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欧洲历史上中国热

欧洲历史上中国热

发布时间:2021-02-21 04:08:17

㈠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

【答案】B
【解析】17——18世纪时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是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内容,结合德国和法国的历史,所以选②③。

㈡ 历史上出现过几次“中国热”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要用理性的权威代替对上帝的崇拜,他们发扬反神学的精神,反对传统的旧宗教文化。正在这时,在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儒家学说介绍到了欧洲。利马窦等人本想依据儒学经典说明中国的孔子学说与基督教教义是一致的;而其反对者龙华民等人严厉指责利马窦等人竟然把儒学中实际是指自然的“天”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并一再论证孔子哲学是无神论。罗马教会则干脆把中国的儒学宣布为“异端邪说”。当时正是这种“异端”的儒学受到了欧洲进步人士,如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等人的热烈欢迎,并且成为他们反对神学、攻击教会的精神武器。

在中国的《孟子》中有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这与基督教声称人是生来就带有原罪的,只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得以解救的教义大相径庭。人性本善说传到欧洲后,很受启蒙思想家的青睐,因为只有人性本善,世界才能和谐,才能追求美好的理想社会。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42年一篇题为“中国文明”的演讲中曾说:“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教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吾人对于社会进步之理想,唯有依赖人性本善之学说,方有实现之望,而此种信心,吾人固曾自中国获得也。”

关于中国的宋明理学,在传教士罗明坚的《天主圣教实录》和利马窦的《天主实义》中都是作为唯物主义流毒加以批判的,在龙华民等人的著作中更是将其论证为无神论。罗马教会当然把宋明理学也视为“异端邪说”。于是,作为“异端”的朱子学说,也如孔子学说那样,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视和欢迎,同样成为宣扬无神论新潮的精神武器。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网络全书》中,亲自撰写了“中国哲学”条目,是一篇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末年的中国哲学简史的释文,其中就有对于宋明理学的介绍。

传教士们译介中国经典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可以想象,欧洲的读者们更是难以读懂这些译著,他们分不清楚孔子、孟子和朱子,就把这些学说都一股脑儿称为“孔子学说”或“中国哲学”。经传教士们的报道和宣染,在欧洲人眼里,孔孟之道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令人想往的“理想国度”,孔子更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思想领袖。在欧洲学者中掀起了“中国热”和“孔子热”,以谈论中国、谈论孔子为时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君为轻”等格言在欧洲广为流传。一位哲人波维尔在1769年写道:“只要中华帝国的法律成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提供一幅迷人的景象。到北京去!瞻仰世上最伟大的人,他是上天真正完美的形象。” 在法国的流行歌曲中有过这样的歌词:“中国是一块可爱的地方,它一定会使你喜欢。”

传教士们还把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欧洲,例如,在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国志》中,就专有一章非常详细和生动地叙述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使欧洲人耳目一新。在欧洲,政府官职一般是世袭的,而中国用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办法来遴选官员,而且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报考,这样的先进制度怎能不受到伏尔泰等人的绝口称赞呢!据说,后来在法国和英国曾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来挑选文职官员。

在德国的启蒙运动史中曾发生过著名的沃尔夫事件。沃尔夫原是数学家,非常崇敬莱布尼茨,后来研究哲学,也十分热衷于中国文化。沃尔夫作过两次关于中国的著名演讲,他对中国和孔子的大力赞扬收到了极为轰动的效果,吸引了成千名学生来听讲。然而他却遭到了一位神学教授的控告:因为北京政府是无神论者,沃尔夫夸赞北京的哲学,所以沃尔夫就是无神论者。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听说沃尔夫不信神,而且他所宣扬的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可能不容许政府处罚逃役者,于是在1723年公然宣布:沃尔夫反对圣经,不准在普鲁士继续教学;并且,必须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离开国境,否则处以死罪。沃尔夫受到如此严重之迫害,引起全欧洲学界的震惊,然而这使他获得了更多人的爱戴,声望日益提高,成为德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莱布尼茨作为一位科学家、“自然神论”者,在许多哲学家们看来,已经接近无神论了。因为“自然神论”虽然肯定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但上帝做了“第一推动”之后,世界万物就按其本身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不再受上帝的干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神论”是在当时条件下摆脱神学而宣扬唯物主义的一种方便途径,并可把它看作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虽然莱布尼茨竭力主张新教和旧教的联合,以实现宗教的大统一,但他平时并不重视宗教,从来不进教堂,以至获得了一个出名的绰号:Lövenix,即什么都不信的人。既然他什么都不信,当然也不信神,所以他就是一个不信神的人,而他又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赞扬中国,莱布尼茨因之列入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阵营。

