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剧剧本
茶馆
㈡ 急~!!!!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剧本,适合大学生演的~!谢谢
滚滚红尘
[剧本]:
本书是三毛的第一部中文电影原著剧本,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动乱年代为背景,描绘一个全中国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实际上,它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是一则凄怆无止的爱情故事,更是三毛自身灵魂的告白. 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经意地流露出自身灵魂的告白。
作者: 三毛
剧情简介
韶华因父亲不准她与恋人小健结婚,被锁于家中,自杀未遂。父亲死后,韶华离家出走,以写小说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问政治的韶华与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员章能才相恋。抗战胜利后,章能才销声匿迹,不知去向。韶华几经周折, 在一农舍中找到他时,却见他与一寡 妇同居。韶华于绝望中回到女友月凤处生活。不久,月凤亦因与热心学生运动的男友小勇一起参加反政府集会而双双遇难。后韶华偶遇穷困潦倒、 四处躲藏的章能才,恰逢为报杀夫之仇的老邻居“小妻子”向国民党纠察诬告章能才为共产党,韶华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车撞伤。解放前夕,商人余老板用金条换来两张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证,欲携韶华离开大陆,韶华却将章能才送上轮船。四十年后 ,章能才返大陆寻找爱人,只得到一本韶华写的长篇小说《白玉兰》。
幕后制作
这是作家三毛的一部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描写了一对青年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从相识到离别所经历的感情磨难。在拍摄方面和镜头、音乐、映像运用上,与过往所拍的电影非常不一样,运用了许多的实验性的手法。随着女主人公从精神上的歇斯底里到后来章出现,影片节奏渐趋轻快,而进入生离死别时,随即转入深沉。该片获第2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设计、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八项大奖。
影片将动荡时代的儿女私情刻划得荡气回肠,画面也拍得相当漂亮。林青霞饰演的韶华影射女作家张爱玲,她生长在一个得 不到父爱的封建家庭中,少女时代遭父亲禁闭,愤而为文,获读者章能才倾倒,两人迅速相恋。而章能才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文官,因“汉奸"身份暴露而躲避到农村 去。两人的爱情之路就是这条崎岖路走下来,直至大陆沦陷终于面临生离死别。导演严浩拍得相当认真,大陆实地拍摄的外景也丰富了故事的吸引力。秦汉与林青霞的配搭是典型的郎才女貌,同时演好友的张曼玉也非常抢镜。
相关影评
纷繁乱世难由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蓦然回首前尘,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尘封多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人,是我们一直隐隐约约惦记着的;总有一些事,是我们一直想忘却又偏偏忘不了的;亦总有一些电影,是我们一旦想起,便会情不自禁唏嘘不已的……对我而言,《滚滚红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要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后期,而那时正是近代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人能活着,已属不易,倘若还想再来谈及什么感情,则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旦动了心,动了情,往往也就身不由己了。
都说乱世莫道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而《滚滚红尘》说得正是这样一个乱世情深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沈韶华,她出身不俗,才华横逸,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她的一生,完全是为了爱而生。如果她爱的是一名寻常男人,或许她就不必承担命运上那凄艳的煎熬,然而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最终爱上的是那个叫章能才的男人,于是她的人生也随之变得跌宕起伏。
说她幸运,是因为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而能才恰好正是懂她的那个人。韶华之前虽身为千金小姐,但少年丧母,父亲对她又极为冷漠,因此在她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爱与被爱的。章能才温文尔雅,成熟稳重,对她又彬彬有礼,细心体贴,百般呵护,物质上无需她过多言语,便知她的所爱所需,自行悄然买来,给她惊喜;精神上他是她的忠实读者,三言两语,即有共鸣……试问这样知冷识热的人儿如何能令她不为之心动?
