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摄影历史

中国摄影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8 19:30:56

① 新闻摄影的发展史

数码相机与新闻摄影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及成像原理与传统的光学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数码机相是基于当今社会个人电脑以及微电子技术大规模普及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运用、处理及日后的发展与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数码相机解决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问题,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没有电脑或不会使用电脑,你就无法实现数码照片,现在处理后的软件,可以讲无所不能,“电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优越性,调整对比度、换颜色、加镜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制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头换面、艺术处理等等,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对于长期从事传统摄影的职业记者来讲,必须接受数码相机的挑战,如果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排斥先进的技术,终究会被历史淘汰。不是你不行,而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数码相机的产生,恰恰适应了新闻摄影的需求,它把人们150多年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为新闻摄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创造了无限的优越性。前不久作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码相机高级班的学习,有幸目睹了国内外各种新颖数码照相机,并了解到国内外各新闻媒体在数码相机使用方面的情况,深深地感到数码相机已被各新闻媒体抢先使用,而且谁家用得早,谁就占先,谁就收益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时间越来越显重要,数码摄影满足了人们对新闻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数码摄影称为信息麦当劳,报界人成为使用数码摄影的先驱。我国各大新闻媒体现已普遍使用数码相机(但一些中小报纸,由于种种原因还未给记者装备这一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数码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来为读者服务,使自己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新华社著名女记者黄文以自己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了在科索沃战争中自己如何利用数码相机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一重大新闻报道。黄文讲,在战争期间,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约经济制裁时,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卖胶卷的,利用传统的摄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胶卷,你冲洗,你所带胶卷的感光度根本就无法保障战时新闻摄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数码相机,就顺利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尤其是数码相机可随意调的感光度,使她圆满完成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闪光灯,又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现场拍摄了第一张遇难照片。她说战争期间,用闪光灯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传统相机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数码相机在特殊环境有其特殊用途。由于新华社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尝到了无限甜头,因此,新华社领导在公开场合讲就是再穷也要给摄影记者配上数码相机。我们西安晚报在实现电脑办公自动化以后,社领导意识超前,果断拍板,一次性购买了六部高档数码相机,据尼康专卖商家反馈我们的信息,西安晚报是继新华社之后一次性购买高档数码相机最多的单位。我社摄影记者使用上数码相机后,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给摄影工作带来的方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赢得了采访时间,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访,下午回来钻暗房,仅钻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摄影记者身心疲备,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赶到在外地拍摄采访,新闻照片的传递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情。记得我于1996年在北京参加远南及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的报道,晚上参加开幕式,第二天想抢时间把稿子见报,怎么办?只能费尽周折,设法找人利用飞机当晚将胶卷送回西安,再通过摄影部同志到机场接胶卷,回来后再制作,保证第二天的见报,时间是争取到了,但照片的好坏我无法知道,只能由未到现场的其它同志帮忙定稿,不能充分表达现场摄影记者的意图。再如拍摄柯受良飞跃黄河,西安到壶口大约有三四百公里,摄影记者提前一天赶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拍完,马不停蹄立即往回赶,回到家已到晚上6-7点,为了赶时间,把车开得飞快,危险不说,照片拍的好坏只能凭感觉,心中把握不大,不像数码相机,可随拍随看液晶显示。而使用数码以后,只带上笔记本电脑,有一部电话,这些问题都可以非常快地解决。图片的传递是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现在我们报社摄影记者,对数码相机爱不释手,随时拍随时自己处理,又快又好,以前摄影记者不好派出去,主要是图片的传递问题解决不了,现在我们摄影记者腿长得多了,全国各地那都敢去。由于数码相机的无比优越,以至于我们原先使用的传统相机都刀枪入库,谁也不想为拍一张照片而放着优越不用,去走那个传统的老路,耗费太多的时间。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仅完成了摄影工作的一半,其余一半要靠电子暗房去完成,因此,掌握电子暗房技术是每一位使用数码相机人的必修之课,使用计算机对数码照片进行软件加工是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最大的进步之一,以PHOTOSHOP为代表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极大地扩展了图像的计算处理,加工再创造的能力,传统暗房的所有技术、手法和效果,在PHOTOSHOP中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想得心应手地对您所拍摄下来的数码照片进行调整,补救、加工、合成,创造各种五花八门的特殊效果,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重新创造一个新的数码照片作品,那么您就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坦率地讲,对于一些相当熟悉计算机的人来讲,学习PHOTOSHOP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强大的功能必然会使软件变得比较复杂,当您看到其它的同行从计算机创造出的优秀数码照片时,您一定会感到一种无名的冲动和强烈的掌握这种手法的欲望,因为电子暗房是数码相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数码相机的强大优越,已成为摄影发展的一种趋势,当然在我国目前尚不普及,一些新闻媒体也未看到它发展的优势,甚至把数码摄影称为妖魔鬼怪。其实数码摄影也称无成本摄影,无论从哪种角度讲它都是经济方便的。由于数码摄影电子暗房以PHOTOSHOP为代表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运用,可以随意对数码影响像进行各种加工、合成等,因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讲就有人提出它的真实性问题。我想真实性问题,不应怪罪到数码摄影中去,它强调了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问题,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决定了他是公众舆论的代表,他要向社会负责,要遵循新闻规律,社会公德原则,法律法规,用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如果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坚持了新闻摄影记者的道德规范,那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因数码摄影的产生而遭到怀疑。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代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尤其在中国,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仍处在一个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将会充分利用电脑的强大优势,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摄影部主任刘照)

