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②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
2、过渡阶段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快速铁路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4、走出国门
中国高铁具有三大优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中国每建设一条铁路其标准至少保证二十年不落后。
(2)中国高铁的历史扩展阅读:
"八纵八横" 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③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重载单元铁路。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是一条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200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截止至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
(3)中国高铁的历史扩展阅读:
自从中国的高铁网络建成之后,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节等一些大型节日中,高铁更是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内地,还有着很多贫穷与落后的地方,在高铁网络全面建成之后,在带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让中国的经济再次腾飞。
从世界历史上来看,铁路运输对于兵力运输意义重大。而在中国高铁网络出具规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万大军,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半天。
④ 中国铁路历史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英国铺设的吴淞铁路(上海~吴淞间14.5公里),因为属于非法兴建,加上当时中国民间普遍反对铁路,通车后不久就被拆除了。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是光绪七年(1881年)由李鸿章下令铺设的唐胥铁路(河北省唐山~胥各庄间9.2公里)。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使用蒸汽机车。
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八国联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随后,他们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铁路,标准不一,装备杂乱,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在清政府时期(1876~1911)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包括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从1912年到1916年各国夺得的路权共达13,000多公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在关内修了约2,100公里铁路。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在中国大陆上共修建铁路约13,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1949-1952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2年6月18日,满州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到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式时期 (1953-1978年):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京九铁路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2005年1月7日,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铁道部部长刘志军1月12日表示,大规模铁路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5000多亿元。
⑤ 中国铁路与高铁的历史
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开始到2016年共140年中国高铁的发展史:2005年到2016年共11年
⑥ 中国高速铁路的详细发展历程。
仅机车车辆而言,并非“中国高铁是依赖外国帮助并获得全套技术的结果”。实际上,不管是所谓“日系”(日本技术)还是“欧系”(德国、法国技术,以及庞巴迪公司技术)动车组,外方对诸如转向架、网络控制、变流装置、空气制动等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都拒绝转让。这是因为我国机车车辆制造已经具有不俗实力,西方将我国当作极具潜力的竞争对手,始终心怀戒备。引进中,我国得到的主要是生产图纸、制造工艺、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即制造合格产品所必须的文件、管理知识和有关专利,这也是我国企业受益最大的部分。至于当时所说的“联合设计”,并不是外方与我方共同从头设计一种新车,而是在其原有车型基础上作些适应中国特点的局部修改。外国公司在人员培训上相当保守,只教你怎么做却不告诉你为什么,对于原始计算分析、研究实验数据、软件源代码则严加保密。西门子人士曾声称“绝不出让核心技术”,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位技术主管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对于关键技术,只要我们稍稍接近最后一层‘窗户纸’,老外就会敏感地在其上加盖‘铁板’。”
时至今日,业内普遍认为,真正突破并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是在最近五六年。例如,已经试制成功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不但摆脱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还实现了产品的简统化和标准化,可大幅降低制造和运营成本。牵引变流装置、制动系统、网络控制、转向架等核心技术难题一个个相继攻克。试验与运营表明,其动力学、牵引、制动、噪声等主要指标十分优异。更值得欣慰的是,控制系统软件均为自主编制,被人“卡脖子”的技术都已突破。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产品平台。中国标准动车组不但将为我国高铁提供不受外方约束、更放心、更经济的产品,也将是我国走向世界手中的一张王牌。
除了中国标准动车组,这几年推出的还有各种机车和动车,也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出口巴西、阿根廷、马其顿及东南亚地区的产品广受欢迎,地铁动车在美国波士顿、芝加哥中标,电力机车在南非竞得大单。还有,我国独立研制的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已在高铁动车上试验成功,永磁电机牵引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目前我国机车车辆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蓬勃态势令人欢欣鼓舞。
⑦ 高铁来源和历史你知多少
世界上高铁是从日来本源1964年奥运会前夕开始制造的。紧接着是1981年的法国,1991年的德国。
而中国的高铁是从1990年看是论证,论证的是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铁,紧接着就准备出我国高铁的研究项目。一直要就到2002年左右,期间研究出了不少高铁。但是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研究出来的高铁并没有投入使用。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国家决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的一个过程。
2008年,我们都不会忘记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国家修通了京津城际300公里。而这个高铁技术是从德国西门子引进来的。当时西门子想利用这个机会占领中国市场,后来经过反复洽谈,最后是在2006年才卖给我们国家。
