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改变世界历史的土豆

改变世界历史的土豆

发布时间:2021-02-23 07:47:02

A. 土豆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读后感

在今天,土豆(也称马铃薯、洋芋等)是全球第五大作物,名次仅排在小麦、玉米、稻谷和甘蔗之后。但直到18世纪,土豆对欧洲人来说还是一种新东西,法国王室规劝农夫种植土豆,规劝法国人多吃这种奇异的新物种,而美丽的土豆花则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非常喜欢土豆花,她甚至把它们戴在头上,而路易十六本人则把一朵土豆花放进打眼中,以至激发了一种短期时尚――法国贵族把土豆植物挂在衣服上招摇过市。
光荣属于安第斯山先民
土豆是由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引入欧洲的。1853年,人们为16世纪英国探险家德雷克爵士(此人专门在美洲打劫西班牙商人)塑立了一座雕像:德雷克凝望地平线,右手握着一枚土豆。雕像底座上写着:“德雷克爵士,欧洲土豆传播者,1586年。数百万播种地球的人们,永远铭记他。”实际上,把土豆引入欧洲的人很可能不是德雷克爵士;即便是他,这项荣誉也应该属于种植土豆的安第斯山人。
安第斯山,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沿南美洲太平洋海岸形成一道8850千米长、在许多地方高度超过6700千米的屏障,其上分布着由地质断层连接的多座火山,这些断层互相推挤,引发地震、洪水和山体滑坡。就算在地质平静时期,安第斯山区的气候也复杂多变,由于空气稀薄,气温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从24℃下降到0℃以下。然而,在这个地质、气候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却出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甚至还在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时候,安第斯山人已经建造起了他们自己的大庙和仪式广场。数千年来,从当今厄瓜多尔到智利所在地,好斗的安第斯山人争权夺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加人,他们在闪电般的袭击中占领了安第斯山区的大部分,他们建造道路和城市,这些城市因使用黄金而显得金碧辉煌。安第斯山区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是由块根农作物供养的,而本文所讲的土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土豆起源于秘鲁南部,早在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秘鲁人就开始对野生土豆进行改良和人工种植。野生土豆包含茄碱和番茄碱,科学家相信这些有毒化合物帮助土豆抵御危险,如真菌、细菌和人类的袭击。安第斯山区先民发现,骆马和无峰驼在吃有毒植物前会先舔食黏土(在骆马和无峰驼的胃里,有毒植物与黏土微粒粘在―起,最终安全通过消化道,使它们不会中毒。请参见相关链接:《怎样避免土豆毒性》)。受此启发,他们把野生土豆浸泡在用黏土和水配制的“卤液”里。最终,安第斯山人繁育出了低毒性土豆。不过,一些毒性大的古老土豆品种也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更能抵御风霜。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市场上,迄今仍有土豆和黏土―起出售。
像今天的欧洲人一样,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也是把土豆烤、烘和捣碎后食用。比如,把土豆烤烘、削皮、剁碎、晾干,制成“土豆碎”;把土豆放进水里发酵,制成黏稠而有臭味的“土豆茸”;把土豆磨成浆,过滤,制成“土豆浆”。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在夜里把土豆晾在室外,然后在早晨的阳光下解冻;经过多次冻结、解冻后,制成绵软多汁的土豆团;挤出水分,成为僵硬的“土豆沫”,也称巧纽土豆;用巧纽土豆炖制出一种安第斯山风味汤。在永久低温的地下仓库里,巧纽土豆保存多年也不会损失营养成分,可以作为粮食歉收时的保险粮储备。印加军队乃至整个印加帝国、印加文明之前的文明、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都依赖巧纽土豆生存。16世纪,银矿工人以巧纽土豆为食,为西班牙殖民者创造了巨额财富。
