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论文

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3 01:54:49

⑴ 急求一篇1200字的历史论文

你看看吧!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接下来,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883年底,法军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军齐心杀敌,击溃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越军民抗法战争的辉煌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条约,同意在中越边界开辟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条件。从此,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人民觉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从幼时发蒙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广大农民为获得生存的空间,衣食的饱暖,揭橥天下第一家,共享太平的义旗,也是顺呼天而应呼人之事;而为了少数人的骄奢淫逸,把万千生灵残杀在血泊之中,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历史把无情的事实揭示给我们时,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们了解到在中英对持的剑拔之际,道光帝向大臣们提出的无知疑问;道光帝得知英国女王自择配偶,大笑夷蛮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讨英大军的主将向巫师讨教,用妇女便尿的马桶,破英军“妖术”(即新式枪炮),就会得到这样的启迪:命运操在愚昧腐朽统治者手中的民族,是连正义的战争也是打不嬴的。同样当我们看到约束士卒分男营、女营,不得过夫妻生活的洪秀全,自己却妃子萦绕;北伐失败,西征未达预期目的,而劝诫他人不能凌夺斗杀的“上帝家族”成员们,却已经为争万岁的名分刀枪相向;天国后期的大政,掌握在洪秀全两个贪鄙嫉贤的长兄和一个女官总管手中,就会认识这样一个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敌人,就别指望得到胜利之神的青睐,由农民领袖导航的战船,无法冲出封建的旋涡,到达解放的彼岸.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⑵ 半年后,同学们即将中学毕业,请你写一篇历史毕业小论文,结合世界历史上著名的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⑶ 关于世界历史的论文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划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逐层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分歧。

⑷ 学了世界历史,才是真学历史,学真历史的理解 老师要求写小论文啊 求赐教

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时,你们提出了一些让老师特别忧心的问题,如“我以前历史课没好好学,现在还来得及吗?”、“历史课中考都考什么内容?题型有哪些?”、“我们怎么背历史知识?”……同学们,历史就像一位睿智长者,他曾在回眸古埃及金字塔时喟叹,在点亮爱迪生电灯时感慨,在徜徉世界大战战场时沉思,在目睹克隆技术出现时畅想……而这些所有对历史的深切感悟和反思就是历史赐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强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品行修养。所以,对初三阶段世界历史的学习,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在博采、了解、欣赏、尊重、和感悟人类丰硕文明成就的同时,从中涉猎对我们未来及终生发展有价值的历史与文化精华为己所用,进而警策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才是我们学习它的真正目的。下面,我想针对同学们在学习世界历史中最关心和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大家谈一谈。一、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⑸ 关于世界近代史论文

