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现代广告的发展史上有哪几个阶段
百年现代广告艺术史:
1、1880~1900
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美国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二十年。许多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如电、内燃机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内发明的,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也于此时建成。大工业的普及、发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出现。
市场经济转入激烈的竞争阶段,商业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特点。大量商品需要通过某种渠道使顾客熟悉,以便促进销售。这些推销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广告,广告无疑是一种促销的重要手段。
2、1900~1920
在战争的刺激下,各种现代交通事业(如航海、航空、长途汽车客运等)得到很大发展。服务性行业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旅业、娱乐业之外,远程交通、旅游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性广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著名的英国豪华游船“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进行处女航之前就曾广贴海报,招来乘客。
3、1920~1940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市场上商品过剩,大量积压。资本家要推销自己的货物,就需要在推销型广告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对广告业的发展倒有一定刺激作用。
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得到了回升和发展,许多高档消费品也得到了普及,广告的结构和内容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时装、首饰、化妆品、护肤及洗涤用品,以及汽车和除草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的广告占有很大比例。食品工业发展很快,饼干、糖果、罐头食品也都大做广告。
4、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个阶段中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战争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五十年代里,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欧洲力图恢复。美国则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进入安定发展时期。
数目惊人“战后婴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对以后的几十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二十年中,流行音乐发展很快,成为与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文艺演出并行的一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作为摇滚乐先驱的出现,在年轻一代中引起极大的狂热。
5、1960~1980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时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为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广告已不再单纯是孤立的推销手段,更进而成为所有现代企业保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出发,现代广告正是在这二十年中真正确立起来的。
(1)中国近代历史文案扩展阅读:
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告业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但随之进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
1979年上海电视台率先向上级主管部门呈送了经营广告业务的请示报告,当即获得批准,1 月28 日,1分30秒的“参杞药酒”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之后,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随之广播广告、报纸广告等粉墨登场。这样,中国广告业进入了春天,一片欣欣向荣。
为了规范中国广告业,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使得中国广告活动和广告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广告业步入法制化轨道后得到空前发展。
2002年,中国各类广告公司已超过8.9万家,从业人员75万余人,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以及网络媒体广告,总计收入可达以亿元为单位的三位数字,其他广告如户外路牌、灯箱广告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形式也不断被开发利用。
现在广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国际贸易、增加外汇、扩大受众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从1994年以来,我国广告营业额平均每年以约20%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广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20 世纪80年代的0.01%上升到1998年的0.68%。
2018年9月29日印发《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从《通知》印发日起至2018年年底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内容包括内容低俗、格调和品位低下问题的广告,未经备案管理擅自播出问题的医疗养生节目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告
❷ 中国近代和当代和现代的著名作家有哪些
近代著名作家:龚自珍 魏源 林则徐 张维屏 梅曾亮 薛福成 曾国藩 黄遵宪 李宝嘉 吴趼人 刘鹗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章炳麟 陈天华 秋瑾 柳亚子 高旭 陈去病 陈三立 王闿运等
现代著名作家:鲁迅 郭沫若 茅盾 老舍 叶圣陶 许地山 周作人 冰心 郁达夫 巴金 夏衍 徐志摩 朱自清 闻一多 张恨水 林语堂 沈从文 艾青 曹禺 梁实秋 艾芜 柔石 殷夫 田汉 蒋光慈 周瘦鹃 沙汀 丁玲 臧克家 冯至 钱钟书 萧红 戴望舒 丰子恺 何其芳 张爱玲 赵树理 孙犁 俞平伯 唐弢 梁遇春 还珠楼主 平江不肖生 白羽 包天笑 郑振铎 凌叔华 端木蕻良 萧军 吴组缃 吴伯萧 赖和 吴浊流等
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周立波 姚雪垠 吴强 梁斌 杨沫 柳青 茹志娟 峻青 贺敬之 郭小川 杨朔 秦牧 刘白羽 魏巍 邓拓 王蒙 陆文夫 丛维熙 谌容 刘心武 汪曾祺 冯骥才 李国文 张贤亮 张承志 贾平凹 李存葆 舒婷 北岛 食指 顾城 徐迟 余光中 林海音 席慕容 流沙河 苏叔阳 白先勇 陈映真 毕淑敏 陈忠实 王安忆 余秋雨 余华 金庸 古龙 梁羽生 王朔 铁凝 郑愁予 海子等
中国近现代作家众多,这里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并不全面。至于当代作家,为数更多,这里只是随手记下一些,还有很多有成就的作家没来得及写上。
❸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人评说 1500字以上 人物最好偏一点 因为是作业 所以麻烦要原创的 高赏金!