然而遇上能才,亦是她的不幸。首先是因为前者的身份过于敏感特殊:他是一个“汉奸”;其次是因为他的性格沉稳的有些懦弱,缺乏担当,为了他,韶华曾被千夫所指,遭人欺负;为了他,韶华曾毅然抛下一切,万里情奔……她别无他求,她只要他爱她!可是谁料想到头来,他终究是负了她。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清泪垂。如果说身体上的创伤可以由药品与时间来治愈,那么心灵上的创伤则不是几句“对不起”就能轻易拂平的。
不过伤的越重,这段情也就越发地刻骨铭心。对于这样一段爱情,韶华爱的热烈且纯粹,犹如扑火的灯蛾,纵是被烧的遍体鳞伤也从不言悔;而能才呢,他不是不爱韶华,只是他远比韶华现实,在成长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沧桑以及本身身份的特殊性令他对未来感到茫然,甚至恐惧——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在乱世之中随波逐流的平凡男人,他如何能负担韶华的如此深情?于是在那场爱情战役里,韶华拼尽全力,勇往直前,而他却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
而与能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位余老板。他粗鄙、庸俗、外形委琐……远远望之,已令人心生厌恶。然而在韶华受欺负的时候,挥着军刀来保护她的人是他;在韶华穷困潦倒时,细心照顾她的人是他;在韶华受伤时,经常来看望她的人是他;在韶华没能坐上客船的时,毅然跳上岸誓与她同生共死的人还是他!
反观能才,他又为韶华做过什么?!——真是绝妙的讽刺!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
其实韶华不是没下过决心要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可是多年后在那条纷乱的街道上,只因能才的一句哑语“我,爱,你”,便又令她再次沦陷。不管怎样,她,还是爱他。为了爱情,她毅然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那个懦弱的男人。
码头人海中的那一放手,对于能才与韶华而言,既是生离,又是死别了。在之后的四十年里,能才是在无尽的回忆以及悔恨中度过的;而韶华呢,她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去独自面对那漫长寂寥的人生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㈢ 中国近现代历史剧剧本
论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则无法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在于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这种人民的伟大斗争。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它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不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李鸿章的“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以夷变夏”的清醒的认识。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太阿从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图富强”的洋务运动。对于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罪恶滔天;但镇压之后,他们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进取,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学习西方而对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因此,洋务运动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曲折地反映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严重地阻得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戕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有诞生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质。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酉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务派并没有破毁这个根基的意愿,而只是想在这个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本意甚至还在于强化这个根基。要求地主阶级不去维护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开明的表现。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历来如此,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并不需要特别强调或者着力捍卫,洋务派揭橥“中学为体”,无非企图表明他们不是离经叛道。“西学为用’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它针对封建顽固派妄自尊大、拒绝一切外来新知识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强调必须向西方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便不难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倡和保护引进西学,只是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再后,当人们认识到西方的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获得成效的时候,也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时候,洋务运动也就濒临政治上破产之日了。洋务派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之苗是不能在封建主义根基之上茁壮成长的,不是苗的枯萎便是根基的破裂,而这一点,却是封建性十分浓厚的洋务派所始终无法理解的。事与愿违,恰好说明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客观进步作用。
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甲午战争以前,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支持和拥护洋务运动,即使有所批评,也属于条陈和建议的性质,其目的是希望洋务运动搞得更好一些,而反对洋务运动的大都是封建顽固派.甲午战争期间,系军事、外交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怯战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声名狼藉.但甲午战争以后,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等虽然反对李鸿章,却不反对张之洞,革命振首领孙中山等则直到1900年还对李鸿章抱着某种幻想。此中消息,是值得参酌的。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它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而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㈣ 求中国近现代史剧本,急需!!
剧名《内战烽火》
短剧成员:A周恩来B朱德C毛泽东D王若飞
E蒋介石F陶希圣G陈立夫H张群。
(旁白)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向苏、美、英、中四国政府发出乞降照会。当日晚,日本乞降的电讯传到中国,国共两党的大本营重庆和延安等地立刻沸腾起来。蒋介石收到这一消息后,连夜召开军事干部会议,并于第二天紧急致电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
情境一:扶蒋反共
(旁白)1945年8月11日
(蒋)我刚刚已紧急致电朱德:国民政府对于日军的俘虏、缴获的枪械和收复的失地,均已作出统筹安排,共党集团军原地驻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动!
