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发布时间:2021-02-22 07:01:52

『壹』 求有关中国城市地理的书籍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本书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①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页数
503
作者
李孝聪

出版时间
2004-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贰』 找一本介绍中国各城市历史的书,人文,特产的书有吗

1、《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是根据中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要求,为全面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导,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组织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根据中央的有关要求,《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拟于“十三五”时期开始,通过2-3个五年计划,实现334个地级市的全覆盖。其中,“十三五”时期拟计划出版100个城市分卷。

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

3、《走遍中国》是一本实用的原生态自助旅行指南,书中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人文、风光、地理信息,精彩的大图附有原始的拍摄数据,让摄影爱好者获得更多有用的参考信息。

4、《读城记》,易中天在2003年首次出版的城市散文集,于2018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记录了北京、上海、厦门、武汉、成都、广州六座城市 的城市面貌。

5、《中华文化史》是2005年12月1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作者冯天瑜、何晓明。本书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以及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

『叁』 中国历史地理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专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属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肆』 历史地理学的介绍及就业方向、优秀的大学

复旦大来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源不是历史系)的最好,国家重点学科,按历史学招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也有历史地理按理学招生,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地理按历史学招生。北京大学地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所以城环的历史地理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北大历史学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所以理论上其历史地理也是国家重点学科。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也不是历史系)的历史地理也是国家重点学科,按历史学招生。其他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甚至中国海洋大学也有历史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城市与环境学院都有历史地理,分别按历史学和理学招生。

『伍』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专统称。“地属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陆』 中国历史上都哪些地方定为首都


先后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洛阳等地

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先后五次迁都。盘庚时,从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

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建都陕西咸阳

西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建都洛阳
三国(魏、蜀、吴)
魏:建都洛阳
蜀:建都成都
吴:建都南京

西晋:建都洛阳
东晋:建都南京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北魏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东魏 迁都邺(今河北临漳)
西魏 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齐 定都邺(今河北临漳)
北周 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隋朝
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
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宋朝
北宋 建都开封
南宋 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 建都皇都(今辽宁巴林)
金 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西辽 建都虎思斡耳朵(今新疆伊犁)
西夏 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元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
明朝
建都南京,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清朝
定都北京
中华民国
建都南京,抗战期间重庆为陪都,1949年后溃据台湾省台北市,成为地方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定都北京

注: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六国等地方政权未列入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不同的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的首都。其中西安建都时间最久,长达900多年。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北京(明清)
西安(汉唐)
南京(南朝各代, 那时叫建康或金陵)
杭州(南宋)
洛阳(北朝各代)
沈阳(后金, 清朝入关前)
广州(南粤王)
成都(蜀, 后蜀)
大理(在理国)
兰州(西夏)

『柒』 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发展特点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属空白。解放后,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学习苏联,把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少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城市进行了少量的研究。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农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1976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和普遍开展,带来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80年代达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大量论著出版。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及中观研究,如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统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观和中观研究不断深化,微观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用地、就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逐步被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科的性质与城市规划学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于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纷纷参加规划实践,他们所编制的规划方案,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成为法律性文件,并以此指导城市建设。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学者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与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开展城市规划的学术活动。这一切为开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城市地理学就是要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性质、规律和功能方面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的实体,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包括了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然而,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开始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和相邻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地理研究所,并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主要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在此发展过程中,全国较早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机构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如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研究,近年来多进行区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全国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行城市群体,尤其是闽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还有其它大学或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单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气候,中国城市地理学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里获得长足发展。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国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来侧重于回顾与总结。

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受其影响,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并表现出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因此对城市化进程、特征和动力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有关动力机制的探讨,为深入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差异都很大,城市地理学者利用人口、土地、产值等指标,广泛开展了城市化地域差异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颇受学术界关注。前期较集中研究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人口迁移和流动量增加,城市地理学界与人口地理学界一起,广泛开展了人口迁移的研究,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的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鉴于城市中暂时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对暂时性人口的现状、特征、结构、类型、成因、对策、发展趋势等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受到了冲击,一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辩论在学术界开展起来。在讨论中,观点分歧较大,分别有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点论。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不应该是“规模政策”。同时,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战略地位、小城镇分类、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并对中国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城市发展规律、内在机制进行探讨。还总结了建国以来城市规模的投资效益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