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什么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呢?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不懂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历史的阶段性与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因此掌握这些阶段特征,对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特征,作一概括说明。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尚未形成定论。1995年新编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仍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1996年秋季启用的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则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讲起,将这段历史作为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折,作为世界近代史正式到来前的序幕。从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在经济和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者,开辟新航路,侵占掠夺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在阶级关系上,一方面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更加高涨,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16世纪后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独立后的荷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确立的时期。这一阶段,英国、法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国通过民族独立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这一阶段欧洲和亚非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如俄、普、奥等国的君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的反法同盟和拿破仑的战争即是突出事例。亚洲的封建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日趋腐朽没落,成为西方各国的侵略对象。在生产领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资本主义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没有明显分开,由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着工业生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各国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巨烈的变革时代,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国际关系方面,英、法、荷等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殖民扩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最后英国取得了霸权地位。英、法、美、拉丁美洲各国进行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未走向成熟,所以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金融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在美洲则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种植园奴隶主,或封建的大地产者。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反扑,各国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手段,革命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的过程,资产阶级充分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人民群众起了革命的主力军作用。这些就构成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9世纪早期至70年代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二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发生在这一阶段的1848年欧洲革命,冲垮了反动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俄国、日本通过改革,德国、意大利完成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消灭了黑人奴隶制;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轨道,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这些地区,引起这些国家政治、经济上的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德、俄、日、意等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工业革命使各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无产阶级政治上无权,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工人运动的特点表现为暴力斗争为辅,政治斗争为主,并加强了国际团结,由自发性斗争转变为有组织的斗争。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把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在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思潮,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发为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在国际关系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和侵略,使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亚洲出现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强大革命风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19世纪中期世界的三大进步潮流。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由资本主义推向了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也进入到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用于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生产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形式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成型的表现。总之,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后,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那种认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全面衰落的观点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也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现状。各国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如英国的自由主义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英美等国的两党政治,就连奉行专制制度的日、俄、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这些因素导致了工人运动自巴黎公社失败后具有新特点,即以有组织的合法斗争、议会斗争、经济斗争为主,以罢工为主要斗争形式,各国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这一时期各国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被列宁称为“它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由于一些国家的工人政党在合法的议会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导致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泛滥,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修正主义者展开斗争。这一阶段,亚洲各国除日本外,全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大陆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也受到英国、美国的经济侵略,实际上成为依附英美的半殖民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的加拿大早已成为英国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再次掀起了新高潮,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解放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进入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资本主义各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美德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各个大国之间矛盾激化,错综复杂,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最终爆发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大战中,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历史发展到新的时期,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和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⑹ 世界历史论文

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穆斯林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为有效地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心灵寄托,便以《古兰经》、“圣训”为思想准绳形成牢固的关于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从业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的规范性要求,总结出闪烁着伊斯兰思想光辉的道德风范和伦理准则。这一准则在日久年深的社会实践中日臻完善,自成体系,成为一代又一代穆斯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对提高穆斯林精神修养、道德素质,改善穆斯林地区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穆斯林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以积极的态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等,视为真主赋予人类社会的神圣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人必须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和信仰的诚意去身体力行加以实践,而这其中无一不蕴涵着伊斯兰纤而美好的道德伦理因素。不难想象,脱离这种道德约束的行为,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安宁,人际关系和谐和健康等带来极大的破坏,而且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相违背。

伊斯兰伦理道德观的确立,源于经训原则,并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阿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伊斯兰伦理道德的适应和影响范围,从伊斯兰世界向东方社会乃至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扩展和延伸,发展成为世界上大部分人们所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如在中国,伊斯兰教倡导的勤政廉洁、秉公办事、尊师重友、尊老爱幼、扶若济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道德行为,不光在穆斯林民族中得到推崇,同时,也是穆斯林民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和遵从的,成为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崇尚和洛守的美德就行,成为衡量一个优秀民族健康心理素质和美好精神情操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是伊斯兰教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是穆斯林优秀品质的精髓。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穆斯林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为国效命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这种壮举正是他们所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人生观的最好体现。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穆斯林伦理道德修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伊斯兰精神的显著特点旧对现实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认为营造今世是为了后世,这样这能够使穆斯林站在神圣信仰和遵从主命的高度去认识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类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一位宗教思想家曾写下这样的铭言:“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他要求人们的作为必须具有明显的,公众的社会目的及相应的效益,凡做事应名实相符,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和国家,在 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也要想到对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这一思想明显的反映了伊斯兰教的人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对于国家建设与富强,民族进步与振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国计民生与人民利益的大事,伊斯兰教总是从各方面动员和鼓励人们予以关注并热情的参与,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型,西部大开发等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国穆斯林是非常欢迎的,更何况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与穆斯林自身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参与了它,也就是办了有利于自己琢子孙后代的大事。

