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邮驿制度产生于什么时候
1.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2.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版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权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3.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为主的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4.上海中华书局于1940年8月出版了《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著者为楼祖治。
5.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信件由信使一站传一站的方式急速传递,邮递速度很快,当时人们称其为接力邮政。
6.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7.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Ⅱ 中国的邮驿制度产生在什么时候
产生于公元前500年来
1.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源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2.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3.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为主的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4.上海中华书局于1940年8月出版了《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著者为楼祖治。
5.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信件由信使一站传一站的方式急速传递,邮递速度很快,当时人们称其为接力邮政。
6.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7.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Ⅲ 我国最早的邮驿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Ⅳ 邮驿的演变 驿驿站站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帖木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拒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
Ⅳ 中国古代的邮驿系统是怎样的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322004/answer/440370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邮驿,即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宋朝曾巩《驾部制》:“舆马辇乘之奉,邮驿圉牧之治,中台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 清 陈廷敬 《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驿递颅。”
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有效的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信息,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
础上,建立了一整套邮驿系统,依靠这套邮驿系统,古代社会才能进行相对高效的信息传播。而古代邮驿源远流长,王朝兴盛,邮驿发达;王朝没落,邮驿必然衰落,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在古籍中,“邮”、驿”均指在道路上隔一定距离为传递信息的人设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车马,同时也指以邮驿方式传递信息。
中国的邮驿何时出现,尚未有确证。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周代。西周时邮驿系统已初具规模。诸侯国之间为了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
一、先秦
根据记载周代典制的古籍《周礼·地官·遗人》的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庐、路室、候馆均指接待宾客、旅人的馆舍。亦是邮驿的另一功能。委、积指饮食。)可见周代对邮驿系统的设置和管理已经相当规范了。
到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建立起邮驿网,主要交通道路上一般隔 30 里设一馆驿。《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的传播速度之快,甚至比采用专用邮路,乘坐专用邮车,以传递君王的命令的速度还要快。从这里可以看出,邮驿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加迅速的传达政令。尤其在战国时期,邮驿形式更加多样,有了递、驿、徒 3 种形式:递用车,驿用马,徒为步传。
二、秦汉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以“驰道”为干线的全国交通网。《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交通网络延伸的同时,邮驿系统也得到全面的扩展。
到了汉代,邮驿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载,西汉共有邮亭 2 3 所。到东汉,全国驿道总长已超过 32 0 0 0 公里。《史记·留侯世家》载,汉“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里指闾里,汉时每闾里间隔约 1 0 公里)。驿站的距离也有严格的规定,《续汉书·舆服志》载,“驿马三十里一置”。当时利用邮驿系统传播信息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传车一般日行百里,快则二三百里。马驿更快。尤其在传送紧急公文时,驿者挨站换马,速度大为提高。《汉书·赵充国传》载,金城副长安相 1 4 0 里,文书三日半可到,平均日行约 40 0 余里。
汉时邮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国防上。边防一线的重要紧急文书,都是靠邮传递的。汉武帝时大将李陵北征。兵抵受降城,他马上通过邮传给武帝上书报告。后来桑弘羊要在西域轮台屯田,也准备通过邮驿来密切汉政府和西域的关系。东汉时我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班超和甘英的出使西域和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汉政府在西北的邮驿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当时,西方的罗马也正处于繁荣时期,那里也是邮驿畅通,沿途“列置邮亭”,所以当时诸国的商人和使者,可以从东汉边境通过邮驿一直驰骋到罗马首都。
整个汉代,政府从制度上保证了邮传的有效施行。在中央部一级的九卿官职中,有许多是和邮驿制度直接关联的。比如,少府中的尚书令和符节令,便是专管政府公文收发和符节的分发与管理。大鸿胪兼管邮使的接待。御史大夫也兼管邮传,对邮传使者的凭证进行监察。和邮传关系最直接的是九卿中的卫尉,他的属下有一官员叫“公车司马令”,负责接待由传车征召来上书的民间贤士,所以又叫“公车上书”。后来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得名便由于此。三公中的太尉、府中的法曹也主管邮驿,负责邮驿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一般管理。
汉时,地方邮驿管理也比前代更为正规化。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他不仅主管邮书,还兼管督察长吏,是个实权官吏。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据出土的汉代木简记载,汉代邮驿通信已有迅速、准确、安全的要求。随着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邮驿不可或缺地进入并维系着这个通道。丝路和驿站相互依存,丝路因驿站而增加活力,邮驿因丝路而通达至印度、中亚、波斯等国。马可•波罗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其游记中提及了很多古代驿站的遗迹,从中可以看到驿站在丝路中的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
两汉与隋唐之间,是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时代。混乱的局势对邮驿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战火纷飞之时,更需要迅速获得必要的信息,因而邮驿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更清晰的显示出来。各国在征战之余,都挪出一部分财力人力进行邮驿的建设。