岑春煊是慈禧救命恩人、清末官屠、革命元老、民国元首多种相互矛盾身份的集合。肯定有写的东西。
岑春煊在清末算得上干练能臣,做事有担当,有魄力,本人亦清廉,有佳誉。平生最大事迹,在于联合瞿鸿□去斗庆亲王奕
❹ 中国广告发展简史
中国广告发展简史
一、奴隶社会及其以前的广告发展概况
社会的第一次生产大分工,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约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证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已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而龙山文化则出现了农业、制陶、牧畜、手工业等经济生产部门的分工和显著发展,并发展出新的产业—制酒。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社会分工,使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劳动者的技术专业化倾向,使各个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劳动者总是倾向于从事自己所熟练的技术生产,因此,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开始出现产品交换。随着生产分工的深化,生产的物质品类逐渐增多,剩余产品也随着增多,物质交换活动日趋频繁,交换品的种类和地域也不断扩大。在黄帝时代,便出现了货币交换形式,以实物货币如牲畜、铜器、布匹和贵重装饰品作为等价交换物,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
为了把用来交换的产品交换出去,就必须把产品陈列于市场,同时,为了吸引他人,势必需要叫喊等。实物陈列和叫喊是最早的广告形式。这种形式的广告,至今还在流传,而其它的广告形式,大体又都是从这种广告形式中演变而来,只不过是采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注入了新的内容。
奴隶社会时期,大约是在夏朝(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在我国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行商阶层开始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趋频繁和广泛,开始出现城市和集市。相传,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夏禹时期。在夏、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据著名史学家吴晗考证,“周民中有一部分会做买卖的商人即殷遗民”,他们被迫集中在洛阳,被叫作“顽民”,经常被召集起来训话,过着被监视的生活。他们被另眼相看,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为了过日子维持生计,只好东跑西跑作买卖。这种为贵族所小耻而又为庶民所不能为的行业,因为社会的需要,就成为殷遗民主要从事的行业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是中国轻商贬商的历史遗俗的根源所在。
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经》中,还可以看到对商业活动的片断描写。《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诗经》的《邶·北风》用“既阻我德,贾用不售”这样的譬喻来描写遭人拒绝之后的心情;而《卫风·氓》中,更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样的对商业活动进行直观描述的诗句。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和原始的商品销售形式——展示物品和叫卖成为形象的广告。
二、封建社会广告发展的相对鼎盛
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前476年,我国社会开始发生并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变。在这一时期,商人阶层开始分化,分为行商和坐贾,《庄子》中屡屡出现的“桂鱼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证。行商是走村串寨进行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的、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白虎通》中对商贾之分有这样的描述:“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为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来,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曰商,居买曰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把陈列于市的实物悬挂在货摊上以招人。这样,就在实物陈列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广告形式,《晏子春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君使服于内,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这句话就足以证明,至少当时已存在幌子这样的广告形式。与此同时,在河南省登封县告咸镇发掘出土的东周陶器上都印有“阳城”篆体陶文字样标记,被认
❺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
最有名的是孙中山,另外有洪秀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
❻ 近现代广告发展史
百年现代广告艺术史
(一)1880~1900
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美国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二十年。许多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如电、内燃机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内发明的,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也于此时建成。大工业的普及、发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出现。市场经济转入激烈的竞争阶段,商业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特点。大量商品需要通过某种渠道使顾客熟悉,以便促进销售。这些推销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广告,广告无疑是一种促销的重要手段。
