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六个人 内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声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台湾相声团体的表演,符合你的要求
相声瓦舍
主要演员:冯翊纲宋少卿 黄士伟 等
『贰』 关于中国历史的小品有谁知道
推荐两个 非常有意思
1 相声《咱爸爸》
视频
http://www.ku6.com/show/MkP6xTOH-Khz3yUO.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4NTU2.html
甲:给大伙介绍一下。
乙:很有必要。
甲:我叫×××。
乙:我叫×××。
甲:我是一名相声演员。
乙:我也是一名相声演员。
甲:我们家住在淮海北路174号。
乙:我们家住在淮海南路175号。
甲:我们家住在三楼。
乙:我们家住在四楼。
甲:我们家三代同居。
乙:我们家四室同堂。
甲:我爸爸是个老革命!
乙:我爸爸资格也够老的!
甲:我爸爸三七年就参了军。
乙:我爸爸三六年就入了伍。
甲:我爸爸参加过淮海战役。
乙:我爸爸也在那儿打了一大仗。
甲:我爸爸立过战功。
乙:我爸爸受过勋章。
甲:我爸爸当时是排长。
乙:我爸爸当时任连长。
甲:我爸爸当时在解放军第七纵队。
乙:我爸爸当时是……国民党那头儿的。
甲:噢……闹了半天你爸爸是国军呀?
乙:噢……说了半天你爸爸是共军呀!
甲:现在我搞清楚了。
乙:现在我更明白啦。
甲:我爸爸是好人。
乙:我爸爸是坏蛋……谁爸爸是坏蛋?
甲:你自己说的。
乙:我爸爸现在是政协委员。
甲:噢!那你一定听你爸爸讲过他参加淮海战没的经历?
乙:那你也一定听你爸爸说过他参加淮海大战的体会?
甲:经常听。
乙:经常讲。
甲:不是说大话,要说起我爸爸他们的英雄事迹来那可是不胜枚举呀,老×!
乙:是啊,小×,要没我爸爸他们,你爸爸这仗也打不起来呀!
甲:嘿……干脆——
乙:怎么着?
甲:咱俩今天就把咱从爸爸那儿听到的故事讲给大伙听听。
乙:再现一下当年的战斗情景。
甲:那我就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那我也代表你爸爸那头。
甲:你怎么也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我不想代表我爸爸那头。
甲:没关系,咱为了更好、更形象的再现一下当年战斗的情景。
乙:这……
甲:那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乙:就是四十二年前的今天。
甲: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乙:也就是民国三十七年。
甲:在徐海大地上。
乙:在江淮平原上。
甲:展开了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
乙:我爸爸那头也叫徐蚌会战。
甲:我爸爸说战役之大举世闻名。
乙:我爸爸说战线之长绝无仅有。
甲:我爸爸说东自黄海边,西至商丘城。
乙:我爸爸说……西至商丘城,东自黄海边。
甲:我爸爸说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乙:我爸爸说南达淮河,北起临城。
甲:我爸爸说东南西北。
乙:我爸爸说西北东南。
甲:纵横千里。
乙:千里纵横。
甲:战斗激烈。
乙:激烈战斗。
甲:我打枪。
乙:枪打我。
甲:我投弹。
乙:弹投我。
甲:我打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机关枪打我,哒哒哒……我受得了吗?
甲:你说反正话来啦?
乙:对呀,两军作战不得一反一正吗?
甲:他还有理。我爸爸说,长江以南,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徐州,夺取徐州,解放全国胜利在望。
乙:我爸爸说,徐州也是国民党军事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党国存亡危在旦夕。
甲:所以我们调动了六十万大军参战。
乙:所以我们纠集了八十万重兵防御。
甲:我们有亿万民工支前。
乙:我们——抓来不少壮丁充数。
甲:我们出征的时候,老百姓是热情欢送,锣鼓喧天。
乙:我们调防的时候,老百姓是家家闭户,鸡叫狗咬哇!