根据传教士们关于儒教无神论和中国状况的一再宣传和报道,法国哲学家培尔(1647―1706)说:“不仅仅一个无神论的社会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经存在了。这个社会在哪里呢?当然是在中国,确实无误。” 传教士们发现了无神论的中国,同时又是一个美好的国度,意味着基督教并不重要。所以,中国的存在就是对传统的基督教义的一个致命打击!

以上这一段历史,诚如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所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方献反转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㈢ 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是欧洲开启了“热兵器时代”

都告诉你说中国最早发明了热兵器,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为什么内中国没有发展热兵容器。这就是目前网友的普遍水平。

热兵器真正成为步兵武器那都是17世纪的事儿了,在这之前热兵器唯一用途是攻城。1377年奥德雷克之围火炮首次应用于攻城。原本只是想用于威慑,结果几下就炸穿了奥德雷克的城墙。自此火炮成为西方军队主要进攻武器。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现火炮那么牛呢?原罪是朱元璋的高筑墙。根据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欧阳泰的理论,西方最高大的城墙是君士坦丁堡的外层2米 内层4米的城墙,法国城墙多为单层厚度不超过2米,英国城墙甚至不到1米。而此时在朱元璋的理念下,中国所有省会及重要城市均有城墙保护,城墙平均厚度在10到20米之间。能够炸开中国城墙的炮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被发明出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一度为北京城墙而发愁,然后城门就被反对清政府的人们打开了。

㈣ 解读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

引领欧洲时尚 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流行欧洲100年的“中国热”。

传教士描绘中国盛世美景,动荡欧洲出现“中国热”

很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纷纷前往中国,而他们带回的各种报告则直接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正是经过他的倡导和努力,来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中国器物引领欧洲时尚,中国宫殿风靡欧洲各国

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Chinoiserie)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17世纪以来,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女们常用它来治偏头痛。在1650年时,英国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为5英镑,而1磅(0.45千克)茶叶的价值就高达10英镑。中国瓷器一直受到欧洲众多王侯的珍爱,被视为“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

中国的上等丝绸也受到欧洲消费者的极大欢迎。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还比不上中国,所以他们往往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进行出售。此外,来自中国的漆器、墙纸、扇子乃至轿子等都一度进入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这种需求的日益剧增,使当时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们大发横财。到1692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赢利总额已超过1亿法镑。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这种时尚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式园林与建筑在欧洲的盛行。1670年,一向以奢华著称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为自己的一位宠妃建造了一座“中国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普鲁士“无忧宫”中的中国茶亭。

由于中国时尚的狂热流行,当时也出现了很多趣闻。1672年,当传教士闵明我神父从中国回到欧洲时,马上就成为了明星式的人物。1698年,巴黎曾出现了一位自称是中国公主的女人,受到上流社会高规格的接待。然而到后来,人们却发现她只是一位来自法国乡下的女骗子。

18世纪的法国油画《天文学家》,画中人物均穿着中国服装。

㈤ 欧洲历史上"孔子热"出现于何时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意大利利玛窦:穿儒服,戴儒冠,自称儒者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令人向往的东方窗户。

1582年,利玛窦来华。据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记载:玛窦初至广,下舶,首袒肩,人以为西僧,引至佛寺,摇首不肯拜,译言我儒也。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未一二年,四书五经皆通大义,乃入朝京师。

