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

发布时间:2021-02-03 17:47:13

⑴ 帮写一篇关于中国周边环境,地缘政治的小短文,军事方面的…四、五百字即可,

我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双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当前的国家安全是综合的安全观,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及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安全。 一、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综合影响 在世界军事强国中,美国对我国的安全环境影响最大。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他目前所处的“一超”地位,使它和我国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在诸多国家关系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从主流看,美中建交后的关系是向前发展的,中美关系是发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及战略利益的原因,美国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应该是综合的,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军事上加强对我国遏制和防范;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战略牵制。另外,日本对我国安全的现实潜在的威胁也不容忽视。中日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中日关系友好对大家都有好处,两国关系的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对我国的安全存在着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1、日本与我国战略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将我国列为潜在对手;2、日本的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3、日本右翼倾向严重,军国主义根基雄厚;4、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目前,中日关系确保友好大局,日本军力规模有限,因此在短时期内日本对我国不构成现实威胁。 二、周边热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周边热点之一的朝鲜半岛,由于南北双方的立场相差甚远,南北谈判举步维艰,是我国各周边地区军事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南北军事部署近在咫尺,军事对峙的僵局很难打破。近年来,“朝核”问题突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给我国造成很大压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对立一天不解决,我国这一边界地区的安全隐患就无法排除。由于历史原因,印巴两国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宗教纠纷,还存在着领土争端,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多年来,印巴军事摩擦时有发生。印度不甘心只作南亚地区大国,1996年拒绝在《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上签字,并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大力发展核武器,积极谋求世界核大国地位。印巴核军备竞赛的升级和对立加剧,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印巴双方仍阵兵于边境,相互对峙。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争夺的焦点,如果爆发战争,必然会对我国边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三、边界和海洋权益的领土争端尚存 领土领海争端问题直接关系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也危及国家和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与邻国的边境争议及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情况也非常复杂,这些争议有可能始终是影响我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这主要包括: 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领土争端。这些争端是沙皇俄国对我国的领土扩张造成的。1858年至1912年,沙俄强迫我国政府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15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此外,沙俄还侵占了一些条约规定属于我国的地区,违约建立了“实际守卫线”。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从1964年举行边界会谈,我国政府要求确认中俄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但也充分考虑到两国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的交往,同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解决边界问题。前苏联政府拒不承认中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主张以“实际守卫线”为基础解决边界问题,违反条约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986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在中苏边界问题上接受我方的主张,从而打破了僵局。1991年两国签署了中苏东段边界协议和中苏西段边界协议,划定了7300千米共同边界大部分的走向,前苏联放弃对两江部分岛屿的主权要求。但大部分领土争议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中苏边界问题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个独联体国家的问题。四国继承了前苏联的有关政策,承认中苏边界协定。1996年,我国与上述四国签署了边界军事相互信任协定,为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解决争端的前景尚不明朗。 我国与印度的边界领土争端。中印边界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是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分为中东西三段,全长约1700公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统治印度的英国当局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开始单方面划定“中印边界”,形成了12.5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1947年印度独立后,全部继承了英国的边界政策。对此问题,我国政府主张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考虑现实,应该采取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合理的加以解决。 除此以外还有中日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争端、钓鱼岛争端,我国与越南关于西沙群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我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南海海域划分的争端。这些争端目前都尚未解决。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安全因素进一步增长,总体趋向走向缓和。在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环境中,我国安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机遇,争取和利用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⑵ 推荐历史书籍(要求是描写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即中外关系)

老美已故总统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西德总理施密特——伟人与大国。这两本我多年前都买来看过。涉及不少中外关系。

⑶ 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3)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扩展阅读

怎样拓展周边战略平台

一、上下结合,鼓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焕发

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东亚的中心,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次区域都有着直接的地缘联系。这种地缘核心地位为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中国与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的双边行动都可能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在周边外交必须确立多边主义精神。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除了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参与态度越来越积极,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参与周边外交的积极性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比如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广西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合作纽带角色。

二、官民并举,构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重视政党、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为推动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其中多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党外交日益丰富。