除了商品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各种演剧、杂技、酒吧、舞厅的营业对象已由过去的少数达官贵人推广到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以至一般市民,娱乐业的竞争也加强了对广告的需求。现代广告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一阶段中的广告形式,以招贴画和路牌广告为主。广告设计多是由画家兼任的,几乎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师。英国著名插图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nbery Beardsley),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图户兹一劳特里克等人都曾画过大量招贴画及海报。当时广告的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看上去就象是一幅美术作品,不过画中人物手上捧着某种商品而已,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由于彩印技术还比较落后,费用昂贵,所以这个阶段的招贴广告中石印画占了较大比例。
(二)1900~1920
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整个西方的影响很大。国际联盟于战后在日内瓦的成立,更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此外,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引起巨大震动。
在战争的刺激下,各种现代交通事业(如航海、航空、长途汽车客运等)得到很大发展。服务性行业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旅业、娱乐业之外,远程交通、旅游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性广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著名的英国豪华游船“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进行处女航之前就曾广贴海报,招来乘客。
1909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造出价格仅为六百美元一辆的平民型汽车。从此以后,汽车进入了一般市民生活,迅速普及开来。流水装配线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汽车制造业。而且使大机器生产的各类产品产量极大提高,成本迅速下降。于是,各类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这个阶段中各种大型文艺演出越来越多,对海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美术领域也十分活跃,立体派、野兽派、未来派、表现主义等一大批现代主义的艺术派别纷纷出现,竞相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广告、海报繁多,也都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值得提到的是:1903年,一部仅长12分钟的无声娱乐影片《火车大盗》开始了商业性公映,开创了电影作为娱乐手段的新纪元。电影海报从此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二十年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非商业性的海报、招贴画数量很多。英、美等国曾出现过不少招募兵员的征兵宣传海报,苏联更有不少革命的政治宣传画出现。
此时的广告形式仍以招贴、路牌为主,但杂志广告和报纸的分类广告也随着这些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出现了。广告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仍以艺术型为主,比较讲求绘画效果和技法。
美国在第一次大战中并未受到直接影响,经济反而受战争刺激而得到较大发展。广告业发展很快,已明显取代了欧洲列强的地位。美国的广告在发展的早期就表现出强烈的商业化倾向,重视商品信息的传达。在表现手法和广告语言上都和现代广告相当接近。可以说,美国在这二十年中奠定了现代广告的发展基础,开始成为头号广告大国,并一直维持至今。
(三)1920~1940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市场上商品过剩,大量积压。资本家要推销自己的货物,就需要在推销型广告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对广告业的发展倒有一定刺激作用。
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得到了回升和发展,许多高档消费品也得到了普及,广告的结构和内容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时装、首饰、化妆品、护肤及洗涤用品,以及汽车和除草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的广告占有很大比例。食品工业发展很快,饼干、糖果、罐头食品也都大做广告。美国在此时取消了禁酒令,酒类和香烟的广告便有了急剧增加。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旅游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宣传风光明媚的海滨、豪华舒适的游艇的广告也就随处可见了。此时美国电影业正值黄金时代,拥有一批享有世界声誉的影星。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剧片,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banks)主演的《巴格达窃贼》等都成为名噪一时的巨片,从此,电影广告成为广告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纳粹的上台,军国主义危险的增长在非商业性的海报和招贴画中都得到了反映。此时出现的大量政治宣传画中,既有鼓吹法西斯主义的,也有反纳粹的。
这二十年的广告中,艺术型作品仍是主要的。广告作者中仍有许多是有成就的艺术家,有些广告本身就是一幅很好的美术作品。当然,对商品信息的传达之重视已超过了以往年代,当时的广告总是大力渲染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创造出一个高出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美国梦”境界,满足一般消费者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往年代的广告中也曾采用女性作主题,但那时的女模特并不一定非常美丽,多具有较强个性和特点。这二十年中则越来越注重选用身段优美、容貌俏丽的窈窕淑女作为广告的基本主题,她们漂亮得无可挑剔。而且几乎是千人一面,这成为此时广告的一大特色,而且持续至今。
(四)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个阶段中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战争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五十年代里,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欧洲力图恢复。美国则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进入安定发展时期。数目惊人“战后婴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对以后的几十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二十年中,流行音乐发展很快,成为与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文艺演出并行的一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作为摇滚乐先驱的出现,在年轻一代中引起极大的狂热。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苏等国都出现了大量以反纳粹为题材的政治宣传画,发展之快、普及之广、水平之高都称得上是巅峰时期。许多军火工厂,尤其是当时号称“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的军火商们(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司徒贝克飞机公司,壳牌石沿公司等),都制作了大量的以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的推销军火和战斗机的广告,其中一些便是采取政治
