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经济危机
以下是几种解释
1949~1957 过渡时期 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1962 大跃进时期 任务是实现15年之内赶上英美。
1963~1965 调整时期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6~1976 文革时期 全面内乱
1976~2000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1957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4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民经济正待恢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明显发展,到1954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195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都明显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中共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失误。直到中共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才初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的错误。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这一时期,左倾错误在党内泛滥,加着苏联的背信弃义,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国民经济也有所发展。
1976-2000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其实,在史学界还有一种分法:1949-1954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53-1956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进的时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
来自搜搜问问 望采纳
② "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国
开始标志:“黑色星期四”
表 现: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概论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
特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
编辑 锁定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
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国
开始标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现
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
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目录
1 危机概论
2 危机背景
3 爆发原因
▪ 具体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导火线
5 爆发标志
6 危机表现
7 危机特点
8 危机影响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阶段
▪ 内容
▪ 实质
▪ 评价
危机概论编辑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 (6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编辑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编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编辑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编辑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编辑
特点
具体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危机影响编辑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
罗斯福
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编辑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
具体表现:
1、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2、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3、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危机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③ 求中国历史上证券市场两次崩盘时间 点位 及具体原因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不断扩充而逐渐地扩大起来的。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是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浪潮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发展水陆运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美国发行了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就是伊利运河公司的股票。紧跟在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铁道股票热。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就开始了。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市持续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直到1837年股价暴跌,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其所交易的证券从以铁道股票为中心,逐步扩大到了包含银行股票、保险股票、运河股票等,股票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股票市场走强,美国进入“飞扬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上升了468%。那时人们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购买股票,而股市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保证金交易的数量,到1929年10月初,经纪人贷款总额激增至68亿美元的顶峰,比1928年1月的38亿美元高出约80%。