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民间外交在周边地区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对外友协与周边十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双边友好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

三、立体操作,打造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外交共同体

适应对外开放和区域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习惯,努力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外交,特别是大力拓展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外交,构建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周边外交共同体。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大力开展反恐、维和、打击海盗、岛屿安全、海上磋商、联合搜救、增信释疑及信任创造等内容的军事外交。中国在开展周边外交时,要高度重视并准确评估军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誉,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磋商,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优化经济环境,为贸易、投资、金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

四、内外联动,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有序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区域化的深入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诸如自贸区、货币互换、境外结算、区域合作协议等众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国与周边地区日益趋向唇齿相依,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向政策、执行、监管等深层领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与信誉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国作为一个令周边地区信任和依赖的负责任大国。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区域化不断深化的同时,一国政策对他国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随之上升,一旦一国发生风吹草动,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已经突破了外交部门的范围,其他政策部门也被卷入外交游戏圈中,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在具体政策上的沟通、磋商和对话,已经越来越成为周边外交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执法领域中的合作。推动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公安、民政、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安检、海关、出入境等部门之间执法网络,促进有关行业和领域对口部门的执法系统对接。要在既有的地区性组织、论坛和机制的基础上,创设新平台,拓展和深化执法合作领域。

五、统筹兼顾,打通国别和领域、双边与多边、国内与国外的外交协调机制

在2010年处理钓鱼岛问题、延坪岛炮击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动反应的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显得日益被动,关键在于中国外交目标设置能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没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国国家利益格局的战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规划目标,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机遇充实壮大自己,更好利用内部发展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议题领域外交。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外交倾向,明确主次配合机制,推进地区外交战略化、国别外交政治化、领域外交专门化,构建外交统一布局,部门梯次搭配,人员复合联动的网络外交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崛起与周边地缘战略依托

⑷ 地缘政治与国人特性

地缘因素其实并不是决对的, 他并不能保证国家的完全安全。还有就是国人不具攻击性的说法也不是完全科学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如汉时匈奴一次可出动的控弦之士达40万,这与中国古代时期任何一个朝代的正规军数量相比都不会少太多,这个数量的游牧民族足以摧毁任何一个西方古代政权(比如被西汉征伐的匈奴人远遁西方,后裔成为了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阿提拉,可是这个在欧洲掀起血雨腥风的草原霸主每次出动的部队不过数万。)
再比如说中国最强盛的唐朝,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一帆风顺。隋末不仅中原各个势力加入分鼎天下的角逐,周边民族也未落其后,突厥趁此在西北部建立起一个狭长而庞大的国度,导致隋亡的直接原因高句丽也趁势反攻,吐蕃即便其最强盛的贞观、开元年间也对唐作战保有较高胜率,东北方名将薛仁贵与百济连战连败,甚至连如今天一方军区的熊津都护府也被攻破,宣告对百济的霸权告破。西南方与吐蕃对决损失惨重,名将哥舒翰也遭到大败,王孝杰被俘,甚至后来被吐蕃攻入长安。内部回回暗潮汹涌,两次对洛阳烧杀抢掠,北边契丹也是大患,侵掠数州前面所说的名将王孝杰也战死。最后迫使唐朝不得不默许其已有土地而安抚求和。
人们常说宋朝积弱,实则不然。因为大部分人眼里看异族似乎总是化外,中国若强则异族小菜一碟,异族嚣张只能是中国太弱,可异族也是在发展的,到宋时装备了马镫的骑兵战术已经变得炉火纯青,在冷兵器时代拥有极大优势,而西夏部队便达60、70万,契丹更超这个数,与宋军八十万正规军相去无几,虽说宋朝还有地方军,可那些在只在宋亡保卫战中才起到作用。更不用提生存环境极恶劣的明朝以及五胡、十国时代的力量对比。
反观西方史,任何一支超过10万人的游牧民族野蛮人势力都可以在欧洲掀起血雨腥风,西方文明在野蛮人的入侵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掠夺屠杀(如蒙古人、维京人),甚至生生的扎下根来对其无可奈何。(如匈奴人,日耳曼人)。所以说国人长时间饱受异民族的侵扰而无力自我革命的论断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经历着比其更恶劣的条件。况且您也知道西方的罗马帝国乃至分裂后的东西罗马、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王朝、波旁王朝、迦太基王朝、奥斯曼帝国、米底帝国、亚述帝国、阿拉伯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都是版图庞大或历史悠久的中央王朝,更别说那日本延续了上千年的天皇皇朝了。他们在很多时期所面对的外敌力量远不如中国所对。
所以我认为世界通史与当今西式思潮占绝对优势而研究出来的中国史界的结论是错误的——地缘并非中国赖以生存的保障,反而是限制了中华文明扩张的条件。

