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的历史哲学历史命运历史条件

中国的历史哲学历史命运历史条件

发布时间:2021-02-23 02:27:18

① 历史哲学的介绍

历史哲学就复是人们关于制历史的,更新的真理认识。人类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即为历史。从最初的历史意识到成熟的历史观以及系统的历史哲学,人们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历史命运。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

② 中国大学有没有历史哲学专业以后读研想读历史哲学,请大家告知一下

应该这样想问题?

思路:有什么可读的?--了解加拿大大学的专业
我的版条件能读什么?权--筛选专业:如历史类,文学类,社会学,图书馆,教育类。实际上很多你不能读的。
在能读的中,读完后干什么? 你喜欢这些工作吗? 你准备在中国还是加拿大发展?

有很多专业要求你学习部分本科课程,意味着时间和钱更多,你的时间和钱够吗?

非常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因素。

③ 什么是历史哲学

人类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即为历史。从最初的历史意识到成熟的历史观以及系统的历史内哲学,人们一直关容注着自己的历史命运。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本书是对历史哲学这门比较特殊的交叉学科的介绍与研究。绪论和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历史哲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和地位,概述了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西方历史哲学和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的演变。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就历史主体、历史单位、历史进步和历史分期、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历史认识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叙述和评价了历史哲学重要思想家的相关看法,并且试图给出唯物史观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或研究思路。全书的最后,对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它对于思考人类命运、历史前景的重大意义。

