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

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

发布时间:2021-02-04 07:48:03

A.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哪些

西汉有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武帝。
唐初有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候;还回有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候答。两个时间隔得不远,中间有个武则天也还不错,可以算在一起。
清朝有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以上算是最大的三个吧,其实也没有定论的,盛世还有很多,几乎每个大点的朝代都有自己的黄金时期。
东汉的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的时候。
南北朝的宋朝有元嘉盛世,宋文帝刘义隆。
隋朝有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的时候。
明朝有洪武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孝宗朱佑樘的时候。
只有宋朝好像没什么大点的盛世。

B.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

三大盛世一般认为是西汉时的汉武盛世,唐朝时的开元盛世,清朝时的康乾盛回世
除此之答外有名的盛世还有汉朝文景之治(仓库里串钱的麻绳时间长了都腐烂了),隋朝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粮食五六十年都吃不完),唐朝的贞观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宋朝的建隆之治(对内经济富足,对外军事强大平定割据政权),明朝的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对内国泰民安,对外灭元,可见其强大的国力)
个人喜欢开元盛世,开元时的粮食产量达到700多斤,与唐朝建交的国家达到73个,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际化城市。
希望对你有帮助

C.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

我国古代三大盛世为:汉武盛世、开元盛世、永宣盛世。

一、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是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西汉综合实力在汉武帝的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西元前141年,16岁的汉景帝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54年,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的阶段。按照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语中的说法,汉武帝“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他的功业,其实是当时“海内”“俊茂”们共同创造的成果。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二、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 ,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三、永宣盛世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

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

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戌边;周边安南、暹罗、朝鲜等均系藩属国。大明国力达到顶峰。

(3)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扩展阅读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

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明朝有瓦剌(蒙古)、倭寇之患。

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

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

三、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

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

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

明代的《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网络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D.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盛世”

六次盛世。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2、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执政期间呈现的社会现象。最初,由于多年的战争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百姓生活不怎么样。汉文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原则的政策。对百姓不施大压;与此同时,对敌对势力也保持不随便动兵,维护和平,尽可能避免消耗国力。

汉文帝的生活十分节俭,自己的服饰、车驾都没有增添,还下旨不许郡国向皇帝献上奇物异宝。因此,政府过了紧日子,所有开支十分节省,那些当官的更不敢奢华无度,就此大大减少了百姓的压力。

这两位皇帝还非常注重农业,多次下令给那些刻苦耕作的农民进行奖赏,甚至在春耕时他们还会亲自下地干活,给大家做范例。

文、景两位皇帝执政期间,世道非常太平,百姓逐渐富有起来。到了后期时,粮仓都十分饱满,府库里的钱常年不用,甚至于拿来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随着消费水平日渐上升并且迅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多年未见的富裕现象。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文化经济发展曲线最高的。

唐朝时期,唐太宗执政阶段呈现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的盛世现象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制定的方略,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还采用以农为第一,节俭朴素(当官的出去不许吃肉),大力发展文化,并完善了科举制等方略。社会当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现象;并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稳定了大唐边疆;赢得了几十年天下繁荣的理想结果。

根据当时的年号,是在贞观年间,因此这个阶段就被称作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业社会推到了顶峰。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也称开元之治,也是在唐朝的盛世。唐玄宗执政以后治国基本方略采用道家的喧嚣无为思想。同时任用贤才,整理官僚,最终使得唐朝中期的政治十分稳定。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使得名门望族受到打击,百姓担负减轻,农业发展迅速。唐玄宗还停止军队变革,采取了更有效的治军措施,并在边远地区令军队进行屯田,同时进一步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进而扩张领土。

对外民族以和平相处为原则的友好政策,改善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在各个点都到达了非常发达的程度。连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达八千万人 ;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商业繁荣,城市更是繁华。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到大唐,洛阳、广州、长安等大城市不同肤色、语言、服装的商人来来往往,非常繁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到达最高峰值。

4、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是明朝初期的永乐和仁宣之治。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削弱群雄,将元朝剩余的势力赶到长城以北,并统一了华夏。经永乐皇帝、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三代,近五十年的精心治理,终于创出了三十三年“永宣盛世”的优秀政绩。明朝也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经5次进军蒙古,南至安南,还传命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与世界相通。这么多举动彰显了明朝势如破竹的发展进度。永乐年间城市经济发达,以北京、苏州、广州、杨州、佛山、南京为主,以及一批沿海、沿内陆河城市的手工业、农业、商业兴隆昌盛。在历史中称为“永乐盛世”。

随后又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国力到达巅峰,疆土辽阔,周边邻国每年都进京朝贡,这就是仁宣之治。