据载,为了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魏国研制出一种“追锋车”。《三国志集解》中解释说:“晋志曰,⋯⋯追锋之名,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这种传车奔走神速,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傅畅《晋诸公赞》载,“帝性急,请召欲速。秀等在内职,到得及时,以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率五人,每有集合,望辄奔驰而至。”
同时,邮驿的形式也进一步多样了。如三国时期的吴国由于地处多水的江南,遂因地制宜设置了水驿,更便利了信息的传播。
四、隋唐
隋唐之时,邮驿系统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据《唐六典·尚书兵部》载,唐开元年间有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者70余所。
陆驿大约 30里一设,边陲地区驿所间隔则长一些,而“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根据交通繁忙程度,陆驿分为7个等级。最高等级的都亭驿配备驿马75匹,最低等级的六等驿则只有驿马8匹。
水驿也根据交通繁忙程度分成3个等级,第一等的水驿配驿船4只,第三等水驿只配驿船2只。
驿马日行300里,最快可达到日行500里,故唐诗有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如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六天之后,远在3000里之外的长安就接到了消息。
水驿的速度则较慢。逆水时重船日行约40里左右,空船日行50里左右;顺水时日行百里左右。
为了更快地传播紧急讯息,唐代还发展出一种“飞驿”。如据《唐会要·馆驿》载:“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辽,发定州。皇太子奏请飞驿递表起居。又请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兹始也。”
五、两宋
宋代邮驿的规模虽较唐有缩减,但宋对邮驿制度的革新,促进了邮驿制度的发展。
一直以来,邮驿在传递信息之外,还承担着提供食宿的任务。宋代为了提高文书传递的效率,在驿站之外另设递铺,专门供传播信息之用,驿站则只负责提供食宿。
据《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步递主要运送一般文书,日行200里,马递运送紧急文书或物品,日行300里,急脚递运送紧急军文,日行400里,后又提高到500里。
急脚递中还有一种金牌急脚递,红漆金字,上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这种文书每到一铺,铺卒需早早在铺前等候,交接后立刻赶往下一铺,并不入铺耽搁。《梦溪笔谈》描述了其传递的情况:“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夜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牌急脚递。
南宋又增设了斥候铺和摆铺。斥候铺是把称作斥候的了望、侦察与文书传递结合起来的急递组织,通常设在边防要地。摆铺是为适应军事行动、加速紧急文报的传递而临时设置的一种急脚递,是斥候制度的一种补充。
据有关资料推算,北宋递铺约6000个,铺卒10万余人,南宋递铺约3500个,铺卒5万余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宋朝的邮驿系统也是十分完备的。
六、元代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驿站在蒙古语中称站赤。《元史•兵志》载:“站赤名,驿传之译名也。”站赤的交通工具根据各地不同环境状况而不同,有马、车、船、轿、牛、驴、狗等。
元朝的驿站总数虽和前朝差不多,但规模明显增大了许多。如唐、宋的驿站用马最多70余匹,而元朝的大驿站用马动辄上千匹。急递铺的设置则承前代,各铺距离十里十五里二十五里不等。据《永乐大典》载,当时“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
七、明代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开拓海上驿道并进一步延伸至非洲。
驿递接待的待遇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随便享用的。明初,对驿递接待人员的范围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朝廷只给很少的军务和钦差人员发放使用驿递的证明信,允许他们持“官”牌或马牌使用公家的驿递。陆仲亨以侯爵之尊,因为违规使用了公家驿站的马匹,便被朱元璋罚往雁门捕盗。可见制度之严厉。
明朝中叶以后,驿递的管理开始出现混乱.以至于发展到没有使用驿递资格的官员,甚至其他人员,借用或购买证明信使用驿站的情况。地方官员们也乘机拿这个待遇来损公肥私攫取方便。出现了滥借滥赠的现象,导致驿递负担异常沉重。
嘉靖初年,淮阳驿递每年接到的证明信大约是3000个,不到20年光景,就上升到了1万多个,造成了“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人驿者,十每八九”的严重失控局面。
八、清代
清代邮驿依各地路程远近及冲要偏僻情况之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了各种邮驿。
《清会典》载,“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驿、所(递运所)、铺(急递铺)均大体承前制,站、台、塘则是清代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而特设的通信组织,名称因地域而不同,实质则都是以飞报军情为主,兼有侦察、巡逻、运输等功能。
但是,清朝古邮驿经过前期的盛后,到嘉庶道光以后,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邮传速度慢、效率低,“文书任意延搁,至数起始遣一马夫送之。故往往有数百里内文书竟迟至十条日始到者。”
咸丰年间,一方面军情紧急,羽书频传,另一方面驿路梗塞,通信戋灵,大量军事文书被积压、损坏、私拆。严重影响文件的技用,难完成“置邮传命”的任务。破败的驿站比比皆是,今河北武清县的河西驿清韧有驿夹152名,驿马33匹,到光绪朝只剩下驿夫30名,驿马24匹。
满意请采纳
Ⅵ 中国邮电通信的历史沿革
在中来国古代,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源方法互相联系。2700多年前,周朝幽王就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其后又出现传递政府文书的邮驿站。唐代的邮驿组织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全国连成网的水、陆驿站有1639个,邮运规定严格的时刻表,违反时刻表要受严厉处罚。在宋代,发展了急递邮驿。元代沿袭宋代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规定一昼夜要走400公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明代出现了民信局,这是中国民用邮政的开始。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吸收国外技术,陆续使用了电报、电话、传真、数据传输等多种通信方式,但发展缓慢。1949年以前,除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外,广大农村邮电通信条件很差,有的地区甚至常年不通邮。
Ⅶ 邮驿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帖木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拒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
Ⅷ 邮驿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古代存在两千多年
古代的驿站抄历来官办,这就决定了驿站的性质:成了专门传递公文、军报或途经驿站的官员歇宿或是换马的地方。其具体的处所又叫“驿亭”。正如《史记·孝文本记》中谈到的太仆官,其所管的马很多,认为不需要这么多,留下刚刚够用的就可以了,其余的全部交给驿站支配使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Ⅸ 中国的“邮驿制度”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2.中国的邮回驿源远流长,答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3.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为主的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4.上海中华书局于1940年8月出版了《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著者为楼祖治。 5.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信件由信使一站传一站的方式急速传递,邮递速度很快,当时人们称其为接力邮政。 6.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7.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满意请采纳