就算在今天,一些安第斯山区村民庆祝土豆丰收的方式也和几百年前的祖先几乎―模一样。收获土豆后,村民在自家的土豆地上,先把土堆进近50厘米高的拱顶陶炉中,然后把茎秆、稻草、灌木、木片和牛粪塞进炉子里燃烧,直到炉子烧得发白时,把新鲜土豆放进炉灰里烘烤。人们用烤土豆蘸着粗盐和黏土吃,夜风把烤土豆的香味带到几千米外。
土豆改变了世界
1532年,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为首的首批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安第斯山地区,他们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吃的这种奇异的圆形块茎。很快,发现新食物的消息传播开来。30年之内,甚至远至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农夫也开始向法国和荷兰(荷兰当时是西班牙帝国的―部分)出口土豆了。对土豆的最早的科学描述,则是在1596年由―位瑞士自然学家给出的。
与此前的欧洲作物都不同,土豆不是生长自种子,而是生长自小块的块茎。欧洲农夫最初对这种外来作物既有兴趣又很怀疑,有人认为它是催情物,有人认为它是发烧或麻风病的诱因。法国哲学评论家丹尼斯‘狄德罗在其所著《网络全书》(也是欧洲启蒙时代的第一本纲要)一书中对土豆持中性态度。他写道:“无论你怎么烹制,这个块根(土豆)都索然无味,黏黏糊糊。它不被认为是一种美食,但能提供充足合理的健康食物。它会引起腹胀,但对农人和劳工的强壮身子来说,腹胀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于这种不太热心的推荐,土豆在欧洲传播缓慢。1744年,普鲁士(德国北部的古王国)遭遇大饥荒,身为土豆爱好者的国王腓特烈大帝下令农夫吃土豆。在18世纪的英格兰,农夫们认为土豆来自于他们的死敌。法国在接纳土豆方面的步子尤显慢吞吞的,在法国传播土豆的先锋人物是奥古斯丁?巴曼提耶。
巴曼提耶是一名药剂师,曾在“七年战争”期间服役并被普鲁士军队五次抓获。在多次坐牢期间,他能吃到的食物几乎只有土豆,但土豆保持了他的身体健康(请参见相关链接:《土豆的营养价值》)。这促使巴曼提耶在战争于1763年结束后变成了营养化学先驱,他把自己的余生都用来推广土豆。
巴曼提耶可谓生逢其时。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后,取消了对谷物价格的控制,导致面包价格飞涨,并引发了“面粉大战”――82个城镇发生了超过300次内乱。巴曼提耶不遗余力地宣传:只要法国人愿意吃土豆,内乱就会烟消云散。与此同时,他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公关秀:向高层贵宾提供全土豆晚宴,据说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是贵宾之一,他吃得如此尽兴,乃至于把法国菜介绍给了美国人;据说巴曼提耶还游说国王夫妇戴土豆花;他还在巴黎市郊大面积种植土豆。
在17、18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年份都出现了饥荒:从1500-1800年,法国发生了至少40次全国性大饥荒;从1523N1623年,英格兰发生了17次全国性大饥荒。很显然,当时欧洲的粮食无法自给自足。而土豆改变了一切――那时多达一半的农田都实行休耕,只有夏天才耕种,而土豆引入后,农夫们在黼地上种植土豆,欧洲的粮食供应翻了番。
到18世纪末,土豆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成为大宗食物。几乎40%的爱尔兰人除土豆外不再吃其他任何固体食物;在荷兰、比利时、普鲁士和波兰,这―数字在10%~30%之间。在从爱尔兰到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的3200千米长的“土豆国家带”,温饱问题几乎全部解决。最后,欧洲在粮食供应方面终于能自给自足了。