② 我想了解中国大陆数码影楼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情况。

根据专业摄影协会的相关资料解释,有关中国大陆数码影楼的来历和发展解释如下:
在中国最早开设照相馆的,大多是从画师转行过来的,如史料中记载: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认为摄影和绘画有相通之处,并且未来发展前途很大,就一起请当地外国兵营中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技术。学成后又合伙投资了六百元置办器材,遂改营照相馆。几年以后,三人分道扬镳,周森峰留在香港继续经营,谢芬去福州开了照相馆,张老秋跑到广州开设了“宜昌”照相馆。这种画师转做摄影照相的情况,在早期摄影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画师转业之外,还有一些人士也开设了照相馆,如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元佑、杭州“二我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佰奇(1819~1869年)自制照相机和工具曾撰写《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罗元佑19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开照相馆,当年是上海最有名的职业摄影师。赖阿芳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开照相馆,当年是香港第一流的摄影师。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结婚拍照己经很普及了。那时候新人们领了结婚证明,都会换上崭新的军装或者工农装,整理一下头发,到当地的照相馆里拍一张黑白照片作为结婚纪念。这种结婚照一般都没有布景和专业的光影效果,两个人肩并肩坐在一张长凳子或者两张椅子上,也有并排站在一起进行拍摄。有的照相馆为让画面更丰富,会在墙面上绘画一些名胜风景作为背景。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步伐,婚纱和西服开始流行,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婚纱摄影。
中国的传统婚纱摄影应归于台湾婚纱摄影行业的开创和发扬光大,上世纪90年代以前,婚纱摄影己经在台湾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审美观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比较成熟和系统化。到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庞大的未开化大陆婚纱摄影市场开始吸引台湾婚纱摄影创业者的注意。
1993年,据说第一个将台湾婚纱影楼开到上海的是wns婚纱摄影,并非常成功地在大陆捞到了第一桶金。随后台湾各大婚纱摄影品牌纷纷来大陆投资,并运用全新的加盟连锁方式快速扩张,很快就带动了中国大陆的传统婚纱摄影行业的蓬勃发展。
所谓传统婚纱摄影,实际上是相对与我们现在的数码摄影而言的。习惯上,人们将运用传统胶片拍摄照片的方式称为传统摄影。在中国大陆,传统胶片时代的婚纱摄影随着台湾影楼经营者的带动,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台湾婚纱摄影经营者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永远美白的大平光拍摄法和黑白的艺术拍摄、专业的影楼门市行销系统、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更科学的技术流水线流程、组合型影楼产品套餐的推广以及市场商业化的品牌炒作等等,将中国大陆的婚纱摄影消费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中,并渐渐转变成新人结婚时不可忽缺的必要程序。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的高科技数码后背开始引进中国,当时常用的有柯达、仙娜、飞思及超意等品牌,由于其价格昂贵而仅限于在一些高端商业广告摄影行业中使用,个别有实力的大型影楼也作了一些初步尝试。真正使数码摄影完全替代传统胶片摄影是在2003年,婚纱影楼行业传统胶片摄影转数码摄影己经形成一种大风潮,尤其是数码单反相机的销售更推动了这次变革的进程。2003年的传统转数码风潮可以称得上是自台湾婚纱摄影进驻大陆以来的第二次影楼行业大洗牌。