甲:我们采用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围歼战。
乙:我们利用铁路组成一点两线。
甲:我们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
乙:我们是蒋总裁布置的防御措施。
甲:我们的总前委是邓小平同志。
乙:我们的司令长官是杜聿明先生。
甲:我们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乙:我们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
甲:我们有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
乙:我们有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
甲:我们还有谭震林。
乙:我们还有丘清泉。
甲:我们还有粟裕。
乙:我们还有黄维。
甲:我们还有李达。
乙:我们还有刘峙。
甲:我们还有……我爸爸。
乙:我们还有我爸爸。
甲:我爸爸有儿子。
乙:我爸爸也有儿子。
甲:我就是我爸爸的儿子。
乙:我爸爸就是我儿……瞎!
甲:别胡说八道。
乙:这不是你逼的吗?
甲:我们布好了战局。
乙:我们作好了准备。
甲:我们中共中央军委召开了作战会议。
乙:我们剿总司令部里通宵达旦。
甲:毛主席发布作战命令: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乙:这仗还没打完呐?
甲:这就叫超前意识,一般你们那儿不懂。
乙:那……我们蒋总司令也发布了训令:“徐蚌会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娘西皮!”
甲:怎么骂上啦?
乙:不是着急嘛。
甲:在前沿阵地上,我们是进行战前动员。召开誓师大会。
乙:我们这边是调兵遣将,忙作一团。
甲:我们还编了一段小快扳。
乙:我们早就有个顺口溜。
甲:“为翻身上前线,解放军都是英雄汉。把蒋家王朝彻底砸它个稀巴烂。”
乙:“当官好,当官好,穿皮鞋、带手表,搂着小妞满街跑。”
甲:我们爱唱一首歌。
乙:我们爱哼一个曲。
甲:“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乙:“吸足了一口白面,快来活的似神仙……”
甲:这时候进攻开始了。
乙:战斗打响了。
甲:我们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乙:我们是一个失利接着一个失利。
甲:战斗越打越激烈。
乙:包围圈越来越缩小。
甲: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乙:我们当官的最怕这一招。
甲:“喂,蒋军弟兄们,你们听着!”
乙:“用棉花把耳朵睹上,不能听。”
甲:“我们解放军喊话你们听得见吗?”
乙:“我们听不见!”
甲:听不见还搭茬。
乙:这不是装的吗!
甲:“蒋军弟兄们,你们也是受苦人,别替蒋介石卖命啦,快过来吧,解放军优待俘虏。”
乙:你们别来这个‘里格隆’啦,我们上司早就说过啦,我们要是过去呀,小命就玩完啦!”
甲:“这是造谣,你们很多弟兄都过来啦,想当兵的我们欢迎,想回家的我们发路费!”
乙:“是真的吗?”
甲:“解放军说话算数!”
乙:“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吧!”
甲:“嗳,伙计。听您这口音耳熟呀?”
乙:“听你这口音也耳熟呀!”
甲:“我们家住高家庄。”
乙:“我们家住马家河。”
甲:“咱们俩还是老乡呀。”
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甲:“打听个人你认识吗?”
乙:“谁呀?”
甲:“你们村东头二狗子他爹?”
乙:“太熟啦,要论起来二狗子他爹还是我大表哥呐。”
甲:“哎呀,太巧啦。”
乙:“怎么?”
甲:“二狗子他爹是我表侄。”
乙:“嗳……你占我便宜。”
甲:咱各亲各叫。
乙:别攀这亲。
甲:好好好,”××的爸爸……”
乙:等会!那时有我吗?
甲:这不早晚的事吗。
乙:没听说。
甲:“×××爸爸,你饿吗?”
乙:“×××爸爸,我怎么不饿呀,俩礼拜就吃一顿儿。”
甲:“你吃的什么呀?”
乙:“不怕您笑话,就吃一根驴尾巴。”
甲:“你怎么没吃那驴肉?”
乙:“那是给长官留的。”
甲:“快到我们这儿来吃吧,肉包子全蒸好啦。”
乙:“有大蒜瓣吗?”
甲:你吃的挺全。“××的爸爸,别犹豫啦!×××爸爸等待着×××的爸爸,如果×××的爸爸再不听×××爸爸的话,×××的爸爸就会消灭×××的爸爸。如果×××的爸爸被消灭的话,×××就会……巴巴爸爸,爸爸巴巴……”。
乙:怎么七巧板都出来了?
甲:这不是为你们爷俩急吗?
乙:没听说过。
甲:这时候,总攻开始了!
乙:决战打响了!
