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东方吴晓飞: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高中生
第一要确定高远目标。研究表明,目标明确的人取得的成就要远远高于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的人。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的人往往碌碌无为,虚度一生。正如人们常说:“没有目标,一切行为都没有价值。”目标是我们学习中的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我们的方向,也正是因为目标明确,我们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第二要相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信、自律、自强是成功的关键。步入高中意味着我们需要并且必须以一名高中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不应该对新环境产生畏惧感。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是指对知识入迷,对学习忘我的人。面对高中生活,我们更应该对自己说一声:“Yes,I can!”
第三要珍惜时间、勤于总结。纵观历史,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珍惜时间,不断总结反思的人。高中的学习内容远远多于初中,所以我们需要分分必争,秒秒必夺。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间,为每天的学习做好规划,及时总结得失。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是否善于总结自己的得失,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第四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语文课上,孙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听、说、读、写、背的语文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每天都牢记目标,不断努力,毫不松懈。
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还要有一颗平常心。高中生活竞争激烈,全县各初中的优秀毕业生都聚集在这里,如果过分看重成绩,会使人产生偏激的心理,我们要牢记周校长的话“不比基础比发展”。在新的班集体中,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位新同学,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2. 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呈现的最主要趋势分别是什么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 高中生如何考取国外大学
参加相关外抄语培训。不用移民。袭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校资料信息,填写申请表。高中生出国留学根据个人财力状况,决定是读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也可根据城市资源的分布来决定学校,如读商科的学生,考虑到就业等诸多因素,可倾向于选择大都市的院校,而学影视传媒等专业的学生,选学校可能要选传媒业较发达的地区。
拓展资料:
按学校要求,准备要提供的各项成绩。包括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等;申请本科的考生要附中英文高中成绩单以及成绩公证书。成绩单上要有修读课程名称、学分、成绩等信息。刚有出国留学想法的考生一定要注意平时成绩(GPA),因为平均成绩是美国大学考核申请者的重要指标,也是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的重要竞争力。国内学生不重视平均成绩,在申请学校时不乏受到影响。
4. 免费的英语学习网站有哪些
学习英语除了好的学习英语方法之外,还需要自己寻找搜集有关学习英语的网站,当然了不少人认为一些免费英语学习网站,也会有很多提供优质的英语学习资源和内容。但是苦于自己总是找不到合适自己学习英语的免费网站,毕竟目前国内的很多英语学习网站都是需要付费的,然而付费的英语学习网站不一定会有保证自己英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相对来说免费英语学习网站有更高的性价比,现在小编本人就推荐一些免费英语学习网站,大家赶紧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一、免费英语学习网站有哪些
1、阿卡索英语学习网站支持在观看精彩美剧影片的同时,录音模仿影片里的对白来练习口语,拥有海量的热门美剧影片提供观看练习,具备智能的语音打分系统可以在录音后给出练习分数和纠正发音错误,帮助您更快的提高口语水平。
2、精选多部美剧影片片段特制成易学易读的视频教程,保证让你在边看美剧时情不自禁开口说英语。阿卡索在线英语学习英习网站自带学习软件,同时具备:视频通话,文本注释,课程录制,语音通话等多种功能,视频通话质量超过QQ和SKYPE等IM工具。网络英语教学平台,主要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教学,阿卡索的外教均来自欧美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 二、免费英语的学习网站推荐
1、阿卡索外教网挺多家长认可的,阿卡索外教网在2011年就成立了,是较早进入在线英语培训行业的机构,阿卡索一直致力于打造最高效最优秀的外教平台,让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可以直接与一线外籍教师无缝接触,学习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打破中国人教中国人和听录音看录像的传统英语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摆脱“哑巴英语”和“洋泾浜口音”,做到学以致用,直接开口与外国人交流。服务理念先进,在打造地道的英语培训的同时也致力于为足够多的人给予服务,降低价格标准。
2、阿卡索外教网是有免费试听课程的,有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中的链接领取试听,感受一下他们外教上课的魅力,同时也要注意外教讲课的方式自家孩子是否能够很好的理解接受,如果孩子喜欢这种教学方式才报名培训。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免费英语学习网站的内容,可以点击文章中的链接进行阅读。其实我们大陆可以利用的免费英语学习网站非常多,以上是经过本人自荐长期使用之后确定英语教学资源有效的,并且都是效果好的才推荐给大家的,有需要可以去试听一下免费课程。
5. 求历史上冷战时代上,和二战时代的历史资料.谢谢各位了
第一节 东西方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一国范围,欧洲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亚洲的越南、朝鲜、中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个人民民主国家通过签订友好条约结成同盟,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其他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也结成同盟。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他们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形成了战后东西方关系。
东西方关系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地理概念,但主要是政治概念。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91年底这段时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美苏关系,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要角色,以它们之间的合作、冲突和争霸为主要内容,由有关国家参与而构成的一系列活动关系。
东西方关系是当代世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的产物。由于东西方关系是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人类社会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多极均势,形成了美苏两强以绝对优势压倒其他国家的两极局面。
战后40多年,东西关系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主义国家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和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在40-50年代,东西方关系已两个阵营的对立为基本特征。作为帝国主义阵营霸主的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极度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到处建立军事基地,拼凑军事集团,发动侵略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安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执行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打败了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6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东西方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成为东西方关系的核心,原来东西方关系中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则退居次要地位。美苏争霸所涉及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与人类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使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各国人民往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总体上看,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从大战结束到60年代后半期的"冷战";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缓和;从80年代由僵硬对抗到出现新的缓和。