摄影数码技术的采用,优势简而易见。它放弃了传统的感光胶片利用银盐化学剂保留影像信息的模式,采用电子感光芯片作为它收集光线信息的方式,并利用微处理器对收集到的光信息进行可以人为指定设置的数据计算,然后存储在存储卡片上,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影像编辑。由于采用了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当场显示拍摄的效果,现场参考性很大。另一方面,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能力非常强,人们只需要学会一些图形编辑软件就可以操作它,利用这种优势,以往在专业暗房里都无法创作的效果,在数码技术中可以很轻松地就完成。可以这样说: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让人们感到神奇,并立即关注了它。
然而和在大陆己经发展了十年的传统摄影相比,影楼的数码变革是一个很值得让人思考的过程。当时影楼行业的从业人员实际上对摄影的数码技术并不是非常了解,多数人仅仅局限于数码技术的影像立拍立显和强大的后期处理的认识层面上。从观念上来说,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对于今天的数码技术专业性而言显得过于幼稚。事实上影楼的数码技术绝不是单纯的增加几台平面图形编辑用的计算机,找几个会photoshop的影像后期处理人员就能够搞定的,它涉及到从化妆、摄影到后期处理的整个技术流程。也因为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影楼的数码技术在普及过程中也一直力不从心,几乎所有的影楼老总都为之头痛。至今为此,婚纱摄影行业的从业人员们在相当一部分人中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但不管怎样,如今在中国婚纱摄影行业,数码摄影己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胶片摄影。今天的数码婚纱影楼市场呈现五彩纷呈的局面,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不断成长,影楼行业的市场也更加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果说2003-2004年是传统摄影转型数码摄影的一个高峰期,那么围绕着数码技术随之而来的主题摄影研发、外景基地组建、实景棚设立等都通过影楼的推广而得到摄影消费者的喜爱。2006年左右,国内出现一些个性十足、风格突出并且摄影研发技术能力较强的摄影团队,他们通过自身技术优势以国内大型婚纱摄影博览会和网络营销等形式向全国推广自己的摄影产品,并取得巨大成功。和以往传统摄影遗留下来的唯美单一的婚纱摄影风格相比,他们的摄影风格更具特色和多元化。比如成都V2视觉的唯美大气的外景风格、古摄影浓烈典雅的欧式油画风格、重庆玛雅摄影的活泼前卫的室内服饰主题等,都受到了影楼行业的好评。在他们的这种技术研发思路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的小型摄影工作室遍地开花,由于风格独特,推广一对一的贵宾服务,很快受到一些80后和90后的人们的喜爱,对原来占据主流婚纱摄影的大中型婚纱影楼造成很大的市场冲击。
我们同时意识到,这种特色摄影工作室无论是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软硬件设施还是原有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无法替代大中型婚纱影楼的主流市场;再加上它们经营体制的局限性,无法量化,有实力的摄影工作室开始设置更多的外景拍摄点和主题实景,走加盟连锁之路。但是它对市场造成的冲击矛盾,实际上推动着影楼行业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婚纱影楼在一次次阵痛中精心策划调整自己,吸取特色摄影工作室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以更强势的经营企划推向市场。
而数码摄影行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个坑地向前走着……

③ 简述中国摄影史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回平等的《南京条约答》,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④ 中国摄影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中国摄影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是新中国最早创回立的国家级摄影答专业出版社。
2008年1月中国摄影出版社日前宣布正式加入“中国旅游出版发行联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体”,联合体由成立时的四家成员单位发展为七家,标志着联合体的规模进一步壮大,并由单一的旅游专业出版向旅游相关领域出版的扩展。
2006年11月17日-20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和香港《摄影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图书展销”成功举行。

