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海权历史

中国海权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4 00:17:57

㈠ 两千年来制海权是如何影响中国兴衰的

摘要: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对矛盾。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而资源的不断枯竭,国际社会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海洋,纷纷制定海洋战略,以图依托海洋来维持自己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海上冲突与摩擦接踵而来,冲突双发随时都会剑拔弩张。因为谁都知道,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全球的财富。在当今的时代没有海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海权问题 海权维护 中国兴衰 一.中国的海权问题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中国从陆权到海权的过渡是历史必然。因此,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建立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没有海权的中国将是没有未来的中国 (一)维护海权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包括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收复主权岛屿等内容。主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权利。而领土完整是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战略位置尤为重要。中国倘若失去对这些地区的海权,主权和领土完整便被破坏,中华民族也将蒙受耻辱,更加无颜面去给子孙一个交代。一旦无法握住海权,还会造成其他民族分裂势力的猖獗,使到国家主权进一步受到威胁。在陈水扁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他叫嚣着“一边一国”,引进美国一大批攻击性武器,导致台海局势骤然升温。而此时“藏独”,“疆独”也蠢蠢欲动,在境外遥相呼应,在境内策划了大

规模的暴力犯罪事件。而这些势力之所以肆无忌惮,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没有实现完全控制,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台独”势力上,进而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去实施其阴谋诡计。这也严重阻碍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让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将任重道远。可见中国是否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能否维护好自己的海权,成为海洋强国。 (二 )中国海权关系到中国诸多国家利益和安全
台湾坐落于西北太平洋,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为历史等诸多原因造成今日的局面,中国的国防安全为此而受到极大的威胁,国家利益也遭受损失。台军部署一大批导弹,瞄准祖国的主要战略区域,同时进口了大规模的武器装备,如F16,幻影-2000等极具攻击性武器,甚至拉拢境外势力,充当其棋子来收集解放军的军事情报,使到解放军举步维艰。而中国一旦实现和平统一大业,将台湾地区的海权紧紧握在手中,必将解决了这一心腹大患。因为台湾如同一艘固定超级航空母舰,能大大增强中国军队远洋作战能力,扩大防御范围,帮助解放军冲破第一岛链的封锁,将战场放在远洋区域,不再是诱敌深入,减少战争损失。而在东海岛屿的海权争端近日逐渐激化,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展开激烈的争夺。日本人为何要大费周折地想要窃取钓鱼岛?原因还是海权,日本一旦成功窃取了钓鱼岛的海权,附近的油气资源如春晓油气将尽归所有,而且附近的海域也将被其控制。而这些的后果又是中国政府所无法承受的。钓鱼岛虽小,可中国要是无法完全控制,必将缩小战略防御区间,遭受岛链的封锁,降低远洋作战能力。战事一爆发,战火会烧到中国大陆地区,损失会很惨重。而中国另一海权问题便是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而产生的。在上世纪的五六时代,南海诸国对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是没有争议的,可是世界海上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海上生命线,南海诸岛的战略位置便凸现出来,再加上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发现,让南海诸国心生贪念,纷纷抢占南海岛屿,疯狂开发资源,对中国的海权造成严重的破坏。尽管中国为此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通过两次海战教训了越南,可也收效甚微,反而越南更加疯狂地抢占岛屿,并修建了军事设施,非法扣掉中国渔民,甚至要拉拢昔日仇人美国来围堵中国。中国在南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如何建设海洋强国,由陆权国家成功转型为海权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海权问题。总之,握海权,中国兴,无海权,中国衰 三.如何掌握海权
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是紧紧握住海权的必要条件。纵观历史,抗战期间,中国沿海地区被日军所控制,中国的海军根本无法与日军所匹敌,海洋运输无从谈起,只能靠着滇缅公路来接受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而这使得抗战变得更为艰难。反观英国人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四处征战,攻占殖民地,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当然,中国发展海军,决不是要侵占他国,扩张领地。中国早已声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称霸。建设海军是为了适应国防要求,维护中国海权。然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仅凭海军还不足以完全应付一场局部战争。美国人提出了立体化战争体系,可见在未来战争中,海战的战场不可能局限于海上,它必然是水上,水下,空中,外太空,还有就是虚拟空间,即网络。中国近几年的海权意识逐渐觉醒,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如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服役,歼-15的成功着舰。可与美军等海洋强国还存在着二十几年的差距,未来中国的海军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海权冲突,主席在对军队的讲话
中提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可见加强军队忧患意识尤为重要。军队必须时时刻刻准备战争,因为战争不会提前告知我们。中国军队是和平之师,可决不是绵羊之师,面对他国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海权,必须随时准备突发状况。中国政府应该向世界声明,中国人民厌恶战争,但从未惧怕过战争。中国在历史中经历无数次战争,深深明白战争的可怕。更何况,战争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选择。毕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在解决海权冲突时有一上策即攻心,《孙子兵法》曾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实际中要想真正实践,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威慑,还必须采用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外交交涉等多元化手段相结合。总而言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中国必须要为维护海权做好一切必要准备。

