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1956-1976年重大历史事件
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1月回7日十月革命后,答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贰』 高考历史1956 中国发生的事情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内。
苏联的容赫鲁晓夫出台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大国沙文主义势力上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部分地区出现官僚主义严重,人民游行示威。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汽车出厂。民族汽车工业起步。
『叁』 从1840年到1956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划分的时间阶段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1898 维新变法版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权华
1911-1912 辛亥革命
1915 新文化运动
1919-1923 民国初期
1924-1927 国民革命时期
1927-1936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肆』 中国1949-1956年期间的事件(好坏全要)..谢谢!!
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系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可能性及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归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联系“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援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材料,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认识其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问题。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必修一P114)。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联系必修Ⅰ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史实,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如影相随的,是建立在具体的阶段性影响的基础上的,可以先做阶段性分析: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特定影响,再做出宏观的概括和整合。
2.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可以援引毛泽东著作(含诗歌)和党的会议决议等史料,参与学生的诵读感悟及理性提炼的学习过程,科学地多方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理性地并且充满感情地评述共产党人的业绩。
3.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品格,并且学会感恩。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联系专题二的古代科技,与新中国科技做一比较,既明确古今科技的若干差异,又增强民族自豪意识。 2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2003年10月,中国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一届政协)
成立过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3、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③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②目的。③法律保障。④五大自治区。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5、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
内容: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重大外交活动
1.1949年底,10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
3.1953年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6.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可能性及条件(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
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归纳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概述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
产生背景(联系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内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构建体系
新中国历史总体回顾
新中国60余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伍』 1957到1966年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陆』 从1840年到1956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怎么划分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回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1898 维新变法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答
1911-1912 辛亥革命
1915 新文化运动
1919-1923 民国初期
1924-1927 国民革命时期
1927-1936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柒』 1956年中国发生了啥事
1956年 1月24日 我国首次颁发科学奖金
1956年 2月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 2月14日 苏共二十大开幕,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1956年 3月20日 摩洛哥和突尼斯获独立
1956年 3月22日 马丁·路德·金因抵制黑白分离而被判有罪
1956年 4月10日 哥穆尔卡被波兰政府释放
1956年 4月19日 摩纳哥王子与女影星格雷斯·凯丽结婚
1956年 4月23日 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 4月25日 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讲话
1956年 4月28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年 5月13日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自杀
1956年 5月26日 北京·拉萨试航成功
1956年 6月1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1956年 6月7日 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
1956年 6月13日 英国从苏伊士运河撤走最后一批军队
1956年 6月19日 IBM创始人华特生病逝
1956年 6月21日 我国政府释放第一批日本战犯
1956年 6月22日 阿尔及尔卡斯巴教堂发生大爆炸
1956年 6月28日 波兰波兹南发生流血事件
1956年 7月9日 美国影星汤姆·汉克斯出生
1956年 7月13日 宝成铁路全线接轨
1956年 7月13日 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56年 7月17日 日本经济白皮书发表
1956年 7月18日 中国政府宽释第二批日本战犯
1956年 7月26日 埃及总统纳赛尔接管苏伊士运河
1956年 8月1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1956年 8月3日 电影《巴黎圣母院》公映
1956年 8月11日 杰克逊·波洛克逝世
1956年 8月14日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逝世
1956年 8月15日 台湾空军少校黄纲存驾机回大陆
1956年 9月7日 王蒙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1956年 9月8日 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
1956年 9月15日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1956年 9月19日 埃及收回对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6年 10月6日 萨宾宣布试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6年 10月8日 网球女皇纳芙拉蒂洛娃出生
1956年 10月9日 冷冻食品的发明者伯德赛逝世
1956年 10月19日 波兰政治家哥穆尔卡复出
1956年 10月23日 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
1956年 10月29日 苏伊士运河战争[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 11月4日 苏联镇压匈牙利
1956年 11月17日 邓小平说,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956年 11月22日 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开幕
1956年 12月24日 英法军队撤离苏伊士
『捌』 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件
1、1949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集团退居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书写崭新篇章。
2、1949和平解放西藏
3、1950-1951抗美援朝
4、1949-1952
土地改革胜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相当的提高。
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外贸等。
5、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先后正式开工。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建,大批量电子管生产工厂在北京正式投产,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建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面貌,有力地增强了国家基础工业的实力。
6、1953-1956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7、1953年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9、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亮相世界。
10、1955年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1、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