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1、先秦时期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
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
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
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
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的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
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
2、秦汉时期的道路
中国全国陆上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朝早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
3、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
在我国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江浙一带的大批质量上乘的丝绸从水路或陆路集中到长安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转运到西方去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以后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它经过中亚西亚,可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相衔接,构成了世界性的东西大商道不仅在两汉时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时期,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主要纽带 。
4、唐代以后的道路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
皇城中间的南北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宽441米,视野开阔连接12座城门的有六条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全国各地。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相继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心。
到了宋和辽金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代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和市的有机结合城内大道两旁,第一次成为百业汇聚之区。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驿路干线辐射到我国的四面八方。特别是元代,综合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进一步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蒙古族各部在成吉思汗等有作为的领袖统率下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
运输不绝蒙古军军事势力的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南下攻灭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后,把南中国的大片疆土也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比较起来,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着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
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
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官马北路系统最重要的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分别延伸到雅克萨庙屯(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官路和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到呼伦恰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这些道路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的两大干线,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西安兰州,分别到青海西藏和新疆,并通往中亚西亚诸国。
后者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从西安通往云贵川,并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萨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这个覆盖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的官马西路系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官马南路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广东官路三条干线前两条干线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
后分道到昆明或桂林,并延伸到印度支那半岛;第三条干线即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达广州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
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官马东路的唯一干线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
它是清政府经济上赖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路等等清政府正是通过这些道路,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乃至自然村落的政治控制与经济榨取;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通过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
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我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到那堪公路,可惜没有全部完工。
(1)中国公路历史扩展阅读:
古代关于道路的称呼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Ⅱ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历史
我国公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 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 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 67万公里。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60年代,我国在继续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 3公里/百平方公里。
(2)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 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1978年的1. 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 3%提高到1999年的12. 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省份已实现全部县道铺筑沥青路面乃至达到二级技术标准,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
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对公路桥梁、隧道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推动了公路桥梁、隧道数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先后在主要江河和一些海峡建设了一批深水基础、大跨径、施工难度很高的桥梁,如黄石长江大桥(我国交通部门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跨长江特大型桥梁)、万县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跨径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钢悬索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风陵渡黄河大桥、济南第二黄河大桥,广东虎门大桥、山东女姑山跨海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这些工程标志着我国深水基础、大跨径桥梁建设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1999年底,全国公路桥梁已达到23万座,总延长8006公里;隧道1257座,总延长407公里。
我国高速公路得发展如下:
高速公路是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安全、快速、通过能力大的新型交通手段。我国大陆从70年代初就开始了高速公路修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高速公路的技术资料翻译、科学考察、可行性研究以及测设工作。1981年交通部制订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列入了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这些,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较晚,但发展很迅速。1988年首条沪嘉(上海浦桃工业区——嘉定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后广佛(广州——佛山)、沈大(沈阳——大连)、西临(西安——临潼)、首都机场、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区)、济青(济南——青岛)、海南环岛(海口——三亚)、广深(广州——深圳)、京石(北京——石家庄)、郑许(郑州——许昌)、长平(长春—四平)、太旧(太原——旧关)、沪宁(上海——南京)、杭甬(杭州——宁波)、长潭(长沙——湘潭)、沪宁上海段、沪杭浙江段、沪杭上海段、厦樟(厦门——樟州)、成雅(成都——雅安)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到199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422km(台湾省到1994年为477km未包括在内),位居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七。 1988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建设高速公路324km,这个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到1997年底高速公路达4735km,建设速度更快,一年建成1313km。到2000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 000多km,跃居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状况,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巨大变革。
2.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它的进步与变革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公路运输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80年民有汽车仅164.9万辆,1994年已增加到约950万辆,平均年递增12%以上。按此推算,到2010年可达6000万辆。
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制定了我国公路建设的二十四字方针:“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通畅”。根据这一方针,到2000年末,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根据交通部“十五”规划和 2015年远景规划,预计“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增高速公路超过2.5万公里,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之间形成了一条公路快速运输大通道。随着路段的不断延伸,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可望在二十一世纪初初步形成。它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到推动作用。根据公路主骨架国道主干线建设发展计划,用30年的时间建设“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系统,总长3.5万km。全国的重要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对外口岸将由高等级的国道主干线连接,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快速、安全的国家干线网络系统将形成。
Ⅲ 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历史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于1984年,最早开工的是沈大高速公路,最早完工的是广佛高速公路,至2014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11.2万公里,比2013年新增7450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 在1990年代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对高速公路的资金投入执行倾斜政策,每年建成高速公路达到3000公里以上。
200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出台了最新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网”,计划通过20至30年的建设,建成里程达到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
大事记
1984年6月7日,沈大高速公路开工,全长375公里。这条公路在建设初期是按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标准实施的。
1984年12月21日,中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开工。
1987年12月,(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动工,长142.69公里。该路是中国大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公开招标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有四车道,全长20.4公里。
1989年8月1日,广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15.7公里。
1989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71公里。
1990年8月20日,经过6年多的努力,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开放试通车。
1994年,中国大陆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03公里。
1998年,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741公里,通车总里程达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26万公里。
1998年9月3日,华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五洲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第一批使用国家特批指标在国内发行A种股票的高速公路公司。至此,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融资也走上了股份化的道路。
1999年,全年新增高速公路2872公里。10月31日,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0公里。至1999年年末,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1650公里,名列世界第三位;山东高速公路总里程率先突破1000公里,达到1354公里,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区首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1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2002年底,中国大陆新修5583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52万公里。
2003年3月21日,沈大高速公路进行全线封闭改造,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2003年底,新修4600公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8万公里。
2004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里程新增4400公里,总里程已逾3.42万公里。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高速公路“7918网”,北京与呼和浩特高速公路贯通。2005年底,高速公路新增6717公里,总里程达4.1万公里。
2006年底,中国大陆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8万公里(包括从2006起纳入统计的155万公里村道);新增高速公路4460公里,总里程达4.54万公里。
2010年,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7.4万公里,继续居世界第二位。
2011年,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8.5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
2012年,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9.56万公里。
201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办《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新闻发布会,根据这份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按照“实现有效连接、提升通道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的思路,保持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框架基本不变,补充连接新增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要港口和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在运输繁忙的通道上布设平行路线,增设区际、省际通道和重要城际通道,适当增加有效提高路网运输效率的联络线。调整后的国家高速公路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
Ⅳ 中国公路学报的历史沿革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1名.