㈡ 中国的海权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中国建立后,但我并不否认之前的政府实施过,但中国建立后真正意义上的宣告。1949年4月23建立海军,随着中国发展海军,中国也日异看重海军的关键,并且更加注重海军发展。自建立初,中国派军驻扎,大力发展海上设施。表示中国在领土上面决不退后。

㈢ 海权论的鼻祖是谁中国历史上错过了那些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

海权论鼻祖马汉。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于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授的家庭。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海权论”思想使他闻名于世。马汉“海权论”思想的要旨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海权论”思想对美国以及一些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略家,最后的结局却是抑郁而终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反映到海军的建设和使用问题上,即是海军建设缺乏连贯性,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海军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动;其次是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安于现状,不求海外拓展;最后,历史上长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国防建设上一直以塞防为重,兼顾海防。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海洋安全边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拓展,海上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海域划界、岛屿纠纷、资源开采、航行安全、海盗威胁、海上走私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海洋权利,提高海军应对、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因此,必须消化吸收传统的海权理论精华,结合新形势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创新我国海军战略理论,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㈣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注重海权

中华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发源黄河,繁盛于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而这正好处于中国大陆的中心区域,我们先人于是认为自己就处在世界的中心,也就有了后来的“中原”一说。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就是两河流域)、古印度和中国都是繁衍于河流区域。因此便不难看出古代的文明大国都是依赖于河流的哺育的。后来,其他文明古国渐渐没落了,却惟独中国一直延续至今且从不间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也难怪封建统治者们不引以为傲,但最终却让他们固步自封造成了近代的落后。
人类长期就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国自古也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所依靠的就是土地,土地肥沃广饶则物产就丰盛,物产丰盛则民富,民富则国强,中国便是拥有地大物博的优势所以自古都是泱泱强国。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人崇拜土地并把大地比作伟大的母亲的精神信仰了。
中国人有时懂得知恩图报的,土地哺育了我们,我们就要以崇敬的态度来回报“母亲”。正如许许多多的孝子一样反哺自己的生母。
所以,要说是中国人重情也好,或者说中国人外自尊大也罢,反正自古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靠着这一方沃土养活的。没有什么理由要他们去放弃背叛这位“母亲”的。
相反,那些近代崛起的海上强国,却都是些岛国和弹丸之国,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不同性格的名族。很明显这些国家不是放着大片土地不劳作而甘愿区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冒险的,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出于无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强这是一句放之四海皆同的道理。
所以,要说中国人为什么自古就不重视海权就要从多方面因素去分析,而不能因为现在中国人的海洋技术不如人家了才来质问为什么不重视海权。这跟你犯错了才责怪别人为什么不事先劝告你一样,其实犯错并不可怕,知道错误还不思悔改才最可怕;道理一样,中国现在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并吸取别人的优秀成果迎头赶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㈤ 海权论何时传入中国的

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专卓越的海洋历属史学家,一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海权论》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是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权论》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中国当前严峻的海权形势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精心再版的这本《海权论》,能够让每位读者认清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面临的重重压力。并指导中国走向破冰和辉煌,让你对中国的未来不再迷茫。