(朱)简直欺人太甚!打鬼子的时候,老蒋带兵藏着掖着,躲在大西北大西南,现在打赢了就连忙跳出来,美国佬还弄些飞机把国民党军队从后方运到前线来,这是啥子意思嘛!
(毛)老蒋是不会和我们平分胜利的,至于美国,我看他们只是不想我们共产党控制中国,老蒋听他的话嘛,长远来看,他们跟老蒋合作,可比自己动手打我们要划算的多!
(陈)现在,我党海、陆、空三军正在接受美军的特训,他们提供的武器装备和经济援助也陆续到位了。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向日本政府和在华日军下令,只能向蒋介石投降,不准向中共领导的部队缴械,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罗!
(旁白)请思考:情境一点明了美国的什么对华政策?蒋介石又筹划着什么阴谋呢?
情境二:邀共“和谈”
(旁白)1945年8月,国民党陪都重庆
(陈)共党军队在解放区,我军飞过去接手地盘怕是不容易,时间上也来不及。
(陶)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打硬仗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不如叫共党来渝谈判,拖一拖也是好的。
(蒋)不错,我们给毛泽东去份电报,就这样拟订: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陈)就怕老毛没这个胆量来,重庆到底是我们的地盘,到了这里就是我们说了算勒!
(陶)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共产党如果拒绝和谈,那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说的好,接下来,你们再把电报在报刊、广播中大肆宣传,向社会充分表达一下我们和谈的“诚意”!
(旁白)请思考:蒋介石为什么要坚持发动内战?既然内战方针已定,又为什么要电邀毛泽东赴渝和谈?
情境三:假戏真唱
(旁白)1945年8月,陕北延安
(周)主席,这里有两份急电,一份是我地下党窃获的情报,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下,正把大批军队从大西北、大西南运往东北、华北、华中各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另一份是蒋委员长给我党中央发来的急电。
(毛,接过电报)看来,蒋委员长再也坐不住了。
(朱):我坚决不同意,这分明是一个“鸿门宴”嘛!老蒋哪里会诚实守信哦,张学良就是个前车之鉴,送他回南京就被扣留了,这次去,谁能担保蒋介石不会故技重施呢?
(周):不去吗?那怎么向全国人民和社会舆论作解释?而且,不去的话,就正中老蒋的下怀,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在我们共产党头上。
(朱):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一定要去,我们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毛):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这是大势所趋。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为了更好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为了唤醒广大人民,我毛泽东愿冒这个险。
(旁白)请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冒着风险亲赴这场“鸿门宴”?
我自己查找资料改编的,我用过觉得效果还挺好的,不过对学生的表演要求挺高的。
㈤ 中国近代史剧本
郭沫若的《屈原》
㈥ 求中国近代史剧本
中国近代史剧本?
等我想想
你可以看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只前中国统治者的对话
我只能帮你这个了
剧本太难写了
你可以上网看看有没有
我可以肯定的讲~
这没人会写了
除非你自己写
㈦ 急求中国近代史剧剧本!!!
