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爆破历史

中国爆破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1 12:40:58

中国历史上的“9.18”事件是怎么回事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此事件由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⑵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爆破工程是什么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爆破试验。

⑶ 中国107毫米火箭筒的研发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研制火箭炮比苏联晚的多,但却比西方预计的要早。1948年解放军专家钟林在河北组建了火箭技术室,开始研制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炮,后转五二工厂继续研制。

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天,该炮在北京卢沟桥地区进行了汇报表演,朱德总司令大加赞赏。1951年,中国研制成功427式和488式10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5公里。

由于后来中国统一采用苏制装备,也就是所谓的“制式化”,该野战火箭炮没有列入装备序列而转交越军,但它毕竟使中国火箭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50年代末,八四七厂吉松英等开始试制8公里野战火箭炮,八零三厂等单位有杨荫桐主持开始研制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

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实验,于1963年设计定型1963式107毫米火箭炮。该炮有12个发射管,在7-9秒内可以完成一个齐放,火力极为猛烈。

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是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不需复杂的反后坐装置,所以发射装置结构简单轻便。107毫米火箭炮设计合理,这方面优势更加突出,他的大多数部件不需要工具就能分解结合,操作、维修十分容易。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单管、两管、四管或八管简易发射。

该炮全重613公斤,体积外形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可以由吉普车牵引或骡马拖拽,也可由人力分解搬运,很适合于戈壁、山地、丛林和水网地区作战。所用的火箭弹命名为1963式107毫米火箭炮杀伤爆破榴弹。这种火箭弹为涡轮旋转稳定结构,散布精度较好,最大射程8公里。尔后,又改进设计定型了63-1式107毫米火箭炮。

1975年再次改进,命名为1963-2型杀伤爆破榴弹。最大射程8.5公里,战斗部重8.33公斤,杀伤半径12.5米。这以后,还研制成功了107好火箭磷铝燃烧弹、攻击坦克装甲车以及坚固工事的碎甲弹以及箔条电子干扰弹等弹种,扩大了战场的应变能力。

63式107毫米12管火箭炮于1961年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大量装备部队。

该炮体积小、重量轻,以吉普车牵引为主。该炮的管式定向器由3排定向管组成,中排定向管为定向器俯仰与支撑的基础;高低机为齿轮齿弧式,方向机为螺杆式结构;上架用于支撑定向器坐于下架之上;下架上的两个大架是火炮的两个后支撑,两个前支撑既是火炮发射时的前支脚,又是火炮行军时的定向器固定支杆;瞄准镜使用56式75MM无后坐力炮的瞄准镜。

火炮的发火电源是一台小型手摇发电机,发射间隔一般为0.6秒。

该炮配用63式107毫米涡轮式火箭弹。

⑷ 民用爆破的发展历程

尽管现在机械拆除能力很强,但很多高层建筑物的拆除仍以爆破拆除为主,特别是今后内20年内 是中国发展的主要时期容,拆迁规划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拆迁爆破前景一片光明.
另外土石方爆破也很不错,隧道开凿,开山填海,采石厂等都离不开爆破.

建议你报考安徽理工大学爆破专业.

⑸ 遭受灾难的长岛和中国核爆破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长岛是事故好吗?背景顶多是不重视核安全。
中国种蘑菇的背景是美国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上拿核武器威胁中国,后来中苏两国交恶,苏联陈兵百万于边境,缺乏抵抗手段的中国认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