㈥ 中国近代海权是怎么从明朝开始一路衰落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你身边的人都在悄悄关注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我局的第260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朝贡贸易的故事

文字:陈坚| 制图:孙绿| 编辑:大绿

宣德八年(1433年)的冬天,对于明朝君臣来说,显得极为特殊。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格外兴奋,为了犒劳来自天方国的使臣,他决定用前所未有的大礼迎接他们。

朱瞻基同志萌心大悦

因为在这一年,天方国使者向大明进贡了麒麟。这是中国古书上最典型的祥瑞,是宣德朝太平盛世的写照。

不过,宣宗皇帝不知道,天方国所进贡的神兽如今的学名,叫“长颈鹿”。

明朝沈度作《瑞应麒麟图》

天方国随处可见的“神兽”,在大明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宝贝。宣宗皇帝用了无数财宝赏赐天方国。

这仅仅是明代“朝贡体系”的一个缩影。海外国家可以用一些普通的货物,通过“朝贡形式”来换回无数金银珠宝。

供应充足,款式多样

然而,明朝可不觉得自己亏。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更需要的是象征性的宗主权。

在宋元看来,南海代表着贸易和利益;在明朝看来,南海代表着礼仪和朝贡。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态度,最终导致了其海运和国运的不同发展。

朱棣同志心中的理想世界?

郑和船队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取得政权之后,一直试图营造一个理想的国家??一个可以自给自足、循环自生的太平盛世。因此,海洋在他的眼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出于对商人和国外势力的敏感,洪武皇帝在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后,颁布了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这道诏令,是对中国蓬勃发展的海商力量又一次重击(元末战争对海商发展也起到了毁灭性作用)

自此,漂浮在这个庞大国度东南一隅的海洋萌芽被摧毁,中国回到了大陆国家的老路上。

永乐元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随后“支动天下十三省的钱粮”,集福建、江浙等数百余的造船工匠前来造船。

国家支持下的航海事业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1405年,郑和率领着一支约二百五十f船,近三万余船员的庞大队伍,开启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行。

郑和同志上线

作为欧洲海洋文明的兴起标志之一,迪亚士领着几只帆船到达好望角的时间,要比郑和船队从南京到东非海岸的时间,整整晚了86年。

虽然中国人的行动更早

但欧洲人迈向了另一个大洋,中国人却没有

郑和船队的基本“套路”,是船队每到一国,便向当地国王宣读诏书、赏赐宝物。由于“赏赐厚谊”是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每一个受册封的国家,都能受到极为丰厚的奖励。由于赏赐物品往往是进贡物品的数十倍,一些小国便非常热衷于朝贡。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船队有一套相当精密、高效、成熟的管理体系。其主要把船队分为五部分: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

宝船相当于大型舰队中的旗舰,是郑和船队的主体部分,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船舶。

马船,是船队中的负责运输马匹及下南洋中所需或得到的大量货物的船舶。

郑和宝船(模型)

粮船,便是存储粮食的船舶。

坐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战舰。是郑和船队中诸位将领坐镇的船舶,也是诸位将领的居住之所。

战船,是郑和船队中最为“花哨”的船队,也是储备兵器的船舶。

郑和航海图

早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远航中,许多船员由于缺乏维生素C而死于坏血病,但在郑和船队中,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船队在运输的大量瓷器中栽种豆芽,用豆芽可以有效补充船员的维生素含量。

这种办法,不仅保护了瓷器的安全,也保护了船员的安全,堪称古人的创新智慧。

中国人以后一定会把这货种到火星上

不过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对声自船队开始建造时便持续不绝。一方面是因为远航劳民伤财,不符合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让一个太监代表国家形象,有失体统。

在激烈的反对声中,1433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病逝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随即被安葬于今印尼的三宝垄市。郑和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中国再未派出相当规模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经常被史学家认为是古代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与下西洋运动平行的,是官方严厉禁止民间下海。这就是明代航海最显著的特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庞大的郑和船队航行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时候,永乐帝仍然规定民间“片板不许下海”。1433年8月,在海商、水手、渔民犯禁下海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宣德帝敕令沿海官员“严通番之禁”,进一步强化了海禁政策。

