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历史上中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

历史上中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

发布时间:2021-02-23 01:31:14

1. 柴荣与宋太祖非常厉害,为何攻不下又小又穷的北汉

北汉虽然小又穷但是北汉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想要攻打北汉需要浪费很多人力物力才可以而且北汉后面还有一个大靠山就是辽朝,两个方面的结合,使得整个小国家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占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汉有一个强大的靠山辽朝,当时刚建立北汉就向辽朝表示了投靠的意思,因为辽朝和北汉合作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辽朝很愿意当北汉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原因是北汉能持续发展的原因。

2. 请你评价一下战国七雄各自的实力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燕、韩、赵、专魏、秦,这七个国家属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3. 历史上的哪国人为什么一直被视为野蛮人

楚国人
以下摘自:https://jiahao..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3306017324130609928%22%7D
春秋时期,周成王封楚人首领(国君)熊绎为子爵,楚国始建。当时的诸侯国众多,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河南孟津大阅兵,去参加周天子阅兵大会的诸侯就有八百人。《史记》记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如果再加上没有参加会盟的诸侯,估计周朝早期的大大小小诸侯总数应当在一千以上,楚国就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个。但是后人一提到楚国,就想到“春秋五霸 ”里的楚庄王,“战国七雄”之一的庞然大物,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楚国一开始爵位低等、封地偏狭,也不怎么受周天子待见。甚至历史上楚国人也一直被视为另类的野蛮人,是怎么回事情呢?

周王室分封的众多诸侯的封土大小和爵位高低基本上是综合考虑周天子本家宗亲、勋高功臣、一般功臣贵族的顺序来赐封诸侯国的,连他们封地离周天子的核心王城的距离的近和远也是遵循这个原则的。这个好理解,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要父子兵嘛,总得有个远近亲疏。比如鲁国、燕国、郑国都是周天子的宗室近支,姬姓;齐国是大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姓;秦国和楚国分别是嬴姓和芈姓(《芈月传》里的芈月就是楚国人)。同样是诸侯国的国君,地位竟然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差别:比如宋国不大,但是诸侯里面不多的公爵之一,因为宋国的始祖是商纣王的庶出兄长的儿子,这个算是尊崇礼乐的周天子对商朝后羿的一种政府特别优待(甚至名义上超过了姬姓宗亲);同样是姬姓,鲁国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姬伯禽,鲁国实际上是周天子对功高盖世的周公旦的赏赐,不过周公本人要留在镐京来辅佐周成王而由他儿子代领封地,所以属于比较高的侯爵,功德巍巍的齐国姜子牙虽是异姓也同领侯爵;曹国国君姬振铎 、霍国国君姬叔处虽然也同样是周武王的弟弟,但是没有显著的功劳,就跟异姓的秦国一样是伯爵;当时楚国是个四等异姓子爵,甚至不如因叛周沦为替周朝养马的奴隶部落后因护送周平王东迁而受封的秦国,楚国的爵位仅仅高于个别最低等的国君,如许国的国君是男爵。
楚国的原始封地面积到底多大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考证是20平方公里,有的考证是50平方公里,不管怎么说总体上很小,从楚国是四等的子爵诸侯等级和与周天子的亲疏关系来分析,都不可能很大。要知道那时为周王室建过功,又因为出身低微,不便在周天子附近筑城建国的诸侯、功臣,都被远远“封”到了蛮夷中间。楚国也不例外,周成王感念(yu)鬻熊的功劳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君,辖区只是楚国封诸侯前已有的领地,并没有给楚国另外划地盘,主要是以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为中心的一块地方,初始建都丹阳(今湖北姊归县)。这些地方山丘纵横,河汊密布,早在几千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耕文明时期,对楚国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自然条件恶劣;更重要的是先期的楚国领地中属于周天子治下的区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蛮夷杂处的南方夷越蛮邦、不服教化的少数民族;说白了根本就不属于周室的地盘,甚至隔三差五的还会骚扰所谓“中国”。这里的“中国”不是指后来秦汉大一统后的普通意义上的中国,而是指黄河流域以镐京、洛阳等为中心的周天子及其驭下诸侯国的那一摊狭义的中国。周天子对楚国的分封目的也很功利,就是拿楚国当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周惠王曾毫不掩饰地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所以楚国先人从周天子那里得到的几乎是空头委任状,类似蒋委员长败退台湾后在大陆到处播撒的各种“游击总司令”:有本事,抢来的土地都是你的;没本事,那就自生自灭吧。