1929年7月,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8月到达顶峰后疲态初露,商品批发价格出现了下降,个人收入和工业产值开始停止增长。但市场对此视而不见,终于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国股市从9月3日的386.1点开始掉头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爆发了,单日下跌达18.5%,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漫长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其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欣欣向荣,继续向上,走出了数轮持续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期间虽然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股市崩盘、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等,但美国证券市场依然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投资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带来了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规模金融资产涉足资产重组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道琼斯指数在突破万点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至今已突破一万三千点关口。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了深圳股票的柜台交易。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仿效上海和深圳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由于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跃。但是当时的交易很原始,极为不规范,没有交易记录,没有成交确认制度,没有过户交割机制,没有交易监控制度,没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场极为混乱,纠纷不断,于是尽快成立规范的证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
刚开始,上海交易所对股票的交易价格进行管制,将股票交易的涨跌幅严格限制在1%以内。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试点作用,造就了国内证券市场一轮大行情。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市场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大众对股票的需求,于是国家开始加大股票供给,以发行股票认购证进行摇号抽签的形式发行新股,沪深股票市场规模开始迅速扩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大盘开始快速上涨,沪深股市上涨超过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当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沪深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涨幅超过2倍,股票供不应求。为平抑股价,增加供给,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但是当时市场极度热烈,对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亿股股票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出现了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局面,并且引发了内部人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行为,结果多数人因为没有买到中签表而到市政府示威,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8•10事件”。该事件的爆发使得国家管理高层极度震惊,引发了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并触发了公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存废问题的忧虑,导致沪深股市深幅狂泻,上海市场三天之内暴跌400余点。
“327国债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93年,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沪深股票市场开始反复走低,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国债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是上交所于1992年12月建立,开始只允许部分券商进行自营买卖。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日渐活跃。到了1994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骛,成交额明显放大,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与此同时,上交所管理层对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终于在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代号,240亿元的327国债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但是,“327”国债的价格却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动,因为市场认为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报太低,财政部可能到时会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兑付。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当时空方主力万国证券在148.5价格封盘失败后,在交易最后8分钟大量透支操作,用700万手价值1400亿的空单,直接把价格打到147.5元收盘。“327国债”合约价格暴跌3.8元,当日开仓的空头全部爆仓。最终上交所宣布当日最后8分钟的交易无效。“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是我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重要的开拓性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国债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国债乏人问津的局面。虽然这次创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作为我国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第一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为今后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时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在1994-1995年,国家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反通货膨胀并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价逐步稳定并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场开始预期宏观调控将要结束,央行将采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发展,于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沪深证券市场开始恢复性上涨。