只许国企下海,不许百姓下海的永乐帝

海禁政策至嘉靖帝,达到最为严厉的高度,最终导致了沿海倭乱等一系列反抗。

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下,由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唯一的海外贸易形式(除了贡使外,严禁外国人私自贸易)。随着郑和下西洋运动的结束,外国朝贡贸易逐步萧条,能保持一定的联系的,也仅是周边国家了。

萧条的市舶司

明代市舶司主要有三所:广州市舶司(原先为太仓附近,后因离京城过近,移至广州,主要为东南亚诸国所设)、福州市舶司(原为泉州市舶司,后为了压制泉州海商势力,移至福州,主要为琉球所设)、宁波市舶司(主要为日本所设)。三所市舶司都经历过设而废,废而复设的坎坷命运。

嘉靖元年(1522),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生活用品严重依赖于大明的输出,朝贡是当时获得中国商品的唯一合法途径。

有两家大名使团由于代表权问题发生冲突,最后爆发了“宁波争贡”事件。其中一使团袭击了当地的武器库,攻击了另一使团和宁波市区与市舶司。不少中国官民都在这场混战中丧生。

嘉靖二年(1523),一支来自弗朗机(葡萄牙)的舰队闯入广东江屯,要求广东官府与其进行和平贸易,并建立相关据点。明代官方断然拒绝,并命令备倭官对其进行驱逐,爆发了“西草湾之战”。这场战争最终以以弗朗机人全军覆没结束。

“宁波争贡”和“西草湾之战”共同给了明代朝贡贸易一记重拳。这两次纷争最终导致了三所市舶司的废黜。而由于日本使团的野蛮表现,中日贸易,除了此后嘉靖18年,嘉靖26年的两次进贡,便彻底中断。

尽管如此,日本和葡萄牙都未放弃与中国贸易的机会。葡萄牙在1557年,以“借地晒货物”为由非法占领了一个称之为“妈祖”的小城,即如今的澳门。

澳门“殖民地”一直保持到葡萄牙帝国的末日

在明后期,市舶司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在于三个原因:倭乱程度的减轻、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趋向稳定、大明财政短缺需要资金补助。

地方官员的利益当然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地方对于海洋贸易的需求使得中央不得不维持市舶司的存在。

废立市舶司,绝不仅仅是表面上是一道诏令那么简单的事。

恢复朝贡的同时还能限制民间海商,这主要依靠强大的海军实力,明军舰船甚至配备了“水雷”等武器。

“备倭都司府”“备倭官”皆是当时为了防海而设立的官员,他们不只担负抗击倭寇的责任,也有打压民间出海势力和保证沿海安定的职能。

这里有一个关于明朝海贼王的故事

点击下图即可打开

清代朝贡

清朝政府继承了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与市舶司制度。但是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统治者所面临的,已经不是明朝当初的境遇。

明朝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平静,外国扩张势力未敢觊觎,但清朝的国际环境却越来越险恶。原先对华朝贡的许多小国已经被外国所殖民。朝贡体系到了清代,已经彻底局限于周围国家了。

比如琉球,就被日本步步蚕食了

清朝曾经数次试图打破海禁,但最终都由于沿海不稳定而再次封锁。毕竟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顺畅运转,可控性一定是最重要的。在清朝皇帝们眼中,混乱的沿海政局和在明朝时一样令人讨厌。

无法控制的局势背后,恐怕是清代海军的孱弱。这主要受到以下三点因素所影响:

第一,清代海军的定位很低。

明代建国战争运用到了水军(例如至关重要的鄱阳湖水战等,虽然这是内河的),因此明代统治者会重视水军建设。而清代的建国战争主要依靠的是步骑兵。在制海权的重视程度上,清代肯定不如明代。

乾隆版轻骑

然而你见过乾隆版海军吗?

