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星照耀中国》中一共记录了哪些历史事件
主要介绍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情。
可分为以下部分:
1、1928年的中国,数十万人因“共党”、“通共”的罪名被屠杀。美国青年埃德加.斯诺旅行来到中国。为了生活,斯诺当了一名记者,被授意为当权者撰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但斯诺不肯违背良知,他对中国现实的如实报道为他赢得了一些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友谊,也使他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并因此历尽磨难。
2、在和革命者的接触中,斯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终于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斯诺成为第一位到达苏区、采访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3、1941年,由于揭露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中的倒行逆施,斯诺被驱逐返回美国。60年代,斯诺因麦卡锡主义被迫移居瑞士。
4、1971年,斯诺作为中美两国之间的信使再次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美建交前夕,斯诺去世。
(1)红星照耀中国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扩展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由战友电视艺术中心、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广东新诺影业集团、宁波市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卡恩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浙江红珊瑚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中共河北省省委宣传部、北京艳阳高照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盛世燎原(北京)国际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出品。
由臧云飞、赵东阳执导,黄海冰、王伍福、侯祥玲特别出演,远明、刘涛、程皓枫、邓英、邱林、丁晓君领衔主演的红色革命剧。该剧根据埃德加·斯诺同名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改编 ,通过美国青年记者斯诺的经历,讲述1928年至1941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
B.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概括。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一篇概括: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C. 红星照耀中国中国民党对红色中国实施了哪些政策,从政治,军事,新闻等方面作答。
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
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D.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的简介200以上
斯诺同志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希望题主自己看看,自己概括,既能学历史,明得失,也能提高概括能力。你这样问大多数人也记不起来真的急的话可在网络上直接搜这本书。
E. 红星照耀中国 探寻红色中国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在世界各国,红色中国始终是一个谜。他们在中国腹地战斗,因消息封锁而不为人知;长期被围困,他们的地区难以进入。
自1921年来,还没有记者去过那里,写过详实的报道。有着多种传说,有的说他们不过是几千土匪罢了,有的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苏维埃,甚至连红军也不存在。而与此相反的看法,则把他们看作是中国唯一的救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F.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外界对红色中国有种种猜测与怀疑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呀,这种本质就不一样啊。
G. 有人说红星照耀中国包含了两个层面的真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
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版色中国”的过程;
二是权“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
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7)红星照耀中国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扩展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
(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H. 红星照耀中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第二部分:补充材料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清乡运动”, 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1)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开辟敌后战场。
(2)中共: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的投降
5、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做好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用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民国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迹。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成为时民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须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共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一、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二、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三、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迹: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间阶层的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后会引起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1、结果: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影响: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西安事变爆发看张学良的爱国举动:
只有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人,才可能视民族兴亡为己任。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置个人荣辱于不顾,秉持民族大义,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学良的爱国举动被人称为“千古英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遭遇:
西安事变后,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一到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并软禁了起来。张学良曾先后被囚禁于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后来,南京解放,国民党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移到台湾后继续软禁。直到1988年,他才获得个人自由。
而杨虎城则在西安事变解决后不久即被撤职。1937年6月被迫出国。11月回国后背蒋介石囚禁于南昌。杨虎城被关押了12年,换了几次地方。解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特务杀害, 他的夫人、儿子、女儿以及秘书一家同时被害。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第三部分:练习及答案
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C)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4、在井刚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答: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5、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
答:过程: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 张学良, 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动" 兵谏" ,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6、《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
答:(1) 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2)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 ,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 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7、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8、“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 (周恩来)
9、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的 (徐海东)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 ,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 (朱作其) ,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 (老李)
10、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答: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1、《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12、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答案要点: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 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 鬼没著称。
1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 赏的。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14、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5、斯诺出发去中国前做了什么预防准备工作?
答:当时在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在臂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16、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17、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答: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 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第二:《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用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能力;
第三:《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书中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不衰的另一因素;
第四:《西行漫记》所特有的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其畅销不衰。
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I. 在《红星照耀中国》里,作者斯诺对红色中国见解的转变过程是怎样的
1、心来中所接触到的关于中国的歪自曲描述。
2、怀着重重地疑问来到中国革命的根据地。
3、根据自己实地看到的景象纠正错误的观点。
4、与中央领导人的接触,了解中个革命的真相。
5、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进了自己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
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J. 《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的历史价值
这样一部描写红一方面军长征经历的原始记录,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在长征完成后不久亲笔写的,所以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红星照耀中国》发行后,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影响力几乎传遍全世界。“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八十多年前,斯诺深入陕北苏区,将自己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写进了这部不朽的经典。
今天,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本书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吸引着更多读者了解党的历史,把握当时的时代脉络和风云变幻。《红星照耀中国》成为红色经典的原因,就在这里。
(10)红星照耀中国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扩展阅读
今年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该年六月间,斯诺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回到西安,将他采访的这些记录整理成集,取名《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随即轰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