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军队
秦军、汉军、北府军、白袍军、唐军、岳家军、蒙古铁骑、明朝水师、戚家军、满州八旗。
1、秦军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统一后秦朝的军队。秦军是当时强大的铁军,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
秦始皇在十年内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一批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
秦帝国建立后,始皇选拔大批将领充任全国各级官吏,建立由边防军、京师军和地方军构成的军事体系。他希望依靠强大的武力威镇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恒传。
2、汉军
汉军是汉王朝的军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在沛县带领3000人起义,这是汉军的前身,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诸侯推翻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刘邦带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
汉军时间为汉朝时间:前202—8年(西汉),25年—220年(东汉)。
汉军初期由刘邦领导,作战方式主要以弓弩、车兵、步兵、骑兵混合兵团。到西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对匈奴作战需要,逐渐转变为大规模骑兵兵团作战。
汉军骑兵以重甲格斗骑兵、弓弩骑兵为主。以长途奔袭、远程闪击为主要作战方式。汉军的这次变革彻底终结了匈奴人在东亚大陆的霸权,将汉军战力推向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3、北府军
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
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入伍。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4、白袍军
白袍军,也称为陈庆之兵团,是以南朝陈庆之为将帅的军队,七千白袍军,多次以寡胜多,数次大破北魏军。
5、唐军
唐军是中国古代唐朝的军队,在唐朝皇权统治及国家军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唐前期,唐军主体是府兵,而后期是神策六军、藩镇兵。
唐前期军队由府兵、北衙禁 军、兵募、边防军和团结兵组成,唐后期的神策六军由太监把持,而藩镇兵由节度使控制。
6、岳家军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
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汉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
7、蒙古铁骑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13世纪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骑兵部队,蒙古骑兵没有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宏伟的帝国-蒙古帝国。
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
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8、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又称大明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 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
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
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从元末朱元璋渡江战役和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立国近三百年,明朝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可惜中国古代军事向来重陆战轻水战,因此明朝水师的光辉也就因此而淹没了。
事实上明朝水师确实是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人所共知如,大扬华夏国威。明朝中后期海防空虚,但经过戚继光整顿,明朝水师重新焕发了战力。
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东来,本想将澳门纳为殖民地,但明朝水师在珠江口海战中将其重创,使其打消念头转与中国通好。
16世纪末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明朝水师在露梁海战里大败日本舰队。即使到了腐败透顶的明朝末期,明朝水师依然在澎湖之战与料罗湾海战中将荷兰殖民者击败,17世纪中叶更是一举攻占荷兰控制下的台湾。
9、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10、满州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为八旗制度下的军队。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十大最强军队
2. 我国历朝历代中,军队最多的是哪个,军队有多少
因为之前的朝代由于生产的制约,军队都没超过这以后,当时的资料中的所谓百万大军:1是史料的虚假水分较多.2是许多并非正规军队,只是提供后勤和临时参加军队的民夫,所以都不值得深信!元朝,对于军队数量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这和蒙古人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以及种族分化制度有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军队数量又下降到50万左右, (当时元朝大家常常以为能打到欧洲,一定有许多军队,其实当时的蒙古进行了分封制度,许多的领土都赐给个王室,如东欧洲和伊朗这些地区后来都自成一国,在中国控制的蒙古代表--元朝,不代表当时整个蒙古控制的地区,所以军队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多)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军队数量增长的重要时期,明朝除了庞大的正规军之外甚至还最早的发明了准军事组织以及情报特务部门,这样造成了明朝军队数量激增,以至与国家为了这只军队需要不停的加税,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个时期明朝的军队数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0万大关,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关宁铁骑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军队以及南京附近的8营(史可法当时就指挥一营兵丁)。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军队的数量大部分时期是在30到50万之间徘徊,当发生王朝更迭或者内乱的时候军队在短时间内数量会激增,可是不会超过200万,尤其是常备军的增长更是缓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经济不足以维持一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至于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军队数量和实际不符,这和古代统计不严,大量私人武装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关。不过到了16世纪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军队数量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加。当然最多还是现在的解放军,1951年10月,解放军总兵力增至611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目前中国现在军队有225万左右