④ 历史哲学怎么样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很晦涩难懂的书,尤其是我在阅读陈乐民老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时,看到老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黑格尔的书,他翻译成什么文都不好懂。这让我哑然失笑,并愈发觉得自己是在不自量力,但是,我还是决心写下我对此书的评论与分析。 本书无疑是一本坚持西方中心论或者日耳曼中心论的书籍,这也难免,毕竟黑格尔本人就是德国人。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对本书的评价,往往是完全没读懂后对本书中只言片语的谩骂,令人倍感失望。 大概是由于自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从一开始就感到黑格尔所抱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与我格格不入,这是先入为主的可怕现象,也是我一直极力避免的“被洗脑”,但仍旧无法反抗地发生了。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精神在自身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从而产生了历史。而精神这一看似抽象的命题中包括着理性、自由和个体对这两者的热情。 仔细想来,确有一定道理。精神产生于自然环境,却并不完全受制于自然,而是在自然之上尽情发挥,引领着人类前行,开拓,发展。 本书最为人诟病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西方中心论,黑格尔认为中国与印度是完全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的部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产生,并且循环往复地经历千年不变,自始至终没有发展。我仔细地阅读全书后发现,黑格尔同大多数西方学者一样,对于东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而且似乎没有继续了解下去的打算。黑格尔对中国的看法虽然有一些片面,但也确是一定程度上的事实,犯不上被恼羞成怒的网友咒骂。在黑格尔眼中,中国是一个缺少主观精神的国家,人们被严密地约束在他所处的一个个社会角色中,任何违背都会导致他生活资格的丧失,一个人能做的只有服从、顺从、听从任何上级。法律不是为了维护一个阶级的自身利益,而是维护上下级等关系的不受动摇与破坏,说白了,法律不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错,甚至说得非常直截了当并且一语中的,并且有助于今天的一些从事法律的人好好思考。但是,接下来的就不太对劲了。黑格尔非常含混地表示了自己对于儒家典籍的无知,他说这些典籍非常难以理解,还认定道家所提出的观点只是“有神秘成分”,然后将中国哲学一笔带过。而中国宗教在他眼中则是依赖于各种自然现象、崇敬物质的上天并且将其与皇帝本人紧密联系,用巫术解释现实的一种缺乏独立主观精神性的原始宗教。 这也是事实,起码是一部分事实,但似乎与我们平常的认知不符。原因大概如此,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是上下分层的,同是宗教,精英分子就会浮于天地之间,思考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与广博自然之间的关系,渺小个人与川流不息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而平民只会将宗教作为一种实用的信仰,用黑格尔眼中的巫术求得保佑与内心安宁而已。同理,平民用不上哲学,自然不会思考道,普通道士也只顾斩妖除魔、作法,只有道学家才会思考哲学。在顾城文集中,有一句话让我十分受用,他说:西方哲学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中国哲学通过思考消除问题,万物同一,没有矛盾也没有差异,谈何问题。 中国文化在精英与平民间的巨大断层使得西方人无比茫然,精英的无法理解,平民的过于浅陋,而平民数量的巨大则使精英的光芒在西方人眼前被遮蔽了,他们不了解,也了解不了,看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混沌的无知的平民而已。 中国人自始至终将自己,即人类看得无比渺小,这一句话黑格尔倒是说对了,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国人是明白的,自早就看透了自然的冷酷与不可战胜的,当然,也是不可探究的,天地的谜团亘古不破,哪里是小小的人类能看穿的呢。这是一种消极的智慧。但黑格尔的确说的没错,哪怕是最有智慧的精英知识分子,也缺少他所说的精神性,也就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思考,对自由,理性的热情。在黑格尔眼中,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诗意的,毫无想象的“理智”。 黑格尔同样批判了印度,另一个历史悠久,循环往复,不思进取的大国。与中国相反,印度人跳脱出了社会身份框架对个体的重重束缚,获得了个体自由,但是他们千辛万苦获得的自由陷入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即纯粹的自我超越,表现为自杀与自我伤害,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肆意放纵、无拘无束,宗教超越了道德的限度,一切陷入不可知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现实在被认识之前就被扭曲。印度在黑格尔眼中呈现出一派嗑药后般的狂热与迷乱。 而波斯在黑格尔眼中则好得多,作为一个靠近欧洲的帝国,与中印不同的是它一直在发展,波斯人具备渴望从自然束缚中跳脱出来的冲动与仍旧被束缚着的精神,它在欧洲人看来还是有精神层面的亲切感。但是对我们来讲,一个同样落后甚至更甚的发展中历史古国没什么好研究的,这是教科书的意思,我们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自然是指自己,而这世界历史就指西方历史,在文明分类这一点上,竟与黑格尔不谋而合。 本书终于进行到了希腊,令黑格尔激动不已的精神家园。令人发笑的一点是,英译者在序中说,觉得讲中国的一部分过于庞杂,所以删去不少。看来这确实是西方人的通病:黑格尔声称中国人自大,毫不屑于向欧洲人学习,但可笑的是他们不仅不屑于向东方学习,连了解都懒得了解,这才是真的自大。 接着讲希腊,在作者看来,希腊精神是富有独立性,关注自身,面对自然时思索而不是被迷信束缚,这是我可以理解的范畴,理解不能的也就不在本总结内。精神与感官、自然密切联系却又超脱于它们之上,人们渴望着精神而不是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了丰饶美丽的艺术。希腊文化实际上有一部分来自于波斯,但在自己的精神观念上生长。希腊精神虽然标榜自由理性,但实际上希腊人仍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主观性,他们仍然坚信着命运、神谕,并且在奴隶制下,只有一部分人有独立性、自由、理性和思考的资格。这确实是个麻烦。在我看来,希腊走向衰落的原因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过度的独立性,渴望自由与理性与实际中个人能力的冲突,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化,公民的意愿更多地在于保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更多人的未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发现、认识自身时应当挖掘出的是善,而现实不是这样。普通人还是爱自己更多一点,完全直接的民主制没能很好地抑制个人的恶,希腊从而在连绵不断的城邦战争中逐渐衰落。 在谈到罗马时,黑格尔的语气没有那么兴奋和敬仰了,他似乎有点看不起罗马。罗马人生活在严密的帝国统治下,产生了有限的自我意识,“始终保持非感情、非精神的单一,只在抽象普遍性中认识到统一”。似乎晦涩难懂,我对此理解是:罗马人普遍缺乏个体自我意识,只有当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集体时,才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看来,罗马人虽然有着健全的法律道德体系,却将自我意识完全牺牲给了理智。而罗马宗教在他眼里更是不值一提,罗马人建立神祇与庙宇,只是为了需要和利益,他们冷静而肤浅地崇拜着希腊人的神,与希腊全然不同。希腊人满怀对美与神的爱意而修建庙宇,创作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容。罗马人将宗教化为一种谋求私利的工具,毫无神圣可言。 在黑格尔深刻地批判了罗马精神后,进入到了篇幅最大的部分,日耳曼世界。日耳曼民族象征着新世界的精神,与前几个部分不同,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读到这里我感到了迷惑,本书更像是一本分析不同民族精神性的书而不是一本论证精神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书。 一个民族的精神决定着他们历史的走向,这大概是黑格尔想表达的意思。像中国和印度,两个缺乏精神性的民族,只有极少数人或者根本没有人具备独立、自由、理性的精神和意志,从而导致了这两个民族只能循环往复地维持着生活,而没有一个遥远的,伟大的希望得以追求、奋斗。 我脑海中恍惚间浮现出“中国梦”这几个大字,它到底是什么。在读此书之前,我把它理解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复兴理想的结合。读毕此书,我又有了新的认知。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过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过个小康生活,当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后,我国也会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饶的强国。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一个普通人没有一个高尚、伟大的目标,这个民族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高尚、伟大的目标呢,更谈何实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独立、自由、理性地思考和生活的目标,我们的国家就会从根本上前进一大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长久以来,我们无视了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是想着只要经济发展起来,文化一定会跟上的。但是现状是,文化不仅没跟上,还落下一大截,甚至被狂热的经济发展搅得一团糟。 纯粹的唯心主义是不对的,马克思告诉我们,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精神是维持一个人始终前行,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经济腾飞,文化令人景仰敬畏的唯一动力。物质与精神从来不是相互冲突,你死我活的。 我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知道他是否有这样的观点。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同样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非此即彼,过于绝对总是会把人带入泥潭之中的。 我们可以倡导无神论,但我们不能没有信仰。