第二节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一、"冷战"的爆发
所谓"冷战",就是指战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吉尔的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1946年9月24日,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告。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报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经过一年多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杜鲁门政府认为公开发动对苏冷战的实际已成熟。1947年2月,英国因经济困难和镇压希腊革命的失败,决定3月底从希腊撤军,停止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强调这两个国家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美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渲染希、土危机的严重性,乘机抛出了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纲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震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处于顶峰时期的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他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严重对峙
冷战从欧洲爆发,以欧洲为主要战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处于与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首要地位,是美国竭尽全力要加以控制的战略重点。欧洲是美苏争夺和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已不存在这种、经济、军事上力量雄厚、影响巨大的强国。同时,美苏两个强国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欧相遇,形成对峙局面,昔日的欧洲列强,如今成了"别人的棋赛中的小卒子"。西欧的这种局势为美国控制西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战争结束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和计划。1946年冬至1947年春,美国逐步形成了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其重要步骤和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一个"欧洲复兴"计划。他在演说中首先强调,欧洲已是一片废墟,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美国给予援助,否则将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对于苏联准备参与该计划的表示,美国提出,在美国给予苏联援助之前苏联必须做出根本立场上的转变,并坚持要制定欧洲统一经济计划,并要各受援国提供本国的经济情报。苏联在弄清了马歇尔计划的意图后,宣布不参加该计划。在一片"反对苏联威胁"的鼓噪声中,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2日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经总统签署后马歇尔计划开始正式付诸实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的全球性战略宣言,马歇尔计划则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杜鲁门主义提出了一个反共反苏纲领,而马歇尔计划则是为实现这个纲领而提出的具体方案。两者的精神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策略上有所不同,前者着重军事和政治对抗,后者则侧重经济手段。
杜鲁门认为,西欧光有经济复兴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合作运动"之后搞一个"共同自卫运动"。在美国的支持下,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卢、荷五国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为期50年的多边军事政治条约,它的公开目的是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但真实意图显然是为了对抗和遏制苏联。西欧国家对没有美国的加入始终怀有疑虑,希望美国加入,承担保卫西欧的义务。许多美国政界人士也认为,现有的布鲁塞尔条约还不足以对付苏联,美国的直接参与是必不可少的。1948年3月,美、英、加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谈,通过了美国一手包办的"五角大楼文件",提出了拟定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议的初步设想。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范登堡提出的关于建立北大西洋区域组织的决议案。这一决议的通过,解决了美国可以在和平时期与别国缔结军事同盟的问题,为美国政府缔结北约开了绿灯。1948年9月,美、加与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成员国经过谈判一直通过了"华盛顿文件",对北约的性质、范围、缔约国的责任义务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等作了具体与明确的规定。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荷、比、卢、丹、挪、冰岛、葡、意等12国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的建立使美国既达到在军事上把西欧同美国拴在一起,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又保留了由美国国会按照"宪法程序"决定提供什么援助和怎样提供援助的行动自由。它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使杜鲁门主义所包含的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逐步具体化,它是美苏关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导致冷战在欧洲不断加剧。
美国推行对苏全面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安全。斯大林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已无法继续实施大国合作的方针,美苏对抗在所难免。1946年11月,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29周年的演说中提出世界存在两大阵营的对抗。1947年9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指出:"(马歇尔计划)在英法帮助下正在把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从而最终完成西欧国家集团形成的任务,达到威胁东欧民主国家特别是苏联的目的。"面对美国在欧洲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了稳定东欧,使东欧各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47年9月,苏、波、南、罗、匈、保、捷、法、意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宣言揭露了美国作为帝国主义的主导力量和全世界反民主的反动势力的堡垒,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在军事、经济和思想各方面进行的具有特殊侵略性的活动,指出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开展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1947年7-8月,苏联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经济贸易协定,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经济圈。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不久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加入。
