的领主是比较贫穷的。骑士被视为一种身份,后来逐渐发展成骑士精神。不过在后来,骑士们因为利益的缘故,不再重视这种规则。有一个绝对强力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这个现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的主力就是各种利欲熏心的骑士,因为幻想掠得无比的财富,组成各种军事团来参与东征。他们参与了除了儿童十字军外的每一次侵略战争。骑士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欧洲中世纪有一个大民族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日耳曼民族了。但,此日尔曼并非希特勒口中的日耳曼,它是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一片大地区的民族总称。日耳曼人的杰出代表是法兰克人,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可谓是强大至极。后来因为日耳曼民族的分遗产制度而分裂成3部分,分别是法国、意大利、普鲁士(即德国)的前身。日耳曼语系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语言,被匈奴人赶入欧洲的日耳曼人的入侵更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可谓是影响力大。
在欧洲的中世纪,有一件事不可不提,就是蒙古人的入侵。当时的蒙古铁骑,甚至达到了多瑙河东岸,让许多欧洲人闻风色变。当时的蒙古人所到之处,攻破城镇大部分遭到屠城厄运,幸亏为阿拉伯人所败,不然怕会有一场大灾难在欧洲发生。
总之,在公元500~1500年的西欧,即中世纪的西欧,战争的阴云总是笼罩在人们头上,可以称之为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⑺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1500字的论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中国人作为战胜国依然摆脱不了被忽略的局面。于是,中国人民愤怒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在全国开展起来。五四运动胜利了,清政府妥协了,合约上也终于没有中国人的签字了。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学生为先锋的,工人为主力的五四运动便顺理成章的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永载史册!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GCD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建立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到此结束。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⑻ 500字的历史小论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网络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科举制最大的功,在于给草根平民出人头地提供了一条通道,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过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平民百姓当官到底从何渠道进入?连个游戏规则都没有了,老子当官儿子跟着当,老子种地儿子跟着种,这还不如科举制呢!请诸位注意,我们同学们这些当官当吏的,可还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⑼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要2000-3000字左右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