3. 中国古代历史上使用兵力最多的战役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4. 中国历史上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是哪场战争
中国古代历史上参战人数最多,而且造成伤亡惨重的战争应该是当初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历经2年之久,最终赵军被坑杀40万军队,可以说是惨烈至极。
长平之战最终让秦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此后再无任何一国可以跟秦抗衡,而赵国在这次战争之后也一蹶不振,不久就被秦灭亡,这场战争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也是造成战国形势大转变的一场战争,在整个战国史上意义非凡。
5.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队人数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队人数世界之最200多万, 太平天国时期战争人数最大伤亡程度,世界第一,
6. 中国古代哪朝军队人数最多有多少
宋朝. 大宋皇佑元年(1049),总计军队数量达一百四十万人,为宋代的最高数字。宋朝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
7.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军队数量最多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军队,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 我们就直接从下面元朝说起吧,因为之前的朝代由于生产的制约,军队都没超过这以后,当时的资料中的所谓百万大军:1是史料的虚假水分较多.2是许多并非正规军队,只是提供后勤和临时参加军队的民夫,所以都不值得深信!元朝,对于军队数量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这和蒙古人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以及种族分化制度有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军队数量又下降到50万左右, (当时元朝大家常常以为能打到欧洲,一定有许多军队,其实当时的蒙古进行了分封制度,许多的领土都赐给个王室,如东欧洲和伊朗这些地区后来都自成一国,在中国控制的蒙古代表--元朝,不代表当时整个蒙古控制的地区,所以军队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多)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军队数量增长的重要时期,明朝除了庞大的正规军之外甚至还最早的发明了准军事组织以及情报特务部门,这样造成了明朝军队数量激增,以至与国家为了这只军队需要不停的加税,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个时期明朝的军队数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0万大关,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关宁铁骑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军队以及南京附近的8营(史可法当时就指挥一营兵丁)。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军队的数量大部分时期是在30到50万之间徘徊,当发生王朝更迭或者内乱的时候军队在短时间内数量会激增,可是不会超过200万,尤其是常备军的增长更是缓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经济不足以维持一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至于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军队数量和实际不符,这和古代统计不严,大量私人武装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关。不过到了16世纪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军队数量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加。当然最多还是现在的解放军,1951年10月,解放军总兵力增至611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目前中国现在军队有225万左右.欧洲:之前的罗马,马其顿,甚至像阿拉伯等这些历史上的控制过欧洲的国家现在都没有或已不是大国,加上当时的生产水平不可能超过中世纪以后,所以就不能算了. 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发展,欧洲经济走上了繁荣。到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建立的时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随之而来的应该是兵力的增加,但由于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征兵制,扩充军队的代价很大,各国兵员虽有增加,但涨幅不甚大。即便如此,欧洲国家的军队规模还是进入了中等水平,如作为欧洲头号军事强国的法国,总兵力也已达到了40万。大革命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维护革命果实稳定国内局势,废除了征兵制实行义务兵役制。到拿破轮时期法国控制区域算是当之无愧的兵力最多的国家.但不能忽略的是当时的也是德国的前身 普鲁士 当时就体现了军国主义的色彩,国家人口没多少,但陆军却是欧洲第2.到2战开始时期法国仍然号称拥有300万法军的“欧洲第一陆军大国”,所以仍然是最多的.但二战初期就投降德国,后来德国纳粹横行欧洲,加上控制地区的军队,成为了欧洲第一.可就在这之前诞生的新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迅速,军力急速上升,当二战火焰烧到苏联时,苏联的兵力已经十分庞大了,2战前期苏联损失十分惨重,但却能迅速从组庞大的军队,总兵力超过了300多万,可见军力的强大,到了2战后期,苏联的兵力已经当之无愧是欧洲最多的兵力了,甚至与世界大国美国不相上下.到现在欧洲也仍然是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兵力最多,为150万人!所以从上面的资料充分说明了生产力决定兵力!
