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中国高粱来源和起源有哪些说法
关于中国高粱的来源和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法是由非洲,经印度传入中国;另一种说法是中国起源。以第一种说法更为普遍。
Condolle A.De.(1886)认为,高粱起源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通过印度传到中国。他说第一次提到高粱的中国著作的时期是公元4世纪。
Hagerty M.J.(1941)曾指出,在中国早期的文献中,高粱和黍以及甘蔗的名称混淆不清,并缺乏公元12世纪之前中国中北部已广泛种植高粱的记载。据他的看法,高粱是在成吉思汗时代(1206—1228)远征南亚后带回的,在忽必烈时代(1260—1295)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Burkill(1953)提出,高粱是经由古也门通路由非洲传入中国。Doggett(1965)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或至少1000年,高粱栽培种从非洲传到印度,从印度再传到中东,公元前700年已到叙利亚,仅在1000年前传到中国。de Wet和Huckabay(1967)则认为,高粱最迟于1世纪到达中亚。双色高粱是从印度进入中国的。从印度沿着亚洲海岸线的海上贸易,高粱传到中国。在明朝有从中国到东非的航海记录(公元15世纪),但是也有更早提到在唐朝到达东非的说法(公元618—906)。
Martin J.H.(1970)认为高粱由非洲传入印度后横跨南亚而传播,于13世纪到达中国,然后逐步形成了中国和日本的特殊高粱类型。Zeven和Zhukousky(1975)指出,高粱起源的基本中心是非洲,次级中心是印度,而中国沿海一带的甜高粱多半由海上贸易而传入。
Ball(1913)提出,印度、缅甸、中国和朝鲜沿海的高粱与中国内地的高粱是很不同的。这些中国高粱是由印度经陆路传到中国的品种发展而来的,这发生在大约10~15世纪之前。高粱沿着丝绸之路传播也是可能的。Hutchinson J.指出,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就是沿着这一线路传播的,而高粱也通常种在适于棉花的生态条件下。
对于中国高粱由非洲经印度传入的说法,中国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齐思和(1953)指出,现在在华北和东北种植很广泛的高粱是外来的植物。大约在晋朝以后中原始有,而到了宋朝以后种植才逐渐普遍。他认为高粱大概是西南少数民族先行种植,以后普及于全国。胡锡文(1959)在其主编的《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粮食作物》一书中,肯定高粱和玉米都是外国传来,不是中国原产。他认为在先秦和两汉的文献中,既无蜀黍的记载也无高粱的叙述,最早见于张华的《博物志》(3世纪),其次是陆德明的《尔雅释文》(7世纪)。
关于认为高粱(指中国高粱)起源于中国的人,当首推俄国驻华使馆医官、植物学家,E.Bretschneider。他根据中国高粱的独特性状和广泛用途,指出“高大之蜀黍为中国之原产”。
Vavilov N.1.(1935)认为中国是栽培植物最古老和最大的独立起源中心之一,并用高粱的汉语谐音Kaoliang代表起源于中国的栽培高粱。
『贰』 中国种植 高粱 的主要产地是哪几个省份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
1、春播早熟区。
华中地区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全部。
南方高粱区分布地域广阔,多为零星种植,种植相对较多的省份有四川、贵州、湖南等省。本区采用的品种是短日性很强,散穗型、糯性品种居多,大部分具分蘖性。栽培制度为一年三熟,近年来再生高粱有一定发展。
『叁』 高粱的种植历史
高粱的起源与传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粱起源于非洲。有学者认为版,5000年前居住于苏丹权尼日尔河流域的爱丁人,已把具有一定食用品质的野生高粱引入栽培。于公元前4世纪传入印度,4世纪传到中国,到5~8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粱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论定我国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继续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由中原传入东北。1986年在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5种炭化籽粒,其中有比较完整的炭化高粱籽粒,经鉴定为中国高粱较古老的原始种。
『肆』 古人对高粱有着什么样的种植经验
高粱的古名多达20余种,对于古代高粱的名称,农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造成名称复杂多样主要原因是古代高粱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
高粱名称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在古代的种植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在高粱种植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高粱轮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马首农言》说,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清代农工商部编的《棉业图说》指出,在种棉之地先种高粱及蚕豆,次年再行种棉,棉花与高粱轮作,不仅能使棉花佳美丰收,又能以收获的高粱供农夫牲畜之需用。
《棉业图说》还对棉花与高粱轮作作了规划:凡种棉者,宜将田地划分甲乙两区,第一年以甲种棉,以乙种高粱、蚕豆。次年则以乙种棉,以甲种高粱、蚕豆。逐年轮流。可见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类,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须根仅吸地面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种的比较多,在南方为备荒也种植高粱,不过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间种植。《农桑辑要》认为,桑间种植高粱,两者梢叶丛杂,就会导致都长不好。
高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和寒冷等,无论在松散的沙壤土上还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过栽种高粱的土壤不宜过湿。