复制的。原答:(紫帘薰衣草)
(剧本]:
本书是三毛的第一部中文电影原著剧本,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动乱年代为背景,描绘一个全中国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实际上,它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是一则凄怆无止的爱情故事,更是三毛自身灵魂的告白. 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经意地流露出自身灵魂的告白。
作者: 三毛
剧情简介
韶华因父亲不准她与恋人小健结婚,被锁于家中,自杀未遂。父亲死后,韶华离家出走,以写小说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问政治的韶华与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员章能才相恋。抗战胜利后,章能才销声匿迹,不知去向。韶华几经周折, 在一农舍中找到他时,却见他与一寡 妇同居。韶华于绝望中回到女友月凤处生活。不久,月凤亦因与热心学生运动的男友小勇一起参加反政府集会而双双遇难。后韶华偶遇穷困潦倒、 四处躲藏的章能才,恰逢为报杀夫之仇的老邻居“小妻子”向国民党纠察诬告章能才为共产党,韶华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车撞伤。解放前夕,商人余老板用金条换来两张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证,欲携韶华离开大陆,韶华却将章能才送上轮船。四十年后 ,章能才返大陆寻找爱人,只得到一本韶华写的长篇小说《白玉兰》。
幕后制作
这是作家三毛的一部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描写了一对青年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从相识到离别所经历的感情磨难。在拍摄方面和镜头、音乐、映像运用上,与过往所拍的电影非常不一样,运用了许多的实验性的手法。随着女主人公从精神上的歇斯底里到后来章出现,影片节奏渐趋轻快,而进入生离死别时,随即转入深沉。该片获第2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设计、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八项大奖。
影片将动荡时代的儿女私情刻划得荡气回肠,画面也拍得相当漂亮。林青霞饰演的韶华影射女作家张爱玲,她生长在一个得 不到父爱的封建家庭中,少女时代遭父亲禁闭,愤而为文,获读者章能才倾倒,两人迅速相恋。而章能才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文官,因“汉奸"身份暴露而躲避到农村 去。两人的爱情之路就是这条崎岖路走下来,直至大陆沦陷终于面临生离死别。导演严浩拍得相当认真,大陆实地拍摄的外景也丰富了故事的吸引力。秦汉与林青霞的配搭是典型的郎才女貌,同时演好友的张曼玉也非常抢镜。
相关影评
纷繁乱世难由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蓦然回首前尘,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尘封多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人,是我们一直隐隐约约惦记着的;总有一些事,是我们一直想忘却又偏偏忘不了的;亦总有一些电影,是我们一旦想起,便会情不自禁唏嘘不已的……对我而言,《滚滚红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要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后期,而那时正是近代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人能活着,已属不易,倘若还想再来谈及什么感情,则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旦动了心,动了情,往往也就身不由己了。
都说乱世莫道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而《滚滚红尘》说得正是这样一个乱世情深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沈韶华,她出身不俗,才华横逸,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她的一生,完全是为了爱而生。如果她爱的是一名寻常男人,或许她就不必承担命运上那凄艳的煎熬,然而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最终爱上的是那个叫章能才的男人,于是她的人生也随之变得跌宕起伏。
说她幸运,是因为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而能才恰好正是懂她的那个人。韶华之前虽身为千金小姐,但少年丧母,父亲对她又极为冷漠,因此在她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爱与被爱的。章能才温文尔雅,成熟稳重,对她又彬彬有礼,细心体贴,百般呵护,物质上无需她过多言语,便知她的所爱所需,自行悄然买来,给她惊喜;精神上他是她的忠实读者,三言两语,即有共鸣……试问这样知冷识热的人儿如何能令她不为之心动?
然而遇上能才,亦是她的不幸。首先是因为前者的身份过于敏感特殊:他是一个“汉奸”;其次是因为他的性格沉稳的有些懦弱,缺乏担当,为了他,韶华曾被千夫所指,遭人欺负;为了他,韶华曾毅然抛下一切,万里情奔……她别无他求,她只要他爱她!可是谁料想到头来,他终究是负了她。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清泪垂。如果说身体上的创伤可以由药品与时间来治愈,那么心灵上的创伤则不是几句“对不起”就能轻易拂平的。
不过伤的越重,这段情也就越发地刻骨铭心。对于这样一段爱情,韶华爱的热烈且纯粹,犹如扑火的灯蛾,纵是被烧的遍体鳞伤也从不言悔;而能才呢,他不是不爱韶华,只是他远比韶华现实,在成长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沧桑以及本身身份的特殊性令他对未来感到茫然,甚至恐惧——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在乱世之中随波逐流的平凡男人,他如何能负担韶华的如此深情?于是在那场爱情战役里,韶华拼尽全力,勇往直前,而他却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
而与能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位余老板。他粗鄙、庸俗、外形委琐……远远望之,已令人心生厌恶。然而在韶华受欺负的时候,挥着军刀来保护她的人是他;在韶华穷困潦倒时,细心照顾她的人是他;在韶华受伤时,经常来看望她的人是他;在韶华没能坐上客船的时,毅然跳上岸誓与她同生共死的人还是他!