冷战爆发后,苏联为了巩固东欧这一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美国抗衡。苏联加强了与东欧的军事合作,缔结双边同盟条约,形成了以双边条约为形式的苏联东欧同盟体系。1954年11月,针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并加紧遏制苏联的举动,苏联与东欧七国(保、匈、罗、波、捷、阿、东德)在莫斯科召开了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七国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同时签署了关于成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的成立是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组织公开做出的反应,它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敌对的军事同盟体系。
三、围绕德国问题的反复较量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德国以其特殊敏感的战略地位牵动着欧洲局势的第一根神经,成为东西方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军事对垒的关键地区。围绕德国问题特别是柏林问题的斗争成了反映东西方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的晴雨表。美国在战后德国问题的决策是同与苏联对抗的战略方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苏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问题的实质在于,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因而形成几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对的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盟国管制委员会性同虚设,在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非卡特尔化等问题上,美苏各自提出不同的主张,并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德国事实上的分裂。
在1947年11月至12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苏在德国问题上最后公开决裂,这是冷战全面爆发的必然结果。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针对美国分裂德国的计划,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进行反击。1948年4月1日,苏联占领军当局对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陆路交通实行限制措施,并从6月24日起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并宣布在苏占区与大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的"D"记马克。西方只好派大批飞机向西柏林空运,在西占区和西柏林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同时,美英法也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东西方严重对峙,气氛非常紧张。这就是所谓柏林危机,它形成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个高潮。经过美苏之间的斗争和妥协,1949年5月5日双方达成协议。从5月12日起,双方取消封锁。
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的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时,苏占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至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不久,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民主德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的分野也于此最后完成。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由于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具有十分敏感的战略地位,所以它的分裂不仅关系着德意志民族的命运,而且牵动着整个欧洲局势的发展。
斯大林逝世后,东西方关系开始松动。1955年7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西方坚持德国在不搞中立化、不搞非武装化、不退出北约的条件下,"经过自由选举"实现统一,企图把德国完全纳入西方联盟。苏联则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事实,分两个阶段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先让东西德以平等国家身份分别加入两个集团,各国承担和平解决一切争端,保证不使用武力的义务。然后取消两大集团,代之以包括美国在内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这个建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
1957年,苏联首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后又以西方忧心忡忡的"导弹差距"来恐吓欧洲,结果反被美国用作将核武器引进西德的借口。1958年3月,联邦德国议院通过了以原子弹武装西德军队的决议。苏联认为,一个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而又有原子武装的联邦德国对苏联和东欧是一个严重威胁。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政府,要求它们在6个月内撤走在西柏林的驻军,是西柏林成为一个在联合国监督下的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单独和民主德国签订和约并把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交民主德国管理。此后,尽管在柏林问题上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双方的分歧依旧。
其间,出现了东德人逃往西德的高潮,1961年7月每周约达一万人。据西方统计,从战后初期到1961年夏天,约有350万人离开东德,其中不少是技术人员和专家。这不仅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在经济上和国防上也给民主德国带来严重的问题。1961年8月,华约成员国首脑会议支持民主德国提出的保卫首都和国家安全的措施--在西柏林周围的民主德国国境修筑一道墙。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在这一地区筑起一道高达13英尺的"柏林墙"。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持续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柏林墙巩固了德国的分裂,它再次说明,柏林是一个神经脆弱的地方,它发生的事情总要牵动整个欧洲的神经。
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几个特点: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西方就是反共色彩,并把反共和反苏结合起来。二、德国问题是东西方关系的焦点。两次柏林危机几乎使东西方迎头相撞,随着东西德分别加入两大军事集团,终于使德国的分裂局面合法化和固定化。三、集团间的对峙是东西方斗争的重要形式。四、东西方关系有时紧张到了极点,甚至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美苏两国间没有发展成为"热战"。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国几乎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只要一勾动扳机就会发生战争,两国搞的都是战争"边缘政策",都是以讹诈对讹诈,但最后危机并没有酿成战祸,双方都避免爆发东西方直接冲突的全球性战争。
第三节 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一、 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其次,西欧、日本崛起,它们已不再是美国俯首帖耳的小伙伴,而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戴高乐首先向"美国治下的和平"发起了挑战。联邦德国也提出了"新东方政策"。西欧在许多问题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屈从美国,它们或批评美国的越南和中东政策,或微波美国意愿与苏联、东欧打交道。日本则在经济上同美国发生激烈的摩擦。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了。
再次,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加强团结,联合行动,坚持反帝反霸斗争,使美国顾此失彼,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到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分化组合,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东西方国家都在战略上和政策上作了新的调整。