5、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的一次复兴,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维持的时间长达134年之久,经过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乾隆皇帝三代的治理,是大清王朝最辉煌繁荣的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的各领域的商业体系不断增高,经济框架达到极致。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变革,社会的稳定、国力的强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中国清朝年间的领土版块更是宽广。

在盛世期间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没有战乱和暴政,甚至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指数都高。当然我也相信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也会是盛世。

6、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E. 史上三大盛世

汉武盛世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版这一时期都有权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F.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24个朝代,其中被称为三大盛世的是哪些

三大盛世一般认为是西汉时的汉武盛世,唐朝时的开元盛世,清朝时的康乾盛世。

1、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2、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

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

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 ,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6)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扩展阅读

古代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所以它不是人间天堂。盛世中存在着潜伏的危机与矛盾。

表现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产生威胁;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第四盛世,隋开皇年间,隋承北周,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以及大量隐瞒的人口户口,隋朝通过接手北周、陈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们留下的隐瞒户口,在开皇年间就达到了860万户。

第五盛世,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第六盛世,明万历年间,皇帝二十多年未上过朝,但是对外战争全胜,国内安定,工商繁盛,百姓安宁,十足怪异的时代。

第七盛世,东汉光武年间,光武中兴后,天下安定,甚至北族也都不敢南犯(当初汉武帝时期不过是讨伐两次,匈奴损失大而已,别人照样南犯),光武时代结束时,官府的存钱甚至有的绳索已经腐烂。

第八盛世,南宋初年,相比北宋,有两处缺点,一是地盘小了,二是金比辽凶悍,但是仔细反看历史发现,地方小了不是不打,而是当时的地主阶级都不愿给钱建设,打下来还是别人的。

G. 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指的是什么

所谓“三大盛世”,是指中国历史上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最为后人称道的三个时期,即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清代的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的出现,总的看属于历史的偶然。这种偶然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而产生的民本思想。他们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统治和治理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君民关系和官民关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可以说,民本思想的兴起和实践是三大盛世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

文景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宽慈待民的众多社会政策上。为了提高民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汉文帝下令免除田租赋税的一半,由汉初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后来还免除农民的土地租税。文帝在减免税收的同时,还采取一定政策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资治通鉴》记载,文帝在即位当年就给鳏、寡、孤独及穷困之人提供资助,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赏赐米、肉和酒。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的23年盛世。唐太宗继位时,自然灾害不断,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大量流亡。唐太宗实行以人为本的开明政策,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贞观初年,唐太宗一方面大规模精兵简政,淘汰庸员,将中央官吏由2000人减少到600人,另一方面多次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会,以种种形式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重用的高官中,魏征、张亮等人出身寒门,杜淹、李靖、秦叔宝等人甚至来自于敌对的政治集团。最可贵的是,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作用。《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侍臣强调“国以民为本”,当时名臣马周上书时也指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唐太宗认为自己皇帝的地位,不是来自于上天授予,而是来自于人民推举。“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些观点极具进步意义,有效地缓解了阶级矛盾。

康乾盛世的出现关键在于开明的用人制度。200万满族人入主中原,一统江山,赢来盛世,一方面是由于极高的统治手腕和政治智慧,但至关重要的是满族人能够积极打破民族壁垒,不拘一格重用汉人,并由此赢得汉族官僚和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和认可。例如,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兵败降清后,被清廷委以重任。洪承畴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并招来一批明将明臣为清朝效命,为清朝迅速统一国家并巩固新兴政权立下大功。洪承畴在立功回到北京后,皇帝“特召赐宴及赐大蟒袍、靴袜等项”,太皇太后“特恩赐宴”。他死后,清廷“赐祭莽如例,谥文襄公”,还立碑称赞他是“贤良之臣”。如此重用前朝重臣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巩固法律权威,用法律手段对官吏进行权力制约,促进了“三大盛世”的政通人和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而法律不过是社会控制的工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占有太大权威。然而,一些精明的统治者认识到权力是双刃剑,不受制约的权力可能给国家进而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他们也经常通过种种途径进行法制改革,巩固法律权威,用法律手段对官吏进行权力制约,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在“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崇尚严刑峻法。汉初刑律在很大程度上承接秦律,仍保留宫、刖等极为残忍的肉刑。汉文帝当政时,逐渐开始废除肉刑。《汉书·刑法志》记载,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小女儿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表示自己愿意去做官婢,以赎父亲所犯的罪,使父亲有机会改过自新。当时文帝很受感动,决定废除肉刑。汉文帝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汉书·张释之》记载,有一次汉文帝坐马车外出经过中渭桥,刚好当时有人从桥下走出,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文帝自己也受惊了,很生气,要求法官严惩该人。法官张释之只对该人判处4两罚金,并解释说,法律应该以同样的标准对待天子和百姓,如果该人无意中让其他人受惊了只接受这样的惩罚,不能因为受惊吓的是皇帝就加重该人的处罚。文帝认为有道理,就接受了张释之的看法。