清代张宗法的《三农纪》和清代王汲的《事物会原》等许多农书,都认为高粱不宜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清代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说:“宜肥地,坚地,平原,旷野俱可种。”
总之在土壤选择上,以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最为适宜。并应根据不同种类高粱的特性,选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择地得宜”原则。
在耕种时间上,高粱的种植要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种有不同的播种时令。清代郭云升所撰《救荒简易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黑子高粱二月种”,“白子高粱三月种”,“快高粱三月种”,“冻高粱十月种”。
此外,清代农书还记载了当时比较普遍的高粱播种方式,如“耧种”、“点种”、“穴种”等。强调在播种过程中稀疏得当,适当密植。这些记载,说明到了清代,我国高粱播种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对后世高粱种植也有指导意义。
『伍』 高粱成熟是什么时候,播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月中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对应的成熟时间为7月上旬~10月中旬。
高粱喜温、喜光,在生育期间所需的温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全生育期适宜温度20-30℃。而且,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发达,根细胞具有较高的渗透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强。
高粱苗期一般中耕2-3次,第1次结合定苗进行;10-15d后进行第2次。提倡铲前趟一犁,铲、趟结合进行。建议拔节前后进行一次中耕,此次中耕要和追肥、培土相结合,促进高粱生育的同时,增强防风、抗倒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5)中国高梁种植历史扩展阅读:
高粱的营养价值
1、高粱米中的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
2、高粱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在谷物中最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而且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却能为人体所吸收,因此以高粱为主食的地区很少发生“癞皮病”。
3、高粱米含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陆』 高粱是什么聚落或朝代种植的主要物品
应该是周朝时期,据《吕氏春秋》《博物志》等史书记载,杜康是周朝大夫杜伯的后代回,生活在今河南汝阳答县城北一个景色秀丽的小山村——杜康村,并在这里发明了秫酒。秫就是高粱。
高粱,拉丁文名: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基部节上具支撑根。叶鞘无毛或稍有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酿酒。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属于经济作物。
『柒』 高粱名字的来历
高粱的有关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高粱种植最少也有5000年的历史,其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二说中国原产。
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世界上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斯诺顿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7)中国高梁种植历史扩展阅读:
一、生长环境
高粱喜温、喜光,在生育期间所需的温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全生育期适宜温度20-30℃。而且,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发达,根细胞具有较高的渗透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强。
二、营养价值
1、高粱米中的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
2、高粱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在谷物中最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而且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却能为人体所吸收,因此以高粱为主食的地区很少发生“癞皮病”。
3、高粱米含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捌』 栽培高粱的传播和发展有哪些经历
任何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进化与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栽培作物的传播与人口的迁移是密切相关的,高粱的传播也同样。
(一)高粱向西非的传播
早在公元前4000年或3000年前,栽培高粱就从埃塞俄比亚传到西非。传播要穿过苏丹到上尼日尔河地区。在这里,曼德(Mande)人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并培育了大量高粱品种,高粱在西非渐渐占有主要地位。
(二)高粱向东非的传播
东非的高粱也是从埃塞俄比亚传来的,但缺乏由人口迁移而传播高粱的证据,似乎是库舍特人渐渐把高粱传到东非的。库舍特人占据适合农业的好地点,这些地点常常是在高地。在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不同地方有旧台地的遗迹。
Cole(1963)记载,最有意义的发掘是在Engaruka,这里不仅有磨高粱的石器,而且有在各种水平上发现的炭化高粱样品。炭化的高粱样品是发育充分的栽培类型。外表调查表明,这些高粱样品与很多现今种植的坦桑尼亚高粱相似。时间定于公元12世纪的炭化高粱籽粒也已在东非海岸的Kilwa得到。
(三)高粱向中非和南非的传播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班图人向东非迁移,并与含米特人的结合使人口快速扩展到中非和南非,所以高粱也随人口的迁移而传播。高粱在这两个地方都是粮食作物之一,其他种植的作物有纸莎草谷和龙爪谷以及各种豆类和瓜类。农业制度包括与今天很多非洲人采用的相类似的轮换种植法。炭化高粱、谷类和豆类籽粒都发现过。