宣传画的形式。
战后初期,大量广告都是以宁静、和平的景色为背景的,迎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画面上常常出现婚礼、家庭的场面,颇具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五十年代的广告中,艺术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已开始高度重视商业效果。专业广告设计队伍正在形成,出现了许多新的广告手法。除以往惯用的写实主义绘画之外,平面剪贴,超现实主义手段,漫画等表现手法都用得很多,以此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怪异气氛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摄影制版技术的发展,商业摄影由于其方便,逼真等特点,已开始变成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广告手法。
除了以往的漂亮女郎之外,可爱的婴儿和猫、狗等家庭宠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告上。聪明的广告商还常常请影剧明星来作为广告模特,利用观众对他们的熟悉来增强广告效果。
随着报纸、杂志等大众新闻媒介的迅速崛起,招贴和路牌广告已让位于报刊杂志广告。考虑到宣传的对象是读者,因而这类广告在制作上特别强调迎合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强调可读性。这样一来,广告的文字和文案编排就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文字能传递大量信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告的文案编排也和绘画构图一样,成为广告制作中重要的一环。
(五)1960~1980
虽然局部的动乱从来没有平息过,但就整体而言,这二十年中民办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微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大突破,并且在经济领域中非常迅速地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几乎全世界都获得一个较为持久的发展机会。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时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为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广告已不再单纯是孤立的推销手段,更进而成为所有现代企业保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出发,现代广告正是在这二十年中真正确立起来的。
❼ 为什么中国近代文艺那么落后
中国近代文艺出现落后问题吗?我认为落后,而是在苦难中产生了一批经典之作和人物。
❽ 近代中国人从认识世界到走向世界经历了曲折过程
一、19世纪40-60年代:
华工、洋人雇员和最初的外交使团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和旅行。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军舰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从此外国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军人、旅行家等大批涌入中国,但中国人出国却为数很少。
19世纪40-60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被西方殖民者诱拐贩卖的契约华工,当时被称为“苦力”或“猪仔”。外国洋行及其雇用的买办、掮客,诱骗华工签订契约搭乘外国轮船出洋,贩卖到急需劳工的古巴、美国、秘鲁、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 1847-1852年,从厦门通过贸易共输出华工8281名。这些华工在贩运途中和劳动场所,遭到非人待遇,被当作奴隶和牲畜一样残酷虐待,死亡率很高,生活极为悲惨。这与非洲黑奴贸易一样,根本不是正常的国际人员交往。后来还有一些华侨和华工陆续出海到东南亚各国开垦和移民。
第二类出洋的中国人是个别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或替西方商人、洋行、外国外交、宗教、文化教育机构团体服务的买办、雇员、翻译。例如福建人林针,受雇于厦门美商,1847年6月到美国,工作一年多后回国,他写了一部《西海纪游草》,是晚清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美国游记。又如广东南海文人罗森,寓居香港时认识了美国传教士卫廉士,1854年(咸丰四年)由其推荐担任美国培理将军远征日本舰队的汉文翻译。罗随培理舰队到过日本横滨、下田、箱馆等地,参与了日美订约、开埠过程,回国后写了一篇《日本日记》在香港发表,这是晚清中国人第一部日本游记。还有苏州文人王韬曾受雇于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的墨海书馆。1867年(同治六年)他应英国传教士理雅各邀请,赴欧洲访问,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讲演孔孟学说和中英关系,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位在欧洲大学讲坛上宣讲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办了《循环日报》,还写了《普法战记》等书。
第三类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到西方留学的中国青少年。其中最有名的是1847年被美国传教士、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布朗带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留学读书的容闳、黄宽、黄胜三人。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黄宽后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成为经过欧洲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中国第一位西医。黄胜则与伍廷芳共同创办《中外新报》,与王韬合作成立中华印务总局,成为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先驱人物。