8. 中国历史上几支最精锐的军队是什么(数量不限)
秦军
汉军骑兵
北府兵
玄甲军
岳家军
蒙古骑兵
戚家军
9. 中国历史上军人人数最多的是什麽时代。
中国历史上军队最多的时候就是1946年-1950年的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如果把民兵和准军事力量加起来可能超过5000万人。
如果单纯从史料上记载来看中国在西周时期军队数量应该不会超过20万,因为当时的军事体制和统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军队数量的统计,再以前的夏朝和商朝军队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难以统计实际的数量,但是有一个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在战争时期将囚徒和罪犯以及奴隶武装成为军队在这个时期有了记载,主要的例子就是周商的牧野之战,不过当时双方参加的军队数量到底有多少至今还是历史工作者讨论的问题,但是基本上已经可以否定了当时商朝军队70万的这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商朝的人口和经济根本不足以保持如此强大的常备军。
中国历史上西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所以其的军队数量一直保持在中国历代大王朝中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当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中国的军队数量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当时中国的总人口至多不会超过2000万,可是在战国末期军队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万,不过这个数量应该有极大的水分。因为中国历史上职业军人并不多,主要是以战争期间征兆的民夫以及特权阶级的个人武装为主,当时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40万,国力大衰就可以看出当时军队基本上是国家所有的轻壮年劳动力组成的,所以实际上各个国家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基本上常备军的数量并不会太多,战国七雄除了秦是实行的全民武装能够在战争时期出动百万军队之外,其他国家基本上能够保持10万左右常备军就算是很强的了,这还不包括七雄中相对弱小的燕国和韩国,这从战国初期齐国与魏国的战争就能够看出来,因为当时七雄之中齐国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而且齐国也是最早推行常备军的国家(这点历史上有记载),所以齐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齐国和魏国战争时期短时间内能够出动的常备军数量也就在10万人左右。这个时期中国总体上应该能够保持常备军数量在50万到80万左右。远远没有达到史书上记载的500万人的记录,大家可以想想,以春秋战国中国的农业和经济怎么可能养活的起这么庞大的常备军。
至于秦国的军队数量前期相对稳定,大概在30万到50万左右。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农民起义时期,秦国的军队数量就出现了非常大的波动,比如章邯一夜之间就武装了20万修建秦朝宫室的囚徒以及奴隶,所以这个时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军队数量恶性膨胀的时期。各地方的军阀大量扩军导致了经济以及农业陷入了一篇混乱,这就是为什么刘邦能够最终击败项羽的原因,因为刘邦的拥有着当时最好的农业基地以及最好的经济基础。汉朝初年汉于匈奴的战争中虽然史书记载刘邦出动了70万军队,可是如果我们除掉为汉军提供后勤和临时参加军队的民夫的话汉军实际应该只有50万左右(具体数量实在难以估计,希望能找到准确资料的朋友补上)。其后由于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军队数量只可能比这个少,不可能比这个多。再加上汉朝小王国的存在,所以汉朝前期军队数量应该在30万左右。但是当汉朝进入中期,尤其是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增加,这是因为汉朝对匈奴和西域用兵的结果,可是这种时期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因为农耕时代的常备军实际上是国家最大的经济包袱,所以之后汉朝军队数量出现的下降的趋势。之后虽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内乱时期,军队数量出现了小幅增加可是纵观整个汉朝(西**东汉),中国常备军数量基本上保持在30万左右,仍然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一个混乱时期,三国。这个时期历史的记载往往存在非常的大的偏差,比如曹操和孙刘联盟的战争双方参加士兵数量从将近200万(曹150,孙刘20)到40万(曹30万左右,孙刘10万左右)的记载都有,由此可见。不过我们可以从记载比较详细的官渡之战了解到当时拥有中国三分之一人口和领土的袁绍在损失了10万军队之后就一蹶不振可以看出,当时军队的数量应该不会超过100万。这个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动辄百万的差距是多么的明显,不过作为文学作品为了文学而虚构是能够理解的。
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统一的时期,不过随后却发生了历史上五胡乱中华的事情,这个时期中国的常备军数量更加难以统计,当时动辄50万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又发生过几次,更何况是在经济及不发达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中国常备军队数量至多不会超过100万。当然可能全国军队数量会超过以前50万的记录。
其后的隋唐时期,由于中央大王朝在相当时期内对与周边国家拥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军队的数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势头,这点从中唐爆发的安史之乱就能够看出来,当时安路山的军队也就10万左右,结果唐朝潼关损失了10万军队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绝境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隋唐时期中国军队数量应该没有超过以前的平均水平,也就是30到50万常备军。
五代十国,中国军队再次出现了恶性膨胀的势头,同时再加上中央面对的周边敌人势力增加,中国军队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最终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点接近100万(北宋不包括辽国30万军队以及西夏15万到20万军队,以及吐蕃,大理少量军队),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太长时间,伴随金国击败北宋,南宋偏安南方,中国军队又恢复到80万左右的局面(金国30万左右,南宋30万到40万,大理,吐蕃,西夏少量),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队数量出现大规模增加的第一个时期。
