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归纳

发布时间:2021-02-22 18:01:43

㈠ 高中中国古代史总结(每个时代按政治,经济,文化分)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10)元朝: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1)明清: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③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㈡ 中国古代史 高中教材 知识梳理

一。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2.商朝干支纪日法
3.夏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春秋 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5.战国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
6.秦汉 汉武帝时 第一部较完整的吏书 太初历 ,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时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时 张衡最早科学解释月食并发明地动仪
7.隋唐 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制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8.北宋 沈括“十二气历”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
9.元朝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创制简仪(测量天体位置)和高表(测量日影长短,推算节气和时间),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10.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具有总结性,科学技术发展停滞。
二。古代医学
1.商和西周时期 医药学知识丰富 石砭镰
2.战国 扁鹊“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四诊法
3.秦汉时期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龙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 “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医圣” 写 伤寒杂病论 。
4.隋唐 唐朝孙思邈写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的医药学成果
吐蕃元丹贡布写 四部医典 。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后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部书反映了作者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㈢ 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的小专题整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网络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㈣ 中国古代史历史总结

天文历法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农事等内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公元前613年《春秋》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科学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1700多年。(酷)北宋科学家沈括发明“十二气历”接近于阳历。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牛)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他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20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订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人才) 建筑成就:故宫,天坛,地坛,黄鹤楼,万里长城,布达拉宫等
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水利:郑国渠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当时,因其进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点,且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的情况,人们于是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这极大地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质量。又为了便于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浅,便间隔一段开凿一井,俗称“龙眼”或“天窗”,这都是当时人类伟大聪明智慧的结晶。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历史: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安澜索桥: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京杭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

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

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

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

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

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为适应我国现代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

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钱塘江海塘

钱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费用,已无可考。唐及北宋时期修筑北岸海塘,据明代严宽在《海宁水利图志·序》载:“皆以数郡财力,始克有济。”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阴县溃塘,是由朝廷调拨钱米。后即购买没收的园、田设庄,按年收租息作为海塘的岁修经费。临安府龙山一带海塘的岁修经费,是按户按年摊派石、草若干。嘉熙年间(1237~1240),将临安府沿江淤复耕地的税额拨作修塘经费。咸淳年间(1265~1274),修筑海盐海塘需费较多,除发县仓米粮外,并有知县、县民捐款。

元泰定年间(1324~1327),抢修北岸海塘盐官州一段,除征工外,还用钞79.4万余锭,粮4.63万余石,系奏报朝廷支拨。南岸修筑百沥海塘,劝民捐输粮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盐、平湖一带兴办大工程,都动用苏、松等9府财力,及至成化年间(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有用杭州竹木税、各项罚款、赎罪款等。以后专设海盐海塘岁修款,每年在嘉兴府属7县摊派银3500~7000两,当年如若支用有余,则结转至下一年。万历年间(1573~1619),海宁、平湖亦按例分别筹集银300两与600两。但万历三年风潮毁塘,历年积储不敷工用,于是将“藩司兵饷”、“驿传嬴金”及“他郡赎谷款”等拨充海塘工费。明末由于财政支绌,北岸海塘的修筑,竟至预征钱、粮和依靠各级官吏的捐款。南岸海塘的修筑工费,多向受益田亩派征,亦有府、县拨发仓粮。萧绍海塘还有动用赎罪款、罚金和由知县、县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兴建三江闸时,萧山县曾帮工帮费,以后萧山辖境内西江、北海两塘的修筑,凡需费较多时,山阴、会稽两县均予协济,但承担份额,各时期不尽相同。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袭不改。

