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开端分别是什么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版级革命
世界现代史权的开端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中国的古代史的开端是三皇五帝的神话时期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 中国近代史开端
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一)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社会思潮
1、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2、经世派的群体与代表
战前-龚自珍;战间-林则徐;战后-魏源
3、经世致用社会思潮作用: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学义理-经学致用
传统知识结构-近代知识结构
传统思维模式-变易思维方式
C. 中国近代历史开端是什么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专本性变属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D.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从哪一年开始算起
随着改革开放,这个问题在史学界有极大的争论,一般来说近代史是从第一回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答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摘自毛选)。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现代史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还有的说有近代,现代和当代之说,有的把1840—1949说是近现代,把1949至今说是现当代
E.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
1、是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版落后于世界大潮。为权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F.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
中国现代史的开来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自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6)中国历史开端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是主力军之一。
3、五四爱国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做好了思想准备。
因此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G.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和结束时间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出现国家,中国进入文明时期,这是古代史的开端。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古代史的结束。
三代以前从夏朝开始,夏开启了家天下的新模式,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过四百多年的进程,商朝代替了夏,一样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机器更加完善,手工科技各方面更加成熟而已。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迹于西岐的周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周朝前后分西周和东周,历经700多年,天下进入一个新的纪元。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统一了中国,秦国祚极短十几年就灭亡了,取代的是汉朝。
汉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历经将近400年,中国又陷入混乱,将近200于年的乱世终结于隋朝,隋朝和秦朝一样,属于开创型王朝,很快接力棒就交给了唐。
在这里中国又迎来一次新的大发展,不到300年,历史走向偏差了,回归混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下来该宋王朝来收拾旧河山了,然而终其整个宋朝都无法恢复旧河山,一直苟延残喘。
到了元朝,中国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统一了,建立了版图最大的一个朝带,游牧民族骑马打仗很在行,要是统治整个国家还是不行,很快不到一百年就亡了。
元之后,明朝作为最后汉人统治的王朝登场了,还是逃不300年的命运!国祚296就灭亡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登场了。
清朝从后金正式改名到清,也存在了297年!于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至此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就结束了,其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7)中国历史开端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
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
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H. 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哪个朝代
中国历史研究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黄帝部落起源地
I. 中国历史开端详情
一、中国历史研究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部落起源地。
二、解读:
关于黄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绝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黄帝以姬水(位于陕西中部)成。 黄帝起源地——姬水(陕西中部)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也有个别观点主张“昆仑说”、“天水说”、“有熊说”和“寿丘说”。不过这几种观点,早已经被学术界一一驳倒。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山东曲阜人孔安国为了提高他家乡的知名度,谎称黄帝生于寿丘,受其误导,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附和了一下,当时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谧的错误。对于黄帝故里在新郑,历代文献记载并不多,新郑的古迹虽多,但所发现的“具茨山天书”和“具茨山岩画”等远古时期遗址,只能证明黄帝曾经在此居住过,并不能证明黄帝在此出生。学术界早已对此达成共识。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渭河流域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据郑玄注释,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据古史传说,黄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掌握了平原农业的许多特点,“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纪·黄帝》)。黄帝充分认识到,必须挖掘土地的潜力,广耕耘,勤播种,才能使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率领百姓“时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传说中黄帝的行为感动了上帝,出现了许多祥瑞之兆:“地献草木”,“九牧昌教”(《论语谶》)。
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使得中原平原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后来,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国平原农业的代表,被尊为后稷。他生当“陶唐虞夏之际”。《诗经·生民》说他种的大豆(菽)、谷子、麻、麦都特别好。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诗·周颂·思文》歌颂道:“思维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尔极。”
黄帝时代农业经济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证。依据现有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黄河中游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而来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有了突出的进步,石制生产工具磨制得更加精细,打制石器极为少见,已经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遗址还发现石钺和三角犁形器。这些改进了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开垦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农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收获量有所增加。当时人的衣着材料,也多由兽皮演进为植物纤维。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质料的礼器和乐器令人惊叹,甚至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有的刻画和书写符号大体可以确定为汉字的雏形。蓄养家畜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猪头随葬。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和墓葬中都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其中有一个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径约1米,内有粟粒朽灰堆积,显系一储存粟米的粮窖。粟还发现于墓葬当中,成为女孩的随葬品,可见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距今7000年左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的遗存。考古学家在它的第一期文化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稻壳、稻秆、稻叶等,其中也夹有少量炭化的稻谷,此外,还有木屑(片)等,相间组成多层次连续堆积,每层间距位2—10厘米不等,总厚度达100厘米以上,最厚处达1米以上,经过换算,稻谷总量达120吨以上。这个稻谷数量,有些学者对其计算方法表示怀疑,也有参加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学者提出了质疑。
我们认为,即使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计算有误,不会有那么多的数量,但通过其他因素分析,如河姆渡遗址有大量的用于农业生产的骨耜,说明了耜耕农业已经有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水平应是相当高的。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磁山遗址中,发掘大量灰坑、房址和一些壕沟,发现一批制作规整的农具和粮食作物。这些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华北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的农耕水平。在所发现的窖穴中,有粮食——粟遗存的有88个,在这88个窖穴中的384号窖穴堆积粟的厚度为2.9米,据计算,当时堆积粟的体积约有10 立方米,折合重量约为13.82万多市斤。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与实际存在的有误差,但储量以10万斤计,应该是可信的。在同一时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年代相近的粟遗存,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类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和石镰等,且制作更为精细工整。虽然20世纪70年代发掘裴李岗遗址时没有直接发现粮食遗存,但后来在发掘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新郑县沙窝李遗址以及再次发掘裴李岗遗址时,都发现了粟遗存,说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粟。沙窝李遗址在第二文化层距地表0.5米深处,发现一片比较密集的粟的炭化颗粒,面积约0.8—1.5平方米。
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如《世本》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释文引《周书》云:“黄帝穿井”,等等。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分布,每每呈现出沿小河而居的特点。它反映出早期农业在水的利用方面对于河流的依赖。中国的河流水系星罗棋布,大河的支流、小溪纵横交错,它为史前沿河而居的先民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然而沿河而居必然限制人们的活动空间,束缚农业生产的规模。井的发明改变了农业对于河流的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同时聚落的分布可以不受河流的限制而获得扩展。依据考古发现,水井最初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第1—2层相当于松泽文化下层的时期,其14C测定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水位较高的沼泽地带,无需深挖即容易见水,这里首先发明井不足为奇。而水位较低的黄河流域,开凿水井难度较大,而水井对于农业的意义远非长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拟。但大约到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黄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已发生了显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摆脱自然以及与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增强了部落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部落越来越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J. 中国近代史开端是什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一)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社会思潮
1、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2、经世派的群体与代表
战前-龚自珍;战间-林则徐;战后-魏源
3、经世致用社会思潮作用: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学义理-经学致用
传统知识结构-近代知识结构
传统思维模式-变易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