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指出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谈判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对其全球战略部署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把以前的扩张战略转为收缩战略,将战略攻势变为战略守势,从亚洲收缩,从越南脱身。尼克松主义外交战略的主要特点是推行均势政策,而"实力"加"谈判"是维持均势,特别是美苏均势的主要手段。
同样,勃列日涅夫也把"缓和战略"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长期战略方针"。他在苏共24大上提出了以缓和为中心的六点和平纲领。这样,东西方关系逐渐走上了缓和的道路。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则揭开了东西方缓和的序幕。
二、 美苏关系的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是东西方缓和的重要体现。这种上,双方首脑进行了平凡的互访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军事上,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两国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大发展,签订了许多经济技术协定。
三、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
早在1954年,苏联就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到60年代末,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又一再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西欧国家对苏联的建议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美国起初反对召开欧安会,但在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强大潮流面前被迫改变态度,以免被置于全欧会议之外。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欧安会分三个阶段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通过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文件包括10项原则、7项条款和3项有关后续措施的规定。最后文件主要反映了东西方在苏联一贯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和西方历来鼓吹的"尊重人权"、"人员和文化交流"两个问题上的斗争和妥协。
欧安会是东西方化和的高潮,从东西方关系发展的态势来看,可以说是20年来欧洲形势发展的一个总结。
欧安会召开期间,1973年10月,除法国、冰岛以外的北约成员国和华约成员国举行了中欧裁军会议。由于双方都想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保持或争取优势,因而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但它反映了东西欧要求相互接触,关心欧洲地区安全的趋向,也可以作为东西方缓和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在70年代,无论是美苏关系还是整个东西方关系,与冷战时期的封锁、隔绝、激烈对抗形成鲜明对比,东西方缓和对国际局势的改善和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加强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因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第四节 80年代的东西方关系
80年代东西方关系分两个阶段,上半期美苏进行僵硬的对抗,下半期双方则出现了大缓和的局面。
一、里根的新遏制战略
1979年底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70年代苏联全球攻势战略达到顶峰。它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西方国家大为震惊,纷纷做出强烈反映,美国政府提出所谓"卡特主义",声称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以对付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政府宣布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冻结了对苏联价值1.55亿美元的高技术出口项目,拒绝批准向苏联出口计算机等高技术许可证。
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宫后,进一步强化了对苏强硬政策,实行新遏制政策,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采取以"现实主义、实力加谈判"为主要内容的对苏战略总方针,从维护和加强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出发,把遏制苏联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中心环节,力图改变美国在70年代同苏联进行全球争夺中的不利局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及整个世界的霸主地位,并把盟国纳入自己同苏联争夺的轨道,谋求建立对付苏联的"战略一致"。因此,里根上台后即大幅度增加军费,大规模扩充军备。里根政府还制定了"两个战争"新战略,以取代70年代的"一个半战争"战略。特别是1983年3月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太空军事优势;在经济关系方面,美国不再以"利益之网"诱使苏联发生演变,而是着眼于以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将苏联拖垮、压垮;在政治方面,里根政府不再满足于把苏联圈在它现有的势力范围之内。里根政府明确放弃了70年代那套通过缓和来钳制苏联的政策,而是采取全面施加压力促使苏联让步的政策。
里根政府的对苏强硬政策具有杜鲁门时期遏制政策的种种特征,但并不是以往冷战的再版。里根的新遏制战略具有80年代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新特点,在言论上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性、冒险性,在手段上比较灵活,行动上比较谨慎;它始终坚持遏制苏联,夺取霸权的战略目标,既着眼于当前打乱苏联的战略部署,力争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取得优
6. 求帮助!!!历史实在是烂的一塌糊涂 都快高考了真的很着急!!!有没有谁有好的提分方法
没有提分方法,但是历史类答题有泛用技巧,尤其是针对辨析,问答和材料分析题
一般来说,历史考试题型基本是固定的: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直接出问答题的概率较小,从中高考层面来看,直接抛出一个没头没脑的问答题的可能性不大
其一:考历史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是时间题,这个没有太大技巧,主要靠背,不过可以针对主要历史事件来确定。第二是判断类,主要是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中那个是对的或者错误的,这个主要要审题干;第三类是分析类,有点类似于材料分析,给你个历史事件或话语,结合特定的历史时间点来判断分析;第四是排序类,包括时间排序或事件因果排序等,需要熟练记得。
其二:辨析题
一般来说,就是给你个历史事件,然后针对性提出观点,答案只有三类:观点正确(很少),片面(最多),错误(一般)
对于观点,出现正确观点的最少,因为答题反而比较难,如果要说明观点是正确的,需要以历史教材中的观点予以证明
片面观点出现的概率是最大的,答题也是比较好答的--作为片面观点,必然是一部分正确一部分错误,对于正确的方面,需要拎出来,而错误的部分则需要以历史书观点予以辩驳
错误观点出现率一般,高于正确低于片面,对于错误观点,就是存在一个否定态度,以材料中对应的历史观点来辩驳题目的观点
关于辨析题的答题技巧:核心还是牢记历史教科书材料,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之后,对于观点的分析,第一是确定主基调--该观点的核心是什么
举个例子:给了一段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材料,然后提出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观点就是个典型的片面观点:正确的部分是这个观点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但这个观点如果结合材料,其只看到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导致战败挨打,却忽略了当时清廷内部的问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等
针对片面的观点,在答题时,先摆出你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然后,第一是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顺带可以辅佐一些历史材料(两句话)
之后,重点是针对错误的部分加以辩驳,这个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考题的核心,无论是针对片面观点还是错误观点,辩驳部分需要逐条来分析,比如上面的例题,则可以从世界层面,制度层面,国内问题等方面综合来回答
答题技巧:这种答题,最大的技巧在于分层答题。尤其是考试时,阅卷老师批改大量试卷,不可能认真去看,只要看到了和正确答案对应的观点就给分,而不会去细细看你的论述。
那么,答题最大的技巧是:每一个节点另起段落,直接摆出观点,两句话印证一下即可
例如:1,从世界层面来看,,,,,,
2,从国家制度来看......