随后出现的元朝,对于军队数量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这和蒙古人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以及种族分化制度有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军队数量又下降到50万左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军队数量增长的重要时期,明朝除了庞大的正规军之外甚至还最早的发明了准军事组织以及情报特务部门,这样造成了明朝军队数量激增,以至与国家为了这只军队需要不停的加税,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个时期明朝的军队数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0万大关,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关宁铁骑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军队以及南京附近的8营(史可法当时就指挥一营兵丁)。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军队的数量大部分时期是在30到50万之间徘徊,当发生王朝更迭或者内乱的时候军队在短时间内数量会激增,可是不会超过200万,尤其是常备军的增长更是缓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经济不足以维持一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至于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军队数量和实际不符,这和古代统计不严,大量私人武装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关。不过到了16世纪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军队数量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加。
据说:中国历史上军队最多的时候就是1946年-1950年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仅投入战斗的军队就超过1300百万,被共产党消灭的就有800万,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这么多的军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厮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七个国家加起来也超不过400万人,即使是三国时期魏、蜀、吴加起来也没有超过400万人。中国军队数量实际上是受当时的人口的限制,满清时的军队是最多的曾经达到700多万,那时中国的人口达到近4亿。所以,中国历史上军队最多的时候就是1946年-1950年的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如果把民兵和准军事力量加起来可能超过5000万人。
10. 建国初解放军人数最多的一个军
历史上最多有70个军,分别是: 1军:原红军团(由红4、6军组成,红4军又改为红2军,),八路军358旅,晋绥军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1949.2.1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1952.6入朝,1958.10回国。 2军:原红6军团。1937.8红6军团与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359旅。1946.11与吕梁军区之一部、独立第4旅组成晋绥军区第二纵队。1949.2.1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1953.3,番号撤消。 3军:1945.8.11由晋绥军区4个旅组成晋绥野战军辖358旅、独立第1、2、3旅,1946.11.10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3、5旅组成晋绥军区军区第3纵队.1949.2.1编为第3军.1952.6撤消。 4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1952.9撤消。 5军:新疆民族军,11950.1于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1954.10撤消番号,现为伊犁军分区。 6军: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9.5.29与绥蒙军区合并这绥远军区。 9军:原国民党整编第42师,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0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冀南纵队。 11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太行纵队。10军。1952撤消。 12军:太行军区部队。1951.3入朝。1954.4回国。 13军:红四方面军31军。八路军129师386旅。1949.2与豫西军区三、六分区一部组成13军。调一部入朝,1954.5随第15军回国。 14军:太岳军区。部队与淮海战役黄维兵团中起义的廖运周110师合编组成第14军。 15军:太岳军区部队前方指挥所。1951.3入朝。1953.1于元山担任海岸防御任务。1954.5回国。 16军:中央红军红5团,红12团。-冀鲁豫军区。1949.2月,纵队与豫皖苏军区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1951调一部入朝。 17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编成。1949.2与冀鲁豫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7军。1952撤消。 18军: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中野1纵第20旅组建成第18军。1950入藏。 19军:陕南军区第12、第17师改编为第19军。1952改编为陕西军区。军、师、团番号撤消。 20军:新四军第一纵队。1951.11入朝。杨根思连在此。 21军:一部分是新四军第2、第4师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红28军。1952.3入朝。1958.8回国。 22军:纵队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铁道游击队编于此。 23军:闽浙红军一部。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华野4纵。PLA第23军。1952.9入朝。1958.3回国。 24军: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5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PLA24军。1952.9入朝1955.10回国。 25军:红军一部。原华野7纵。新四军第7师。山东野战军第7师。PLA第25军。1952撤消。 26军:原华野8纵。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年11月入朝,1952年6月回国。 27军:1937.12原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和天福山抗日武装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939年秋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纳编入。解放战争为华野许世友、聂凤智纵队,1949.2改为PLA第27军,1950.10入朝,1952.10回国。 28军:原华野10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 29军:原华野11纵,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2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11.18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 30军:原华野12纵。新四军苏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10.16军部调归海军。 31军:1947.8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及所属部队第5.6.7师改编为华野13纵(第5.6.7师依次改为第37.38.39师)。1949.2改为PLAT第31军。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32军:1949.2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及所属部队5、6师改编为PLA第32军。1950.11番号撤消。 33军:1949.2渤海纵队和起义的国民党第59合编而成PLA第33军。1950.11,第33军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98.99.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15.16.17师,军番号撤消。 