反观能才,他又为韶华做过什么?!——真是绝妙的讽刺!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
其实韶华不是没下过决心要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可是多年后在那条纷乱的街道上,只因能才的一句哑语“我,爱,你”,便又令她再次沦陷。不管怎样,她,还是爱他。为了爱情,她毅然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那个懦弱的男人。
码头人海中的那一放手,对于能才与韶华而言,既是生离,又是死别了。在之后的四十年里,能才是在无尽的回忆以及悔恨中度过的;而韶华呢,她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去独自面对那漫长寂寥的人生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㈧ 求一个近代历史剧本
历史课本剧《甲午中日战争》 旁白:世纪末,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盛。为了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侵略成性的日本统治集团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师——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侵吞土地,掠夺财富的罪恶战争…… 第一幕:求和基调 人物:李鸿章 慈禧太后 左宝贵 叶志超等人 地点:坤宁宫西暖阁 时间:1894年夏 李鸿章:启禀太后,中日开战,前方战事吃紧,海军衙门上来奏折,要求增加海军军费,以供战需。 慈禧:哦,那就拨一些过去吧。 李鸿章:是,可前一时期,各国赔款刚付清,所以国库紧张万分,海军大臣恳请……恳请…… (李鸿章犹犹豫豫,吞吞吐吐,面带难色) 慈禧:恳请什么呀? 李鸿章:恳请太后把办60大寿庆典维修颐和园的费用暂时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眯着的双眼猛的睁开)要挪掉这笔银子!哼!(站起,来回渡步,后背对李鸿章站定)我好不容易办个寿宴,现在竟打起我的主意来了!告诉他们不可能,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以后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满面怒容)与日本之战,能和则和,我可不要到时让我没了好兴致! 李鸿章:是,太后,臣一定照办!(缓缓退出)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议事厅) 李鸿章:各位将军,中日虽然交战,但是,仍然要以和为贵,国际友人正在帮我们调停,能不战最好不战。当前我方,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更何况过些时日老佛爷就要搞“万寿庆典”。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可不要坏了她老人家的好兴致啊! 左宝贵 叶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齐声)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宝贵 叶志超 士兵甲 地点:朝鲜平壤城 时间:1894年夏 (墙外枪炮声骤紧,喊杀声震天) 士兵甲:左将军,日军已分多路围我平壤城,形势危急! 左宝贵:来,随我上城墙应敌。(急忙出营) (城墙上死尸累累,已有多处被炮弹击中) 左宝贵:各部听令,集中火力,向日军开炮!……啊!开炮!……啊!(做痛苦状,牺牲倒下,鲜血染红了城墙砖) 士兵甲:左将军,左将军……(失声痛哭) 士兵甲:(跑向叶志超营)叶将军,左将军他……他……他……他牺牲了!(痛苦流泪) 叶志超:啊!看来,此城已守不住了!来啊!我们从后城门撤退! 旁白:叶志超一路狂奔,夜行500里;一直逃到鸭绿江边,方才敢喘一口大气,无怪乎,当时老百姓传“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 脱如飞,还恐被捉了”。 第三幕:黄海受制 人物:丁汝昌 邓世昌 士兵乙 李鸿章 地点:黄海海面 士兵乙:报告提督大人,我军前方遭遇日舰袭击。 丁汝昌:好,传令下去,准备迎战! 旁白:激战中,致远号被击中且已弹尽粮绝,船体发生倾斜。 士兵乙:邓大人,我们中弹了! 邓世昌:还击!狠狠的打! 士兵乙:邓大人,我们已经没有炮弹了! 邓世昌:什么!没有炮弹了?!(神情怒视着日本的吉野舰)好!那我们就与他们同归于尽!传令下去,全力加速,目标吉野舰!(双手做转盘状) 士兵乙:(眼含热泪,但神情坚毅)是!大人! 旁白:就在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时候,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240余名士兵与舰同沉大海!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 丁汝昌:中堂大人,我军致远号和经远号都被击沉(声音低沉),但日舰队也受到重创,我请求下令北洋其余舰只一起迎敌。 李鸿章:不可!我军已是伤亡惨重,应好好休整,我命令你将北洋舰队开入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丁汝昌:是(很委屈的样子,摇摇头做无可奈何状,退出) 旁白:就这样,因为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使的日本轻松获得了黄海制海权。