3.城市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着重传统的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②80年代末以来,则侧重城市体系更深一层的研究,即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无论哪一阶段,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研究都十分活跃。

城市地理学者一般采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变,建立全国城市体系、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人口、工业、交通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划分,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特征,探讨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工作者开展了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城市群体的实例研究。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在中国,有关城市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的水平上,而对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才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对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作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有关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大发展,促使城市地理学开展对城市市场空间的研究,但侧重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这些研究均是采用数学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意见,或建立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与该系统发展规划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事务活动愈益活跃,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特征日渐鲜明,因而逐渐开展了对CBD的研究,包括CBD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等。同时,城市地理学者还与规划师一起,参与了旧城改造的基础分析工作,探讨旧城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旧城改造、旧城更新的构想和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学者介绍过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和实例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识别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因素、社会区形成的机制,以及社会空间的类型方面。另外,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主要运用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个别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意象空间的类型和影响意象空间的因素等。

『捌』 古代的金陵、直沽、临安、汴梁是现在的哪些城市

古代的金陵、直沽、临安、汴梁现在的城市分别为:南京、天津、杭州、开封。

1、金陵,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

2、直沽,金、元时称潞(今北运河)、卫(今南运河)二河会合处为直沽。在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一带,为天津聚落最早兴起之地。元延祐三年(1316年)置海津镇,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天津城,为南北漕运和海运的咽喉。

元时由于直沽聚落的发展,专称旧三汊口一带为小直沽,称其东南海口附近一带(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北岸)为大直沽。

3、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

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9个县。当时人口已达20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临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灭亡,前后共计一百三十八年。

4、汴梁,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 元朝初,沿袭金朝称呼,仍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始而得名。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北京于汴梁。洪武二年(1369年),罢北京,复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领州四、县三十。

(8)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扩展阅读:

一幅《清明上河图》,东京繁花似锦,令人心神驰往。黄河两岸的繁华市井,优美风光尽收眼底,这就是梦华之城东京开封。回到一千年前,华夏的土地上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要说最大的城市,东京汴梁当仁不让,被称为“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

一、东京汴梁人口

先看看同时期世界各重要城市的人口,君士坦丁堡当时是拜占庭帝国的城市中心,作为扼守欧亚大陆的重要港口,当时人口总数是20万。吴哥当时是高棉帝国的首都,是东南亚的中心城市,有20万人口。

世界公认的当时全球知识的中心,知识的创造地巴格达,人口13万。日本当时经济文化中心京都,人口18万。汴梁当时登记在册的男丁就有45万人,推算出有120万-150人生活在繁华的东京汴梁。

二、东京汴梁面积

历朝历代都城选址地方不同,城市大小也不一样。比如汉朝长安城,据《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记载,其周长25.7千米、面积约36平方千米;唐朝洛阳45平方千米,明朝南京43平方千米。

一千年前的宋朝,北宋东京汴梁由外城、里城、宫城三层构成。外城是在后周都城外城的基础之上扩展建筑,由原来的周长48里233步展至50里165步。根据考古初测验证,外城大概是一个菱形,东墙、西墙7.6千米,南墙、北墙7千米,面积约50平方千米。

『玖』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txt全集下载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拾』 中国历史地理试析中国古代城市在形制和布局上有什么表象和特点

中国古代城池大体呈现长方形,且南北长,东西窄。例如汉洛阳,唐长安,宋东京。也有东西长,南北窄的,如明代北京城(内城),清代襄阳城。还有以当地河流湖泊走势而建的,如明代南京城,南宋临安城。

阅读全文

与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