3,从国内情况来看......
等等,一二三四罗列观点,后面论述不要太长,抓住要点即可,废话多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扰乱思绪,另外,能想到的或能关联的要点都可以写上去,如正确答案只有四条,你写了六条,那么阅卷老师找到了四个正确的,就会给你全部分数,多余的不看,这是一种投机的办法,由于条目写得多,更需要节约时间,那么,论述部分就要精简
其三:材料分析题
这是传说中的大题!一般来说,100分的卷子,这样的题大概是2-3题,但分值却至少是30分,多的甚至可以到40分,可以说是重头戏
首先,材料分析有两类:一类是统一题给你几段关联材料,分别以材料1,材料2,材料3等来区分;第二类则是给你一个大的材料
前者的提问部分也基本是对材料有针对性的:如要你说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某某历史事件的看法等
答这类题的技巧:首先,答题紧扣材料,看分值,比如让你说材料一主要观点,2分,那么记住,这道题就一个答案,就是最符合材料一题干的一个观点,答多无益
其次,就是论述不要太多,和上面辨析题一样,分层回答,阅卷老师也是看观点给分数,注意论述时要回归材料,但不要直接引用原话
而针对一段大材料然后分析的压轴题,根据分值大概可以判断出答案有多少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的历史卷,最后一题就是自秦朝起到新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变化。
这道题拿到后,首先,你要清楚,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间经历了哪些朝代,哪些可以归纳在一起,哪些是开端,哪些是承上启下,哪些是终结
那么,列举朝代: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后,把几个制度开创的单独列举:秦,民国,共和国
之后,两汉制度,三国两晋制度,南北朝制度,隋唐制度,五代十国到宋制度,元制度,明清制度,是可以合并的,以此来加以论述
这样通过分层次论述,这样至少可以获得一半以上的分数,之后就是论述观点,再拿一半
所谓历史考试技巧,怎么说呢?投机的办法有,只要你能背得下来主要的历史教材,那么,采取分层论述法,即针对材料,可以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即某一条或某一段符合哪个历史观点,就可以写出来,分层回答,多写一点,层次分明,那么就可以碰上很多的正确答案----通俗点说,以量取胜
注意把握时间,别在论述部分浪费太多,重点还是分层的观点----请记住,观点才是核心,观点对,没论述,一半分;观点错,论述写的再多,0分。
7. 北京新东方怎么样
是很受家长和学生青睐的老品牌。英语起家的,但现在北京新东方不单单仅限于英语培训,从中小学全科教育到出国留学培训,业务范围广泛。
小学全科教育
3-12岁课程全面覆盖,满足学生从学前到小学毕业的学习需求。线下+线上同步辅助教学,常规学科到冬夏令营应有尽有。老师全程指导,跟进学习无死角。校区周边配套齐全,校区交通便利。
学前辅导部分有泡泡宝贝全能课程,与幼儿多元智能班。
小学阶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素质&营地。平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同步课程,假期可以学习营地类课程。让孩子成为把时间、言行、结果协调完美的全优智慧小标兵。
中学全科教育
专注于包括小学毕业生到高中毕业生在内的中学教育,旨在为13至18岁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囊括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报课程。
激发兴趣:致力于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帮助,力图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快乐学习,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励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东方的励志教育,培养独立的个性素质,全面激发学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未来:全面发展,从根本上为每位学员提供了好在起跑线、赢在终点线上的目标。让学员真正成长为未来竞争的强者和社会的精英栋梁。
中小学一对一
个性化定制辅导方案,课程覆盖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
课前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以及个性化课程方案,早一步全面了解学员学科弱点,直击薄弱环节。
个性化定制专属教材,根据学员每一次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符合学习发展的动态性。
更科学、标准化的首次课流程,更快速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减少师生磨合时间。
课程紧跟最新中高考改革政策,热点事件,内容更新快,针对性时效性更强。
针对初高中学生升学规划提供志愿规划以及一分一段排名规划,明确目标,学习动力更足!