B. 土豆从美洲到欧洲,是如何改变欧洲历史的

土豆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这才是厂里可以说是对普通,最常见的。但是土豆最开始是从美洲运到了欧洲,并且万一是和很多习惯上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也丰富了食品种类

C. 土豆有几年的历史了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安第斯山脉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 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D. 有没有土豆的历史由来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只是被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那里气候适宜,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4)改变世界历史的土豆扩展阅读

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

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而齐全,其丰富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远远超过粮食作物;其较高的蛋白质、糖类含量又大大超过一般蔬菜。其营养齐全,结构合理,尤其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与人体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几乎高达100%。

马铃薯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较广泛的药用价值。我国中医学认为,马铃薯有和胃、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还有解毒、消炎之功效。

E. 改变世界历史的十五大战役是哪些

第一次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共12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由遭遇进入交战。我之基本意图为稳定局势,站住脚跟,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志愿军参战部队共6个军18个师,敌方参战部队为4个军10个师另1个旅1个团。敌我兵力为1∶1.2(敌海空军未计在内)。10月19日,志愿军在紧急情况下入朝,原预备抢占龟城、泰川、球场洞、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后因敌人已越过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地区,并继续分兵冒进,志愿军即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利用敌未估计到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上的忽然性和敌分兵冒进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第42军之第125师)于东线黄草岭地区进行防御,阻敌前进。同时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军、第50、第66军和第42军之第125师)于西线之宣川、龟城、博川、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区,在运动中将敌各个歼灭。此役于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实施大胆的战争迂回,配合正面主力果断勇猛地进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了初战胜利,歼敌1.5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逗感恩节地(11月23日)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第二次战争,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共29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正面突击与战争迂回相结合。第一次战争后,敌虽遭志愿军沉重打击,仍错误地判定志愿军兵力不大,轻视志愿军力量,发动了所谓逗圣诞节地(12月25日)攻势,妄图占领整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此,志愿军决定采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争取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地区。在战争布势上,志愿军以刚入朝之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于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同时,集中主力于西线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实施反突击。根据第一次战争的教训,西线采取双层战争迂回,以两个军(第38、第42军)从敌翼侧薄弱部(德川、宁远地区)突破,向敌纵深猛插,断敌退路,主力四个军(第39、第40、第50、第66军)由正面配合,实施战术上的分割合围,各个歼灭敌人。东线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西线和东线参战部队在缺乏冬装的情况下,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气温,艰苦战斗,战胜了敌人,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部领土,迫敌于逗三八线地以南转入防御,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第三次战争,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共8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主要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打过三八线,中朝部队向预有防御预备之敌发起进攻。战争企图为粉碎敌人利用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的防御,不给敌以喘息机会。中朝两军以5个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人民第1军团)于西线向东豆川、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以4个军(第42军、第66军和人民军第2、第5军团)分别向济宁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隐里、洪川方向实施突击。作战中,经短促炮火预备后即全线发起进攻,突破敌防御后,迅速投入第二梯队,向敌纵深实施穿插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全线进至逗三七线地四周时,即停止了追击,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役,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大规模向预有防御预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1.9万余人,向前推进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战争,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一翼进行坚守防御,从侧翼实施反突击和作顽强的机动防御作战。在三次战争中,敌遭中朝部队连续打击,损失惨重,被迫退至逗三七线地,将兵力集中后稍事整顿,即趁志愿军转入休整之际,向北发起进攻。志愿军因连续进行了3次战争,减员甚大,极度疲惫,部队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补充,又值严寒季节,工事构筑不易,粮食缺乏,且运输线延长,补给十分困难,在战争第一阶段,以3个军(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西线汉江南北地区进行坚守防御,箝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横城地区诱敌深入,集中主力6个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3、第5军团)实施反突击。东线反突击取得了胜利,但进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敌全线进攻。战争第二阶段,志愿军全线转为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敌人。经过艰苦奋战,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逗三八线地南北地区。此役共歼敌7.8万余人,敌天天前进不到1.5公里,志愿军赢得了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的时间。
第五次战争,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共50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为粉碎敌军登陆计划,提前发起进攻战争。参战部队共15个军,即除使用原有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39、第40军,人民军第1、第2、第3、第5军团外,还投入了刚入朝的2个兵团6个军(即第3兵团的第12、第15、第60军,第19兵团的第63、第64、第65军)。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敌防御后,直向战争纵深发展进攻,割裂敌整个防御体系,集中主力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迂回,配合正面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战争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军集中3个兵团12个军(内人民军一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经7天激战,推进50余公里,歼敌2.3万余人,造成东线之敌翼侧暴露,迫敌主力退至春川、汉城地区组织防御。第二阶段,敌为破坏志愿军的进攻,继续北犯,志愿军迅速调整部署,转移主力,以第3、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向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联系,歼灭县里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发展。以第19兵团在西线箝制美军主力,积极配合行动。此阶段歼灭南朝鲜军第3师、第9师大部,将第5师、第7师击溃。第三阶段,实行战略转移。敌及时以战争预备队堵塞了缺口,形成东西相连的防御体系。解放军经连续作战,粮弹基本用完,继续进攻亦有困难,决定停止进攻,以一部兵力进行机动防御,掩护主力转移休整。转移中,志愿军第180师遭受了严重损失。此役共歼敌8.2万余人,消耗与缴获了敌大量物资装备,锻炼了刚入朝参战的部队。

