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国攻打日本有那几场战争
1 中日第一次战争(唐朝-日本)
唐朝联合新罗继续对不肯臣服的高句丽、百济用兵,百济将军鬼室福信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王位,谴使去日本,同时向日本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日本天皇决定救援百济,发兵数万进攻新罗,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唐日交战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新唐书》记载:唐军与日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唐灭百济,五年之后灭亡高句丽,并使新罗成为听话的臣子,没有吞并它。这是中日间第一次冲突,以日本失败告终,但是这次战争的本质是中日两国对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双方并无直接侵略的意图。
2 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日本)
至元六年七月,高丽王派金有成送还同年二月在对马岛上所捕的两名日本人,并携有蒙古中书省谕日本牒状和高丽致日本国书。由于这次是中书省牒,与过去的国书体裁不同,所以朝廷决定由菅原长成草《赠蒙古国中书省牒》作答复,牒中写道:“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统,至日本今皇帝受日嗣,圣明所覃,莫不属左庙右稷之灵。得一无二之盟,百王之镇护孔昭,四夷之修靖无紊。故以皇土永号神国,非可以智竞,非可以力争,难以一二,乞也思量。”如果这个牒状被送到忽必烈手中,那可以说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向中国自称是“神国”。由于当时幕府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向蒙古回书,所以此牒被搁置。朝廷得知幕府不让作复、拒退使者之后,就遣人到伊势大神宫和京都附近的二十二个神社、寺庙,祈祷“异国之降伏”。对于没有实力、又无法调兵遣将的朝廷来说,除此之外恐怕也真别无良策。后来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两次派秘书监赵良弼出使,也均被滞留于日本太宰府,未能进入其京都。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决心使用武力。
1274年,元军第一次入侵日本即“甲戌之役”,出动32000人,先占领对马岛再登陆日本本土。日本天皇征集藩属兵10万余人迎战。元军攻占对马、一岐两岛,在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但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因该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这场战役在日本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五月,征东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帅金方庆率蒙、汉、高丽军4万人组成东路军,乘战船900艘,仍从高丽合浦出发,在筑前去驾岛登陆,遇到台风,大败而归。元军大部分将士背水战死;数万士卒被俘。战俘们被日军押往八角岛做奴隶。此次背水大战生还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称这一战役为"弘安之役"。两次台风都帮了日本大忙,故日本人谓之“神风”。
这次战争是中国发动的,可以算作中日间第2次冲突,以日本获胜而告终,捍卫了自己的民族主权和尊严。
Ⅱ 求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历史,总共打了几年的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江桥抗战 1931年
第一次淞沪会战 1932年
长城抗战 1933年
热河抗战 1933年
绥远抗战 1936年
平津作战 1937年
太原会战:
1、南口战役
2、平型关战役
3、忻口战役
4、娘子关战役
5、太原保卫战
1937年
淞沪会战 1937年
江阴保卫战(包括江阴海战)
南京战役 1937年
徐州会战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兰封会战 1938年
武汉会战:
1、万家岭战役
2、小界岭战役
1938年
广州战役 1938年
南昌会战 1939年
随枣会战 1939年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
桂南会战(包括昆仑关战役) 1939年
枣宜会战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0年
豫南会战 1941年
上高会战 1941年
晋南战役 1941年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
滇湎路战役 1942年
浙赣战役 1942年
鄂西会战 1943年
滇西缅北战役 1943年
常德会战 1943年
豫湘桂会战 1944年
长衡会战 1944年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
衡阳保卫战 1944年
桂柳会战 1944年
密支那战役 1944年
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
湘粤赣战役 1945年
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
湘西会战 1945年
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
求采纳!!!!
