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论文2000字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关键字:孙中山 辛亥革命 民生主义 影响
摘要:孙中山对近代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孙中山是被世人所认可的中国第
一个大总统,孙中山的成就主要有他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领导了有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他提倡民主、共和的思想,孙中山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军事指挥管理人才,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同国际接轨。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他同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中国近代三大改革家。
一、 孙中山先生背景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先生是近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若命,忧国若身,为国家民族的民主、独立、统一、富强鞠躬尽瘁,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和民主共和而奋斗。生活在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痛苦深渊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列强的“蚕食鲸吞”,孙中山先生对于实现国家统一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他认为国家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在辛亥革命前,由于清王朝的全面溃败,国家已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隐忧。辛亥革命期间,一度出现了南北两大政治力量的对峙与较量,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则有可能使中国走向南北分治的局面。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内战,为了迅速实现南北议和的良好意愿,进而不使国家走向分裂,孙中山先生毅然选择了主动退让和妥协的立场。在袁世凯完成使清帝退位,赞成共和民主的条件兑现之后,便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也一再强调,中国的统一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并指出“: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他坚决反对分裂行为,指出“提倡分裂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据”。此外,孙中山先生还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实现民主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这种至诚爱国的举动和言行,足以证明孙中山先生是真诚的华夏赤子。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开拓者,是一个激情澎湃的革命家,他的激情鼓荡了中国近代的历史风云。他有他的个性,尽管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掩盖不了他伟大人格的光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最初的职业是西医,然而,他更是一位立志以西方民主政治及其文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华夏赤子。他和旧中国的文化和政权体制有着彻底决裂的基础,并且具有彻底决裂的勇气。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使他的革命性更强,他用激情四溢的革命理想鼓动并影
响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他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的地位。
二、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天谈民生,我们不能不追想起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对民生的看法,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孙中山先生的心目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是,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为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先生不得不花去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非常丰富,这些论述集中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土地、资本、实业、教育。因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民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才达于完善,但作为一种发展经济以图民富国强的理念,则从他一开始从事革命事业起就已经产生。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其所领导的最早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时,在其亲手制定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就已包含了民生问题。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又在其所制订的章程中提及民生主义的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上提出的誓词发展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也发展了民生主义的内容。1906年12月,孙中山又强调了革命的目的在于解决民生问题。上述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所谈论的民生主义,包涵着他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方针,即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让人民共享富裕,并以前者而实现后者。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建设民国经济的主要方针。在民国初年,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构成仍然是“振兴实业”和“平均地权”两个方面。但民生主义的实施过程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目标。孙中山在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以后,一直在思考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其民生主义的理论也随之继续发展。1919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作为《建国方略》之一部分,其民生主义的理论又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由此完善了民生主义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后来的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乃至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民生主义的当代意义及现实意义 在当时社会背景大格局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辛亥革命以及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纲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能够随着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经验教训和适合于我的思想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既显示出它是中西文化不断结合的产物,也显示出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明
显的与时俱进特性。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这一产生发展过程,既体现了香山文化的固有特性,也使香山文化的这一特性更为显著。 在当代社会中,思想史的角度看,由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党的十七大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缩小贫富差别,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原则。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可以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三、孙中山对于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孙中山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以毕生精力,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总结和创立以三民主义为主干的完整的民主革命与近代化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党建、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尤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经济建设思想,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体现了孙中山思想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主张民族联合,乃至世界大同。他关于世界和平的思想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在过去、现在,而且在将来,他的和平思想和主张对于世界的和平仍有其借鉴的意义。
民权主义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其整个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民权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主权在民、民权政体、全民政治、革命程序论、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五权宪法论等等。它作为一份宝贵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闪耀着跨时空的真理性光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也还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今天和未来。
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他的思想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纲领,并制订出彻底改造中国的 “实业计划”,提出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策略,形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经济近代化的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理论。孙中山对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对对外开放的要求,对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安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结构的均衡调整,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建设、西部内地的区域开发等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都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宝贵的文献资料。实践证明,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鞭策启迪作用和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主义 孙中山的当代价值还在于他为一盘散沙的国人重塑了中华民族之魂,即民族精神。先生为我们重塑的民族精神,使身处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亡国灭种境地的炎黄子孙终于走上艰难地振兴之路,把和平崛起,世界大同作为中华民族对世界应负的一大责任。