到12月中旬,在9个月的时间内沪深股市累计上涨300%以上,涨幅惊人。由于担心股市过快上涨冲击实体经济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批评股市存在的严重过度投机,同时沪深交易所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导致沪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机者损失惨重。其后股票开始一轮又一轮冲高与回落,周而复始。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引发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股权分置等内在结构性缺陷的担忧,由此引发股市下跌,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在其后的4年中沪深股市进入漫漫熊途,受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权分置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上证指数一度击穿1000点的整数关口,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点的十分之一,证券市场极为萧条,投资融资功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一些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投资者甚至喊出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证券市场投融资等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在这样情况下,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2005年5月,在经过全面讨论与广泛认证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终于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等纳入第一批股改试点范围。在股改对价、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清欠力度、贸易资本双顺差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新一轮牛市。截止2007年5月,沪深股市累计升幅达到300%以上,部分个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在所谓整体上市、资产注入、重组等题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涨幅惊人。由于短期升幅过大,证券市场已经累积了不少风险,投资者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不要盲目追涨杀跌,以免遭受经济损失。长期来看,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繁荣与危机总是相生相伴的,市场的暴涨和暴跌总是如影随形,既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第二,虽然存在许许多多的波折,但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长期来看,只有那些坚定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才能获利成为市场最终的胜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经济大发展与大繁荣,都会带来证券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美国飞扬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从而也为1929年的市场崩溃埋下了祸根。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美国证券市场长达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导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与股市危机。目前,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为奇。然而,投资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应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④ 历史上一共有几次股灾
历史上最严重的股灾一共有七次。分别是1929年美国大股灾、1987年美国股灾、1989年日本股灾、1973年香港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6年中国股灾、2001年中国股灾。
⑤ 历史十大股灾
美国历史上的10大股灾(幅度超%)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一:
开始日:1901年6月17日
结束日:1903年11月9日
熊市历经:875 天左右(29 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57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31
百分比跌幅:-46%
这是指数纪录最早的数据,因为在1900年之前道琼斯指数是没有纪录和使用的。因此,我们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最古老的股市大崩盘毫不为过。这个二十世纪初,指数创建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熊市,是100年前金融市场上的绞肉机,当时位于纽约的投机客不少来自于英国和欧洲。如果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32 个月。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仔细看看当时发生了一些什么事,这些包括:
1、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是47 岁。
2、只有14%的家庭有一个浴缸。
3、大多数城市内的最高车速限制是10 英里。
4、平均工资是每小时0.22 美元,年薪在300美元。
5、95%的婴儿是在自己家里出生。
6、只有6%的人口是高中毕业文化程度。
7、 当时位列死亡的首要原因是:流行性感冒和肺炎。
8、美国国旗上有45颗星。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二:
开始日:1906年1月19日
结束日:1907年11月15日
熊市历经:665 天左右(23 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76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39
百分比跌幅:-49%