第二,海军在前期的作用不大。

明代倭乱严重,且日本正处于混乱的战国时期,沿海压力大。而清代的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台湾也已经收复。因此,沿海相对稳定,水军作用不大。

然而两百年后

日本再次发展为海洋强国并侵略大陆

是清朝统治者无法想象的

第三,熟悉海洋的东南汉人不受信任。

清代统治者对汉人始终不能完全信任,自然不会允许大量汉人出海。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看上去已经归顺大清的汉族良民会不会掌握海洋上的军权,而变成动荡的因素。与其为了蝇头小利去冒动乱的风险,还不如不发展水军。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清的海洋思想非常闭塞,一直到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达到家门口才长叹一声水师落后的悲哀。

从积极的意义看,一个运转良好的朝贡体系是鼎盛的中央王朝维持周边稳定的利器。

天朝上国就像一个家族的长者,接受周边小国的贡品和叩拜,并给回更多的礼品。表面上的吃亏实则换来了整个东亚乃至环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

但是从消极的意义看,缺乏竞争的海洋环境让中国统治者沉迷在河清海晏的虚假梦境里。

对外国压力的躲避式弹压,让中国彻底丧失了从大陆走向海洋的机会。

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本质上都是要为中国近代在海上吃的大亏负责的。这个责任的主要载体,便是朝贡体系。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国

省区:河南山西甘肃西藏东北

城市:南京徐州长春大连楼兰

㈦ 近代前期,中国海权开始沦丧的标志性事件!急!!!

第一个问题,海权开始丧失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鸦片战争期间,内中国水师不堪容一击,海岛甚至内陆城市都被攻陷。其实当一个国家的海军无法出洋,就说明海权开始丧失,这个情况在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之前。
第二个问题,日本首先通过1894-95年的甲午战争,击败清政府,歼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清政府北洋舰队,一跃成为强国;第二步,1904-05年,歼灭俄国远东舰队及黑海舰队,在东北击溃俄国陆军,从此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第三个问题,最开始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水师不堪一击,当时的人比如林则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仿造过一些大炮和改装小型舰艇;随后是洋务运动一直到90年代,洋务派官僚从70年代开始建设近代海军,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建立海军学校,派遣海军留学生;修建沿海炮台设施及建立军港等。可惜,中法战争福建水师覆灭,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覆灭。失败啦。。。

㈧ 明清时代的中国有海权可言吗

明朝时期,成祖朱棣已经注意到了海权对于王朝的重要性,下西洋的起点是苏门答腊,婆罗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也就是说当时认为控制了这个点就可以以此为据点进取西洋,这也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航海远征军,开辟中国历史上的海权时代。但是很可惜的是,朱棣、郑和以后,皇家海权梦逐渐失落,反倒是民间海权梦方兴。

为什么说海权重要呢?用明清时期的倭患问题来解释一下就很清楚了。明代军事家郑若论海防之策有二,一曰“御海洋”,一曰“固海岸”。单论抗倭一事,如果当时明朝以以广船、福船巡海,就能“御海洋”和“固海岸”,何以非要引倭上岸去集体剿灭。万历年间,明海军与倭国在朝鲜决战,就是一场典型的“御海洋”之战,明海军大获全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㈨ 近代史上,中国海权是怎么从明朝开始一路衰落的

与下西洋运动平行的,是官方严厉禁止民间下海。这就是明代航海最显著的特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庞大的郑和船队航行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时候,永乐帝仍然规定民间“片板不许下海”。1433年8月,在海商、水手、渔民犯禁下海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宣德帝敕令沿海官员“严通番之禁”,进一步强化了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至嘉靖帝,达到最为严厉的高度,最终导致了沿海倭乱等一系列反抗。
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下,由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唯一的海外贸易形式(除了贡使外,严禁外国人私自贸易)。随着郑和下西洋运动的结束,外国朝贡贸易逐步萧条,能保持一定的联系的,也仅是周边国家了。

明代市舶司主要有三所:广州市舶司(原先为太仓附近,后因离京城过近,移至广州,主要为东南亚诸国所设)、福州市舶司(原为泉州市舶司,后为了压制泉州海商势力,移至福州,主要为琉球所设)、宁波市舶司(主要为日本所设)。三所市舶司都经历过设而废,废而复设的坎坷命运。

嘉靖元年(1522),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生活用品严重依赖于大明的输出,朝贡是当时获得中国商品的唯一合法途径。