唐太宗十分重视法制改革和法律的作用。他即位之初,就让人修订当时的《武德律》,并花十年时间制定《贞观律》。《武德律》很大程度上继承隋朝的法律,不仅仍保持一些肉刑,而且规定比较严厉。《贞观律》与其相比,不仅削繁为简,变重为轻,废除肉刑和兄弟连坐等落后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贞观律》逻辑严密体系完善,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典的高峰,并成为后世法典效法的对象。唐太宗对判处死刑很重视,每次决定判处死刑,必须由下面主管官员连续五次上奏,以避免错判错杀。唐太宗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严格规定了修改法律的程序,很好地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的美好状态,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谓和谐也都是相对的、历史的,由于固有的阶级矛盾和封建帝制的诟病,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更不能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同日而语。如果说统治者有一些利民的思想和行为的话,那也不过是他们害怕人民群众的反抗,为延长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罢了。事实上,上述“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此,“三大盛世”的和谐终究只是暂时的,是几颗历史的流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上述根本性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国家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和一贯的进取精神,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出现后,都不可避免地趋向守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逐渐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保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由奋发有为而转向享受升平,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大清盛世的缔造者,不仅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潜在矛盾和问题,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沉溺于“盛世”之中,最终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肇端。三,盛世的统治者都往往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中,生活糜烂,不思上进。这表现在大小官员纷纷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为所欲为,不受制于外部监督,整个官吏队伍素质严重下降。这在康乾盛世表现得尤为突出。康熙在位时,腐败之风已经蔓延。虽然他曾一度惩治贪官,强化吏治,但一方面随着他年事渐高,对政事越来越消极,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宽容官员贪污受贿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由于他自己生活奢侈,爱好出行,并大讲排场,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骄奢淫逸的风气。雍正上台后,励精图治,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并采取“火耗归公”与“养廉银”的做法,不仅减少了官吏以权谋私的途径,还大幅度提高官吏工资待遇,一定程度抑制了贪污的风气,为康乾盛世的维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一者,雍正在位时间很短,乾隆上台后,朝廷反腐败的热情迅速降低,并宽赦了大批在雍正期间由于贪污受贿而受处分的官吏,这使得腐败之风急剧兴起,贪污者为所欲为,清廉者屡受排挤。二者,封建制度也决定了它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乾隆后期,由于国库空虚,朝廷甚至实行议罪银制度,几乎是公开买官卖官,煽风点火鼓励贪污,这导致当时的吏治腐败几乎到了无可复加,空前绝后的程度。严重的吏治腐败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使清王朝经历康乾时期表面的繁荣之后,急剧衰败。

H. 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

  1. 汉武盛世、开元盛世、永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2. 1,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内的鼎盛时期,经济容依靠文帝、景帝二朝的积累达到极致,国力强盛,对外实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多次攻打匈奴,把强横一时的匈奴逐北逐千里,让中原政权的势力首次到达蒙古地区。西击大宛,以武力树力汉朝在西域(今新疆)的统治,东灭朝鲜,南亡南越,达到汉代疆界的极限。
    2,开元盛世是唐朝经济最盛之时,百姓安居乐业,边界虽然没有高宗时大,但让中国疆域首次占据整个东北。开元盛世的武功不是最强,其治世主要是文治。其最盛时,开创了中原王朝使四夷来贡的局面,真正建立了朝贡体系,拥有40多个进贡称臣的蕃国。
    3,永乐盛世:永乐时期,中国以军队是亚洲最强大的,在强力的经济基础支持下,永乐五次北征蒙古,打的铁木真的后代抱头鼠窜,全没当年杀戮天下的嚣张,鞑靼、瓦拉、兀哈良诸部都称臣朝贡。南面击败窜位的胡氏安南(今越南),自五代失安南后,再度把中原旗帜插到安南。郑和下西洋更是创造了中国航海的历史。

I. 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

对中国人而言,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宏大的心结,这个心结哪怕是最小最小的割据小国,也一直始终抱有这个“宏愿”,这也是直到现在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个名词——统一。

秦汉唐三朝都是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对中国历史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秦汉——汉承秦制,从历史学角度分析,秦汉归为一个历史学范畴。

但是唐同样也能代表,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开通了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世界。大唐与亚洲、欧洲等各个国家之间的往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