高铁的研制集众家之所长,最后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铁技术。因为中国非常大,针对不同的地区,高铁需要的材料也会不同,比如北方的寒冷,西北的风沙。我们的高铁都经受住的考验。
⑧ 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1964年~1990年)
1959年4月5日,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在日本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于1964年3月全线完成铺轨,同年7月竣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东海道新干线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1972年继东海道新干线之后,日本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法国修建了东南TGV线、大西洋TGV线;意大利修建了罗马至佛罗伦萨。以日本为首的第一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力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工业机械、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铁路市场份额大幅度回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1990年至90年代中期)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大规模修建该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不仅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从90年代中期至今)
在亚洲(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主要体现在:一是修建高速铁路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二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广层面的共识,特别是修建高速铁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显著,以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
适合高速铁路的生存环境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能够承受高速轮轨比较昂贵的票价和多点停靠,第二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轮轨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
就这两点而言,以巴黎和柏林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和日本密集的城市带是最适合不过的。因此世界最先进的高速轮轨技术诞生在德、法、日这3个国家就非常合乎逻辑。
日本的高速铁路“新干线”诞生于1964年。当时的东京至新大阪“东海道”新干线仅用8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近40年来,新干线技术不断进步,已经构成了日该国内铁路网的主干部分。
虽然新干线的速度优势不久之后就被法国的TGV超过,但是日本新干线拥有目前最为成熟的高速铁路商业运行经验——近40年没有出过任何事故。而且新干线修建之后对于日本经济的拉动也是引起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狂潮原因之一。
TGV可能是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所谓TGV是Train à Grande Vitesse(法语“高速铁路”)的简称。第一条TGV是1981年的开通的巴黎至里昂线。此后不过几个月,TGV就打败法国航空拥有了这条线路的最大客源。
1972年的试验运行中,TGV创造了当时的318公里的高速轮轨时速。
从此TGV一直牢牢占据高速轮轨的速度桂冠,当下的纪录是2007年创下的574.8公里/小时。另外法国境内的加来至马赛TGV的平均时速超过300公里,表现也非常稳定。
法国TGV的最大优势在于传统轮轨领域的技术领先。1996年,欧盟各国的国有铁路公司经联合协商后确定采用法国技术作为全欧高速火车的技术标准。因此TGV技术被出口至韩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被运用最广泛的高速轮轨技术。
德国的ICE则是目前高速铁路中起步最晚的项目。ICE(Intercity-Express的简称)的研究开始于1979年,其内部制造原理和制式与法国TGV有很大相似之处,目前的最高时速是1988年创下的409公里。因此德国与法国政府正在设计进行铁路对接,用各自的技术完成欧洲大陆上最大的两个国家铁路网的贯通,在此之后,德法两国将构建极其方便快捷的短程高速交通系统。
ICE起步较晚和进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在高速轮轨和磁悬浮的两线作战。由于磁悬浮在设计理念上的先天优势(没有固态摩擦),德国的常导高速磁悬浮一直是其铁路方面科研的重点。磁悬浮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轮轨完全不同,因此当法国的TGV顺利投入运行,而且速度不亚于当时的磁悬浮时,德国人才开始在高速轮轨方面奋起直追,但是至今仍与法国TGV技术有不小的差距。
在认识建造高速铁路的优势后,美国奋起直追,不仅保留了原计划拆除的东北走廊电气化设施,而且在引进TGV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美国特色的高速列车Acela,该列车连接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是美国唯一一条高速铁路。
1971年最早的TR1型磁悬浮面世之后,至今已经有八个型号。上海磁悬浮采用的就是最新的TR8型。
日本磁悬浮研究成功是在新干线正式运行10年之后的1972年,而且研究方向是与德国完全不同的超导方式。目前日本磁悬浮已经在试验中得到552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但是曾经实地考察过两国线路的朱镕基总理评价日本磁悬浮的噪音和晃动都大于德国磁悬浮。日本方面也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为由,拒绝向中国提供磁悬浮技术。
高速轮轨和磁悬浮虽然在设计方法上有天壤之别,却还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关注于改变列车和轨道的接触状况以提高速度。到目前为止,磁悬浮能够达到的设计运行最高时速为450公里(德国),试验最高时速552公里(日本)。与目前最高时速的高速轮轨TGV相比,磁悬浮的纯速度领先还并不明显,但它有明显的速度潜力和能耗比、噪音等。与此大相径庭的关注于改进机车牵引系统的摆式列车,很有可能是此后地面交通工具提高速度的另一个有益尝试。
德国、意大利和瑞典是最早进行摆式列车试验的国家,1997年以来摆式列车因为价格便宜和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尤其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线路,不必铺设全新的铁路网络的优势,而逐渐能够在高速列车的竞争上与高速轮轨和磁悬浮分庭抗礼。
从国际趋势来看,摆式列车很有可能是一种在大规模成熟铁路网基础上完成提速,而且性价比较高的高速铁路技术。
最新资料表明,日本磁悬浮型高铁JR-Maglev已经超过法国,最高时速581km/h,成为实验时速世界最快的高铁。 超级高铁是技术贮备库,几个国家在研究。
2015-4-17“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创时速590公里新纪录”报道:日本山梨磁悬浮试验线今后将转为运营线路,作为磁悬浮中央新干线使用,最高运营速度定为每小时505公里。东京品川站至名古屋站之间的路段预定在2027年开始运营。
2015-7-4日“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或先在亚洲建成”报道:2013年,Elon Musk提出超级高铁计划,他认为超级高铁可以1200公里的超高时速远距离运送乘客。
中国正在研发真空管道磁悬浮技术。时速可达4000公里,能耗不到航客机1/10,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这是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的惊人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