这场股灾被历史称之为:“1907年大恐慌”,当时百年美股第一人的李佛莫尔时年整三十岁,靠恐慌前空头部位大量做空“太平洋联合铁路”股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他名扬资本市场30年从那时开始了。大恐慌发生后,华尔街上根本看不到现金,股价不是跌停,而是无论跌到什么价位都没人愿意用现金来买。JP摩根是美国金融业的巨子和勇者,勇者就是在暴风雨后第一位敢于站出来以个人力量挽救金融资本市场,避免了纽约证券交易差点关门歇业。1907年的大恐慌,最终以美国财政部买入3,600 万美元的政府债券,为市场注入现金流动性而结束了股灾。这也是美国政府第一次直接出面以现金注入救市,也就是我们今天一旦进入下跌后。经济学家立马上媒体就要津津乐道的“政府应该有责任直接救市”的原始来源(不过他们不懂政府从来只能救急,而无法救穷的)。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25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三:
开始日:1916年11月21日
结束日:1917年12月19日
熊市历经:393天左右(13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10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66
百分比跌幅:-40%
如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听上去是一个很远时代的故事,那我们还要再看看的1917年,这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时道指的跌幅高达40%,如果1916年你买入1,000美元单位的指数基金,到1917年它只有600美元了。而如果你继续持守这个部位的话,要等指数上涨67%,才能回本到1,000美元。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13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四:
开始日:1919年11月3日
结束日:1921年8月24日
熊市历经:660天左右(23 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20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64
百分比跌幅:-47%
这场熊市起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战时需求大幅度降低,战后繁荣让美股着实火了一把,股价平均上升了51%。但是,一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企业盈利成长性开始放慢和下滑,导致随后的2年熊市。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26个月。而1921年第四季开始,美股竟然由当时的新科技成长产业领军进入了史无前例的8年大牛市,让美国经济在整个二十年代突飞猛进,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新超级大国。这就是我们称之为金融主导产业实体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轰鸣二十”,这点与七十年后美国的网络信息科技产业革命和中国1998-2007年高速发展很类似。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五:
开始日:1929年9月3日
结束日:1929年11月13日
熊市历经:71天左右(2.5 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381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199
百分比跌幅:-47%
虽然这是目前我们看到急速下跌式熊市中最短的崩盘股灾(无独有偶的2000年3月-5月,纳斯达克指数也出现了为期三个月,不到40%的跌幅),但这样的走势是一种足以让众多利用杠杆透资交易的股神们多次破产和致命的暴跌,当时华尔街盛行的是自杀风。纽约华尔街当时三位最成功的金融大亨均为独立操作的独行侠:李佛莫尔、巴鲁其和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也是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全是空头仓位的大熊(还不计算他们在轰鸣二十这黄金十年中牛市做多部分的盈利),单是做空股票就让“伟大的李佛莫尔”赚到超过一亿美元的利润(有报道说是五千万,但我们的研究发现最少一亿美元在两半月的空头部位中被赚到),将他的人生推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最高位置。这位躲在位于纽约最豪华写字楼五大道735号皇冠大厦顶层操盘室的独行侠,以电话指挥超过50家券商为他分仓下单交易,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几乎有一半的钱消失在短短的两个月急速下跌中。如果是杠杆式交易法则,瞬息的损失可以是本金几倍以上的负资产,而资金断裂的连锁性停损卖单轻而易举地把几乎当时所有的炒作集团在几天内打倒破产。这种崩盘的后果往往是最能摧毁大多数人们的信心。这次股灾从现在来说,就是我们知道 “1929大萧条”的开始。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第六:
开始日:1930年4月17日
结束日:1932年7月8日
熊市历经:813天左右(27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294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41
百分比跌幅:-86%
这是一场曾经让我们祖父辈们失去一切资产的大股灾,当时90%以上的华尔街银行家永久性的彻底破产。在这个历时813天的下跌绞肉机中,投资者平均最少损失了86%的资产,这个崩盘是1929年9 月的接续,补跌造成了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前期没有下跌被扛住的“蓝筹股”,快速巨幅补跌。抄底者迅速被市场掀翻在地,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如果你当时年满22 岁,在1929年9月3日有1,000美元的股票资产,到1932年7月8日股灾结束日那天,它就只剩下108 美元了。想要恢复到1,000美元的资产吗?当然可以,你得耐心地等待25年,那可是1954年的故事了,或许你的头发已经等白了三分之一,而你儿子的儿子也出世了。因为指数要努力地爬升9.5倍或上涨950%,才能让你解套,我们还不计算25年中的物价上升带来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损失喔!这仅仅是你22岁时候错误的选择在47岁时候能够收回的成本。谁也不能保证你在1929-1932年间买入的套牢股票长期持有25年后它们是否还是伟大的企业,谁在乎呢?江山代有人才出,资本市场一样。大崩盘后脱颖而出的都是1929年前鲜为人知的新企业,产品和技术市场占有率高速发展,股票在过去的熊市中没有压力下的套牢盘,这些都中型企业成为推动市场领导板块中的领导股。
1932–1933年作为1929年美股超级牛市大崩盘触底后第一个实质性的反弹开始后的再次下跌,是熊市转牛后的一个恐慌,与其说是恐慌,还不如说是大萧条的后遗症在继续干扰大众的信心。当时道指由1932年的40点反弹到1933 年的80点,指数反弹了100%,只历经了3个月,再次大幅度下跌到50点左右回稳向上。1933年所构筑的底部的消耗了3个月,但是如果从1929-1932年这个大熊市来看,不算其下跌过程的时间,只采用到最低点后从新开始主升通道确认开始,也就是终极底部的构筑是消耗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道指才从新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安全区域内。如果以1929年终极顶点的熊市开始到结束,跌幅达近90%;耗时33个月,而最终确认牛市开始还要再等13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七:
开始日:1937年3月10日
结束日:1938年3月31日