清初,修筑北岸海塘,除“额编塘工银”外,还有官、绅捐款,按亩捐米,并将各项罚款、追缴虚报款等作为筑塘工费。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银既废”,各府协济的规定亦复取消,经奏准凡士民愿意捐款作为海塘工程经费,则允许入国子监为监生,当时简称捐监。雍正二年(1724),奉旨动用正项钱粮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许“捐官”,以其所得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历即位,认为捐资得官之法,于吏治无益,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由正项钱粮拨支。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除由正项钱粮支拨外,还调拨盐务引费、盐课公费、各项罚款、查抄款以及盐商和官员的捐款。其中四十九年为修筑范公塘石塘,盐商一次所捐即达白银60万两。五十一年开始,还先后将海塘经费的余存款、藩库借支银等借与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为海塘岁修经费。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盐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库借支,然后随额征“地漕等项”时带征(浚)河费,以6年为期归还借款。道光时恢复“捐官”制度,按田亩的田赋分年摊征钱塘江塘工银。同治、光绪、宣统时期(1862~1911),在兵燹之后,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而修复坍溃各塘,又急不容缓,经多方筹划,竭力罗致经费,来源有九:一在海宁等县征收米捐,专济海塘工用。二为支拨厘金和在征收茶捐、丝捐、(盐)纲捐、茧捐时,各加征塘工附捐。三为调拨盐课引费。四为调拨江、浙两关关税。五为停解闽省军饷转拨。六为江苏省协济。七为职衔捐纳。八为殷富捐输。九为公帑发商生息。太平军在浙江时,海宁州海塘坍溃,忠王李秀成要各县筹集修塘经费,为此各有关县乡官曾筹缴白银8000余两。

南岸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是向受益田亩摊征为主。清初,山阴、会稽两县曾有值塘田制,即将近塘的田划称江田,专护海塘,不参与县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时,始向县内其他田亩摊征工、银。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历曾下谕绍兴府属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应修工程时,概于公项内动支,停止按亩派钱之例,但未能贯彻始终。三十年以后,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除上述受益田亩摊征外,还有动支盐引费、厘金、契牙杂税专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绅和盐商的捐款等。清代修筑百沥海塘的经费,除无厘金和契牙杂税专款两项来源外,均同萧绍海塘。道光三十年(1850)以后的捐资筑塘,以松厦连氏最多。

㈤ (ΦωΦ)高中历史必修3本,按朝代顺序整理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①先秦:
夏朝建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带有神权色彩。经济上,青铜冶炼技术。文化上,出现了甲骨文。
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向官僚制度演变;出现了郡县。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出现了铁犁牛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基础;出现了司南(指南针);屈原奠定中国浪漫主义的基础;《诗经》则奠定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秦朝:
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官僚政治正式确立;军功授爵制;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小篆出现。经济上重农抑商,此政策延续至清朝甲午战后,后面不再重复提及。
③两汉:
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经济上,两汉时期,牛耕进一步发展;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青瓷得到发展。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赋成熟。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
经济上,白瓷出现;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上,佛道兴起,冲击儒家思想。政治上,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⑤隋唐时期: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上,筒车出现,严格的坊市管理;思想文化上,出现火药;雕版印刷术;唐诗得到发展。
⑥两宋时期:
政治上,分相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经济上,积贫积弱,坊市制度崩溃,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活字印刷术、宋词得到发展;世俗文化兴起;文人画兴起;理学出现。
⑦元朝:
政治上,设行省;经济上,出现青花瓷;思想文化上,元曲。
⑧明朝:
政治上,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经济上,棉布大面积推广;海禁政策;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心学发展,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⑨清朝:
政治上,设军机处;经济上,闭关锁国;出现商帮和会馆;粉彩瓷出现。思想文化上,近代民主思想出现(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京剧形成。

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有些地方不全,也可能跟教材有些出入。具体请根据教材自己再总结总结,这样记得会比较牢固。

㈥ 求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不知道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