有两家大名使团由于代表权问题发生冲突,最后爆发了“宁波争贡”事件。其中一使团袭击了当地的武器库,攻击了另一使团和宁波市区与市舶司。不少中国官民都在这场混战中丧生。
嘉靖二年(1523),一支来自弗朗机(葡萄牙)的舰队闯入广东江屯,要求广东官府与其进行和平贸易,并建立相关据点。明代官方断然拒绝,并命令备倭官对其进行驱逐,爆发了“西草湾之战”。这场战争最终以以弗朗机人全军覆没结束。

“宁波争贡”和“西草湾之战”共同给了明代朝贡贸易一记重拳。这两次纷争最终导致了三所市舶司的废黜。而由于日本使团的野蛮表现,中日贸易,除了此后嘉靖18年,嘉靖26年的两次进贡,便彻底中断。
尽管如此,日本和葡萄牙都未放弃与中国贸易的机会。葡萄牙在1557年,以“借地晒货物”为由非法占领了一个称之为“妈祖”的小城,即如今的澳门。
在明后期,市舶司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在于三个原因:倭乱程度的减轻、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趋向稳定、大明财政短缺需要资金补助。
地方官员的利益当然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地方对于海洋贸易的需求使得中央不得不维持市舶司的存在。
废立市舶司,绝不仅仅是表面上是一道诏令那么简单的事。
恢复朝贡的同时还能限制民间海商,这主要依靠强大的海军实力,明军舰船甚至配备了“水雷”等武器。
“备倭都司府”“备倭官”皆是当时为了防海而设立的官员,他们不只担负抗击倭寇的责任,也有打压民间出海势力和保证沿海安定的职能。
清朝政继承了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与市舶司制度。但是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统治者所面临的,已经不是明朝当初的境遇。
明朝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平静,外国扩张势力未敢觊觎,但清朝的国际环境却越来越险恶。原先对华朝贡的许多小国已经被外国所殖民。朝贡体系到了清代,已经彻底局限于周围国家了。
清朝曾经数次试图打破海禁,但最终都由于沿海不稳定而再次封锁。毕竟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顺畅运转,可控性一定是最重要的。在清朝皇帝们眼中,混乱的沿海政局和在明朝时一样令人讨厌。
无法控制的局势背后,恐怕是清代海军的孱弱。这主要受到以下三点因素所影响:
第一,清代海军的定位很低。
明代建国战争运用到了水军(例如至关重要的鄱阳湖水战等,虽然这是内河的),因此明代统治者会重视水军建设。而清代的建国战争主要依靠的是步骑兵。在制海权的重视程度上,清代肯定不如明代。
然而你见过乾隆版海军吗?

第二,海军在前期的作用不大。
明代倭乱严重,且日本正处于混乱的战国时期,沿海压力大。而清代的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台湾也已经收复。因此,沿海相对稳定,水军作用不大。
然而两百年后,日本再次发展为海洋强国并侵略大陆,是清朝统治者无法想象的。

第三,熟悉海洋的东南汉人不受信任。
清代统治者对汉人始终不能完全信任,自然不会允许大量汉人出海。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看上去已经归顺大清的汉族良民会不会掌握海洋上的军权,而变成动荡的因素。与其为了蝇头小利去冒动乱的风险,还不如不发展水军。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清的海洋思想非常闭塞,一直到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达到家门口才长叹一声水师落后的悲哀。
从积极的意义看,一个运转良好的朝贡体系是鼎盛的中央王朝维持周边稳定的利器。
天朝上国就像一个家族的长者,接受周边小国的贡品和叩拜,并给回更多的礼品。表面上的吃亏实则换来了整个东亚乃至环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
但是从消极的意义看,缺乏竞争的海洋环境让中国统治者沉迷在河清海晏的虚假梦境里。
对外国压力的躲避式弹压,让中国彻底丧失了从大陆走向海洋的机会。

㈩ 帮我找下历史问题,分析仅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谢谢,我急用

原因 政治 1清政府腐朽愚昧 闭关锁国 2注重边防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缺乏先进的意识 文化 文字狱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

阅读全文

与中国海权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