孙中山在文化方面 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的“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文化开放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中山的
思想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他不愧是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及主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同时代人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超前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事求是地分析,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旧三民主义中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2)虽提出平均地权,但没有彻底行之有效的土地纲领 (3)没有联合广大的农民阶级
(4)虽提出了公民权利的问题,但没有具体有效的实施措施
四、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
和深入人心。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综上所述: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影响有: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2] 王尔敏:《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台北,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1999年版,第186页。
[3] 互联网:网络www..com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菁著,国父的传奇人生:《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华文出版社 [6] 李守鹏 汪鹏生 倪三好 著 《孙中山全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贰』 请以孙中山及革命事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历史论文
生平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现改名中山市)。1878年,孙中山少年时受长兄的接济赴夏威夷工作。后在当地英国圣公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以全级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绩毕业,进入中学继续学业。1883年年中被兄长送回家乡,后世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罗便臣亲自颁奖,间接奠下日后以香港作为革命大后方的方便之门。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拒绝后于11月赴檀香山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次年孙中山密谋在广州发动起义未遂后被迫流亡海外。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再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了《民报》,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
经历了十次失败之后,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终于获得成功,各省反应热烈,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画上了句点。
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效忠中华民国的同时,北方的省份却还未脱离清政府,孙中山的政府事实上没有实权。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不得不屈服于北方大军阀袁世凯,于2月13日提出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到广州,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他回到广州。同年12月29日孙中山接受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重组中国国民党。次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1月应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1929年6月1日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一生为国操劳,被全球中国人尊为国父,并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赢得了举世的推崇。
不过也有部分史学家认为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所做出的努力并不足以被尊为国父。亦有人根据近年发表的史料,质疑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
213
『叁』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 论文 1500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虽然没有彻底扭转当时中国的混乱局面,革命的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是他搞定了封建帝制,给中国革命开了一条先河,使后来人都有勇气有信心去继续革命,这样才有了后来中国的不间断的革命
『肆』 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回眸,百年曲折
心酸,跪倒在炮火中的屈辱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拉开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序幕。
鸦片战争前得鸦片走私贸易让刚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不仅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并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这种年年靠摧残中国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的国库的非法贸易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是理所当然的。清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反对措施要求取消这种贸易但面对贪婪的侵略者清政府的抗议显然是石沉大海,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到的堕落侵蚀到官僚体系之心脏吹糊了宗法制度的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如同鸦片烟箱一起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轮船上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名族尊严,1839年6月,清政府派钦差林则徐进行了一整见血的禁烟运动,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所收缴的鸦片。这下大英帝国可急了,更有了侵略中国的借口。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定,童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落后就要挨打”用来描述近代的中国是最合适不过了。战争一开始,封建社会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弊端便立即显露出来。软弱的统治者更是直接撤销了林则徐等人的职务,力求避战求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屈辱求和,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跳跃》。美发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于1844年7月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步沦为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一样:“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他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清政府的软弱并没有得到西方列强的同情。1858年,中国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同年,俄国胁迫清将领与其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炮轰大沽口,10月联军洗劫圆明园。三天三夜的大或是这个举世闻名的夏宫付之一炬。残暴的侵略者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随后软弱的清政府再次议和,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懦弱让资本主义列强看到了扩张的方向。1894年,在完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终于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国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列强又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如此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济上:列前通过通商口岸和特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以及勒索似的赔款和公开的掠夺逐步瓦解了中国经济的独立性,中国最终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大国的附庸。政治上:列强通过扶植、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是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成为列强压迫和控制中国的工具。文化上: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华制造舆论,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此外,大量的割地也是中国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划分势力范围更使中国出现"国中国"的局面.
就这样,这个曾经傲立世界的古老国度,这个曾经辉煌璀璨的中国,而今却无力的跪倒在列强的炮火下备受着猪狗般的奴役苦。可怜的泱泱大国啊,被殖民者踩在脚下,用刺刀指着脊背骂道:“看,这是东亚病夫!”呜呼哀哉!有悲歌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抗争,挺起不屈的脊梁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鸦片战争到抗战胜利,中国从不缺少爱国英雄,抵抗侵略的扛着也从未停过。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英勇抗敌。“不呼而集者数万人”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也多次重创侵略者。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几笔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在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恩德,9月在浙江打死“常胜军”统领华尔。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长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1867年高山族人民打退美国入侵者, 1874年抗击日本侵略者.《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强烈反对割台湾予日本,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更是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多次阻击了侵略者的进犯。不仅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爱过军民同样表现出了顽强的爱国精神。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甲午战争中致远舰长邓世昌、经远舰长林永升等将领以身国。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其后国共合作掀起北伐大革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更是英勇抗战。不仅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型战役还开展了游击战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并在台儿庄战役和平型关等战役中取得大捷。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与曲折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正是近代中国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之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忘。那些不畏强暴、血战沙场、宁死不屈的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求索,在黑暗中寻觅光明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后来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