⑸ 中国人必须要有侵略意识,古秦统一六国,现在世界都是亡政权,而不是亡国

俗话说就是尚武。
中国到了如今这种情况,关键是精神的丢失。在历史原因上回,可以说是后周柴荣答的突然死亡,使得中华大地没有再次被统一,然后出现了蒙古,否则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汉唐这种情况,即蒙古等族又被迫西迁,征服欧洲。
但事实是宋朝成立,并被蒙古灭国,最重要的是其屠杀中国精英,使得精神层面的历史有了一个很大,很严重的断缺。
如今东道主不是中国,中国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就客观来说,几乎没有什麽优势。
并且,世界若真是有一部分是阴谋论里所说,你想的征服世界就会很复杂很复杂。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那种有能力,并且自己心中所坚持的理论,思想过于疯狂的人,这种人被称为疯子,如希特勒。你想的征服世界,就要面对这种人,因为这种人的诞生,几乎都是因为战争。
至于核武器,这是很可怕的。但战争打起来后,一开始是几乎不可能使用的,就算第一次使用,人类也会自我节制的使用,这样也会加快人类对太阳系的扩张。
时间能改变一切,搞不好过几年就爆发世界大战,很多事是可以预料,但无法肯定。
你若真有心,好好学习,当上中国教育部部长,使用好的制度,自然能增强国力。

⑹ 中国地缘战略的内容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地缘战略的目标在于以和为贵,合作共赢,尊重各国国家主权,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处理地缘政治,避免产生战略误判。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6)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扩展阅读:


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


至于中印关系,虽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环伺,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⑺ 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地缘政治是什么意思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

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回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后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7)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扩展阅读: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这种发达的技术使得中央政府在竞争中保持主导的优势。

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答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