楚国也一直不怎么受周王室的待见,早在春秋时期那个狭义中国的小疆域条件下,所谓正宗华夏“中国”以外的东西南北的部落分别被歧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来东、西、北边的同化得差不多了,南北的差别却长期存在,一直到近代还有“南蛮北侉”的说法。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都是讲的宋代的事情,北方的金兀术一看见宋朝将官,开口就是“小南蛮”。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一直被称呼为“荆楚”、“楚荆”或“蛮荆”,楚也好荆也好原意都是指江汉流域的山林中一种常见的用作柴薪的灌木,最初都不是什么好字眼!据郭沫若考证“蛮荆”就是“南蛮”。《诗经》中有:“蠢尔蛮荆,大邦为雠?”这句话印证了楚国初始算不上大国,是周天子警告蠢蠢欲动的荆州蛮族(楚国),要他们不可与中原大国作对结仇!蔑视和不屑跃然纸上。这种歧视和不待见是影响深远的,直到战国时的孟子虽然秉承孔子包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在内的孔门衣钵,却在其著作《孟子·滕文公上》中堂而皇之地讥讽楚人许行:“今也南蛮鴃(jué) 舌之人”,意思是楚国人许行讲话怪声怪调如鸟语。亚圣人孟子都如此歧视楚国,何况一般人乎?
长期地位卑下,不受重视甚至歧视的楚国先人毫不气馁,愈挫愈奋。建国之初国土偏狭,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于是楚国向南方扩张,居住在南方的南蛮、百越等民族,逐渐成为楚国的庶民,被列入楚国的户籍(楚国后期)。周天子看见楚国日渐强大于是在他的周围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监视他,后来楚日益强盛及向外扩展,引起周王室的不满,认为是潜在威胁。为征服楚国及获取楚国的铜矿,周武王曾孙周昭王曾三次率师攻楚,结果六师尽丧汉水,周昭王姬瑕也把性命丢在那,让周室大失颜面,连史书上也只能以“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曲笔记载。周天子从此对楚国心存忌惮。楚国则乘周室衰落之时兼并许多国家,渐渐地强大起来,从而藐视周王室。楚君熊渠继位后,抓住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西征庸国,东攻扬越、夺取鄂国。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使楚国逐渐兴盛起来。 熊渠更是离经叛道,僭越封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需知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始皇帝”之前的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乃至后来的周天子(或称周谋王)基本上是一个概念,就是天下共主,大致相当于秦汉一统后所谓的“皇帝”。春秋五霸算是最厉害的五个诸侯国国君,除楚国外其他四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最高也仅仅称“公”(其实他们某些国君在上述“五等爵位”的体系里甚至达不到“公”的爵位,只因称霸了周王室也只能半推半就,算是有点当今荣誉称号的意思)。楚君熊渠倒好,一下子让他三个儿子直接称“王”,儿子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老子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这简直是对周天子赤裸裸的挑衅和蔑视,僭越之罪,莫此为甚!好在周厉王继位后,因暴虐著称,熊渠感觉楚国羽翼尚未完全丰满,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他们的王号。算是周室暂时博回了颜面,不料到了熊渠的后辈子孙楚君熊通即位后,熊通不满自己爵位低,拿他先祖鬻熊做过周文王老师一事说事,通过汉阳几个监视自己的姬姓诸王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他就彻底跟周室拉开脸,自称“楚武王”,并子孙一路称王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