甲:我爸爸他们“当当当”三枪信号弹。
乙:我爸爸他们“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请来增援,请来增援。”
甲:我爸爸他们吹响了冲锋号“嗒嘀嗒……”
乙:我爸爸他们“嗡一突,嗡一突……”
甲:这是什么声音?
乙: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突围呐。
甲:你们已经突不出去啦,我爸爸给你爸爸一阵榴弹炮“轰!轰……,,
乙:那……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一阵迫击炮“日……咣,日……咣!”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梭子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俩步枪“叭勾,叭勾。”
甲:我爸爸给了你爸爸两刺刀“杀!杀!”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两匕首,“扑!扑!”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雷。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榴弹。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炸药包。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毒气弹。
甲:我爸爸高喊“同志们,冲哇!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乙:我爸爸大叫“弟兄们守住,每人一台熊猫彩电!”
甲:那时候有彩电吗?
乙:你爸爸都实现四化了,我爸爸还不弄台彩电看看。
甲:这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我爸爸的右臂。
乙:爆炸声中,一块弹片钻进了我爸爸的臀部。
甲:担架队冒着炮火把我爸爸抬下阵地。
乙:我爸爸捂着屁股跟在你爸爸后面。
甲:乡亲们把我爸爸送进后方医院。
乙:我爸爸一翻身躺在你爸爸旁边。
甲:你爸爸怎么跟着我爸爸来了?
乙:你爸爸不是优待俘虏吗?
甲:“到底过来啦?”
乙:“可不是吗。”
甲:我爸爸热情地看着你爸爸。
乙:我爸爸羞愧地看着你爸爸。(对视)
甲:“啪”!我爸爸给你爸爸一巴掌!
乙:“吭哧”!我爸爸咬你爸爸一口!
甲:你爸爸怎么咬人?
乙:你爸爸怎么打人?
甲:我爸爸“啪”在你爸爸伤口上贴块膏药。
乙:我爸爸“吭哧”咬了一口你爸爸手里的包子。
甲:“伤口还疼吗?”
乙:“吃过包子好多了。”
甲:“给你。”
乙:“什么?”
甲:“从你屁股上取出的弹片。”
乙:“给你。”
甲:“什么?”
乙:“从你臂上取下的弹头。”
甲:“65子弹,日本制造。”
乙:“82炮弹。美国生产。”
甲:“伙计,我心里有点感触。”
乙:“哥们。我也觉的羞惭。”
甲:“这玩意儿咱得留着。”
乙:“权当以后作个纪念。”
甲:“愿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不会有今天了。”
乙:“要是这样,我宁愿天天烧香许愿。”
甲:“我想不久的将来,国家统一了,民族富强了,人人过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电一”
乙:“对,肉包子肯定多的吃不完。要让后人永远记住今天。”
甲:“来,我给你留个地址。”
乙:“好,我送你一张名片。”
甲:“到时候你可一定来。”
乙:“咱哥俩不见不散。”
甲:“这就叫不打不相识。”
乙:“患难之交有苦也有甜。”
甲:“重相逢咱得好好叙叙。”
乙:“再弄两瓶好酒干干。”
甲:“我替你准备点好吃的。”
乙:“你可千万别太麻烦。”
甲:“我给你蒸上一锅猪肉包子。”
乙:“光包子我有意见。”
甲:“你还有什么要求?”
乙:“再准备两头大蒜。”
合:嗨!
2 情景剧《世纪之歌》(原名《回眸望九》)
姜昆 戴志诚 等
关键词:“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到了……年”
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B%D8%ED%F8%CD%FB%BE%C5 http://video..com/v?word=%BB%D8%ED%F8%CD%FB%BE%C5&ct=301989888&rn=20&pn=0&db=0&s=0
土豆网有完整的《回眸望九》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4tRZXWis/
用Flv视频下载器就可以下载了,下载地址和教程:http://www.flashmov.com/player_help.php
网络上,唯一这2个完整17分钟的版本!!!