Ⅲ 日本和中国的战争有哪些
就我了解的有六次
第一次 唐朝时,中国和日本发生了“白江之战”
此战唐朝大胜,日本近1000年不敢和中国交战
第二次 元朝忽必烈征服日本战败
统一全国的忽必烈并不甘心只拥有中国和欧洲的领土,为了扩张领土,消灭南宋后不久,便派人前往日本,要求其成为元朝的属国。
日本并不同意,结果忽必烈大怒,派众军讨伐日本。
中国军队先胜后败,由南宋残军和元朝组成的联军打败日本,结果后来由于台风而失败。
此战中国失败。
第三次 明朝援朝抗日战争
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自称太和,为了转移国内军阀的矛盾,于1591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当时隶属明朝属国,在日军侵入朝鲜后仅仅两个月,朝鲜境内已有7处要塞失陷,仅全罗道一处保全。
朝鲜一面命令李舜臣出任全罗道节度使,一面向明朝求援。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明神宗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前往朝鲜作战。12月,明军40000余人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战。
明军进入朝鲜后,中朝联军接连收复平壤等地。
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丰臣秀吉被迫和明朝议和。
此战日本军队退出明朝东部沿海,明朝胜利。
第四次 明朝第二次援朝抗日战争
明、日达成议和后,丰臣秀吉被封为日本王,丰臣秀吉由于不满明朝使节的无礼,于次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
由于李如松奉命前往辽东平定蒙古等部的叛乱,所以,明朝命令麻贵为都督,前往朝鲜反抗丰臣秀吉的第二次侵略。
战争从1596年一直打到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为止,共历时两年,以明朝的胜利告终。
战争中,除了日军的死伤,我方和朝鲜也伤亡惨重,老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先后牺牲,成为两国历史上出名的民族英雄。
第五次 清朝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旧历甲午年),日军突然袭击朝鲜,对中国不宣而战,7月清朝对日本宣战。
黄海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有名的一战。
1894年7月,北洋水师在完成护航任务后返航期间,一艘美军战舰向“致远号”驶来,接近“致远号”后,敌军突然放下美国旗帜,升上日本军旗,黄海之战爆发。
战中,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先后牺牲。
1895年3月,日军攻打威海卫北洋水师基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此战中国大败。
第六次 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控制我方东三省,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挑衅演习。
1937年7月7日,日军谎称一官兵在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我方驻卢沟桥的部队拒绝,日本当即炮轰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0~1941年百团大战后,中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德国投降后,美军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9日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胜利。
抗日战争,中国伤亡极其惨重,死伤21000000余人,抗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近百年来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
Ⅳ 中国与日本历史上发生过得所有大大小小的战争战役的详细介绍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 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 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 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 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 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 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这时日本在百济的总兵力 为三万两千多人。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 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 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 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 ,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 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 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 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 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南取大理,东降高丽,征宋计划也将完成。放眼整个东方,唯日本隔海独立于帝国版图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 ,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 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 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 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 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 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 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 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 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 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 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 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 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 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 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 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 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 ,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 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 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 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 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 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 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 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 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 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 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 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 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 ,莫过于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 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 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 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 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 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 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 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 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 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倾举国之兵,出兵20万入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 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 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在强大的火炮和骑兵优势下,通过平壤战役、碧蹄馆大战、汉城围困战等三次战役,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等军团。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 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 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 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 丰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扩张的始作俑者,他是明确了已经经朝鲜而中国的大陆扩张模式的 第一人。丰臣秀吉时代完全失败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扩张,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又卷土重来。而这以后的战争, 就是中日历史上的第四次百年战争了。
“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永远的一块伤疤,清政府最为自豪的现代化军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亿万国人的强国梦破碎了。
二战,就不说了!!!
Ⅳ 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战役有哪些﹖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中日第二战:忽必烈饮恨日本海;中日第三战:明朝抗日援朝战争;中日第四战:甲午战争;中日第五战:抗日战争。
Ⅵ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爆发的战争的详细过程
唐朝白江口战役——海战——唐朝以少胜多,出动170艘战船,击毁百济,日本联军战船450艘左右。
唐朝海军以楼船为主,开始采用了新大规模使用的技术——车船技术!据记载,最早的车船技术出于祖冲之的千里船,所谓的车船技术即指轮船,只是,早期的轮船使用的是人力,所以唐朝海军当中的架船人员要远远多余军队!车船到了宋朝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宋朝杨幺起义时,杨幺出动了二十四轮大船(二十四对轮驱动)而宋军则出动了三十二轮大船!——长120米!
唐朝海军以投石机,床弩,强弩,弓箭,拍杆,构成多层次的火力覆盖!投石机以飞轮炮为主——一次性连续发射多发炮弹,用转轮盘转动投石机,通过指挥手测量目标,指挥投石!
床弩是绞力拉动弩弦,箭头不是两棱的,而是三棱和四棱的——箭头厚重,穿透力和爆发力更大
强弩,准确度和射程要更强,而杀伤力要大很多!