利玛窦还在中国儒生瞿太素的建议下,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自1594年起,他穿起儒服,戴起儒冠,并自称儒者,时人黄景说他“俨然大儒风格”。1594年,利玛窦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被译成西方文字。由于利玛窦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获得了不少雅号,诸如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博学西儒、西方汉学的先驱、欧洲汉学的开山鼻祖等,而最著名的一个雅号则是:基督教的孔夫子。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

网络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莱布尼茨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方学者。他研究过中国的《易经》,他发现:如果以阴爻代表0,以阳爻代表1,那么《易经》图像从0到64正好为二进制的连续数列,这与他自己1678年发明的二元算术完全一致。据此,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哲学具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所以他热烈地赞美儒学,甚至公然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

他斥责那些在中国传统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欧洲学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位名叫五来欣造的日本学者认为:“儒教不仅使莱布尼茨蒙受了影响,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响。”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庄士敦,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他认为:“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四书五经之于中国教育,犹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教育,所谓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须臾离者也。”

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他认为:“在历法领域中,数学在社会上属于正统的儒家知识的范畴。”他发现:“在历史上,不定分析被称为‘大衍术’,这是从《易经》中一个难解的陈述句‘大衍之数五十’得来的。”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李约瑟认为是由于“秦建立了郡县制,一直延续下来。这许多郡县的管理工作要求大大发展官僚政治,因而对行政官吏的需要便为儒家从此长期把持中国的社会创造了条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孔子才当上了全中国的‘无冕皇帝’”。
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㈥ 欧洲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94年 雅典时期
公元前73-27年 罗马时期(共和到帝国)
公元一世纪(元年) 基督教产生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300~450年 北欧,西欧蛮族灭亡西罗马,罗马分裂,黑暗时代开始
(中世纪开始)
507~850年,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等等,形成领主型小国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55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日耳曼民族)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william征服英国 ,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英王

近代
1300年左右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337年~1453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Hundred Years' War)
1453年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开始(中世纪结束)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
1487年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权利法案签定,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 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以上就是经常被提到的欧洲历史大致体系,
当然,从后来的德国扩张,还有1战,2战,以及后来欧洲复兴都没有写,因为近200年的事情,都可以了解的

希望这些对你有 用

㈦ 十八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当时的欧洲人有多爱中国

我们都知道在18世纪的欧洲是极为喜欢中国文化的,在当时的欧洲的大街小巷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而且在那个时候,但凡是一些富贵人家,家中就要放着一些中国运来的瓷器以及茶叶。而且欧洲人喜欢喝茶的习惯也是因为喜欢中国的茶叶而养成的。

但是可惜的是,中国当时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而不去学习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的技术,这就导致中国的国力开始下降,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热后来在欧洲渐渐的衰退了。

㈧ 欧洲掀起“中国热”在什么时期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要用理性的权威代替对上帝的崇拜,他们发扬反神学的精神,反对传统的旧宗教文化。正在这时,在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儒家学说介绍到了欧洲。利马窦等人本想依据儒学经典说明中国的孔子学说与基督教教义是一致的;而其反对者龙华民等人严厉指责利马窦等人竟然把儒学中实际是指自然的“天”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并一再论证孔子哲学是无神论。罗马教会则干脆把中国的儒学宣布为“异端邪说”。当时正是这种“异端”的儒学受到了欧洲进步人士,如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等人的热烈欢迎,并且成为他们反对神学、攻击教会的精神武器。

在中国的《孟子》中有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这与基督教声称人是生来就带有原罪的,只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得以解救的教义大相径庭。人性本善说传到欧洲后,很受启蒙思想家的青睐,因为只有人性本善,世界才能和谐,才能追求美好的理想社会。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42年一篇题为“中国文明”的演讲中曾说:“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教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吾人对于社会进步之理想,唯有依赖人性本善之学说,方有实现之望,而此种信心,吾人固曾自中国获得也。”