以至这支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在后来的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 第四幕:屈签条约 旁白:威海一战北洋海军损失殆尽,日本军队直指京津,清政府慌忙派出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乞和。 人物:李鸿章 伊藤博文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春帆楼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一份早已拟好的包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割占台湾岛等共11条的条款文本,示意李鸿章签字,李鸿章看后大惊失色。) 李:请允许鄙人略述己见。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轻? 伊:如既已言明,本备忘录是在尽量予以减轻而后所拟定,实无再减之余地,尚乞谅解。今后如战争继续,赔款数额将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一国之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洋债为数既多,本息甚巨,中国实无偿还此等债务之财源。 伊:鄙人不敢遽然赞同阁下之说。贵国土地富饶,人民众多,富源广大无比。 李:即使我国富源广大,但尚未开发,毫无办法。 伊:贵国人多,超过四亿,比我国人口多出十倍,如欲开发富源,实轻而易举。 李:虽国大人多,无人杰可奈何! 伊:国步艰难之际,英雄辈出,至执掌国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开源。 李:(微笑)愿向我国进建议,礼聘阁下为鄙国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鄙人一身已献给我国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时,亦不拒绝为贵国竭尽微力。 李:今日我国实困难至极,希阁下给以充份同情与体谅。纵令现在得以订立讲和条约,赔款金额如此巨大,将立即为世人所知晓。外国之资本家将乘我国困难之机,贪图非常之高利,彼时,我国必将陷入更加困难之境地。 伊:关于此事,以鄙人之地位不能进行任何谈论。 李:当然。但另方面,若订约即不可更变,否则我国将成为不履行条约之背约行为,必将再惹贵国以背约作为再开战端之理由。故在尚未发生此种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阁下减轻所提条件。切望阁下斟酌我国情形,再加以考虑。 伊:条约一旦缔结,贵国则不能不认真履行。如贵国背约,我方不得已而将再次诉诸武力,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李:正因为如此,鄙人才不得不再请求阁下采取宽大措施,使条件减至今日我国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备忘录之条件,已充份体谅贵国情形,在可能减轻之限度内,业已减轻,因此不能允许再减轻分毫。时至今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矣! 李:贵国为战胜者,我国为战败者。战胜者之要求,无论何等条件,败者亦必服从。但以如此苛刻条件指令我国,终非我国所能忍受。 伊:如此,即当遣兵至台湾。我一声令下,即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搭乘增援之大军,陆续开往开战之地,到时恐北京之危实也不堪设想矣!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怕贵军不能持久。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已有居民。倭国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呢? 伊:还没咽下去,饿的厉害!(李默然,遂持笔签字) (谈判结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幅减少。伊藤摇头) 伊:送君一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笑看李反应,李面露难色) 李:鄙人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伊大笑,遂散。) 旁白: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纷纷反对割地议和。台湾人民高呼:“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此后,台湾人民展开了英勇卓绝的反割台斗争,直至台湾光复! 演出结束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㈨ 中国近代史历史剧剧本(1941-1948)
从为“伟光正”代言的《建国大业》或《建党伟业》剽窃一段,既能满足人数要求,又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妥妥儿的。
㈩ 近代历史剧本
骆驼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