熊市历经:386天左右(13 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94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99
百分比跌幅:-49%
投资者刚刚从1929大萧条的近八年股灾中恢复点信心,以为指数会继续努力地爬向早些年前创下的高点时,天有不测风云,市场传来的是欧洲陷入大规模战争,亚洲的日本挑起战火,屋漏偏逢多雨时,华尔街还不断传出丑闻,指数在短短的13个月内急跌到大萧条经济开始复苏后的一半,真是辛辛苦苦5-6年,一半回到牛市前。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15个月,但这个急速的下跌过程和底部并不扎实,所以新开始的牛市只维持了1年多左右,在1939年9月开始到1942年5月的长达2年半的宽幅振荡下跌熊市,指数从155点跌到93点。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八:
开始日:1937年3月10日
结束日:1942 年4月28日
熊市历经:1,875天左右(61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96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93
百分比跌幅:-53%
这次大崩盘是十大股灾中最具杀伤力的一次。它用了5年的时间才恢复了新牛市的上升通道,来收复原有崩溃和损失,期间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珍珠港事件,当时整个亚洲和欧洲已经战火蔓延。我们可以看到美股的熊市起始于欧洲二战的开始,结束于美国正式参战后四个月。如果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6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65个月。这是个股灾里面套股灾,崩盘里面套崩盘,恐慌之中套恐慌,熊市里面套熊市的行情。这也是美国人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乐到极悲的年代。大量不懂怎么卖出股票的投资者、银行家、做市商和投资机构,就在这样的金融绞肉机市场中破产出局,永无翻身的机会。这就是1929年超级大股灾发生后底部不可预测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危险所在,估计现在你也已经彻底明白了大股灾后任何预测底部和近期走势都是异想天开的愚蠢之举。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九:
开始日:1973年1月11日
结束日:1974年12月06日
熊市历经:694天左右(23个月)
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052
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578
百分比跌幅:-45%
这是另一个长时间的熊市,经历过那段艰难时间的投资者都还记得石油危机、水门事件和越南战争,这场恐怖的熊市持续了694天才结束,一大批当时的股市精英和抄底银行家被破产清出市场。如果不计算跌到底部的时间,从最低点到进入正式反弹区域的确认新上升通道,消耗3个月的时间,整个熊市从高位到新牛市确认,消耗了26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之十
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盘:
开始日:2000年3月7日
结束日:2002年10月8日
熊市历经:950天左右(31个月)
纳斯达克指数终极顶点:5,133
纳斯达克指数终极低点:1,108
百分比跌幅:-78%
美国2000年大牛市最终结束转入大熊市,先倒下的是新科“股王”高通这个一年内上涨了45倍的高通;而最后倒下的就是连续成长了10年,涨幅度高达78,000倍的股圣“思科”,它从分股后1990年的0.01多美元每股计算,涨到2000年3月的82美元一股。而思科真正下跌,是在美股2000年大熊市启动后6个月才开始的。在我们公司的美股百年数据库中,每轮牛市结束后能够维持高价股龙头的概率连1000分之一都不到。过去20年中继续维持股价成长的股票几乎没有了,但这些股票代表的公司依然是大企业。这其中包括思科、微软、高通和英特尔,股价和2000年的时候比较,三分之一都不到,而雅虎连六分之一的股价都不到,还有不少过去的英雄公司,现在已经退市消失不见了。历史证明大熊市的特征就是没有股王和股圣,王和圣的头部就是熊市的标准。
经过对美国这个成熟资本市场120 年中所有的大小熊市分析后发现,只有0.1%概率的股票能够在连续几个牛熊交替的行情中依然创出新高,成为领导股中的成长之王。在过去108年中,道琼斯30指数中只有GE通用电气一直在榜,就是说108年,如果你的指数选股是买入不动,那选对的可能性也就只有3.3%的概率。
⑥ 1990年后,中国总共出现过几次大的股灾
截止到2017年共5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沪指从1429点最高点中东到386点的最低点,历时半年,跌幅达到72%,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盘,也是迄今为止的中国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这量中国股市周期最长,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从1993年2月的最高点1558点,到1994年7月的最低点333点,最大跌幅78%,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从最高点1510点到1997年9月的最低点1025点,最大跌幅达到32%。如果从常规技术角度和宏观背景分析,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合乎"标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点2245点至低点1346点,跌幅已达40%
第五次,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至2008年4月低点2990.79点,跌幅已达50%,但2990.79点是否是本轮低点底部仍有待在今后行情中的进一步观察。
(6)中国历史崩盘扩展阅读
2015年中国股市遭受了重创,自2015年6月12日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下跌了32%,深圳股市下跌了41%。大部分个股被腰斩,停牌的上市公司已超过1400家,占了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多,两市总市值蒸发了20多万亿,这在全球股史上都是罕见。
虽然中国央行正在竭尽全力拯救股票市场,人民银行将利率下调至近几年最低点,大佬们承诺回购股票,监管机构已经宣布暂停IPO的发行……
⑦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1、夏朝
夏桀,虽智勇兼备,但生性残暴,沉溺声色。武力征服不从部落,且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尽搜刮民脂民膏,加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商汤伐夏成功,夏灭亡。
2、商朝
不务朝政,攻打黄土高原和东夷地区。这些加剧了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岐山地区的周部落,休养生息,闷声发财,最后商纣无奈自焚,商灭亡。
3、周朝
(1)西周。
周宣王时,土地改革中央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到大贵族的反扑。然后千亩之战大败,宣王的南国之师被摧毁。
到了周幽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废太子另立,引起诸侯不满。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戏诸侯,诸侯愤怒。而后,被废太子联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镐京,诸侯不救,西周灭亡。