伊斯兰伦理道德体系,不是短期内的应景产物,也不是只在某些特殊地域适用的生活制度,而是一种世界性的行为规范准则,它经历了上千年的考验和人类实践的反复检验,长期不衰、历久而弥坚,在伊斯兰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影响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的作用。但是必须承认对于某一穆斯林群体或穆斯林个人而言,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伦理观念的增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从抓抓坠地到进人坟墓都需要不间断,不停息地去学习、去汲取伊斯兰思想文化的精华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跳上有伦理道德意义的人生道路,才会有提高精神修养水平的自觉行动。不论个人或民族,文化积淀愈深通能自觉的去下理性参悟功夫,也就愈会形成较高水准的道德品质。同一信仰的不同个人之间对伦理道德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及其实践上,不一定完全相同,对事物价值的衡量和判断,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主要缘于接受教育的程度、文化涵养水平、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所致。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居广居、由正路,方能保合元气;友良友、亲明师,不啻坐于春风”。所以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水平,坚持守正、自洁,修行养性是养成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的前提,而良好的道德伦理行为则应是教育与学习长期熏陶的结果。早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先知穆罕默德就很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有两段著名圣训“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的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应当去寻求。”先知穆罕默德又说:“谁踏上求学的大道,真主已经使谁走上直达乐园的途。”这是他对求知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伊斯兰教的成功,就在于他用伊斯兰文明的力量凝聚了人心,改变了四分五裂的部落割据状况,形成一个统一的穆斯林整体世界,这也可以说是伊斯兰伦理道德之光启迪阿拉伯民族的心灵取得的重大胜利。伊斯兰教在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其他各地的传播中,同样没有忽视和放松对信仰者在伦理道德方面耐心地教化,因而才有了不受疆域之限水陆之隔的空前发展,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着日盛一日的强劲势头。伊斯兰教传到那里,便把作为宗教基石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原则带到那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精神面貌和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

伊斯兰伦理道德中融有的理性成份,从一个侧面反映、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功能,因为真正的宗教是崇尚理性,注重人们的道德修养,用教理教义去擦亮人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对美好和善良的东西有深刻的感受,从而启迪他们不断追求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理想。而以散布和贩卖低下灰色的精神垃圾为能事的所谓“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是邪教,其歪理邪说只能扼杀理性,给人们的精神和生命造成痛苦甚至灾难。所以我们宣扬正确的宗教伦理道德,也是让人们知道如何去识别和抵制错误的、虚假的,是宗教学者们的一项严肃而光荣的工作任务,也是宗教伦理道德建设中的大事。

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势必使原来传统道德和行为规范中某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受到冲击。而一些新的道德标准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给已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使社会生活,人们的相互交往活动建立在更富有活力,更符合宗教教义和时代特点的良性、有序的健康运行轨道;同时,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人当中也会出现伦理道德失衡,甚至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等现象,严重危害社会安宁,干扰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公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国家的法制建设:而健全的法制环境,则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够营造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既要重视广泛的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法,不同形式,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觉司和法制观念。伊斯兰伦理道德教育要在这场浩大的社会文明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用道德的感召力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使他们从思想深处产生震憾和道德约束力,使人们以美好的心灵,文明规范的举止净化社人环境,以积极主动的敬业精神建设我们生存的家园。

宗教道德规范还主张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既重视行为的动机,又强调行为的效果。教义指出:抱着爱心和奉献精神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就是一种好的动机,就是一种施舍,就会得到好的效果。若无动机,则无效果可言;效果是动机的兑现和转化,若动机不纯,其效果有可能会走向它的反面。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高尚和精神情操和诚实的敬业精神。既要勤奋工作,尽职尽责,又要为社会履行义务,为大众谋求幸福。既享用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也反对挥霍浪费,暴殓天物。伊斯兰教认为奢侈浪费是一种罪过,信仰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既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又重视爱意识支配而产生实际行动。如果只有信仰而无实践活动,则信仰的诚意得不到体现,其信仰也只能是空泛肤浅的,没有什么意义。也无社会价值。

真主明确的启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先知穆罕默德曾说:“你们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中国穆斯林先哲曾用“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来高度概括这一美德,它的核心内容是“忠厚”与“和平”,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对道德修养起码的要求,一个人只要作到“忠厚”、“和平”这两点,他就是一个实践了圣人晓谕的诚实的穆斯林,一个在行为上为人们树立了榜样的人。