⑤ 中国哲学产生的时间 条件 特点 历史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诗经•商颂》说:“帝立子生商。”商代统治者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周灭商时,周统治者宣称:“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大盂鼎》)意即文王创立了灭商事业,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庄子•天下篇》也指出: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道出了哲学同宗教、伦理的结合。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哲学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
中国现代哲学,就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哲学思想作为中国旧哲学的结束和新哲学开始的转折点,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哲学承上启下的哲学家;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毛泽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旗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总结。作为中国哲学史,本书主要从春秋战国写至近代。对现代哲学家就集中介绍其代表人物毛泽东、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

⑥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学习他的积极意义

一、在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从前一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或者说生产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以资本主义为例这样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之所以将生产的历史趋势或新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作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二是“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对《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那几章的概括总结。马克思在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章节中描述了西欧经济制度更迭的途径,讲述了使生产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从而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而将生产资料占有者变成资本家的历史运动。他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

二、马克思概括的生产的历史趋势是立基于西欧的历史事实,其他历史与现实条件并不相同的国家并不“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马克思认为,“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马克思批评那种不顾历史条件将他的论断随意普遍化的说法,他说:“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三、马克思提出了历史环境的命题,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马克思是以古代罗马平民所遭到的命运为例作出这一论断的。古代罗马平民,这些人本来都是自己耕种自己小块土地的自由农民。在罗马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被剥夺了。使他们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离的运动,不仅蕴含着大地产形成的过程,而且还蕴含着大货币资本形成的过程。于是,有那么一天就一方面出现了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切都被剥夺的自由人,另一方面为了利用这种劳动,又出现了占有所创造出的全部财富的人。但是,结果怎样呢,完全不同于英国的境况,也不同于当时正在经历的西欧其他国家的境况。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他们比过去美国南部各州的《poor white》(“白种贫民”)更受人轻视,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奴隶占有制的。

⑦ 怎样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⑧ 中国哲学历史阶段和特点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阶段。

3、对外: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形势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⑨ 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明朗的,相反却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去探寻事物产生的源头,从头开始,厘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试图预期事物的未来发展,哲学也不例外。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能抛开的一个必经环节,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当代的哲学特征并不明显,以后现代命名的宽泛的文化更分布在文艺批评、人类学以及一些边缘的问题研究,但仍然处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

⑩ 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哪六个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宋元和明清至鸦片战争前回期这六个历史发答展时期。
1、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
《易经》是春秋时期系统反映中国历史哲学的奠基之作,它首次系统描述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明确提出了圣人创化论。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将中国历史哲学发展推向高峰。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创造性提出“仁”的范畴和“仁者爱人”的命题等。
2、两汉魏晋到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发展走向鼎盛时期,中国古代哲学得到展开和深化,特别是对天人关系、历史之“势”等做出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
西汉董仲舒建立的取法于天的天本史观,魏晋“玄学”等都为古代哲学发展做出贡献,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历史唯物论得到重要发展。
3、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出现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明理学,将中国哲学推向新阶段,对古代哲学做出新开拓。
4、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和魏源面对封建统治的内忧外患处境,吸取了金文经学的三世说和变易史观,岁社会历史问题做出深入系统的考察,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序幕。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历史哲学历史命运历史条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