第四类出洋的中国人则是由外国人士带领前往西方游历访问的少数中国官员。例如1866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要请假回国结婚,总理衙门便派遣了前山西襄陵县(今襄汾县)知县斌椿与其子广英以及3名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洲观光游历。他们在英、法、德等9国游历了7个月后归国,这是晚清中国官员走出国门海外游历的第一次尝试。他们所写的游记如《乘槎笔记》《航海述奇》等记录了晚清官员对欧洲最初的见闻。还有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该团由刚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率领,他被授予“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头衔。为了维护面子和平衡列强关系,使团成员还包括两名清政府总理衙门的章京志刚、孙家谷,以及一名英国人和一名法国人。使团用2年8个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其间,蒲安臣四处包揽交涉、谈判,甚至擅自与外国缔约,中国使臣几乎成了点缀品和观光客。不过这毕竟跨出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迈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使团里的中国人也通过出访大开眼界,接触了新事物、新思想,这可以从他们的游记,如志刚的《初使泰西记》、孙家谷的《使西述略》、使团翻译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等书中看出来。
二、19世纪70-90年代:
驻外使节、游历官员与官派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向外国派遣外交使节、独立的游历考察官员和官费留学生,中国人由完全被动到逐渐主动地走向世界。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取得公使驻京权利。西方国家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北京开设公使馆,在上海等地开设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出使法国特使、钦差大臣,其使命只是为“天津教案”向法国道歉。1875年(光绪元年)任命的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最初的使命也是为了“马嘉理案件”赴英国道歉,然后才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出国后,郭嵩焘能认真考察和分析西方国情和现状,在日记和报告中对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不料竟遭到顽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击。尤其是驻英副使刘锡鸿还打小报告诬告郭嵩焘“崇洋媚外”“有失国体”,甚至有“私通洋人之嫌”,最后任期未满就被清政府调回。他写的《使西纪程》一书也被禁止发行并毁版。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陆续在英、法、德、日、美等国开设了驻外使馆,派遣了驻外使团。早期的中国外交官群体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如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黄遵宪等人都撰写了许多考察研究外国的报告、日记和著作。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还主动独立地派出一些官员出洋考察、游历和调查。例如1874年清政府曾派出陈兰彬、容闳等官员专程到美洲古巴和秘鲁调查华工受虐待状况,力图维护华工权益。1876年派遣浙海关文案李圭与海关洋员一起前往美国费城参观世界博览会。他写了一部《环游地球新录》,不仅记录了费城世博会及各国见闻,而且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地球确实是圆的”。1879年道员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到欧洲订购铁甲舰,同时考察了各国工厂。他写的《欧游杂录》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对欧洲近代工业进行深入考察的珍贵记录。这个时期地方大员也开始派员出国游历考察,如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派江西贡生黄楙材游历考察缅甸、印度等国。
1887年清政府还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中下级官员中选拔了12名海外游历使,分别派赴亚洲、欧洲、南北美洲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调查研究外国情况为主要任务的海外游历考察。海外游历使最远到达了南美洲的智利、巴西等国,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他们所取得的外国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可惜这批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却没有被重用,也没有让他们在外交岗位上发挥作用,其外国调查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未受重视,以至这样一次走向世界的举动,竟然渐渐被埋没和遗忘。
这个时期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官费留学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获清廷批准。在上海设立出洋肆业局招生,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派遣120名10-16岁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陆续有50多人考入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学学习。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同时思想、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如见了官员不愿下跪,要求穿西装、剪辫子、进出教堂等,因此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要求将留美学生赶快撤回。加上当时美国出现排华风潮,清政府在1881年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以至幼童留美计划半途而废。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军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如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堂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此后,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共80多名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从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拔的,赴欧主要是学习海军的造船和驾驶专业,故史称“留欧船政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早期海军和造船工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立、发展作出了贡献。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舰长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欧船政学生,他们几人都在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还有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当年也是官派留学英国的船政学生。1896年清政府还选派了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值得注意的还有1896年李鸿章的出洋。当时清廷派大学士李鸿章为特命头等钦差大臣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负有“联俄拒日”的使命,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还应邀访问了德、法、英、美、加拿大等国,会见了各国元首和政要,如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李鸿章使团是19世纪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级别外交使团,此行共历时190天,水陆行程9万里,是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20世纪初:
赴日留学、考察与五大臣出洋
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强烈要求向西方与日本学习,通过改革或革命救亡图存。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赴日本留学和考察的热潮,成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第三个时期的新特色。当时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实行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的政策。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出洋留学也成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而且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费用省、文字习俗相似等因素,都是留日热潮形成的重要原因。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5-1906年猛增到8000多人,达到最高潮。后来因中、日双方的限制政策和国内教育的逐渐普及、欧美国家也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留日热才逐渐降温。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官费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等,而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参加爱国运动,逐渐从改良走向革命。他们利用在海外求学的条件,组织革命团体,出版革命书刊,使日本东京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派的主要海外基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如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都是留日学生。重要的革命宣传家如陈天华、邹容及历次武装起义的指挥和骨干如刘道一、秋瑾等,也都是留日学生,他们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归国的留日学生也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筹备立宪、法制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的许多建议、法令、制度都是他们起草的。不少归国留日学生成了清政府各种新政机构的官员或新军的各级军官和各级新式学堂的教员。
除了赴日留学外,20世纪初还有大批中国官员、士绅、文人、学者或官派或自费赴日本考察游历。他们考察的范围很广,从宪政、法律、军事、教育、工业、商业、农业、交通到司法、卫生、监狱等等。他们还撰写了不少调查报告和考察记,为中国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个时期还应特别提到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它标志着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1905年由于民族危机加深和日俄战争的影响,国内要求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与欧美的政治制度。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与日本的政治,归国报告后再作决策。这次出洋的特点是官员级别高、随员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出洋人选几经变动,最后派出的是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五人,全都是王公亲贵和一、二品大员。此外,还选调了近百名素质较高的官员和归国留学生为随员。出洋目的是“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他们分成两路先后考察了欧美13国和日本,共半年左右。考察虽以宪政为中心,但实际调查范围很广,涉及议会、政府、司法、工厂、银行、学校等,并请外国政治家和学者讲解宪政原理和各种制度,还大量收集、翻译各类外国图书资料。他们回国后力陈中国立宪之必要,终于促使清廷在1906年9月1日正式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他们还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进呈了介绍各国政治的《欧美政治要义》《列国政要》等书和大批外国书籍,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律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也周游列国,考察和分析各国政治和文化,撰写游记。如康有为写了《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就1902年美洲之行,写了《新大陆游记》。他们的著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走向世界的一个大体发展轨迹。从在外国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出洋观光或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全面深入考察外国国情特别是政治制度;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遗忘,到推动立宪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晚清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艰难曲折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在前进,逐步了解国际社会,登上世界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最后灭亡的命运。此外晚清走向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也经历了从留美幼童的半途而废,到留欧船政学生的甲午悲剧,再到留日学生的革命风潮。中国爱国青年学生通过走向世界,走向革命,终于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