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外贸易事件,4件以上
西汉的丝绸之路将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等通过河西走廊与欧洲国家进行通商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加速了中国与非洲商业的发展
『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最初名称是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进出口商内品交易会的常设容机构,负责承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年-1979年间是外经贸部直属事业单位。
197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改为企业,更名为广州外贸中心。
1980年1月1日广州外贸中心正式成立。
1986年秋,广州外贸中心更名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
1988年8月29日,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
1999年以良好的出口业绩被列为外经贸部全国出口考核表彰的25家企业之一。
2001年4月,经中编办批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改制为事业单位,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并于2001年7月31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全面负责每年春秋两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组织管理和承办工作,同时经营各种形式的展览(包括来华展览、出国/境展览和国内展览)、贸易、广告、物业、旅游、酒店、餐饮、房地产等业务。
『叁』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从汉代、唐朝、两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1、汉代
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
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
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
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3、两宋
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5、明朝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3)中国外贸历史扩展阅读:
对外贸易的作用
1、通过进口我国短缺物资和商品,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通过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通过出口提供外汇收入,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其它事业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
4、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5、通过外贸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肆』 外贸在中国的历程是怎样的的
这个问题,我能写10000字。可惜条件不允许啊。
『伍』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汉代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支那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同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隋唐时期,因“丝绸之路”阻塞和陆路交通困难,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国的贸易颇为发达。唐代同日本、朝鲜的贸易也十分活跃。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达13次以上,往返均携带大批商货。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据南宋宝庆元年(1225)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宋代与50~6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代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海上贸易关系。这些国家和地区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域。
明代,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自1405~1433年,郑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个亚非国家,中国船队直达东非海岸。这一壮举,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达到高峰。明中叶后至清代前期,中国海外贸易因“海禁”和“迁界”而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欧美各国相继来华贸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兰(1604)、英国(1637)、法国(1660)、美国(1784)以及丹麦、瑞典和德国等均先后与中国通商贸易。它们在中国建立商馆、开设商行,成为清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国家。
贸易港口 随着海外贸易关系发展,中国贸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进出口商品不断增多。主要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龙海海澄)、杭州、扬州、明州(又称庆元,今浙江宁波)、楚州(今江苏淮安)、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温州、江阴军(今江苏江阴)、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杭州湾北岸)、上海、登州(今山东蓬莱)和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等。其中,以广州、泉州、杭州和宁波最为重要。出口商品多为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土布、金银器皿、金属制品、钱币及各种生活用品等。进口商品多为奢侈品,主要有:各种珍宝、香料、药材、毛织品、棉织品、棉花及各种杂货等。18世纪以后,还有大量鸦片输入。
『陆』 中国外贸运输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在外贸公司的话一般做事情都比较规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工,比如单版证就是做单证,跟单就是权只做跟单,业务员就是业务员,很分明,不过要在外贸公司做起来也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就算开始的时候有人带你,也很少会什么都教你的,毕竟你成长起来可能就是他的对手,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无聊。而且人家手上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教你也不现实。
在工厂的话就是一般什么都不规范,尤其是小工厂,事情很多,很麻烦,什么都会要你去做,也许从接单到最后出货的所有过程都要你负责,福利也不像外贸公司定的这么规范,关键是看你在老板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了的话比在外贸公司做要好。在工厂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学到好多的东西,因为你付出的劳动也多,工厂的老板不可能去请很多做外贸的,所以那几个人肯定是逼出来的精英。自己斟酌吧。
『柒』 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夏商周基本不用考虑 那会还是奴隶社会 自己都养不活就不用说贸易了 并且商人版和货币是在商朝诞权生的 也许会和别的民族交易的 但好像不清楚 春秋战国的时候燕国可能和朝鲜有贸易吧 并且南方的国家与越南可能有贸易吧 再早的周不太清楚 但是我觉得是周到春秋可能性大。谢谢。
『捌』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新中国非金属矿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华长时期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1957年以前,中国非金属矿产品仅与苏联、朝鲜及东欧部分国家有少量的政府间贸易。
自1957年,中国创办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在“广交会”上进行。少数受到约请的外商在交易会上看货、谈判。中国矿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进行,基本上是“五矿”独家经营。许多产品需要通过中国香港转口贸易。
据统计1958年至1970年13年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总换汇额仅3.31 亿美元,年均换汇0.25亿美元,出口产品约50种。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量很少,发展也很缓慢。
二、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外汇,非金属矿产品成为出口换汇的亮点。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纷纷到北京等大城市设办事处,外国客商开始考察中国辽阔的内地,访问各矿产地。对外贸易不再是“五矿”一家,出现了许多新公司,如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属矿产品贸易。各地方的省级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地,有些公司还到国外开设办事机构,常常是多家公司经营同种非金属矿产品。同时,许多非金属矿山或加工厂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有些公司吸纳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外商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特点,以增加出口创汇额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种逐渐达到100多个,年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额达到1.03亿美元。同期,也出现许多小企业乱采乱挖、浪费资源、竞相出口、无序竞争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单位和外贸单位数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制、改组,原国有矿山企业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民营小矿山。部分有实力的生产厂矿获得进出口权,可以直接经营外贸。
该期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外贸进入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开始逐步转向追求企业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稳定市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在10%以上。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格局,贸易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渐走向全球,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曾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致使部分矿产品出口平均价下滑,贸易摩擦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本国非金属矿产品产销状况,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状况,甚至改变了全球矿产品贸易格局。到20世纪末,在世界矿产品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铝矾土、萤石、菱镁矿、硅灰石等矿产品的供应主角。甚至有的学者惊叹:“当今世界对于几乎所有涉足矿产品开采、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的公司来说,缺少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就寸步难行。”(见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国矿产品贸易体系和动态》)。
图1-1-1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
四、在新世纪加入WTO以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非金属矿产品进口额以2位数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口总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进口额的5倍。进口原料,利用本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后再出口或供国内需求是新的动向,尤其在装饰石材领域最为突出。中国正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矿产品进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呈平稳较快增长势态。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对进出口税率不断进行调整。对进口非金属矿产品不断降低关税,甚至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零关税,积极鼓励企业进口所需的短缺资源产品;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则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不断促进非金属矿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使外贸产品从“资源换汇”向“技术换汇”转变,在促使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1997~2007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1-1、图1-1-1。
『玖』 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专对外贸易港口;澳门属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白银大量输入
原因: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清政府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唯独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
『拾』 中国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把你的邮件地址告诉我,我给您推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