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经济形式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是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中国古代的商业主要指的是私商。私商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私商逐渐形成,并成为商人主体。
各自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私营手工业特点:
一方面,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另一方面,到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商业发展特点:
隋唐时期: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
宋元时期出现纸币并须速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出现了大商帮;货币经济异常繁荣。
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1.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
②采矿技术。
③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④制瓷技术。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术: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
⑶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内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容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3)中国历史经济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许多工厂不得不缩工或停产。
此外,由于多年战争使得旧的商业网被打乱,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再加上我们有的干部“重任务轻政策”,对市场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致使农副土特产大都积压在农民手中,出现谷贱伤农的困境,农民无力购买必需的工业品。
就连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作者注)主任陈云也坦言:“我个人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经验。”
⑷ 中国的古代经济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⑸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
②采矿技术。
③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④制瓷技术。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术: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⑹ 我们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是哪个朝代
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时间过去55年,隋朝遗留下来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可见,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民族关系最密切,对外交往最频繁的朝代而已。从以济上看,唐朝比隋朝差远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望采纳
⑺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是
农业为主,家庭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版根本动力权,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我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曾处于前列地位,并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贡献。
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
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⑻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
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较弱,政治上相对宽松的时代。因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也相对宽松,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这在南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隋唐五代时期
唐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南北经济均有发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主要支柱,成为经济中心。
(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的技术给生产带来突破性变化。如造船、建筑、农田水利、造纸印刷术、瓷器、丝织都有创造性发明并向海外流传。
(三)与外国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非洲、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都有贸易往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经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宋辽夏金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保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经接近甚至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技术条件所能允许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长期影响后世的经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交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进步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封建末期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而且被历史抛在了东方的日本后面。
(8)中国历史经济扩展阅读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⑼ 历史 中国经济
http://..com/question/3344676.html
上,上,下,平或偏下,上
以下是几种解释
1949~1957 过渡时期 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1962 大跃进时期 任务是实现15年之内赶上英美。
1963~1965 调整时期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6~1976 文革时期 全面内乱
1976~2000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1957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4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民经济正待恢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明显发展,到1954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195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都明显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中共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失误。直到中共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才初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的错误。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这一时期,左倾错误在党内泛滥,加着苏联的背信弃义,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国民经济也有所发展。
1976-2000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其实,在史学界还有一种分法:1949-1954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53-1956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进的时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