《古兰经》、“圣训”中大力宣扬追求和平、安宁、倡导仁慈、博爱的宗教伦理观,体现在人们的行动L就是诚实、忠厚与和平。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人们本着诚实、忠厚与和平的精神态度去化解矛盾,平息纷争,诚恳待人,达到团结一致和谐生活的目的,宗教还提倡人们在顺境中不应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不要畏缩仿惶,悲观失望,凡是意志坚定目光远大,有所追求的人即便在工作中遇到了失败和挫折,也不应降低伦理道德要求的标准,因为在伊斯兰伦理道德内涵中,大量存在着对人在遭逢困境时劝勉和鼓舞的成份,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降低或抛弃伦理道德要求标准,就会导致失去前进和探索的勇气,失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实际也是信念发生动摇的脆弱心理的反映。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从失败的挫折中孕育出来的,这中间信念的推动作用处处有所显示。事业成功的硕果,是对耕耘者最好的报偿。

综上所述,在伊斯兰伦理道德方面有着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很好的加以提倡和弘扬,为西部大开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类文明的发扬光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⑺ 谈谈你对人类历史的认识600字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那么,未来将向什么新文明时代演进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发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的发展系统。人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大约距今一万年前),由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科技成果: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铁器农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

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发展系统。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的环境危机。特别是科学探索活动中分析和实验方法兴起,开始对自然进行“审讯”与“拷问”,此时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对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上,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经济生产力。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并以工业武装农业。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活动主要表现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活动,此时,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成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生态文明是“社会记忆”中第四

阶段的文明,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

会才能持续发展。因而,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再是纯粹的发
展系统,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由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普遍的复杂复合系统,而

且是进化的开放系统,其进化的基础是继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积极因素,所以生态文明也就涵括

人类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直接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是对工业文明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

变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通过积极的科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以理性为主的调节

控制能力,预见自身活动所必然带来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随时对自身行为作出控制和调节。

⑻ 世界历史与文化论文有没

供参考: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⑼ 关于现代世界的历史小论文

英国曾凭借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优势迅速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使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国还机智的抢占先机,积极海外扩张,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掠夺了大量的生产原料,为本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一度成为海上霸主。但由于其海外扩张的非正义性,以及后来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使得其霸主地位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对其实力有进一步的削弱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另外,其对还外政策的不完善严重侵害了战败国和其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导致资本主义国际社会动荡,东欧各国在世界上一直以来保持的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为美国、苏联所取代。
苏联曾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在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于是为其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奠定了基础。可其最终因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严重侵害了广大苏联人民的利益,最终解体。
最终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遇到经济危机时会及时颁布适当的经济政策解决危机。而且其当局善于向人民及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妥协,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而且,美国在与苏联对抗时善于拉拢他国,对抗苏联(比如:与中国建交)。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政府向人民妥协的表现,因为政府一旦高度压制人民就会导致政权覆灭(苏联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中国应当学习英国,抓住机遇;应当学习美国,不断完善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善于联合海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抗那些反华势力,为国家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确保共同理想的实现,以至实现共产主义。
当然,适当的提高国防实力,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以调动其对科学研究 热情。发展科技还必须发展教育,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育革新。中国教育重视理论基础但不重视实践学习,这有利也有弊,所以导致大量人才外流,这一点必须改革。一定要让大学生有事做、有老师教。并且要改变教育观念,要让传统的“教”,变成“服务”,以免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没有社会责任感。待这一切解决之后,科技必定有飞跃的发展。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而且政府不愿这样做。改革必定会触犯贪污腐败者的利益,改革者要不惧生死。
总之,现在的中国,要懂得忍耐,敢于受辱,忍一时的耻辱,得一世的尊重。