北美项目
包含高中留学、本科留学、研究生留学业务。始终以严格的教学质量、专业的师资阵容、极具时效性的教材、切合学员需求的课程赢得了国内外学员的好评和认可!至今一直致力于为帮助学员取得留学考试高分而不断努力着。
去读高中:SSAT课程、TOEFL Junior课程、TOEFL课程,以及一对一和北美高中精英计划。
去读本科:TOEFL课程、SAT I课程、SAT II课程、ACT课程、AP课程,以及一对一和北美本科精英计划。
去读研究生:TOEFL课程、GRE课程、GMAT课程、 LSAT课程,以及一对一和北美研究生精英计划。
英联邦项目
新东方4+1式雅思培训学习方法,严格把关学习效果!课次多,课时长,严格筛选每一位老师,精益求精每一堂内容。
全民雅思课程:以提高能力为主,需要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未来或许有雅思考试需求的人士。
雅思25人精品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从5.5分到7分,从词汇到技巧,你想要的,雅思25人精品班统统给你!
另还有一对一、精英计划课程。
8. 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光辉历程
2014年,“厨彩人生 中国梦 我的厨师梦”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26周年校庆隆重举行。“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二十六华诞,桃李芬芳,二十六载春风秋雨,二十六载夏桑秋实”。8月8日,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迎来了二十六周年华诞。校园里花团锦簇,喜庆的横幅随处可见,全校师生笑容满面,欢声笑语不断......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校友,领导,师生们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共同庆祝母校二十六周年华诞。
2014年,“清爽一夏”首届美食吃货狂欢节隆重启幕。世界的美食,中国的新东方!激情如火的7月,有一群热爱美食的人们相聚首都北京,聚集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清爽一夏”首届美食吃货狂欢节现场。 2014年,第三届“新东方杯”全国烹饪技能大赛隆重举行。在本次大赛中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凭借《北京味道》荣获筵席组展台特金奖、教师冷拼组特金奖、学生冷拼组特金奖、教师中餐热菜组金奖等。
2013年, 第十四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 北京赛区 第一名
2013年, 第十届中国国际烘焙展览会(北京)中国烘焙达人赛金奖
2013年, 第三届慈善爱心全国名厨烹饪技能大赛荣获特金奖
2013年, 中国国际餐饮博览会唯一参展职业院校2012年,“回响中 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荣耀盛典 “2012年中国最具价值职业教育品牌”
2012年,与土豆网合作拍摄“音乐美食厨房”
2012年,“第二届O-live全国厨师新秀大赛” 三等奖
2012年,成功举办全国餐饮业厨政管理师培训班
2012年,“辉煌24载.盛世华章”24周年校庆隆重举行
2011年,成功举办全国餐饮业营养配餐师培训班
2011年,荣获2011年度烹饪行业最高奖项——“中华金厨奖”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与我校联合开办烹饪工艺与营养大专班
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新东方”杯青年烹饪技能大赛,荣获团体特金奖
2010年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合作开设大专学历
2010年该校成功举办“第八十一期全国餐饮业厨政管理师岗位资格培训”
2010年该校成功举办名厨首脑峰会
2010年该校与中央电视台成功合作开办“技能+学历”国家TC精英项目
2010年该校荣获“乡土菜艺术大奖”金奖
2009年该校西红门校区正式启动
2009年该校被授予“诚信自律培训学校”
2009年该校被授予“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先进单位”
2009年该校被授予”2008年度职业技能坚定标兵单位“
2009年4月 与北京市丰台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美食展”
2009年4月日本旅游卫视到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拍摄专题片
2009年3月 与央视四套合作成功举办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第九届刀工争霸赛
2008年 该校成功举办“第七十三届全国餐饮业行政总厨暨厨政管理师岗位资格培 训”
2008年 该校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合作举办“意大利厨艺培训班”
2008年 该校成功举行“第八届刀工争霸赛”
2008年 该校成功举办“第一期全国餐饮业厨政管理师岗位培训”
2007年 该校举办了“2007卢沟桥杯丰台区迎奥运窗口行业职业技能烹饪比赛”
2007年 该校应邀至阿联酋迪拜城参加“中国美食周”活动
2007年 该校举办“大喜大”中华美食烹饪技能交流大赛暨夏季人才供需见面会
2006年 该校举行“第三届中华美食烹饪技能交流大赛”
2006年 该校喜获“第二届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团体赛金奖
2006年 该校获得“民办培训机构示范校”荣誉称号
2006年 该校应邀走进人民大会堂,共谋餐饮教育发展大计
2005年 该校成立新华集团新东方烹饪教育研发中心
2005年 第四十八期全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成功举办
2004年 该校出版《美味药膳》、《美味家常菜》等各种烹饪书籍
2004年韩国电视台、俄罗斯中央电视台到该校参观学习,并拍摄专题片
2004年 该校校长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4年 荣获全国“先进办学单位”荣誉称号
2004年 丰台区职业技能大赛预赛在我校举行
2003年 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展台银奖
2003年 被北京市丰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免费再就业培训定点学校”
2003年 第十二届厨师节团体金奖及个人面点杰出奖
2002年 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华视厨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1年 被北京市政府定为“下岗再就业定点培训基地”
2000年 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宴席金奖及五项个人金奖
1996年 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展台金奖
9. 求中国史考研精讲视频,新东方的最好,别的也可以哦,有世界史的也行……百度云
10. 求 吴于廑、齐世荣先生的 世界史 系列书籍的 详细目录,具体到每章、每节。
近代史部分不是很全
世界史·古代卷
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人类的童年
第三节 文明的产生
第四节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节 早期埃及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节 爱琴文明的产生
第五节 黄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发展
第一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第二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第三节 波斯帝国
第四节 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
第五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
第六节 商周时期的中国
第四章 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
第一节 列国时期
第二节 孔雀帝国时期
第五章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第二节 希腊古典时代
第三节 马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强盛时期
第一节 罗马的王政时代
第二节 早期共和国
第三节 罗马的崛起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和覆亡
第五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
第七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一节 罗马的“3世纪危机”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
第三节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四节 魏晋时期的中国
第八章 欧洲的新格局
第一节 日耳曼民族的迁徙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第九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的统治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第十章 西欧和拜占廷封建社会
第一节 庄园制、农奴制及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封君封臣制度与西欧国家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拜占廷的国家和社会
第十一章 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第一节 朝鲜
第二节 日本:从上古到室町时代
第三节 江户时代的政治与文化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纪的印度
第一节 笈多帝国
第二节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第三节 德里苏丹国
第四节 文学艺术
第十三章 俄罗斯和东欧文明
第一节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
第三节 俄罗斯文化的传统形态
第十四章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第二节 个人意识的沉沦和觉醒
第三节 近代的曙光
第十五章 中国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中国