《中国公路学报》(双月刊)系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公路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优秀的科技论文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社会效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46,影响因子为0.294,他引总引比为84%;2002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99,影响因子为0.298,他引总引比为83%;2003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80,影响因子为0.298;2004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636,影响因子为0.539;2005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094,影响因子为1.308;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988种学术期刊综合排名,根据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为第2位;2004-2012年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位,居于公路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的最前列。
《中国公路学报》的征稿简则、稿件编排规范、学报动态、交通行业信息等均在中国公路网上发布,使作者、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在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已成为公路交通行业知名的门户网站。
《中国公路学报》由1988年创刊时的正文页码88页增至1996年的128页,接着实现了由1996年的小16开本统栏排版到2000年的大16开本双栏排版的转变,2006年《中国公路学报》又实现了由季刊到双月刊的跨越。2013年起,页码由原160页增加至192页。
《中国公路学报》(大16开本)读者对象为:公路交通界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每期定价30.00元,全年共180.00元。
Ⅳ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开始修建,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高速公路是经济发专展的必然属产物。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由阿登纳(KonradAdenauer,当时的科隆市长,后来的西德总统)于1932年8月6日宣布开通。
第一,高速公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车的增长远比乡村快的多,成为汽车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多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成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
第二,汽车技术的发展,对高速公路建设提出客观要求。目前汽车已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此需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合汽车的轻型化和载重化是两大发展趋势,前者要求速度保障后者要求承载力,而高速公路恰能使二者有机结合。
Ⅵ 中国公路的纪录片
统 筹: 曹艳春蒋涛 沈继成 李洪魁 裴永忠 总统筹: 高春国 黄秀根
监 制:柯林春 王 太 张践陈捷 徐锦培
总监制:李 华 黄百炼陈力吕学武
相关资料
为纪念建党9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拍摄的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公路》辽宁部分于2011年5月5日i在山海关开机。
新中国公路交通建设已由六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设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品工程项目。这部《中国公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央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联合出品制作的二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是中国电视第一次全景式纯高清纪录中国公路文化的创举,也是第一次以独特的纪行式手法拍摄的一部交通历史诗卷。它将以历史的角度全面反映建国以来我国交通发展的辉煌历史和光辉成就,弘扬新时期交通人“艰苦奋斗、用于创新、不畏风险、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部20集电视系列片辽宁部分将从山海关开始拍摄,历时10天。从“闯关东”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再现厚重的黑土地、豪爽奔放的关东人,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如何建路抗美援朝,筑起了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描写改革开放之初辽宁人建设沈大高速“神州第一路”的创举;展现辽宁交通“村村通”公路,百姓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风貌;抒写辽宁转身向海,建设滨海公路,实施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战略的伟大创举。路在辽宁大地上成了人们生存的希望,也成了今天辽宁经济发展和腾飞的见证。
Ⅶ 历史上公路的变化
中国第一条公路——长潭公路 1913年,湖南人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公路——长潭公路,使长沙、湘潭这两个当时湖南最大的城市之间除了有水路交通的便利外,又有了陆路交通的便利。它是中国第一条标准汽车公路,在我国公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标志着湖南现代公路运输的开端。
辛亥革命后,南北军阀在县域混战多年,竞相搜刮民财,农田水利失修,粮食歉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但工业交通事业有所发展,架通长潭电话线,开工修筑长潭公路。
长潭公路全长50公里,总计全路完成基土石56.6万立方米,铺砂3.4825万立方米,修成大小桥梁31座,涵洞86座,东岸码头一处,驳岸5处,总耗资90万银元。
这条公路在未修建完成就已饱经风霜,从开工到竣工,经过四兴三辍,历时9年。
1913年春,都督谭延以军事运输为目的设立了湖南军路局,主持修建长沙至湘潭的公路,开中国按汽车通行标准修筑公路的先河。当年就在原驿道上改建成长沙至大托铺一段。
同年,继任督军汤芗铭下令停修。
1916年谭延第二次督湘,促成复工,至1917年1月建成大托铺至易家湾路段;9月傅良佐督湘,因军阀混战再次停修。
1918年恢复修建,因经费困难,进度缓慢。
1919年4月张敬尧上台,撤销军路局,改设路政科,6月从湖田处拨部分经费修建朝阳桥、暮云桥,不久又因经费拮据停工。
1920年6月谭延第三次督湘,才又继续修筑,至1921年11月终于全线竣工通车。中国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清代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官马大路”分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km。2)近代道路(1912~1949年)可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二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是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四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75000km。3)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细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5.5万km。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桥梁达3.5万座、55.1万延米。三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是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4万km,有路面里程达30.5万km,桥梁达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18万km。四是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公路建设仍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km。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3万km,有路面里程达57.9万km,桥梁达11.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