⑽ 关于历史论文

我的意见是,你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6](p26)虽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极力阻挠,这股学西方的热潮慢慢冷却,但通过学习西方,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治之”。[7](p1)这种意识到要救国就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可贵的。而且这种思想影响深远。1860年前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一股变革思潮就是对这种主张的继承与发展。[5]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们第一次把这种主张付诸了实践。可见,洋务运动是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运动的潮流冲击古老天朝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 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世纪中叶,清王朝遇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们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他们面对这一危机,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6](p61)这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后来直到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他在《设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4](p317)才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基本政治纲领。

在这一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称之为“体”与“用”的关系,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这就显示了中学和西学的地位的高低之分,其实就是他们企图要以“西”的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来达到维护维护古老封建王朝这个“体”的目的。

然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也有它科学的一面。从理论上看,他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西学内容合法化,肯定其具有传统伦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这就等于承认中学还有所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那样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是付诸于实践,这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8](p144)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脚步。

三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尝试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此前的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近代化运动的实践活动。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运动史上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一) 经济的近代化

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自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直到18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创办的军事工业共有20多个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还有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6](p63)从此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序幕,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19 世纪60 年代,洋务派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从“练兵”“制器”开始。李鸿章曾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9](p243)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1](p66)由此洋务运动进入“求强”与“求富”并重时期,即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为了兴办并发展近代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洋务派不仅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购置西方先进的机器与设备,而且着意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独立自主地制造各种机器设备。这标志着新的生产力在中国的诞生,从而奏响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新乐章的序曲。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了摧残和破坏,从而使中国不可能从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出资本主义的胎儿。[5]外国的入侵首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洋务企业的利润刺激了一些已经积累起了货币财富的地主、官僚和富商,他们开始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将货币转化为资本,使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产生。“洋务派在清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招集私人资本(商股),由官方借垫部分资金筹建企业,并由官方委派总办(督办)、会办代表官方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形式的企业,称作‘官督商办’企业。”[1](p98)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护者。“他们对这些企业的举办起了倡导作用,使这些企业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并能够吸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把资金投放进来。他们对官督商办企业提供垫款或借款,给于减免税厘以及专利等权。”[6](p69)轮船招商局于1872 - 1877 年间向清政府借款达1928 万两,电报局于1889 年向清政府借款达62 万两。此外,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也有类似情况。这种企业有两种前途:或转化为官僚资本,如汉阳铁厂等;或由开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发展为单纯的商办,如轮船招商局等。这些企业的转化,扩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阵容。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如李鸿章曾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0](p349)又说:“与其以中国之银易外洋之货而银日少;熟若以中国自有之物产,斟酌变通,可渐收外洋侵夺之利?”[1](p81)洋务派通过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确也收到了一些实际的效果。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开办后,到1881年“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4](p33)开平煤矿经营较好,从19世纪80年代起,产量迅速增长,显著的抵制了天津市场上的洋煤入口,在1889年后的数年间,“洋煤几乎在天津绝迹”。[4](p33)这表明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二) 政治的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近代化是经济近代化的反映和保证。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1、经济近代化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这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最早的一批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公司的船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产业工人增多,据统计,“在19 世纪70 年代,全国产业工人大约不到1 万人,80 年代增加到4.5万人”。[6](p72)同时洋务运动中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产生冲击和破坏,也为向新的世界迈进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客观上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洋务派开始对传统的对外关系进行反思,建立起近代外交。

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立足于从“夷夏之辩”出发的中国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观念上,又都是中国传统的人伦秩序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对外交往中的延伸和膨胀,其中心内容是:世界各个地区尽管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都以中国为中心并臣服于中国的。在这种对外观念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不可能具有以国际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以国家间的相互平等关系为原则的近代因素。洋务派基于对中外关系现实的切实观察和对传统对外关系的深刻反思,已经开始冲出封建外交思想的樊篱,逐步萌生出近代的国际意识,并开始产生较为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和维护主权争取平等的思想,已具有某种程度的近代意识。在外交实践中,第一,1861年1月,咸丰皇帝接受恭亲王奕

阅读全文

与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