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进入近代史的
你抄好!
1840年以前,中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主体,资本主义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O(∩_∩)O谢谢~~~·
------------来自知道团队《八千里路云和月》;团队贴吧《史志不渝》吧。很高兴为您答疑解难!
㈡ 如何评价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由封建社会转型到现代化社会的过渡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最重要标志是清代的洋务运动的开始,到甲午海战、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倡导实业救国,到国民党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最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结束。
世界背景:西方各国在文艺复兴之后,农业手工业取得了长期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各国逐渐国富民强。
而清政府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所受的屈辱之后,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富强国家,平定内乱,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兴办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而走向了失败。
辛亥革命后,随着实业救国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站上了历史的舞台,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后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近代化进程遭受重大阻碍,艰难的曲折前进,随着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近代化进程完全被阻断
㈢ 中国近代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历程
洋务运动(器械上学习西方)
维新变法(制度上学习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中华民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三座大山压迫,学习西方社会主义制度)
请采纳
㈣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
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
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㈤ 列举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经过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几项救国救民的运动,那就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㈥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背景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的自救运动为什么会失
因为都无法脱离本阶层的限制,不能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考虑,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㈦ 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潮产生的背景和理由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㈧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①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②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