弓箭,准确度虽然不如强弩,但是,射速要快很多!
拍杆,一种通过杠杆原理驱动的机械,一旦靠近敌船即驱动机械,通过巨杆上的巨石可以敲碎敌船!比如隋朝杨素平定越南叛乱时,出动四艘楼船,这四艘楼船仅仅拍下拍杆就彻底击碎了十几艘战舰!一般来说,一艘巨型楼船只会配备六具拍杆!
战术上,唐朝会根据水文情况制定战略(每一个将领都有战略部,叫做幕府,也有专门的参谋,叫做参将)依据天气变化制定战术!比如白江口战役,唐朝占据入海口和上游,致使日军的进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也有很多很小的船,他们一般配备在楼船上,战时一需要即便放下,这些小船很小,但是船速很快!防御完全!唐军会有一些类似于特种部队的概念的选拔士兵载在这些船上,通过射箭,递进敌船突袭,在敌船边上下水凿船(这是一种和先进但是在中国流传了很久的战法!最早记载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越国!当时越国就有许多这样的部队,搞定点袭击,为此,当时各国的战舰底部全部固定着长毛刀刃!以及配备一些针对“特种部队”的战士!)有时,特种部队还会搞狼群袭击!甚至登船抢船!
元朝——大败!——天气实在是太差!这个就不多说了!
明朝
Ⅶ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有过哪几次战争
中日战争
第一次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1895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第二次中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1945年
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抗日战争。
详情请登录:
http://ke..com/view/32125.htm
Ⅷ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如果承认元朝是中国的话,那么就是五次。一、唐朝的朝鲜半岛对日歼灭战二、元朝的两征日本失败三、明朝的抗日援朝四、清朝的甲午战争五、民国的抗日战争。
Ⅸ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是三次 1)这场战争对于当时东亚局势有着深远影响。明朝由于国力大耗,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政权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朝鲜惨遭连年兵祸,遭受重大损失,国势一蹶不振。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实力大衰,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为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但值得注意的是,丰臣秀吉的大陆征服计划失败后,日本国内不少思想家及统治者都不断鼓吹其计划,宣扬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扩张思想在此后300多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近代中国危害甚大的“大陆政策”。中国经过八年全面抗战,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终于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起战胜日本,打退了日本对大陆的进 攻。 (2)a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3.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d.加午战败,使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e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远东政治格局: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特别是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虽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日本并不甘心。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俄国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日俄在远东的矛盾激化,1904年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 (3)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Ⅹ 中日历史上历次战争
中日历史上历次战争:
公元663年白村江口海战
日本自古以来就与朝鲜半岛有着不解之缘。在记录日本远古先民历史的神话当中,以八千矛神为代表的许多神灵都是从新罗(今韩国庆尚道)渡海来到日本的。现实中,朝鲜半岛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中间,为大陆文明传播到日本起到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再者,日本与朝鲜半岛仅仅隔了一个对马海峡而已,来往较之直接渡海往中国也便利了许多。因此朝鲜半岛在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借半岛三国内战之机,开始把势力伸展到半岛南部,建立起殖民地“任那”,并设置“日本府”进行管辖,三国之一的百济成为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国土的统一,国力的增强,日本加紧了侵韩的步伐。但是新兴于北方的高句丽由于受到中国北方政权的打压,只得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南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与日本成为竞争对手,并屡次发生战争。日本战败,势力基本被赶过对马海峡。与半岛诸国关系的恶化,使日本失去了从中国输入物品以及先进技术文化的渠道,只得冒险开辟了一条跨越东海,直达中国南方的新航路,与作为“中华正统”的南朝政权取得了联系,同时日本大和朝廷也想借助中国的政治权威来加强在半岛的势力,前后13次向东晋、宋、梁朝贡。这一时代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五王时代”。