⑹ 中国伞兵的历史

抗战后期,国府有鉴于盟军于北非及西欧战场,大量使用伞兵部队,获得不错的战果,于是在美军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的建议下,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命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着手成立伞兵部队。杜氏受命后,即以第五军特务营为基干,于民国三十三年元月一日,在云南昆明北郊岗头村永丰寺成立国府第一支伞兵部队——伞兵第一团。
伞兵第一团成立时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但人事、补给、训练均受杜聿明将军督导,所以伞兵第一团实际上成了第五集团军的直属部队。为了保密起见,伞兵第一团对外一律以“鸿翔部队”的代号称之。
伞兵第一团的编制为:团部、三个步兵营、特务连、及勤务连;步兵营辖营部、营部连、及三个步兵连;营部连则辖连部、通信排、重机枪排、及八一迫炮排;步兵连由连部及三个步兵排组成。伞兵第一团首任团长为李汉萍少将(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大第一期毕业),第一营营长初为钟明达中校,后为邓绍华中校;第二营营长先后为张致忱中校、乔九龄中校、李海平中校;第三营营长为呼保佑中校(后第三营因美军顾问团之建议而裁撤)。
伞兵部队成立之初,由于缺乏装备及训练器材,因此除一般之步兵基本战斗训练外,只能着重于体能方面的加强。三十四年元月,伞兵第一团在首席顾问美军柯克斯中校的建议下,由连营制改编为队制,并开始由美军装训伞兵。至此,伞兵部队之建军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抗战中的三次战斗
一、突击广东德庆南江口军事
三十四年七月,国军反攻粤桂。为了策应国军反攻,国府决心使用伞兵,空降于粤东梧州与桂西高要间,目的在破坏日军补给线、西江水上交通工具、及日军陆上交通设施,于完成任务后,待命占领梧州及高要县城,以利尔后国军之前进。
七月七日,突击总队第一队奉命担任此任务,七月十二日,井庆爽队长率全队官兵,连同美军十员译员八人,于呈贡巫家坝机场,搭乘美军第二十七航空运输队十四架C-47运输机,成功于开平上空实施空降。
第一队空降开平后,根据各方情报,得知日军七万正由广州湾向广州急进中,而阳江隘为必经之地;日军于德庆附近建有仓库,且日军正将梧州撤退之物资沿西江运送。敌情如此,井庆爽队长乃派第六分队罗汉生上尉率该分队携爆破器材,急往阳江隘设障阻敌;其余部队由井队长率领向罗店挺进,以截断日军水上交通
突击总队第一队经数日之侦查后,决定会同三罗民兵向德庆对岸南江口、南窑、及南渡之日军驻地袭击。
二十一日雨夜,突击队会同三罗民兵一大队由罗定出发。二十二日五时,突击队以第二、三分队为主攻,六分队为预备队,在迫炮及机枪的掩护下,向南江口日军突击;同时派遣工兵分队配合三罗民兵,攻击南渡方面日军。南江口日军遭突击队奇袭,猝不及防,退入碉堡死守;南渡方面,因三罗民兵误时,导致日军及时脱离。战事正烈时,日军由德庆以汽车载运增援部队,逆袭三罗民兵,民兵溃散,井队长急命第六队截击增援之日军。正当战况渐趋不利时,攻击南渡得手之突击队,由侧面迂回攻击日军,日军不支,退回德庆城内。井队长于完成破坏日军交通补给设施后,沿西江撤回罗定。
此役国军伞兵阵亡三人,负伤五人,日军伤亡人数约为二十余人。由于国军成功的破坏日军交通设施,导致西江水运严重受损。为此,日军编组特遣支队约三千人,前往罗定,准备捕捉国军伞兵。井庆爽队长鉴于敌重我寡且身处敌后,决定进入山区,准备游击作战。所幸不久日军投降,突击总队第一队奉命开赴广州,受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将军指挥。
二、突击广西平南丹竹机场
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突击总队奉陆军总司令部电“着突击总队编为一个大队,即由宜良火车运输至呈贡飞机场飞运柳州再开往丹竹,扫荡丹竹机场之敌,并担任该机场之保卫。如遇八十九师先头团到达柳州后,即协同东进。
突击总队奉命后,由第二大队大队长林树英上校,率第八、九、十等三队,总兵力七百余人,经空运柳州后,于二十四日抵达平南县,二十六日,推进至吞塘。林大队长除派遣部队侦查地形,实施威力搜索外,美军连络官富赛尔上尉并亲赴丹竹机场北方十五公里之仁义村设立指挥所,并与当地游击队取得联系,获悉日军于丹竹地区之兵力部署。
三十一日,增援之友军八十九师二六五团抵达,第二大队与友军会合后,决定以第二大队担任正面主攻:第八队攻击丹竹机场制高点蒲阳崖,第九队埋伏柳江岸边,预备截断日军之接应与撤离,第十队负责突击凤凰山;二六五团担任土村、马鹿窝方面之佯攻。
八月三日,突击总队第二大队于凌晨二时向日军展开奇袭,日军仓促应战,纷纷不支退入丹竹机场,并趁夜急速沿西江撤退,我军不及追击,使日军安然撤离。是役,日军伤亡约百余人,我突击队阵亡军官三员、译员一员,士官兵十九员,另负伤官兵二十五员。
三、突击湖南衡阳台元寺
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突击总队奉命派遣一突击队,于二十七日,空降衡阳、宝庆、湘潭间,归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指挥,袭击及破坏该区内日军后方水陆交通,并侦查地形。
突击总队命姜健中校率领官兵一百七十三人,于二十八日空降衡阳以北,集结于洪罗庙附近,稍后推进至渣江村埋伏,搜集敌情,并与当地民众自卫队取得联系。突击队获悉衡阳西北之台元寺为日军重要据点,且为粮食储存要地,遂决心在当地民军配合下,实施台元寺作战。
八月五日清晨,突击队迫近台元寺,以第一、二分队为第一线主攻部队,三、六分队为预备队,四、五分队提供火力支持。清晨五时,攻击开始,突击队以迫击炮与火箭炮向日军阵地行破坏射击,第一线部队同时猛扑日军阵地,日军伤亡惨重,士气不振,分向衡阳方面溃逃,我军于上午十时收复台元寺。
此役我突击队大获全胜,战果丰硕,除击毙日军九十余人外,另击伤日军五十余名,我军阵亡官兵四员,负伤九员。