34军:1949.2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第34、独立旅与淮海起义的国民党77军132师合编为PLA 第34军。1950.11军部与3野教导第6师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 35军:1949.2,鲁中南纵队与济南起义的国民党军第96军合编为PLA第35军。1950.1,35军番号撤消,军部及所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 36军:原绥远守军起义部队111军编成。1951.9入朝修建机场和警戒后方。12月回国。1952、2军部撤消。 37军:原绥远守军起义部队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编为PLA第37军。1951.9入朝修建机场和警戒后方。12月回国。1952、2军番号撤消。 38军:原红1军团第4师第10师和红15军团第75师223团、滨海军区独立第3团、东北挺进纵队等部。1948.11,东野1纵1.2.3师、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改编为PLA第38军。1950.10入朝,1953.7回国。 39军:红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48.1.1东野2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东北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改为152师。1950.10入朝。1952.12.18回国。 40军:原东野3纵,1950.10入朝,1953.7回国。 41军:1945.10山东解放军第6师、第5师一部分及部分独立团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3纵队,1946.2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948.1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属东北野战军领导。1948.11,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950.1,所属第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 42军:原东野5纵。辽东军区独立第1、2、3师。全军唯一在解放战争中称为第五纵队的部队。1950.10 入朝,1952.11回国。 43军:原叶挺独立团发展的部队与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948.11为PLA第43军。 44军:原东野7纵。1952.10军番号撤消,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 45军: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及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16.27旅。1952.10与44军合编为54军。 46军:冀东军区。东野9纵。1952.9入朝。1955.10回国。 47军:原红6军团17师(八路军359旅)。八路军359旅南下第2支队与长春公安总队及东满独立第1师合编东野10纵。1951.2入朝,罗盛教同志为该部队。1954.9.16回国。 48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2、3师,东野11纵,董存瑞同志于解放隆化战斗中牺牲。1952.3.15,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军番号撤消。 49军:N4A第2、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进入东北与当地抗日联军、县大队、保安队发展而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4、5师。东野12纵。1950.4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三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军部撤消(162师于1949.8调归湖南军区)。1951.7.15以第154师师直为基础又扩编为第49军军部,辖第145.146.147师。1952.8,第49军番号又撤消,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146师调归广西军区,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50军:原国民党军长春起义第60军及营口起义的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1950年2月全军达5.8万余人。5月又编入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将成都起义的国民党第20兵团三个军残部缩编为第167师。9月下旬开往东北待命,撤消第167师。1950.10.25入朝,1951.3.15回国整补,7月再次入朝,1955.4回国。 51军:原渡江战役时起义的国民党第19兵团编成,1950.9.24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 52军:原长沙起义部队一部,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一军。1949.11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1951.9.2军部撤消。 53军:原长沙起义部队一部,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三军。1949.11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1951.9军部撤消。 54军:1952.10,44军部队和45军合并而来。1953.1.21,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开始陆续入朝。1958.5-7,分批回国。 55军:48军、49军、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合并而来。 58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改编的桐柏军区集中所属三个旅组成。1949.3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消。5月,各师分别调归湖北军区、河南军区。1949.9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消。 60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1948.5改为华北军区第8纵队,第23旅为“光荣的临汾旅”;1949.2改你为PLA第60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编入181师。 61军:原华北军区第13纵队。1951.3,181师调归60军,该军番号撤消。 62军:原华北军区第15纵队。PLA第62军。1952.7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消。 63军:1945.9由冀中军区第7、8、9军分区各三个团,第6、10军分区各一个团组成冀中纵队。1946.3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1951.2.15,63军入朝。 64军:华北军区4纵。1951.2入朝,1953.8回国。 65军:华北军区8纵。1951.2.25入朝,193.10回国。 66军:华北军区1纵。1950.10入朝,1951.3.15回国。1952.6-11,所属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炮营相续入朝,1953.11回国。 67军:华北军区2纵。1951.6入朝。1954.9回国。 68军:华北军区6纵。1951.6入朝。1955.3回国。“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英雄杨育才。 69军:华北军区7纵。 70军:华北军区14纵。1949.11,第70军番号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