⑻ 从地缘政治看印度为什么不如中国

先普及一下个人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看法吧。
我觉得一定要先描述一下这个国家的基本状况,下面谈到一些具体的见闻时,大家才有体会。首先要说的,我不觉得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点不是在埋汰印度,而是和他当年独立统一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留下了不少隐患。你如果尝试把印度比做一个共和国,或者一个民主制国家,或者一个联邦制国家,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释和理解的地方。但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特别适合描述现在的印度。那就是先秦时期不错,就是东周列国时期!印度现在这国家的状态就差不多出于我们东周列国时期。第一条:尊王分封,春秋战国时期是这样的吧。中央是周朝,分封出去的各个王侯再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西周时,中央强大,诸侯国就尊王,而到了东周时,皇室衰微,大家就不鸟中央纷纷自立门户了印度今天的每一个邦,相当于咱们的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咱们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印度中央政府就相当于那时的周朝王室。每个邦,在立法和司法上有非常大的特权,特别是在税收上。从印度的一个邦,横跨到另一个邦去送货,那是要交税的!如果是从一个大的城市,比如孟买,到邻近的古吉拉特邦去运货,你不仅要交对方邦的税,还要给对方邦所经过的城市交税!基本和出国无异!在印度,交给中央的税,是叫DUTY,而tax则专门是指各个邦和城市的税收。各位想象一下,这相当于我从北京送货到上海,一路上要给河北,天津,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交税!这导致在印度做物流非常的困难,还没出货呢,沿路的各邦的特派员就来问你要税了。在印度,货运公司有很多不是指我们意义上拉货的公司,而是专门帮你去摆平沿途各邦的各种税收衙门,好让你清关过卡的时候快一点。这些公司很有责任感的呀,我看到一家这样的公司说:如果你运的是生蔬海鲜,因为交税时耽误了,可以在当地免费提供一晚的冷库,第二天保证帮你摆平!第二:书不同文,语不同音,度量不统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度语,但是全国有近一半的人不会说!因为印度有二十到三十个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语。这可不是我们粤语吴语那样的方言哦,而是彻底是从书写到文法上都不一样的语言!今天印度的钞票上,为了表示面额,就用二十三种主要语言一一印出。这还不算每个邦内部还有N种不同语言,如果一起加起来,全印度一共有300多种语言。语言不通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扰呢?首先就是消除文盲很苦难。你在你们邦终于会用自己邦的语言写字了,到了隔壁的邦还是睁眼瞎,文盲一个!这给印度人在自己国家里面迁徙造成了很多障碍。有些人甚至一辈子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因为他说的语言和周围地方的不一样!说道消除文盲,我要吐个槽。在印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基本的语句,就不算文盲!但有的人,学会写名字之后,因为一直没机会写字,过了几天他又忘记了,所以印度的消除文盲比率上还要算上一个退化率!这是说这个人又从非文盲变回成文盲了再有一个恶性的,就是文化垄断!大家可能会问,国家为什么不能推广印度语,就像我国普及普通话一样呢?不能,很多邦为了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就是不教印度语,别忘记了,每个邦在立法上的独立性哦。成奈和海德拉巴德就只用泰米尔语,不说印度语。这点很像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了保持自己法语的地位所以不教英语。我们碰到一个成奈出生的IT主管,在孟买上班,他就只能和同事说英语,因为他从小就没学过印度语。如此一来,能把所有印度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竟然是英语,而不是属于本民族的印度语,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印度当年从英国人独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注意,整个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英国人在的时候,灭了土著的王国,拉拢了地方的土司,硬是把几百个没啥联系的小国和土邦揉在了一起。英国人在的时候有实力把大家揉起来,但英国人走了,怎么办?于是以德里为中心的印度新政府就搞出了一个基本框架,附带很多协议,跑去和各个土司和王侯谈判,只要他们愿意签字加入印度这个大家庭,很多特权可以被认可保留。这类似我们搞的一国两制,印度搞的是一国多制,只要承认中央主权,你在自己的辖地上该怎么整就怎么整吧。于是大量的封建土司和宗族嫡系被保留了,直到今天还在印度的各地有巨大的影响力。有些土司当年是很识大局的,签就签了。有些,特别是国外背景强点的,就不签。于是德里就号召当地人,学习甘地前辈的非暴力不合作,集体大罢工,弄得土司们活不下去了必须要签。如果当地人很怕土司不罢工呢?德里就会从邻近的邦发动觉悟高的群众,搞大游行,一路向这个不签字的土司老家游行过去,类似当年墨索里尼进罗马。总之一句话,非暴力。印度人不喜欢上片刀这样抄家伙的,这和宗教文化有关系。这事情要分两面看,好的一面是在当年国家才建立的时候避免了流血,起到了迅速稳定的统一印度的目的坏的一面是历史残余太多,导致印度今天就是个东周列国之类的,各个邦之间互相不买账,德里就是个吵架的地方。这种不买账还发展成一种社会文化,扩展到印度的各个层面。一个公司里,各个部门互不买账。城市政府部门之间,互不买账;城市和城市之间,互不买账,而总体上城市和农村,也是互不买账。这又导致印度的发展很多时候沦为一个邦,一个城,一个企业,甚至几个个人的单打独斗。提议永远都是有的,但就是少有进展,因为大家都是互不买账的唯一能让大家买账的,就是宗教,还有种姓。前一个很光明,后一个则很苦涩。

⑼ 中国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转变发生在什么时期

由周朝向秦朝过渡时,郡县制代替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体从血缘封建关系向中央集权地缘关系的转变,或称为是中国历史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拓展资料: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在西周奴隶社会里,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则是礼制。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意志和感情服从于集体,其言行以自然形成的风俗、传统为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阅读全文

与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