(2)东周。
东周东迁后,大量土地分封与诸侯,控制诸侯的力量彻底消失,诸周天子成为傀儡,出现了春秋战国局面。
4、秦朝
秦末年,皇子胡亥与宦官和丞相勾结夺位,逼迫太子扶苏自杀。登基后重用赵高,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外忧。开疆扩土(岭南地区)使得关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锐北上阻击;地方起义(陈胜吴广)爆发。巨鹿之战,章邯率残部被项羽击败,刘邦趁势入关中,秦灭。
5、汉朝
西汉。
汉武帝志在疆域,对外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霍光死后,外戚王莽逐渐掌权,6年,杀平帝废孺子自立称帝,西汉灭。主要是外戚夺权政变。
东汉。
刘秀起兵,大败王莽,称帝,国号仍为汉。末年,后宫干政。窦太后垂帘听政,窦氏家族将国库掠夺一空。而后,邓太后铲除窦太后,重用宦官和外戚,这些都孤立了皇权,使之成为傀儡。220年曹丕称帝,汉灭。
6、三国时代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蜀国阿斗宠信宦官黄皓,不勤政,不纳谏。因荆州孙吴杀关羽,蜀吴联盟开始破碎。诸葛亮和姜维常年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耗尽国库,军力下降。邓艾,钟会伐蜀。邓艾绕过蜀国前军,奇袭益州(成都),此时国内空虚无军可战,阿斗降,蜀灭。
吴国政局动荡,国主孙皓荒淫残暴,军心涣散;而此时司马炎隔江相对,招抚渡民,轻徭薄役,并在江边安营扎寨,训练水师。279年,攻破建业(南京),吴灭。
7、晋朝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西晋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结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芜,百姓战死,加上天灾大旱,国力极为虚弱。之后,匈奴首领大举南侵,攻入洛阳,西晋灭。
东晋时期,主要是军阀夺权。刘裕经过一系列战争,不断膨胀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彻底控制了东晋朝政。最后逼迫司马德文禅让,东晋灭。
8、南北朝(420年-581年)
这是一个混乱时期,很复杂,参与的国家太多了(宋,梁,齐,陈,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魏,齐,周。
杨坚辅政,逼迫静帝禅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兴土木,建大兴城、开凿运河;后期又修建洛阳城、隋炀帝肆意挥霍国库;军事上,三次远征高句丽,隋朝国力锐减,士兵消耗殆尽,阶级矛盾加剧。
群雄割据,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起兵。最后李渊攻入长安。618年,称帝,隋灭。
10、唐朝(618年-907年)
安史之乱:府兵制遭到破坏,士兵无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将权力交给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长安,夺取洛阳,玄宗出逃,军事力量完全丧失。
地方割据。中央薄弱,地方割据,全国混战。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损一空。穷兵窦武,加剧阶级矛盾,激化黄巢起义。朱温在镇压起义时崛起,控制政权。907年,篡国,唐灭。
11、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923年,后梁北太原晋王李存勖灭,建立后唐,地方起义。
936年后唐被契丹灭(石敬瑭勾结),建立后晋,外族入侵。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建立辽,外族入侵。
947刘知远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篡权,建立后周,政变夺权。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
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长驱直入。1125年金完颜家族南侵,宋军失败,割地议和。宋朝军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战大臣遭挤压。1126年,徽钦宗被掳。1127年,北宋灭。
(2)南宋。
蒙古铁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统,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宋朝军事将领岳飞被杀,岳家军战斗力瓦解。由宁宗理宗开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南宋灭。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疯狂扩张实行抢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渐降低,黄河长江流域的汉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满,矛盾尖锐。统治上,因对中原(封建社会)认识不足,政治基础薄弱,失去汉族拥护。
地方割据。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纷纷起兵,天下大乱。后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机发展,脱离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达等能征善战,攻陷大都改为北平,元顺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称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经济上因为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等萌芽,经济发展明显,需要更多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当时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农商业手工业等波动较大,阻碍了生产力进步;连年东征(出兵朝鲜抗倭,鸣梁海战就在这时候),消耗了诸多军事力量;
政治上,张居正改革失败,阶级矛盾严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稳,百官变动,人才流失。魏忠贤时期,政治极为黑暗腐败,捕杀东林党,党羽斗争加剧,朝政动荡,国库日渐空虚。军事上,袁崇焕回京被杀,失去关宁防线;加上中原地区旱灾严重,无粮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灭。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科技进步缓慢;社会制度上,落后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得不到解放。
外敌太过强大(八国联军),列强帝国的不断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国库空虚,丧失民族气节,民众大失所望,得不到群众基础拥护。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阶级矛盾爆发。
西方思想与传统思想冲击,资本主义救国热情空前高涨,为阶级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溥仪退位,清灭。
⑧ 中国发生过几次股崩
还没有发生过真正的股崩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我认为目前5000是阶段性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