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的女儿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
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某某公主。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
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因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儿也称“王姬”,《诗经·召南·何彼襛矣》就写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此后“王姬”也成为帝王的女儿的代称。诸侯之女也称为公主,《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1)中国历史皇帝的女儿都称呼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B. 中国古代称呼,对皇帝的女儿、妻妾、儿子
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你要的是哪个朝代的。
致地说,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C. 皇帝称呼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皇帝的称呼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创造“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3)中国历史皇帝的女儿都称呼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一称呼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于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便自称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挥鞭四举,灭掉了其他六国,平定天下,统一中国。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是亘古未有的,甚至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为了“称成功,传后世”,他决定改变“王”的称号。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改号之事。
丞相王绾说:“三皇五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他们实际上占领的土地不过方圆千里。自商周起,称‘王’者才真正拥有了天下,而且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维持七八百年。所以说‘王’的称号最好。”
嬴政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商朝七百年、周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么,我要的是万世永传的朝代。”
这时,李斯开口了,他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的功绩自然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
嬴政听罢连连点头:“依我看,‘泰皇’仍没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D. 清朝时皇帝的女儿称为什么
其实,早在清军入关八年以前,皇太极即位之初,就已经把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了。当时还规定,皇后的女儿称“固伦公主”,而妃子的女儿称“和硕公主”。到了顺治末年,更将八旗贵族女儿的称号作了明确划分:
亲王之女:和硕格格 (汉称郡主)
世子及郡王在女:多罗格格 (汉称县主)
多罗贝勒之女:多罗格格 (汉称郡君)
贝子之女:固山格格 (汉称县君)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格格 (汉称乡君)
又规定,“公”以下满族贵胄之女俱称“宗女”。
此外,公主在“固伦”“和硕”称号之外,和历代一样另有封号,如乾隆第三女封“固伦和敬公主”,他收养的弟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以上规定也有例外的时候,皇帝有时为了表示特别恩宠,不但可以把亲王的女儿收养为“公主”,更可以把中宫以外的所出的女子封为“固伦公主”,比如慈禧太后为了拉拢恭亲王,就曾让他的女儿进宫,封为“固伦荣寿长公主”。
如果琼瑶女士肯多查一点点历史的话,她就会知道,第一,皇帝的女儿(即使是“义女”)不应称为“格格”。第二,皇帝的女儿在“固伦”“和硕”之外另有封号,纪晓岚这样的一代名臣竟然说出让皇帝不要给女儿为“固伦”“和硕”的封号,应另选一个封号的话,简直让人笑掉大牙。第三,不是皇帝的女儿也可以称“公主”,即使要改封,正式的封号也应是由“公主”降为“格格”,而不是由满称“格格”降为汉称的“郡主”。
关于“格格”等级的规定,此后又有过一些变化,但皇帝女儿称“公主”,却是不变的。
E. 中国古代皇帝的儿子都有什么称号
在没有封号以前按顺序叫几殿下,有封号则称呼封号。
1、皇子,一般来说皇子长到一定年纪后就封王。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汉代、晋代还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应的封地去。至于唐代玄宗开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时封号只是象征性的,不享有实际的封地。
3、在清朝时期,皇子被称为阿哥。
4、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5)中国历史皇帝的女儿都称呼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陛下
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 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万岁
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上下通用。《事物纪原 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于见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上
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管子 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纪第十二。”今上,指的是汉武帝。
上主
指贤明的君主