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实现了大一统。中国政局的变动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格局。统一后的中国开始把东北的高句丽视作心腹大患,隋朝曾经三次征伐。取而代之的唐王朝继承了这一政策,并进一步插手到半岛事务当中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因此恶化,双方各自支持新罗和百济,使得半岛内战迅速升级为东亚区域的“国际战争”。
公元655年,百济与高句丽各自从西、北两个方向攻打新罗。新罗求援,唐朝在5年后派出大军救援,并一举灭亡了百济,俘获了乙慈王。百济残余势力先后两次向日本求救。日本亲征的齐明女皇于661年7月死于九州的大本营,救援一事暂时搁浅。待到663年五六月间,百济君臣内讧,唐军乘机联合新罗再次进攻百济,兵围都城,水师则封锁了白村江口,严阵以待。8月27日,与来援的日军在白村江口发生遭遇战,中日之间首次直接军事对抗战打响了。
战争以中国完胜、日本惨败告终。日本势力迅速收缩回了国内,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军事报复,转而加强沿海防务。这次海战促使日本当局清醒地认识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唐王朝在东亚树立其霸主地位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并顺乎时势地修正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朝廷继续派遣“遣唐使”,加强改善两国的关系,其执政的重点也转向内政。在未来的百年时间内,日本创造出堪与盛唐文明程度相当的“平安文明”,并建立起稳定繁荣的国家。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大抵就这样确立下来。
1592~1598年中日朝鲜战争
16世纪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其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早熟的中国文明到了这个时候虽然还能维持相当规模的国力,却已经呈现出衰败的迹象。此时的日本,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近世”。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是对其国内政治力量的一次大洗牌,新兴的战国大名取代了腐朽的守护大名,成为强有力的新力量。日本由此实现了数百年未见的统一局面,并且首次把北海道纳入版图,尽管统一局面还不是那么稳固。但就是在这种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日本的统一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并且还将战刀指向中国。
与旧的守护大名不同,战国大名往往比较重视商业,这很类似于欧洲的重商主义。事实上,丰臣秀吉的身后就有京畿商人的经济支持,他们依靠雄厚的财力为丰臣家的统一战争提供军费。反过来,丰臣秀吉也给予这些商人特权,并且处处维护。所以这场战争多少带有早期原始积累的殖民战争性质。
此外,秀吉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借助战争削弱各诸侯,以此来强化丰臣家的统治,毕竟,战时成长起来的大批富于战斗经验,且冷酷嗜血的武士一旦进入和平年代就会成为浪人,必然会转化为社会潜在的消极破坏力量,所以干脆把这个火药桶扔到海外来得更保险。对此,各路诸侯可谓心知肚明。尤其是关东地方大名,如德川家康,伊达政宗等人更是想方设法避免被派往前线充当炮灰。
早在战争爆发以前,丰臣秀吉就曾经向朝鲜提出“借道入明”,这种伎俩自然被看穿并遭到拒绝。其实秀吉也明白此路不通,只是想以此制造一个借口而已。
1592年(中国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4月12日,侵朝日军横渡对马海峡,于翌日清晨登陆釜山,揭开了战争序幕。此役日本共出动陆军15.8万人,海军4万,精锐尽出,势在必得。朝鲜由于承平日久,武备松懈,且长年耽于党争,所以软弱腐朽,根本无力抵抗强悍的日军。仅仅两个月,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甚至于两个王子临海君和顺和君也沦为日军的俘虏。宣祖北逃义州,并求救于明廷。但是,朝鲜在海上却给予日军重大打击,5~7月间,朝鲜海军在其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指挥下节节胜利,并夺取了制海权,尽管这并不能挽回败势。
朝鲜的频频求救,终于引起了明朝的关注,决策者们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7月,明朝派了小股部队入朝救援,却遭败绩于平壤。这次失利促使明朝派出更大规模的军队,并配备了先进的火药武器。明军入朝使得战局急转直下,日军速战速决的打算落空。经过平壤战役等数场恶战,到了1593年5 月,日军基本退回到釜山防御圈,但仍旧占据全罗、庆尚两道,双方开始和谈,文禄之役结束。
然而,和谈只不过是丰臣秀吉的缓兵之计。利用争取来的时间,日本养精蓄锐,重整军备,尤其是加强了海军建设。之后,又故意向明朝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从而造成和谈的破裂。1597年,战争再次爆发,是为“庆长之役”。由于日本成功地使用了反间计,使得李舜臣被革职,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大举进攻,几乎使朝鲜海军全军覆没,从而解除了海上的威胁。日本陆军随后在7月开始了地面战场上的总攻。与第一次战争不同,日军士气低落,战斗意志明显减弱,所以没有取得大的战果,基本上被中朝联军遏制在半岛南部。战局的不利迫使朝鲜重新起用李舜臣,朝鲜海军立刻得以重建,并且越打越强,最终再次夺回了制海权。中朝联军开始了战略反攻,反攻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损失重大,然而日军局部的战术胜利并不能挽救其战略上的失败,退出半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正当日军苦苦支撑,惶惶度日之时,战争魁首丰臣秀吉病逝,主持大局的摄政会对前线官兵封锁消息,并以秀吉名义命令撤兵。至此,为时7年,耗资巨大,损失惨重的中日朝鲜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