早在春秋前期,楚国就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公园前306年,灭越国。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时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后又经历几百年的经营,征服了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扫江汉,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在位的“宣威盛世”,疆土更是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幅员广阔。在八百年间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楚国势力范围遍及半个中国,一跃而为“北至黄河,南至云贵,东及海滨,西接巴秦”“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楚人是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随着楚国的日益扩张,地处中国南方的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本来楚国一向被北方所谓华夏正宗轻视、藐视乃至歧视,在以前被骂“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时还能隐忍,偶尔一发犟牛脾气也让“周昭王南征而没,丧六师于汉水”,现在强大的楚国更加我行我素了:干脆以异端蛮夷自居 !熊渠故意封三个儿子僭越王尊就是还周天子以颜色;“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你不给老子高爵位我熊通就自己称王,而且子子孙孙称王;“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这是楚国攻打周天子的宗亲同姓隋国时赤裸裸的武力威胁,管你有罪无罪,就是要打你!颇有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这些实际是楚国在向中原诸侯公开挑战:你的地我占了,你们拿我怎样?我蛮夷就是这么吊!礼崩乐坏便始于此,蛮夷“无耻”而得实惠,激起了各国公侯的野心,从春秋的遮遮掩掩到战国的明刀明枪!周天子这时对楚国也无可奈何了,要称王就称王了,只要维持最低程度的君臣之礼就够了:以前楚国刚分封时一穷二白尚且进贡“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现在象征性的进贡几车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可想而知这个对已经地大物博的楚国可以说是随意山脚路边都可以砍几车的茅草,简直不费出灰之力!楚庄王率军攻打晋国时候,带得胜之兵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实际上是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陈兵示威。他甚至询问周王派去的慰劳使节王孙满关于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可见楚人对周天子轻慢到了何种程度?随着楚庄王称霸,原来一直受到歧视没有与周天子会盟资格的楚国,这时因霸主身份也迫使周天子不得不赏赐主盟的祭肉——“赐肘”来确认楚国的权威。
本来一直被“华夏正枝”视为另类的楚国这些向周天子及中原诸侯公开挑战的系列举动,体现了楚人不服不屑不羁的性格气质,着实让当世人膛目结舌,强化了“拙荆”或“蛮荆”蛮横、不讲理、不尊王化、非礼乐教化之民的形象。再加之楚人南下的带去的北方华夏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既与中原文化联系又保持自身特征的楚文化。 楚人说“楚言”,讲“楚语”,著楚书如《楚辞》等,听楚乐(编钟等),形成了独具特设的楚文化体系。在一直存在华夷之辨的古代中国,久而久之把楚国人看成是另类的野蛮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 三国鼎立中魏国有什么优势

一是实行屯田,用政权的力量使土地和逃亡农民重新结合起来,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有了比较可靠的来源;
二是广泛招揽人才,唯才是举,取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较有生气的政权机构。
三是 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司徒;东汉献帝以前,无丞相或相国的设置。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自任相国。这时的相国,已经不同与秦、西汉时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握者连皇帝也受其控制。曹操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以后,也自任丞相,后来又以其子丕为副丞相。
四是有一套比较进步的军事制度、文官制度、立法与司法制度。
五是曹操本人常人难及的雄才大略。
六是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
七魏是三国时期领土最辽阔的国家。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
八是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5. 中国堂堂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竟然被周边一群小国欺负挑衅

中国讲究的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中国要是动手,这些小国慢说没有一个对手,就算他们合起来,也强不到哪里去,他们敢挑衅的原因是有美国给他们撑腰。没有了后台他们就完蛋啦

6. 作为儒家的发源地,为何有"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因为齐鲁地区的人就是天下人的“模范”,在中国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言:如果在山东境内出现了腐败贪污现象,这就意味着如今的朝代已经是“危在旦夕”;如果山东出现造反的现象,也就说明是时候改朝换代了,在历史上山东省成为了王朝更替的重要“风向标”。