圣上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圣
对皇帝的尊称。
圣人
对皇帝的尊称
官
对皇帝的敬称。如晋石鉴称其君赵太祖石虎(见《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南朝齐荀伯玉称齐高帝萧道成(见《南齐书 本传》)皆曰“官”。
官家
对皇帝的称呼
县官
西汉时对皇帝的称谓。《史记 绛侯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国家
东汉时对皇帝的称谓。
国主
一国的君主。
至尊
对皇帝的尊称。
君王
古时对帝王的一种称呼
君人
指皇帝或国君
皇后
指君主。皇,大;后,君
王后
指君主
官里
指皇帝,犹言官家。元周密《武林旧事》:“是日,官里大醉,申后宣逍遥子入便门升辇还内
圣历
指皇帝。南朝粱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唐刘良注:“圣历,谓天子也。”。
F. 中国古代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还是格格
除了清朝的叫格格
别的都是叫公主
G. “公主”一词是我国古代对帝王女儿的称谓,它起源于哪个朝代
“公主”一词是我国古代对帝王女儿的称谓,它起源于 : 周代
公主的由来
:em22: 公主是个非常引人遐想的角色,无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文学作品中,柏杨先生甚至在他的书里开玩笑的说宁可做公主而决不要做皇后,因为公主更自由也更有机会享受。那么公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哎,一点浪漫色彩也没有),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古书尚也常常将公主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公主的丈夫叫“驸马”,但还有个别称“粉侯”,这个名称起源于三国时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国的金乡公主,赐爵为列侯,因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们称他为粉侯,后来成了驸马的别称,并由此引申出去称驸马的父亲为“粉父”,驸马兄弟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赐给甲第(非常华丽的住宅)、山庄、园池,允许设自置官吏,这种官吏被称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H. 古代皇帝的儿子和女儿都称什么
古代皇帝的儿子大都称王,女儿大都称公主。
秦朝
皇子称作公子;皇女称作公主。
两汉
西汉初期,皇子封王爷;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
东汉,皇子封王爷;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
晋朝
皇子封王;皇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公主。
南北朝
皇子封王;多有宗女封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陈就曾封宗女为公主,以郡名或县名为封号。
隋朝
皇子封王;皇女为郡公主(如乐平公主兰陵公主),以郡名为封号,亲王女封县公主(如丰宁公主大宁公主永丰公主),用县名为封号。
唐朝
皇子封王;皇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
宋朝
皇子封王;皇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金朝
皇子封王;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元朝
皇子封王;皇女、诸王之女皆封公主。
明朝
皇子封王;皇女封公主;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
清朝
皇子最初封贝子 ,晋升贝勒。对其中佼佼者晋封郡王、亲王 ;皇女为公主,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庶出皇女为和硕公主;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为宗女。
(8)中国历史皇帝的女儿都称呼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公主的封号通常有三种:
1、以郡县名:称某某郡(县)公主,如新城公主、馆陶公主、长乐公主、平原公主、平阳公主等。但此处的郡公主、县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县主”,最常见的封号种类。
2、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岐国公主、陈国公主等,在
3、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药茶公主、宁定公主等。
I. 中国对女儿的称谓有几种
中国父母双亲称谓女儿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当面称谓,也就是正式称谓和非正式称谓,从‘千金、公主’到‘丫头、娃儿’不等,反映不同社会年代背景及文化内涵,可谓丰富多彩。
一个家庭,亲戚之间,历史形成了传统的亲族传承关系,互相之间根据辈分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这种称谓就是家庭称谓,口头的称谓与书面的称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对外人和互相之间的当面称谓也不尽相同。称谓的书面、口头、对人、当面虽有不同,但其本质的辈份却是一致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
直系血亲称谓
直系血亲线粒体DNA一般只通过母系遗传,是人们探索母系遗传的绝佳工具。母亲将她的mtDNA传递给男儿子和女儿子,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子女称父母双亲
当面口头叫“爸妈”、“二老”、“爹娘”等。书面或对外人时称“双亲”、“二老爹娘”、“二老”“父母”“爹娘”等。
子女称母亲
口头上当面叫“妈”、“娘”、“妈妈”。字面上或是对外人说时称之为“母亲”、“家母”、“我妈”“老母亲”“老娘”“老太太”“老妈”、“高堂”等。
子女称父亲
口头当面称呼是:“爸爸”、“爹”、“大大”,“爸爸”的称呼在城市中普遍,而“爹”、“大大”在山西的农村中普遍,少数地方还会称呼爸爸叫“父”。字面上或对外人称父亲为“爸爸”、“父亲”、“家父”、“高堂”、“老爷子”、“老爹”、“老人家”、“老头子”等等。
父母双亲称子
男亲:男儿子,又叫儿、男儿、息男、儿子、闺男、囝男、宝贝、孩子、小子。
父母双亲称女
女亲:女儿子,又叫儿、女儿、息女、儿子、闺女、囡女、宝贝、孩子、丫头;也可以叫令嫒、小女、千金、闺女、丫头、姑娘、娃儿等。
英语称呼
女儿:daughter。
男儿: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