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中国
第四节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世界史·近代卷
第一章1500年的世界(上)
第一节两个相对孤立的早期文明
一、大洋洲及其他太平洋岛屿
二、美洲
第二节相对隔绝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民族流动与农业传播
二、伊斯兰教国家
三、社会与文化
第三节强势帝国
一、伊斯兰世界
二、中国明朝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1500年的世界(下)
第一节西欧的早期民族国家
一、早期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主要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节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城市生活
二、“文艺复兴”
三、人文主义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
第三节向海洋进发
一、欧洲人的海上探险
二、全球联系的建立
第三章欧洲的转型
第一节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一、宗教改革与新教
二、天主教改革
三、排巫运动与宗教战争
第二节君主国的巩固
一、重建大帝国的企图
二、新君主制
三、欧洲国家体系
第三节经济、社会与生活
一、人口的增长
二、早期资本主义和原始工业化
三、社会:变迁与延续
四、教育与科学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荷兰和英国
一、革命发生的背景
二、尼德兰革命
三、英国的革命
第四章受到冲击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第一节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与殖民
一、“美洲的伊比利亚帝国”
二、欧洲人在北美的殖民活动
三、?洲的殖民地社会
第二节欧洲人到达大洋洲
一、“未知的南方大陆”
二、太平洋诸岛屿
第三节非洲的政治与社会
一、欧洲人对西非的影响
二、葡萄牙人对东非的控制
三、中非:刚果和安哥拉
四、荷兰人在南非
……
第五章 东方帝国的延续
第六章 地跨欧亚的俄罗斯
第七章 启蒙时代
第八章 大西洋革命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欧洲:民主与民族的胜利
第十一章 北美和拉美:独立后的不同发展道路
第十二章 亚洲:危机与改革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扩张
结语
后记
世界史#现代卷
目录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一节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第三节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
第四节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年革命
第五节亚洲的觉醒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大战的起源
一、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厚根源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四、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与要求和平的呼声
第二节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战争的性质
第三节大战的进程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四、战争的结束
第四节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列强力量的消长变化
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三、反战与和平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一节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第二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四节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与灭亡
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第一节战胜国英、法的困扰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二、重建中的法国
第二节魏玛共和国
第三节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三、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美国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第五节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第六节欧洲国际关系的调整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枟洛迦诺公约枠
三、集体安全与枟非战公约枠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第三节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节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
第二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第三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四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
第六节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
三、性质和意义
第七节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
一、护宪运动
二、卡德纳斯改革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
二、危机的根源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第三节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节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
第五节罗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三、“新政”的影响
第九章走向大战
第一节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第二节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三节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
三、共和国的灭亡
第四节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第五节大战的迫近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第二节大战的新阶段: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第三节战争的根本转折
第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世界史·当代卷
目录
第一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当代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二、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三、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
四、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三、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第三节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类进步文化的胜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
一、对意、罗、匈、保、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二、对德国问题的处理
三、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第二节冷战的兴起和德国的分裂
一、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
二、美、苏冷战政策的相继出台
三、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四、马歇尔计划与德国的分裂
第三节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章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第一节苏联的恢复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地位的加强
二、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斗争
三、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苏联
第二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政治经济建设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二、东欧国家转向和接受苏联模式
三、东欧各国的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朝鲜抗美战争的胜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第四节苏共二十大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的震荡
一、苏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
二、1956年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日、德、意三国的民主改造与经济发展