(四)高粱向印度传播
高粱从非洲向东方传播的最大可能是通过阿拉伯沿海航行的独桅三角帆船运输完成的。贸易路线在东非和印度之间,通过阿拉伯半岛。靠着两股可靠的季风: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这种季风在每年当中有几个月相当稳定。从阿拉伯半岛出发或者抵达非洲海岸莫桑比克,或者到印度的大南方,刮东北季风时去非洲,刮东南季风时从非洲返回。这种航运已经在公元前700年之前就进行了(Cole,1963),也许比这还早。甚至到现代,这种独桅三角帆商船装上从南坦桑尼亚的Lindi-Kilwa地区的高粱作船员的口粮,一种很好吃的“Msumbiji”为高秆的“沙鲁”类型。这种高粱具有坚硬可口的籽粒,而且方便船上保贮。东非高粱最初就是这样作为船员的口粮被运到印度的,而印度高粱一般来说与东北非的高粱有关系。
(五)高粱向中国和远东传播
从印度沿着亚洲海岸线海上贸易的继续,高粱传到了中国。在明朝,公元15世纪有从中国到东非的航海记录;但也有更早的说法,在唐朝(公元618—906年)到达东非。公元8世纪的中国硬币已在东非的Kilwa发现(Coupland,1938),中国陶器在东非也有大批发掘的记录。由此路线传播的一个高粱族是琥珀色茎和一些甜高粱。这些是高秆的,倾向一边的相当松散的穗,籽粒几乎没有多少用途,可用于饲草和制糖浆。它们与在东非海岸发现的甜高粱有关,有16份这样的品种于1857年由 Peter Wray从产地带到美国(Snowden,1936)。
(六)高粱向中东和地中海沿岸传播
高粱向这些地区传播的最大可能是从印度或东非通过阿拉伯进行的,而不是从埃及。事实上,考古的结果表明,在罗马拜占庭时代之前,埃及没有高粱种植。Piedallu(1923)认为,来自Timgad的Sennacherrib宫殿的一件雕刻品,上面雕出在高粱地里一头母猪喂饲其小崽的情景。这可能表明高粱在公元前700年已经到达中东。公元前443年,巴比伦人种的一种谷,“Kenchros”,像灌木树一样高,多半说的是高粱(Tackholm和Drar,1941)。
帚用高粱是在地中海地区由印度或非洲通过中东传播的高粱发展来的。在意大利,帚用高粱在1596年之前种植过,而且帚用高粱的栽培和扫帚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到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和德国南部。这里有一种说法,即后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帚用高粱是由Benjamin Franklin引进的(Lartin和Leonard,1949)。
(七)高粱向美洲传播
高粱向美洲传播是该作物最近代的扩展。粒用高粱首次从西非随着贩卖奴隶进入美国,这时几内亚高粱被引进。1874年,从北非引进棕色的和白色的都拉;1876年,从南非引进卡佛尔;约1880年,从西非引进迈罗;1890年,从印度引进沙鲁;1906年,引进菲特瑞塔;1908年引进赫格瑞和苏丹草(Martin和Leonard,1949)。更早引进的高粱,上面已经提到的1853年中国的琥珀秆,1857年引进的甜高粱。
(八)高粱向大洋洲传播
有柄高粱(Para Sorghum)从南非和东非通过印度和东南亚传到大洋洲,异高粱(Heterosorghu。)有限地传到澳大利亚。直到几个世纪之前,真高粱(Eu-sorghum)才传到大洋洲。
Godwin(1993)报道,在高粱属48个种里,有17个在大洋洲发现,其中14个是大洋洲特有的,当地种在已有的6个组中有4个,但是没有包括双色高粱和约翰逊草高粱在内的高粱组。
『玖』 高粱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候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古人在高粱种植栽培上,注重与豆类等间作套种;遵循“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原则,提倡早种早收,注重田间管理,倡导及时收获。
高粱在我国种植很早。在山西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辽阳三道壕子西村、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遗址、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先周文化层、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大连市大嘴子村落遗址等处,均发现了炭化的高粱。
根据考古发现,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出土的炭化高粱子粒和茎秆推断,证明西周至西汉期间,高粱已在我国许多地方种植并有相当产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高粱列于“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这里的“中国”指我国北方地区,即北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
以后的有些农书更进一步认为,高粱始种于蜀地。因此,高粱原产中原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原产我国东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能性较大。
在高粱被驯化栽培后,并没有如粟、麦等大宗作物那样得到大规模地栽培种植,只在局部地区如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种植。
高粱在古代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使得高粱的命名带有明显地域性,增加了名称的复杂性。而又因其形类稷、粱等,在古代高 粱就被冠以纷繁复杂的名称。
高粱
『拾』 中国高粱品种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高粱栽抄培历史悠久,种植袭地域广。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生态条件相异,加之自然和人工选择,使中国高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类型。目前已编入《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的共10414份资源。
按用途分,这些高粱资源绝大多数是食用高粱品种,有9895份;饲用、工艺用高粱品种有394份;糖用高粱品种有125份。中国高粱品种大多数分布于华北、东北等高粱生产区,多于1000份的省有山西、山东和河南省,500~1000份的省有辽宁、内蒙古、河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区),300~500份的有吉林省,200~300份的有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省,100~200份的有湖南、云南、甘肃和北京等省(市),不足100份的有包括新疆在内的11个省(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