很抱歉,没用找到你需要的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总结按朝代

http://wenku..com/view/6992723e0912a216147929f3.html

㈧ 高三古代史总复习

额.. 以前整理过,word档有25页了,要么给你看一部分要的话给我个邮箱吧。

----------------========-------------
中国古代史
一.农业生产(农具、农作物、农业技术…)
1.母系氏族:
⑴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
⑵河姆渡人使用骨耜(翻地农具),种稻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之一)
★原始社会的经济革命
2.春秋战国:
⑴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使用铁器的情况更加普遍
⑵牛在以前主要用于祭祀的供品,到春秋时期开始普遍应用于耕田
3.西汉:
⑴西汉农具已完全铁器化
⑵赵过:
①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用耦犁法,二牛三人”的方法
②赵过推广播种用的耧车
③代田法
⑶西汉末年,一人二牛的犁耕法
⑷西汉后期的农学家汜胜之在《汜胜之书》中提出区种法(深耕、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曹魏:马钧发明龙骨水车(翻车)
⑵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反映了民族融合)
5.唐朝:
⑴曲辕犁:深耕,省畜力
⑵筒车:灌溉工具,利用水力
6.北宋:
⑴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
⑵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⑶劳动人民创造了开辟耕地的新方法:梯田、圩田、沙田
7.南宋:
⑴南方的农业生产明显的超过北方
⑵“苏湖熟,天下足”,水稻成了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
⑶棉花到南宋时扩展到长江流域
8.元:
⑴元世祖时,政府编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⑵江南的植棉技术逐渐传到北方
⑶南粮北调
9.明:
⑴鼓励农民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
⑵南方:双季稻;岭南:三季稻
⑶明后期,引进玉米、甘薯、烟草
⑷明朝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
★农具:
⑴河姆渡人使用骨耜(翻地农具)
⑵西汉:赵过推广播种用的耧车
⑶曹魏:马钧发明龙骨水车(翻车)
⑷唐朝:曲辕犁(深耕,省畜力)
⑸唐朝:筒车(灌溉工具,利用水力)
★农业生产方法:
⑴春秋:牛耕
⑵西汉: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用耦犁法,二牛三人”的方法
⑶西汉末年,一人二牛的犁耕法
⑷西汉:代田法
⑸西汉:区种法
⑹北宋:劳动人民创造了开辟耕地的新方法:梯田、圩田、沙田
★农学家:
⑴西汉:赵过、汜胜之
⑵曹魏:马钧
⑶北魏:贾思勰
⑷明朝:徐光启
★农书:
⑴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⑵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⑶元世祖时,政府编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⑷明朝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
★国外引进的农作物:
⑴西汉:葡萄、苜蓿
⑵北宋:占城稻
⑶明末:玉米、甘薯、烟草
★赵过农业成就:
⑴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用耦犁法,二牛三人”的方法
⑵赵过推广播种用的耧车
⑶代田法

二.儒家思想发展(儒:举行各种典礼与仪式进行指点的人员)
1.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开创了儒家学派
⑴政治上:以“仁”为中心,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⑵教育上:第一个公开招收任何出身的学生,开创私人办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
教学思想:“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
⑶文化上:整理《诗经》、《尚书》,修订鲁国的国史《春秋》
⑷局限性:
①希望恢复到周公时的盛事景象。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
②强调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妇女
2.战国:
⑴孟子:名轲,战国儒家
①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
②希望有实行“仁政”的君主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心向背的民本思想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⑤“大丈夫”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⑥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体力劳动者(局限性)
⑵荀子:名况,战国儒家
①人性本恶
②要维持秩序,必须有礼和法
③不信天命,认为“天性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人要制驭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
3.秦朝: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焚烧秦国以外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书籍,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的书除外,“焚书”“坑儒”
4.西汉:
⑴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官学。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⑵董仲舒提出了“三纲”的封建道德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⑶突出“天人相应”的学说
5.两宋:一些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把儒家思想进一步加以改造,吸收了佛教和道家思想,形成了理学
6.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独立见解,写“八股文”
★儒家思想的三个代表人物:孔子、董仲舒、朱熹
★对儒家思想应持态度:批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⑴精华:
①实行“仁政”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开创私人办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
④“大丈夫”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糟粕:
①希望恢复到周公时的盛事景象。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
②强调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轻视体力劳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妇女

阅读全文

与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归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