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汉中后期,为何会出现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
东汉前三个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这三个皇帝都有能力维系皇权,而刘秀活了62岁,刘庄活了48岁,刘炟活了31岁,皇帝的寿命越来越短。
汉和帝时,东汉王朝由稳转乱,朝政日衰。从这时期,王朝内部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掌权的局面,造成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汉和帝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还不满周岁。
两大势力集团第一次较量是和帝时,宦官和外戚窦宪的竞争,结果皇帝获得权力,宦官集团胜,窦宪被处死,外戚失败。第二次是安帝时,宦官同外戚邓氏竞争,这次又是外戚失败。第三次是顺帝时,宦官孙程等同外戚阎显竞争,结果阎显等皆下狱被杀,宦官大胜。
第四次是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外戚梁冀斗争。梁冀这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靠着外戚身份一跃掌握实权,此人素来残暴不仁、肆意妄为,连皇帝都说他是专横跋扈的将军,可怜小质帝因此被梁冀派人毒死了。这实在太恐怖,继位的汉桓帝怎能不提心吊胆?于是依靠宦官单超等人干掉这个跋扈将军,梁冀被诛,满门抄斩。 当外戚被消灭时,皇帝盼来的并非大权在握,而是宦官弄权。
年轻的皇帝虽然依靠宦官进行权力再平衡,不过权力到来时,掌握权力的并不是皇帝自己,而是宦官。比如灵帝时,以张让、赵忠等人为首的“十常侍”。他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祸害百姓,无法无天,却无人敢管,甚至灵帝本人都说:“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 巧合的是东汉皇帝都是短命鬼,所以,当皇帝逝世后,换了个名字的外戚们又卷土重来,于是东汉政治就陷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王朝被外戚和宦官们搞得是乱七八糟,派系斗争的结果是没人顾老百姓的死活,民众水深火热。
而当外戚和宦官斗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王朝的文官集团们又干嘛去了? 可惜,两汉并没有隋唐以后可以远远不断地,并且原则上可以不论出身的为帝国输送人才的科举制。两汉的察举制和荐举制换来的虽然是一批读书人,但事实上是一批带着严重派系色彩的利益集团。东汉时,士人通过察举而当官,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者的门生故吏,他们为了利益,不惜攀附和贿赂,从而形成小圈子、关系网,结成利益集团。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不仅世居高位,而且垄断仕途,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形成士族地主利益集团。 虽然士人集团是一群趋炎附势的人,但毕竟也是读书人,气节还是有的,所以,他们实在看不下去,可惜,结果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当国家的知识精英们遭受大面积的打压后,结果必然是小人们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苦难不堪的老百姓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有了“苍天已死,岁在甲子”的黄巾起义。黄巾军推了这个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一把,东汉也就走向了灭亡。
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于宦官相争发生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于宦官相争发生在 东汉时期
③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
1.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陈胜吴广。
2.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内,秦末容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
3.陈胜,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④ 中国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第一种可称作“制度崩溃”,就是体制内的人叛乱或者相互冲突导致国家灭亡。比如西汉的汉元帝声色犬马,整个统治系统失能,最后被王家篡权。分到这个类别的有,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
第二种可称作“寿终正寝”,王朝延续到一定时期,民乱四起,军队四处奔袭。虽然国家制度本身没有致命缺陷,最后却因为长期镇压而耗尽军力,国家覆亡。与制度崩溃相比,寿终正寝模式的主要作乱者是体制外的人员。明朝基本就是这种模式(如果不是民乱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和军队,满清也没什么希望)。
第三种可称作“外敌入侵”,时运不济,被人灭掉了。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
元朝有点第一种和第二种综合的意味,但我觉得基本可以归咎于其制度实在太差。清朝灭亡的原因太特殊,不在此处讲解。
所以,其实可以看出来,中国主要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压倒性多数的,是制度本身的崩溃。体制内人员站出来谋权篡位,或者由于体制人员的武力冲突而导致国力衰微,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