山东从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省份,“一山一水一圣人”就是对山东省份最重要的一个评价。“一山”指的就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水”指的就是黄河,而“一圣人”指的就是孔子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所以山东省才会那么的重要。

“五岳”是封禅祭祀的地方,泰山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独特标志,而这五岳之首正是坐落于山东的泰山,所以在古时候封建的社会,泰山是作为封禅祭祀最理想的地方,可想而知泰山的地位是多么的高,而山东是多么的重要。

7.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国为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魏是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当他拿到周王册封他为诸侯的诏书时,他已经是诸侯中的老大。

魏国的先祖有据可查的是晋献公时的毕万,他当时是献公的车右。立了功,封在魏,成了晋国的大夫,从此以后就以魏为姓了。

毕万的后代不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十分争气。毕万只不过是做了官,他的儿子魏武子随晋文公出亡,后来做了晋国的大官。魏武子的孙子魏绛和魏绛的孙子魏献子都做了晋国的主政大夫。魏献子的曾孙魏桓子,和赵韩两家合谋,共灭智伯,三家基本上把晋国分了。

到了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当家时,魏国已经十分强大了。历史上传说的“李悝变法”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其实无论是谁变法都无所谓,关键都在于决策者的决心,魏文侯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当时的变法,重心就在耕战两字,魏文侯在这两者之间都有良好的效果。

魏国的农业在当时中国是首屈一指的,魏国对水利的开发远远的早于其他各国。最著名的就是西门豹,他将因为惧怕水灾而昨天还在上演河伯娶媳妇闹剧的邺城,治理成真正的米粮川。人们讲起战国时期的水利,往往只是提到都江堰和郑国渠,其实西门豹治邺早于他们一百五十年。

在军事上魏国也是大国。比如魏文侯派乐羊攻取了中山国,

派吴起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五城,乐羊在进攻中山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魏文侯面前打小报告,但是魏文侯还是坚定的支持了乐羊,直到乐羊得胜回朝后,魏文侯将一筐说他坏话的奏章抬出来给他看,让乐羊深刻的感受到魏文侯对他的重视。

但是,魏文侯死后,魏文侯求贤若渴的作风却没有被继承下来,于是,一切都变了样。人才开始不断的流出魏国,第一个中枪的是吴起。

第二个流失的人才是孙膑,孙膑是齐国人,也来魏国求发展。当时魏国的将军庞涓觉得孙膑的才能对他的地位是个威胁,针对国君弱点,也利用孙膑是齐国人的特点,设法让国君对孙膑产生怀疑,将孙膑弄成残废。孙膑逃到齐国,成为将军田忌的军师,两次打败魏国。不但杀了庞涓,而且俘虏了魏国太子,魏国受到严重打击。魏国的东方也成了大问题。

接下来是商鞅,商鞅是卫国人,来魏国求发展。自从孙膑被陷害后,商鞅已经不对魏国抱有希望了。只是魏国国相公孙座相留,一时还没有离开魏国。公孙座一直看好商鞅,直到自己临死时还向国君推荐商鞅,井告诉国君,如果不用商鞅,就要杀掉他,免得被其他国家利用了去。公叔座觉得对不起商鞅,于是“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商鞅对魏王十分的不屑,就是留在魏国不走。直到第二年,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才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西入秦关,做出了一番大事业。魏国最后也灭在了秦国的手里。

8. 魏征为什么说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意思是说,稳定国内,使国泰民安是国家能够强盛的前提,国家强盛了则版外族即使虎视眈眈也不会轻易权冒犯。如果国内的事情没处理好,社会动乱,外族自然有机可趁,则国家就会内忧外患。所以攘外必先安内(后来被国民党利用了这句话)。

9. 康熙说中国地大物博能自给自足的原文

中原圣土,珍宝无不丰有。彼王盛情可以置矣!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中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