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演讲

中国历史演讲

发布时间:2021-02-09 06:47:00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演讲是什么

挺多的,你想,演讲的目的在于鼓动大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候和老百姓的动员演讲:“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就把大家鼓动了,算不算伟大的演讲

❷ 中国历史名人演讲稿,600字!

【我的中国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近半个世纪的求索与攀爬,沧桑印证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那段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12月13日这个饱蘸鲜血的日子,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孩子更不可忘记。12月12日下午,小学部五年级全体师生在校学术报告厅举行了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里,孩子们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2月的天气已令人战栗,在几天的演讲准备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从收集资料,到撰写演讲稿,到班级选拔。他们一次次走进了凄惨的岁月,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令他们痛恨了无数次。演讲中选手们慷慨激昂,从万历帝到努尔哈赤的铭文明亡清兴,从康乾盛世到咸丰帝火烧圆明园,历史的光辉与惨淡印在他们沸腾的爱国之心。近代的屈辱历史,南京大屠杀血琳琳的惨案令每一名同学痛彻心扉,回首那段充满血光的历史,那段涨满血泪的国仇家恨,胸中燃起无限的尊严与责任。同学们情动于衷,情不自禁的唱起《我的中国心》。“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落后就要挨打。”“灾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奋发来捍卫!”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奋力拼搏,振兴中华”在孩子们的誓言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看到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虽然活动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对于同学们的是无限的鼓舞,他们暗下决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
同学们,处在21世纪富强的新中国,我们不会忘记,几十年前日寇对我们中国的大举侵略,使多少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使中华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使一条条英勇的生命消逝在黄沙战场,使无数大好河山在几年时间就全部沦丧……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7·7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抗日战争长达8年之久,革命先辈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可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赵尚志、刘胡兰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为此献出了生命。抗日战争成为我国痛苦的历史回忆,把仇恨和耻辱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中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上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不会忘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不会忘记中国政府被迫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的一文不值;更不会忘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夺走了许多奇珍异宝,抢走了中国的名人书画等。1860年10月18和19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美丽的建筑变成一片灰烬。
60年前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只有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祖国才会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发达。

【】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拖着沉重的步伐经过了70年。我们又怎能忘却,70年前的那一天,可恶的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在短短一周内,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圆明园,一个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这样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着我们中华儿女多少的心血与智慧啊。那些狰狞的表情,猖狂的笑容,无一不揭示着他们那没有人性的躯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望着每天与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红旗,谁又能忘记在70年前,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国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呢?为了祖国领土完事,为了民族的尊严,战士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怎能可以忘记呢?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最后,让我们高呼“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❸ 中国古代的演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代写论文教育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他的教育观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关于人的培养要以德育为导向的见解,直至今天对我们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论指导意义。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以他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

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有多层次的内涵,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

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﨎要杀孔子,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﨎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无限遐思,他认识到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以体现生命之价值意义,就一定要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反映出儒学为人称道的积极进取精神。人生离开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导航,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关于仁爱的论述,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重视,杀身成仁、求仁得仁、当仁不让等名言为人们乐于引用,成为激励自我进取、开拓人生的警言。

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丰富而又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内容,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论语•子罕篇》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丰美,由其私淑弟子之钦佩可见一斑。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亚圣孟轲以未得孔子亲炙而深以为憾。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专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以传后世,并浩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F]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继承,要古为今用。

二、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结合的育人风范

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论语•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在《论语》20个篇次中,分别有五、十二、十三与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长》、《颜渊》、《子路》与《宪问》,由此可见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独当一面。孔子于50岁左右时所教的学生数达到鼎盛。诸多弟子中颜回最得孔子的喜爱。一部《论语》有20处语录述及颜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超过了骨肉之亲。孔子有儿名鲤,整部《论语》仅两处提及之,也只是孔子过问他研读《诗经》的情况。孔子对颜回之爱,也是建立于颜回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记载了颜回的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闻噩耗竟至大恸,而亲生儿子孔鲤早逝,却未见孔子痛彻肺腑。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教学相长,学生接受知识的反应如何可促使老师思考方法是否得当。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之中深有体会地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说明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消耗理解是有待时日的,悟性高者则过程相对短一些。颜回接受孔子之耳提面命,但要真正融会贯通,却需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才可能有切实的理解与进一步的运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成果的期待不可能太过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孔子在实践中概括出的带有共性的教育认知规律,足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他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民主平等待人,对学生持鼓励欣赏的态度,这在《论语》中两次描述他请颜回、曾皙等弟子各言其志中可以体会到。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点到即止的教育方法亦富于幽默机智与生活乐趣。曾皙说自己人生理想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闻之喟然而首肯,表现了他历经磨难而愈显淡然融和的心态。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的阐述都说明孔子体会到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方能收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行教之万世师表,也绝非偶然。由孔子相关的自述及弟子们对他的评价,亦可得到珍贵的启示。孔子三岁就丧父,由母亲抚养。他于晚年总结人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流传甚广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很感人的。

孔子席不暇暖,为社会大同为仁爱正义理想不遗余力,四处奔忙,在当时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论语•子张》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也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佐证。说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与毅力,赢得了驰誉全球的思想家之殊荣。孔子虚怀若谷,谦和进取,学习和实践使他不断深刻认识自然,理解人生社会,树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继往开来的志士仁人报效国家民族,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道德伦理规范的哲学思想基础。

孔子去世后,弟子主动为他筑庐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待同窗挚友星散后又为孔子再守墓三年。王公卿相到曲阜要拜谒孔庙再去就仕上任。孔子崇高之大家风范可谓感人深矣。如此尊师之佳话流传,在中外教育史上旷古少闻。