农民阶级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大量的战争赔款更使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利用他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现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北上,1853年3月占领南京更为天京定为首都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成立。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通过西征和破城战的接连胜利控制了大片区域,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随后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表现出广大农民要求品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这种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现象滋生。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1864年7月天京失陷,起义失败。
地主阶级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中。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地主阶级中的部分人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开始举办洋务。不仅兴办了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企业海创办了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上海织布局等民用企业。此外,洋务派还筹建了福州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等新式海军,教育上开展新式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其所具有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及管理的腐败性都决定其不可能是中国摆脱贫弱。甲午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叔父,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又带来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宣传为新思想的活动。主要有公车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与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和办报纸等。但为新思想和顽固派的思想相抵触,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戊戌变法运动随之拉开序幕。
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并推行一系列政令。由于皇帝没实权、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发动群众等局限,在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变法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103天便夭折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
戊戌维新运动的流血教训使一部分人放弃了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便进一步发展起来。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未被重视后,决心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同年11月组建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分地权”的政治纲领。同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随后发起里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发起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掀起高潮。1912年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能充分动和依靠群众也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早期共产党小组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充足条件。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从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指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前纲领影视达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后,共产党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24年1月,国民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全国掀起了反帝革命的高潮,同年国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7月开始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八七会议中指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帜。同年九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10月开始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0年6月---1934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四次粉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军事“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南方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实现了中国工厂当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1936年10月各方面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在长征结束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7年7月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党爱国分子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达成。国名党军主要担负正面战场,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与英勇抗战,坚强的中国人终于在黑暗中寻觅到了光明。
扬眉吐气庆胜利,回眸历史树新风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回眸历史,百年的屈辱我们不能忘记。看今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伍』 如果孙中山的革命果实不被窃取,现在中国会怎样发展,求一篇2000字左右论文
随便说说吧,中国两种可能:
第一:中国进入民主社会,人民选举出各界精英,回走上富民强国之路答。
分析:在当时的社会不太可能,1.人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知民主为何物。容易被忽悠。
2.各地政府皆有武装,对新选政府可能会抗拒。
第二:中国进入民主社会,满蒙回藏汉五族分裂,进入乱世,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分析,可能性很大,1.根据民主的定义,政府由人民选举,少数民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选择分裂。
2.1911年的一战未爆发,列强仍在抢夺地盘,如若中国进入民主社会,列强
会暗中支持分裂势力,以获得利益。
不论哪种可能,中国历史会像三国演义里说的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就没走出这个规律。
『陆』 一篇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小论文,150字左右,学霸,加油!
孙中山来与其他革命党人不得不屈服自于北方大军阀袁世凯,于2月13日提出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柒』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者历史依据论文呢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捌』 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是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专想和民主制度奋属斗终生,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他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看水浒反思农民起义
今晚看电视,画面定格在水浒上。故事已经到了水浒的后半段---宋江招安。不经意间触发了我的思考,宋江为什么要招安?他为什么不造反到底,自己做皇帝?
据说,毛主席在他晚年行将就木之时最爱看的一部书就是水浒传,而且水浒传能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毛主席给敲得板。其实,水浒传的可读性并不大,相对于其他三大名著来说。毛主席之所以要敲定它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应该是水浒传的背后所表达的对农民起义深邃的反思,使他做出这个决定。
纵观中国历史,农民起义最成功的有两次,一次是刘邦建立的汉朝,一次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所以,他笔下的宋江招安应该渗透着对朱元璋等农民起义的许多反思。
北宋历史上真正的宋江起义,其实不是招安,而是被一向在军事上注重“内重外轻”的宋朝给镇压了下去,北宋军队把宋江打的无路可退,最后不得不投降了朝廷。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虚构宋江招安,其实,是因为他对农民起义的去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对农民起义的方向产生的一种逆向构思。
中国的农民起义没有一个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要么被朝廷镇压,要么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这些局限性不仅仅表现在它被地主们利用,我国农民忍受压迫的底线本来是极低的,只是因为某个朝代的政治逐渐腐败,贪污腐化盛行,剥削不断加重,造成民不聊生;然后,老天爷再给他来个雪上加霜,这样,才能最终激起农民们的揭竿而起。
然而,天灾往往不是全国性的。比如,安徽发生天灾,再加上统治者的人祸,就会激起安徽的农民起义,而同一时期江苏的收成还过得去,虽然算不上国泰民安,但也没有饿殍遍野,还不致激起反抗。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结果,安徽起义的农民们在打到江苏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强盗”。他们到了江苏会无恶不作,见官要杀,见民要杀,见到贫下佃民们还是要杀!这个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支,张献忠的胡作非为中不难看出。当然,稍微有建制,爱民一点的农民队伍就有可能最后取得胜利,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未产生之前,农民起义的结局都是很糟糕的,即使在起义之初那支队伍有多么的能够“替天行道”,最后,也会演变成为它的头目争夺天下的工具。
2010年11月3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