⑺ 爆破的简史

中国发明火药以后,从10世纪开始就在战争中应用,13世纪开始用于军事爆破。如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队围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时,用牛皮洞子(即轒輼车,以生牛皮制成的形似小屋的一种攻城器具)掩护士兵到城下掘龛和攻城。守军曾以铁绳悬震天雷(内装火药的铁罐)垂于城下,爆破牛皮洞,杀伤攻城的军队。1453年,土耳其人夺取君士坦丁堡时曾采用坑道爆破法炸毁了坚固的城墙。1552年俄国人围攻喀山,中国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时,都曾采用过这种爆破方法。崇祯十六年焦勖编纂的《火攻挈要·鳌翻说略》,就是这一时期运用坑道爆破的经验总结。直到19世纪中叶,黑火药在世界上仍是用于军事爆破的唯一炸药。
19世纪中叶,各种猛炸药相继出现。爆破对象由土石扩展到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金属等各种材料及其结构物;点火(起爆)方法也由简单的火绳点燃法逐步发展为导火索点火法和电点火法,导爆索传爆法也得到运用,为扩大爆破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广泛采用爆破法实施大规模的破坏作业、改造地形、构筑阵地、构筑与克服障碍物等。无线遥控起爆法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广泛运用爆破,完成了大量的战斗任务和工程保障任务。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广大军民用爆破法在华北敌后战场上破坏了大量的铁路和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等,并炸毁了井陉煤矿的工事,有力地配合了战役的实施。解放战争时期的临汾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用坑道爆破法炸开了临汾城墙,为攻城部队开辟了两条通路。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爆破与人工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构筑了总长度达1280公里的坑道工事。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核爆破装置并进行试验,认为核爆破装置可构成巨大的炸坑障碍,摧毁大型的坚固目标(桥梁、隧道、堤坝、工业建筑物等),或在隘路地段实施阻绝破坏作业。但由于核爆炸伴生的放射性回降物将威胁己方军队和居民的安全,因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中国爆破技术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在公路和铁路建设中开始大量使用爆破技术。到60年代初,爆破技术在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中,由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中国爆破技术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已进行过千吨级到万吨级的矿山爆破和千吨级的难度较大的定向爆破,并达到较先进的经济技术指标。此外,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农田爆破、控制爆破等技术在中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应用。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破技术主要应用于巷道掘进和采矿;在苏联,爆破技术较广泛地应用于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等部门,而且研究工作颇有成就。

⑻ 烟花爆竹的发展历史

烟花爆竹源于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千三专百多年前,著属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十四世纪才由印度、阿拉伯辗转传至欧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药之物。

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烟火、烟花。隋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从掌灯后不久直至更残漏尽。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火、礼花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不再仅仅为节日助兴,而且,广泛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之中,如:照明弹、曳光弹、烟幕弹、燃烧弹、教练一模仿弹,目标指示弹等。

⑼ 烟花爆竹的历史

礼花源于焰火,焰火源于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十四世纪才由印度、阿拉伯辗转传至欧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药之物。

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烟火、烟花。隋 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从掌灯后不久直至更残漏尽。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礼花,或称礼花炮,从前叫它西洋烟火。它是在清朝时由西欧返入。它的发展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火、礼花已形成一门学科。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和对新一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则是来驱退鬼神保平安的。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的浏阳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广东的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的温州等地也是著名的烟花生产地,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⑽ 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

《奇袭60阵地》取材于真实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的隧道爆破小组克服重重回困难,在敌人驻守的答60号阵地下面埋设了数吨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这场著名的战役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并对战争的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电影一开场便让人绷紧了神经,营造出了紧张炫目的战争气氛。地面上惊险刺激的爆炸场景随处可见,震耳欲聋的声响犹如惊雷。炮火轰鸣的子夜,漫天的火光照耀下的战场炫如白昼。永不停息的爆炸声、轰鸣声在60号阵地之上回荡不息。尘土飞扬之下的战壕中潜伏着正准备射击的士兵,而每一发投弹就会让眼前的一切瞬间灰飞烟灭。电影利用远镜头的拉伸视角全景展示了战场上恢弘壮观的场面。硝烟弥漫的敌军阵地,永不间断的火药爆炸和机枪扫射,让人不寒而栗。而最后时刻60号阵地之下的一声巨响,声势壮观的火龙直冲云霄,漫天的火光让整个柏林为之撼动。相信这样一场饕餮盛宴定会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你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最后一点把那次爆破大概的描述了一下,我忘了是怎么描述的,所以就只能你自己去看哈,应该有一定的帮助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爆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