但是,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朝鲜作为唯一的战场,蒙受了毁灭性灾难──损失了2/3的耕地和5/6的人口,尤其是流失了许多工匠与技术人员,这些人为日本所用,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朝鲜是战争最大的输家;中国原本因为张居正改革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起色,但是积攒起来的这点家底很快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诱发了新的财政危机,并加剧了国内矛盾,最终断送了政治命运。至于日本,与数百年后的美国人一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损失都很惨重,丰臣政权也因为战败而迅速垮台。不过,德川家后来居上,却实现了一个和平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对于日本民族而言,也可算是因祸得福。战争最大的赢家,在笔者看来,恐怕倒是从未参战的建州女真──战争削弱了中国和朝鲜,客观上为它赢得了生存空间与时间──就在这段时间内,努尔哈赤吞并了许多部落,进一步扩大实力,为日后的统一女真以及反明战争积累了资本。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的失败,使得孤立的日本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格局得以保全。
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历史性地进入东方,原本内向封闭但是稳定的东亚文明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其中,日本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1868年,日本就单方面把中国的附属琉球纳入其内政轨道,1871年又借口“牡丹社事件”开始染指台湾,并彻底占领了琉球,改称“冲绳”。中国失去了第一个属国,但这只是开始。接着是越南和中亚,到最后只剩下朝鲜。
早在1873年,日本国内就曾经风行过所谓的“征韩论”,其产生原因有二:1、当时明治政府的维新遇到旧士族的反抗,出于安定内部的目的,必须将国内矛盾外移;2、俄罗斯势力南下,企图染指朝鲜,英国对琉球兴趣不小,这样一来,日本周边地区不稳。出于先发制人的考虑,日本感觉很有必要赶在俄罗斯之前占领朝鲜。尽管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征韩派在斗争中失败,但他们的主张却仍为掌权的内治派所接受。1875年,日本导演了“云扬号事件”,并于次年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至此,日本的一只脚再次踏进半岛,开始挑战中国在朝的宗主地位。分别发生在1882年、1884年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就是该矛盾的产物,两次事变中国都保持并巩固了在朝鲜的优势地位,但是1885年签订的《中日天津条约》却默许了日本在半岛地位的合法性,不能不说是一大失策。但此时的日本还没有足够实力来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因此,日本加快了建设海军的步伐。明治天皇为此带头在宫廷展开节食运动,以节省开支购买欧洲先进战舰。正是由于举国一致的努力,日本海军在硬件上基本赶上了中国。
1893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很快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半个朝鲜。朝鲜向中国清廷乞援,然而根据《天津条约》,中国出兵,日本同样可以出兵。日本方面先是进行外交诈骗,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会出兵,接着就背信弃义,悍然出兵朝鲜,造成了既成事实。吃了哑巴亏的中国开始与日本交涉撤兵事宜,但是由于李鸿章的盲目求和心态以及朝廷内部分歧使得中国在此问题上应对乏力,处处被动,日本仍旧不断增兵。觉察到日本“侵夺之谋”的李鸿章一味地试图依靠外交上的折冲尊俎来保全和局,却不做充分的军事准备。当时中国海关的英籍总税务司赫德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中国的盲目妥协并没有换来和平,战争依旧爆发了。
日本首先在海上发难,通过黄海海战把北洋海军赶回旅顺军港。李鸿章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使得北洋海军直到覆灭也没有再驶出军港一步,把制海权轻易地让给了日本。在海军的保护下,日本陆军大举进攻,从朝鲜一直打过鸭绿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辽东半岛。随着威海卫的陷落以及辽东战役的失利,局面完全被日本掌控,战争进入尾声,而清政府也开始了乞降活动。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于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属国朝鲜。此外,割地赔款,开放内陆通商口岸,使得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苦难进一步加深。至此,历经千年之久的中华朝贡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开始逐渐取代中国来扮演东亚国际格局的主角。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