F. 土豆是怎样改变世界的张小羁写读后感

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一次饥寒交迫的迁徙途中发现了能充饥的土豆。他们于是认为土豆是上苍赐予的礼物,把它奉为神明——马铃薯神,并当成图腾崇拜。

16世纪当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欧洲人把土豆当成新奇物品带回欧洲后,土豆并没有因为它的美味、高产、超好养活以及再怎么糙的土地也能任我生长等优点掀起一场震天动地的粮食革命,而是作为时尚单品受到追捧。

土豆本尊虽然长相土气且略丑陋,但是土豆花在那时的欧洲被当做奇花异草的珍品对待。马铃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开始在欧洲宫廷贵族的花园里打发时光。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盛赞马铃薯花朵的典雅洒脱。这样卓尔不凡的敏锐眼光,怪不得到今天法国在时尚界仍保持江湖老大的地位。

18世纪,由于马铃薯的枝叶和花朵非常艳丽,法国王后经常用它们来装饰自己的纽扣和帽边。皇后是时尚的风向标,她插上马铃薯花,整个法国的时尚界全都追逐跟风,贵妇们竞相效尤。于是,马铃薯的文化身价迅速抬高,变成一个有品(bi)味(ge)的东西。

在土豆地位堪比我国饺子的俄罗斯,流入战斗民族的第一袋土豆是由彼得大帝在游历欧洲时被美丽的土豆花吸引,花重金买下带回并种在自己的花园里。

救苦救难的好土豆

所以说土豆……咳咳,壹读君(yiiread)都不好意思再说“土”这个字,所以洋芋远涉重洋来到另一片大陆以后跨界玩了一下票,搅动了当时的时尚界。但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历史的车轮是不会轻易让薯仔就这么安逸地过下去的。

马铃薯初初来到欧洲作为一种食物是很不受待见的,就好像女明星是“花瓶”出身想转实力派都不太容易一样。欧洲人民从没吃过这种东西,《圣经》里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再加上它是野蛮的美洲土人的食物,欧洲人对吃马铃薯敬而远之。

不仅如此,文明世界的人们还相信这种丑陋的块茎会让人得麻风病。

与此同时,同样是块茎的红薯却大受优待,被认为是能够壮阳催情的好东西。壹读君(yiiread)忍不住要为马铃薯一哭。

总之,由于误解和无知,马铃薯的实力派转型很长一段时间内前景灰暗。

不过马铃薯的伯乐出现了,一位法国军医帕蒙蒂埃(Antoine Parmentier)。他发现了土豆的美味以及各种长处,并在随后的若干年都致力于推广土豆种植。直到今天,只要你看到某道法国菜的名字里有含有帕蒙蒂埃的,就说明这道菜里有土豆。

G. 什么是养活了世界的土豆

曾几何时,“土豆烧牛肉”是一种让我们羡慕的现实生活标准。但从历史上看,土豆确实因为养活了更多的人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土豆产量高,适于各种生长条件,它所含有的丰富的淀粉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价值,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作物。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新航路的开辟者们把它带到了欧洲,随后便传播到世界其它地方,并成为世界的第四大农作物。

土豆的出现弥补了谷物收成不足所带来的粮食短缺。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亩土豆田和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1845年~1847年,一场突发的植物枯萎病横扫爱尔兰,几乎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短短两年内,就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它甚至导致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在战争年代,土豆的作用更不可小视。1756年~1763年,欧洲发生了“七年战争”。尽管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多次入侵普鲁士,摧毁了地表的农作物,普鲁士人却靠生长在地下的土豆躲过了灾难。侵略国看到了土豆在普鲁士国家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后,它们的政府很快便采取措施引导农民种植这一神奇的作物。

土豆对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养活了更多的人,其亩产量是谷物的3到4倍,它因而能够代替谷物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在俄国和东欧,土豆代替了面包成为贫穷百姓的主要食物。水煮和火烤的土豆比面包更便宜但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正是因为食用了土豆,才提高了健康水平,也因此能够产生更多合格的劳动力用于拓荒和补充不断因饥荒导致的人口下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得以继续,土豆有着独特的功劳。

阅读全文

与改变世界历史的土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