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族在历史上都创造过哪些辉煌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钦天监里仍设有“回回历”专科。回回人亦黑迭儿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为以后北京故宫以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间合作,以及民族繁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⑶ 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
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得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
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3)回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把握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作家的创造性劳动,积极帮助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版、学习进修,不断壮大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宣传推介工作,推动更多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⑷ 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
主要贡献就是开疆扩土,蒙古是满清时期也是中国国土变化最大的时期。蒙古以前西回藏和台湾都不在中答国版图,(唐帝国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没打下来)。游牧民族擅长征战嘛。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某某地方历史上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个历史上其实就是指的清朝。
⑸ 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1.马本斋,回族,河北省献县人,1901年出生。1937年,他组织成立回民抗日义勇队抗击侵华日军,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1939年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1942年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屡建战功。马本斋因积劳成疾于1944年2月病逝,中共中央授予他"民族英雄"荣誉称号,毛泽东主席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
-------------------------------------
2.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治黎策》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县儒学教谕。嘉靖三十六年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在任期间着有《淳安政事》。嘉靖四十三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讲究长生之术,不理朝纲,以死上疏,条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嘉靖皇帝,皇帝读罢此奏疏,非常愤怒。传说他当时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嘴里喊叫:“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一个宦官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就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人向来就有痴名,听说他已自知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递上奏本以前就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从已经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听完,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
3.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诞生,在回族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是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然而它的诞生来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马和福就是为之而献身的回族英雄...
----------------------------------------
4.郑和(公元1371-1435年) 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⑹ 回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回经海路和陆路答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⑺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急啊~~
中国的少数民族除了回、满、畲用汉语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语言,蒙、藏、维吾尔等十几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为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中国各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过分强调汉族的作用,忽视少数民族的贡献,是片面的。比如入主中原的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延袭和发展的前朝的制度,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就是那些完成了局部统一的少数民族同样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匈奴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等.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光荣传统。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反对压迫剥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族人民为了反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曾多次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例如,东汉杜琦、杜季贡领导的汉、羌族人民联合起义,岭南各族人民联合起义,西晋巴氐人李特领导的关西六郡人民起义和蛮族张昌领导的荆州蛮汉各族人民起义,北魏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起义,鲜于修礼、杜洛周、葛荣领导的河北各族人民起义等,都是几个民族起义军互相联合,互相声援。唐末的黄巢起义,宋代汉、壮、苗、瑶、侗等族人民的多次起义,也都是各族互相响应,配合作战。元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的斗争,更是史不绝书。明代,大藤峡瑶、壮等族人民的起义,老回回马守应领导的回民义军积极配合李自成农民军一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清初,作为张献忠农民军的继续,李定国、李来亨领导的西南苗、瑶、彝、壮各族义军前后败敌数十万,此后的苗民起义、回民起义,也都是有许多民族共同参加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
一)、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开发
中国各个地区浑然一体,边疆地区与内地关系的亲密,经济因素起来重要作用。当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与内地密不可分时,这块区域就彻底称为我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先行开发,加剧了边疆地区对内地的经济吸引力,深化了内地对边疆地区的政治上的向心力,间接地促进了中华的大一统。
(二)、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版图的巩固
今天我们的大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算上藏南地区,近970万平方公里,面积之广相当于整个欧洲。我们当代的中国人能享有这么广大疆域,少数民族功不可没,尤其,蒙元,满清。
蒙古族创建的元朝完成了咱们中国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第一次大一统,满族创建的清朝更是完成了咱们中国历史版图和行政版图上的大一统。将所有隶属我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各个地方政权悉数纳入中央政权,奠定了咱们中国当今版图的基础,为咱们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尽管,清朝末年腐朽无能,丧失了四分之一的国土(注:外蒙虽是民国时期丢失,但确是满清对外蒙控制不利埋下的祸根),但清朝必经为咱们中国留下了日后翻身的本钱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美国CIA数据为959。696万平方公里)。凭借这广阔的国土,我们足够再次崛起,收复失地。
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明的补充和发展
汉族的文明诚然是中国诸民族中最为先进的,但这种先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必须通过和周边少数民族以及更远的国家与民族的交流来发展的。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同样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与风格,在强大的汉文化之侧,依旧绽放出绚丽的花色。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客观上将仅仅在边界小规模的游牧文明与汉文明的交流,转变成两种文明的大规模地交流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先进文化融入到汉文明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辽代,燕云地区及辽东原渤海国地区汉化程度极高,农业文明发达。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开辟荒地,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正是,辽政权对经济的开发,尤其对燕云汉地的有效治理,汉族百姓的生活得以温饱,故此,在女真反抗辽政权的战争中,辽国汉人始终忠于在辽政权,直至,辽灭亡。
西夏,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远销到海外。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最鼎盛,农业,商业,手工业发达,兴庆府是四方的物品会集中心。
金代,金国前有名相苏保衡,中期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经过金国君臣的苦心经营,只占有了原北宋三分一的国土,可金国鼎盛时期,明昌六年(1206年),女真、契丹、汉户为7223400户,48490400人,章宗泰和年间人口最盛,总人口超过5600万。北宋人口峰值也不过1亿。封建社会,人口是衡量农业经济的重要标准,因为,人口增加如此迅速,没有繁荣的经济作基础是难以维持下去的。金代,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富的积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金朝虽无法和历史上最为富庶的北宋相比,北宋财政那1万5千万万贯收入,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不可跨越的奇迹。明昌二年(1191年),金国库存金一千二百余铤,银五一五万余铤,由此可见,金国经营下的中原经济并不比汉唐逊色。
元朝,其领土、人口、政治、经济全方位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交流、大融合,欧洲、亚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还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其多元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元朝统一南北东西,结束长期纷乱的割据战争,大范围和平环境,元朝商业有全方位的发展。元代商业交通网络的发达、商业市场、商业经营者的增多,其时商业意识较前代更为浓厚。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戏曲创作在元代进入了辉煌的时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曲在祖国文学史册中与唐诗、宋词并列。
⑻ 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家知道多少
第一个是至刚至强的皇权政治。中国本来从秦朝就建立了皇帝制度,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落南方的中原政权深陷门阀政治之中,贵族坐大,皇权不振,小民凋敝。北方五胡入华,一片混乱,但在这混乱之后,两股势力却逐渐结合在了一起。一股崇尚武功和信奉实用主义的少数民族军事贵族,另一股则是被剥夺了出身优势,只能凭借管理能力和统治者合作,因此变得强悍务实的汉人士族。这两股势力都推崇皇权,推崇建功立业。
第二个则是至柔至和的多元管理模式。从元朝开始,中国从以农耕区为主体的“小中国”发展为包含游牧、绿洲、高原等多种经济区的“大中国”。大中国就得有大中国的管理方法。到清朝,中原地区的郡县制以外,在满蒙地区有盟旗制度,在新疆有伯克制度,在西藏有噶厦制度,在西南有土司制度。这些柔韧而多元的制度在古代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并不断传承、光大之。汉族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辉煌;诸少数民族也有卓越的创造,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彝族的《阿诗玛》等都是彪炳千秋的杰作。
⑼ 回族与东乡族那个对中国历史有影响
差不多,回族的历史稍长点。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⑽ 中国回族的起源 历史 重大事件
回族诞生史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
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后,明代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新疆各地,拓荒种地,至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南、华北各地、运河两岸,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 随着汉语化的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伊斯兰教著作的编译运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政府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
20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在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
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