一、日本
二、联邦德国
三、意大利
第二节西欧、北欧各国的政治经济重建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北欧国家
第三节美国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战后首批民族独立国家在亚洲诞生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
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三、菲律宾、缅甸及马来亚等国的独立
四、西亚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新成就
第二节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亚洲到非洲的转移
一、埃及七月革命的胜利
二、苏伊士运河战争与“中东危机”
三、北非各国的独立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与撒哈拉以南非洲诸国的纷纷独立
二、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与古巴革命的胜利
三、印度支那抗美战争的胜利与三国的统一和独立
第四节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最后阶段
一、诸小岛国与最后托管地的独立
二、种族主义统治的最后堡垒被攻克
第六章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一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大家庭”
一、苏共二十大前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关系
二、中苏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
三、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第二节东西方关系的变动与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二、美苏对抗与冷战高潮迭起
三、美苏对话、合作与争斗
第三节西方阵营的分化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二、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与戴高乐主义
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四、日美安全条约的修订
第四节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二、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三、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七章从经济繁荣到低速发展的西方国家
第一节20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
一、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的美国
二、尼克松时代的美国
三、里根时代的美国
四、克林顿时代的美国
第二节20世纪60-90年代的西欧
一、英国
二、法国
三、联邦德国
四、意大利
第三节20世纪60-90年代的日本和环太平洋国家
一、日本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亚
第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变动
第一节苏联的改革、停滞及其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政治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三、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
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剧变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发展和联邦的分裂
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
四、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一分为二和德国的重新统一
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十年探索和十年动乱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的独联体和中东欧各国
一、叶利钦执政时期的俄罗斯
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三、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转轨
第九章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亚洲各国独立后的政治与经济
一、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和经济发展
二、“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经济体
三、东盟与东盟诸国的迅速发展
四、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发展模式的整合
第二节中东政局的动荡和经济变化
一、阿以冲突与艰难的和平进程
二、海湾国家的经济腾飞与社会变迁
三、海湾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第三节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
一、非洲民族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非洲政局的动荡与民主化进程
三、南非民主化进程与复兴计划
四、非洲的统一与联合自强
第四节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变化
一、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一体化进程
二、拉丁美洲各国的新一轮经济改革
三、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趋势
第十章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一节冷战态势的演变
一、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三、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第二节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
一、西欧联合趋势的不断加强
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外交
三、美元霸权地位的失落
第三节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四、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
第四节第三世界与新的国际关系
一、南北问题的提出与南北对话的开展
二、南南合作
第五节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
一、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二、苏联东欧剧变与雅尔塔体系的终结
第十一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化与高科技群的大量涌现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二、基础性高新技术的发展
三、综合性高新技术的发展
四、传统性科技的新发展
第二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后的产业革命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嬗变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
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演进
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变
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挑战
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
二、人类保护地球环境的努力
第十二章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文化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
一、当代世界哲学
二、西方经济学新流派
三、当代史学
第二节当代世界文学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新流派
二、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演进
三、战后苏联文学
四、战后亚非拉文学
第三节当代世界艺术
一、当代世界美术新流派
二、当代音乐、舞蹈新潮
三、当代世界电影
第四节当代世界文化的一些新趋势与新特点
第十三章世纪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一、经济全球化潮流浩荡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应运而生
第二节国际格局多极化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美国谋求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调整
三、欧洲一体化和欧洲的新格局
四、举足轻重的俄罗斯
五、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六、扩大对外交往的中国
第三节任重道远的联合国
一、联合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三、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四、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
五、联合国的改革
第四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冲突
二、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进程
三、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