关于中国的宋明理学,在传教士罗明坚的《天主圣教实录》和利马窦的《天主实义》中都是作为唯物主义流毒加以批判的,在龙华民等人的著作中更是将其论证为无神论。罗马教会当然把宋明理学也视为“异端邪说”。于是,作为“异端”的朱子学说,也如孔子学说那样,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视和欢迎,同样成为宣扬无神论新潮的精神武器。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网络全书》中,亲自撰写了“中国哲学”条目,是一篇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末年的中国哲学简史的释文,其中就有对于宋明理学的介绍。

传教士们译介中国经典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可以想象,欧洲的读者们更是难以读懂这些译著,他们分不清楚孔子、孟子和朱子,就把这些学说都一股脑儿称为“孔子学说”或“中国哲学”。经传教士们的报道和宣染,在欧洲人眼里,孔孟之道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令人想往的“理想国度”,孔子更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思想领袖。在欧洲学者中掀起了“中国热”和“孔子热”,以谈论中国、谈论孔子为时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君为轻”等格言在欧洲广为流传。一位哲人波维尔在1769年写道:“只要中华帝国的法律成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提供一幅迷人的景象。到北京去!瞻仰世上最伟大的人,他是上天真正完美的形象。” 在法国的流行歌曲中有过这样的歌词:“中国是一块可爱的地方,它一定会使你喜欢。”

传教士们还把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欧洲,例如,在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国志》中,就专有一章非常详细和生动地叙述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使欧洲人耳目一新。在欧洲,政府官职一般是世袭的,而中国用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办法来遴选官员,而且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报考,这样的先进制度怎能不受到伏尔泰等人的绝口称赞呢!据说,后来在法国和英国曾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来挑选文职官员。

在德国的启蒙运动史中曾发生过著名的沃尔夫事件。沃尔夫原是数学家,非常崇敬莱布尼茨,后来研究哲学,也十分热衷于中国文化。沃尔夫作过两次关于中国的著名演讲,他对中国和孔子的大力赞扬收到了极为轰动的效果,吸引了成千名学生来听讲。然而他却遭到了一位神学教授的控告:因为北京政府是无神论者,沃尔夫夸赞北京的哲学,所以沃尔夫就是无神论者。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听说沃尔夫不信神,而且他所宣扬的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可能不容许政府处罚逃役者,于是在1723年公然宣布:沃尔夫反对圣经,不准在普鲁士继续教学;并且,必须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离开国境,否则处以死罪。沃尔夫受到如此严重之迫害,引起全欧洲学界的震惊,然而这使他获得了更多人的爱戴,声望日益提高,成为德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莱布尼茨作为一位科学家、“自然神论”者,在许多哲学家们看来,已经接近无神论了。因为“自然神论”虽然肯定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但上帝做了“第一推动”之后,世界万物就按其本身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不再受上帝的干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神论”是在当时条件下摆脱神学而宣扬唯物主义的一种方便途径,并可把它看作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虽然莱布尼茨竭力主张新教和旧教的联合,以实现宗教的大统一,但他平时并不重视宗教,从来不进教堂,以至获得了一个出名的绰号:Lövenix,即什么都不信的人。既然他什么都不信,当然也不信神,所以他就是一个不信神的人,而他又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赞扬中国,莱布尼茨因之列入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阵营。

根据传教士们关于儒教无神论和中国状况的一再宣传和报道,法国哲学家培尔(1647―1706)说:“不仅仅一个无神论的社会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经存在了。这个社会在哪里呢?当然是在中国,确实无误。” 传教士们发现了无神论的中国,同时又是一个美好的国度,意味着基督教并不重要。所以,中国的存在就是对传统的基督教义的一个致命打击!

以上这一段历史,诚如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所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方献反转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㈨ 为什么西方人喜欢写中国史

历史学者葛兆光在为《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做了总结:西方学者善于解释新史料,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叙述;它们不同于中国久已习惯的历史观念、叙述方式和评价立场,让那些看惯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感到了惊奇和兴味。

阅读全文

与欧洲历史上中国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