『叁』 相声的来历
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
(3)中国相声历史扩展阅读:
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的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不抵抗政策;也曾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
『肆』 相声有将近100多年的历史了,是谁创立的
相声是我国一种民间的说唱曲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如今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形式,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而现代最为人熟知的相声演员有郭德纲、冯巩和于谦等人,他们的每次表演都是高朋满座、一票难求。但是相声是由谁创立的这个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相声艺人是道光年间的是张三禄,而相声界的祖师爷则是朱绍文。
相声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学,不过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口头文学,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在我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弘扬。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声现在才能够发展得如此蓬勃,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一种通俗文化。
『伍』 郭德纲在中国相声界的历史地位中能排前三名吗
原文,虽然我不同意此观点
相声界历史地位排名第一的是朱绍文,创造了相声。排第二回位的是侯宝林,发答展了相声。排第三的是郭德纲,拯救了相声。
观众喜欢,能花钱看就是最大能耐,这是别人办不到的。你们喜欢郭德纲吗?
『陆』 相声简介
1、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2、起源发展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3、评价
冯不异提出:“在曲艺的诸多曲种中,有一种单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但求谏果回甘,却不一定那么有头有尾,它的体制不同于短篇的话本、故事、笑话,也不同于对口相声,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口头文学体裁。”
王行之认为:“把单口相声直接并入中短篇小说这一艺术门类,未必确当,但是,因为它们同属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单口相声又有不少独到之处。”
李凤琪也曾指出:“单口相声以故事性见长,其中也有偏重说理的,即所谓‘议论型’,这种相声容易空洞、枯燥、很难写,新作中几乎绝迹。”
『柒』 相声的起源。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
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1949年后,成立了北京相声改革小组,剔除传统相声的不健康成分,使语言更加净化,更好地发挥它幽默多变、含蓄精练、朴实高尚、明快犀利的艺术特长。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口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一段相声,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几个部分组成,即是常见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并不固定即兴表演的“垫话儿”已不多使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其中,单口如《连升三级》、《糊涂县官》等,对口如《改行》、《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群活如《扒马挂》、《四字联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等,更获得人们的喜爱。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中,朱绍文、李德锡、焦德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相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又坎坷的时期,期间既出现了《假大空》这样轰动全国的力作,也相继在马季等人的带动下涌现出杨振华、王志涛、姜昆、李金斗以及更为年轻的牛群、冯巩等相声奇才,他们在继承相声本体优长的同时,结合各自之长对相声的发展做出了不同方向和效果的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脱胎于戏剧的小品作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在屏幕及舞台上“抢”走了相声的风光,加上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这些原本属于相声界或曲艺界的明星们相继“跳槽”从事小品创作和表演,致使相声的创作出现萎缩甚至停滞的状况,甚至,坚持在相声阵营中的侯耀文、牛群、冯巩等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小品同化。
新世纪伊始,相声界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和开拓,其结果无疑会对相声将来的走势起决定性的作用。
『捌』 同为行业历史相声剧,为何《明春曲》成,《中国相声史》不成
如今的网络,评论区真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有关相声文章下面经常出现的一种声音是,相声名家姜昆只有一段《虎口脱险》能拿得出手。
好吧,先不说当年正在上中学的姜昆能否担任法国电影的导演,咱就说姜昆可以传世的相声代表作,何止十个八个啊。
此外,还有一种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希望七十岁的姜昆和四十多岁的年轻人来一场相声PK,事实上,如果公平起见对比双方在四十多岁时的相声成就,无疑姜昆更胜一筹。
要不,咱们再举个姜昆和郭德纲隔空PK的实例,姜昆搞过一个反映行业历史的相声剧《明春曲》,巧合的是,德云社也曾搞过一台题材雷同的相声剧《中国相声史》,对比这两个题材、内容都相似的相声剧,姜昆的《明春曲》无疑是完胜姿态,火了。德云社的《中国相声史》却走了滑铁卢,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以中国相声百年历史的内容看,其实可挖的东西还是极多的,比如一部单口相声《君臣斗》就可以拍出一部热播剧《宰相刘罗锅》来。有这么多的宝藏,但却缺乏认识宝藏和挖宝藏的人,这就造成了相声行业如今的困境。
《明春曲》不错,还可以继续深度创作,《中国相声史》不成,但也不能彻底放弃,有文化有层次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玖』 相声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相声表演艺术形式是从清末咸丰年间兴起的,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
据说,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 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由于是民间口头艺术,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
『拾』 相声的发展历史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不抵抗政策;也曾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