Ⅹ 中国邮政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四、中华邮政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国”四个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由此可见一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此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1924至1927年,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全国邮政职工也卷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销洋人邮务长、收回邮权、组织工会、要求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的背叛而告失败。
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动独裁政权后,把军统、中统特务插进邮局,检扣进步报刊和邮件,同时摧残和镇压邮政职工的反抗运动。到了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日具有一些现代通信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当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时,已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连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的烂摊子。
五、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革命的需要,创立了一种叫“步递哨”的通信组织。其通信方法是由党组织指定部分群众,负责一村传一村,一站传一站的把各村连成一个通信网。后来为了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又将这种群众性的“步递哨”发展成“传山哨”。传山哨也是群众性通信组织,以农村赤卫队为基础,指定若干哨员,每个哨员有一定哨点,平时在山头放哨,发现敌情,用信号将敌人人数、武器种类、行动方向等传给邻村。
另外,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来往传递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
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并于次年发行了邮票。图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镰刀和锤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赤色邮政对红军指战员及其家属互寄的信件免费优待,党政军各单位的通信实行贴票制度,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备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专区、县,甚至各树庄都设有通信组织。如陕甘宁边区即设有通信总站,在各重要地区设有分站,各县设有县站,各区设有联络站,各村还有沿村传递的农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据地的通信组织也大体相同。由于各根据地经常处在战争环境中,各机关团体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我们的交通站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当时的口号是:“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 ;“县不出县,区不出区” ,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队” 。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挂着铃和灯,每隔不远就有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我们的交通站既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通信任务的。
在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不但传送党政军民的公文和信件,还发行抗日报刊。交通员们把抗日报刊传播到各个根据地的每个角落,鼓舞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意志。有时还把报纸贴到敌人的据点里和岗楼上,甚至贴到敌人盘据着的城门上,对鼓舞人民斗志、瓦解敌伪军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从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辈们,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通信事业。他们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不措“与文件共存亡’,用生命来保住党的重要文件,写下了无数可歌可颂的光辉篇章。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
大家知道,当时我军采用的是运动战,一支部队常常一天转移几次。可是我们的军邮局却有办法使各部队和后方的邮件随时都能交流.当时,我们军邮局的交通员们一般还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着部队行军。有时在特殊情况下,部队一昼夜行军二三百里路,军邮员也要在这二三百里路上带着邮件一站一站的跟着跑。有些军邮员往往连续十天半月行军,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又立即投入线前战地的通信工作。他们把后方报刊和指成员们的家债,一直送到前沿阵地,大大鼓舞了士气,支援了解放战争。
六、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邮政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88年与1949年比较,邮政业务总量由69500万件发展到了3149900多万件,增长了44倍,业务收入达323000多万元增长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万件发展为5970O0万件,增长了9倍;包件由277万件发展到10500万件,增长了37倍;汇票由447万张发展到17500多万张,增长了38倍;报刊发行由建国初期实行邮发合一时的8900万份,发展到25160O0多万份,增长了280多倍。近几年还陆续开办了特快专递、电子信函、邮政快件业务和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在国际邮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年收寄国际函件8200多万件,包件近60万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邮票,我国邮政还同16O多个国家交换邮票。
40年来,邮政固定资产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改革开放的十年邮政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邮政服务机构达52800处,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农村地区占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从而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不通邮的局面。
全国邮路总长度达150多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备火车邮箱500多辆,邮运汽车9600多辆,机动邮船15艘,加上委托民航运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个水陆空邮政运输网。
随着社会主义电通信事业的发展,邮电职工队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发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们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地接受党的部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发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通信纪律、在社会上赢得信誉,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
在邮电企业管理方面,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初步取得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和制度,从而使邮电企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进程中,基本上适应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要。
在党的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加快“四化”建设的方针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邮电通信事业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先行官”作用,保证到2000年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将建成一个以邮区中心局为基础以缩短传递时限为目标的水、陆、空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