孔子与世长辞将近两千五百年了。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手段和设备全面的更新换代,我们已有便捷的网络远程教育覆盖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与从教育园地不断涌现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的。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掌握的科学文化与往昔的孔门弟子也有天壤之别,然而教育事业造就培养新人之神圣职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并无本质的区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教育要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也早已成为各国政府首脑之共识。

“桐花万里山丹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盛大的国际祭孔活动的悠悠钟磬声在山东曲阜孔庙响起来时,我们似乎又听到孔子在《论语》开卷时的谆谆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❹ 中国历史演讲稿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词有歧义),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家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❺ 写一篇演讲稿关于古代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primitive society、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

原始社会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

奴隶社会
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
即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袭制。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
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封建”。

中国古代有24个朝代,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唐朝以胖为美。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式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

每个朝代都有一个皇上,他们住在皇宫里,管理着整个国家,每天早上与大官们讨论国事。
有些皇上昏庸无度,曾因为荒淫无度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有些皇上则清廉而受到广大民子的喜爱。

在古代,人与人的地位是有所差别的。
当贫民遇到皇上或大官时,他们得跪下来磕头;如果谁说出了皇上的名字,就会被斩首;每个男子都有好几个妻子,尤其是皇上,后宫3000人。
著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

服装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一些朝代的服装。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就相继建立了服制,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子,而不是裤子。衣服是右衽窄袖长衣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是襟,裙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袖长裤革带皮靴。

胡人因为习惯了在马上奔驰,而且经常是没有定所,需要将随身应用的物件附在身上,所以他们就将皮革做的腰带上附加上若干小环,然后把随身物品铨在革带上。这样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遗失。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的和结构的基本特征。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都穿深衣。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接下来的这幅女子图便是唐朝的一种大袖衫。而此男子图的则是称为胡服。【图】

科学家张衡

张衡(公元78~140年),河南南阳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之一。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学。朝廷听说他有学问,就让他担任了太史令,掌管历史和历法,负责观察天文。

东汉时期,地震很活跃。当时的人们不懂科学,以为地震是鬼神发怒。张衡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他根据自己对于地震现象的观测,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制好后,放在洛阳的灵台。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掉到了蛤蟆嘴里,这说明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但是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感觉,因此,大伙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过了几天甘肃东南部有人来报告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人们这才相信。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仪器来观测地震方向。中国以外,直到公元13世纪,才有类似的仪器出现。

❻ 中国近代史十分钟演讲主题

给你推荐一个主题,仅供参考哦。我在高中上学时,曾经进行该主题演讲,获得一等奖。
内容是关于中国、日本在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后的复兴之路的对比: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长达近110年的近代屈辱史,直到1949年才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日本在1853年被美国打开大门,沦为西方半殖民地,但1868年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1874年便侵入台湾,勒索大清朝白银50万两,1895年更是击败号称世界第五海军强国的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在此后加入近代强国俱乐部,纵横东南亚,妄图称霸世界,当然在抗日战争中彻底失败。
你可以先列举现象,从两国崛起时间的巨大差异展开,然后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还可以展望,警醒国人的建议。
具体内容你自己想哦,PPT模板可以在网络文库里下载。
最后祝你演讲成功!

❼ 快于中国历史沧桑的演讲稿

【我的中国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近半个世纪的求索与攀爬,沧桑印证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那段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12月13日这个饱蘸鲜血的日子,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孩子更不可忘记。12月12日下午,小学部五年级全体师生在校学术报告厅举行了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里,孩子们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2月的天气已令人战栗,在几天的演讲准备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从收集资料,到撰写演讲稿,到班级选拔。他们一次次走进了凄惨的岁月,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令他们痛恨了无数次。演讲中选手们慷慨激昂,从万历帝到努尔哈赤的铭文明亡清兴,从康乾盛世到咸丰帝火烧圆明园,历史的光辉与惨淡印在他们沸腾的爱国之心。近代的屈辱历史,南京大屠杀血琳琳的惨案令每一名同学痛彻心扉,回首那段充满血光的历史,那段涨满血泪的国仇家恨,胸中燃起无限的尊严与责任。同学们情动于衷,情不自禁的唱起《我的中国心》。“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落后就要挨打。”“灾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奋发来捍卫!”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奋力拼搏,振兴中华”在孩子们的誓言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看到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虽然活动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对于同学们的是无限的鼓舞,他们暗下决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
同学们,处在21世纪富强的新中国,我们不会忘记,几十年前日寇对我们中国的大举侵略,使多少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使中华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使一条条英勇的生命消逝在黄沙战场,使无数大好河山在几年时间就全部沦丧……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7·7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抗日战争长达8年之久,革命先辈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可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赵尚志、刘胡兰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为此献出了生命。抗日战争成为我国痛苦的历史回忆,把仇恨和耻辱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中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上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不会忘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不会忘记中国政府被迫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的一文不值;更不会忘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夺走了许多奇珍异宝,抢走了中国的名人书画等。1860年10月18和19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美丽的建筑变成一片灰烬。
60年前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只有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祖国才会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发达。

【】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拖着沉重的步伐经过了70年。我们又怎能忘却,70年前的那一天,可恶的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在短短一周内,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圆明园,一个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这样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着我们中华儿女多少的心血与智慧啊。那些狰狞的表情,猖狂的笑容,无一不揭示着他们那没有人性的躯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望着每天与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红旗,谁又能忘记在70年前,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国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呢?为了祖国领土完事,为了民族的尊严,战士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怎能可以忘记呢?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最后,让我们高呼“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❽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抗美援朝报国仇,万隆会议结朋友。大庆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自力更生,内强国力;五项原则,外接友邻。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内乱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863计划、一国两制;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上海举行APEC会议,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演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