⑤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1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拍摄,虽然有的照相馆也竞相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迎合市侩娱乐需要,但毕竟还仅仅限于室内拍照,规模也不大。

而随着玻璃干片的发明(1880年左右),摄影师可以方便地走出摄影室,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开始面向家庭、社会团体,并逐步开始了城市风光、建筑、民俗的拍摄,这些照相馆可以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摄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明显,这时出现的“照相号”就是一个明显的说明。就像很多“银号、商号”一样,“照相号”更多重视规模化的商业销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号”就特别声明可以进行“集体和建筑摄影”,摄影师还奔赴东北拍摄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及京师的名胜古迹,大量印制销售。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号”于1909摄制的。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像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它们显然是同生照相号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很多照相号还大规模印制当时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游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规模销售照片的照相馆直接就叫“照相店”、“写真店”或“画景店”了。

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写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馆的这些称谓一般都印在了当时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还印有照相馆的中英文的详细地址、经营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商标不仅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实证资料,同时,对于今天的摄影收藏者鉴定存世老照片真伪,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cache..com/c?m=&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

http://www.qsng.cn/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⑥ 在摄影的历史上,历史悠久的中国并没有太大贡献,为什么

关键是文化背景,在中国,绘画类的艺术讲究意境,只要意境到了,画面专像不像其实属并不重要,这一点在国画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西方的绘画艺术讲究写实,跟实物越像越好。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这种完全再现实物的艺术,就更容易在西方的艺术土壤上生长。
所以,摄影艺术在中国的生长,主要还是时代变化之后,写实类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了相应的文化背景之后,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⑦ 照相是谁发明的,又是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照相在清朝时传入中国。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1846年带进中国的。


(7)中国摄影历史扩展阅读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增进了对感光物质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年,从小对发明很感兴趣的法国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日光蚀刻法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存世照片:《窗外风景》。

尼埃普斯曝光了足足 8 个小时才获得了这张照片。为了改进曝光成像时间,他找到了舞美设计师达盖尔。两人一起合作改进技术,最终于 1839 年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是人类历史上摄影技术真正的开端。

在随后 50 年间,尽管摄影技术一直在缩短曝光时间上演进,诞生了湿版摄影工艺和干版摄影工艺,但整套摄影设备依然非常笨重、且不易携带。

《中国摄影》一篇文章这样描述 19 世纪中期流行的湿版摄影法,“摄影师外出拍摄时必须携带着遮光的帐篷、化学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壶水,全套装备通常是整整一马车”。

⑧ 在摄影的历史上,历史悠久的中国并没有太大贡献,为什么

因为在中国的摄影师非常的短暂,自然不会在摄影的历史上留下太深的痕迹,虽然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从摄影上来说,中国发展的还是太晚了

⑨ 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历届获奖

第一届时间:1989年10月11日-11月6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
地点:北京
第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获奖人员名单(1989年)
评委构成:15人
作品奖委员:邵柏林、尚 进、杨恩璞、陈淑芬、徐佑珠、茹遂初、袁毅平、钱 浩、高 帆、陈淑芬、安玉英、吕厚民
组织奖委员:陈 勃、陈昌谦、夏同生
金像奖获得者:
于云天 王旭东 李元奇 陈长芬 陈宝生 张宗琨 吴品禾 武治义 黄成江 梁力昌
金像提名奖获得者:
于俊海 王建民 邵家业 吴钢 余海波 闵强 武强 钟国华 袁学军 雷力鸣
开拓杯奖获得者:
田原 李英杰 张靖 梁惠湘 程晓春
金烛奖获得者:
张克尧 吴明耀 肖敬志 郭志全 彭邦卿
特点:1、确立设置该奖的目的和目标:为了表彰先进,鼓励来者,扩大摄影影响,推动摄影发展
2、确立奖项:在摄影艺术创作、组织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志颁发“金像奖”、“开拓杯”和“金烛奖”。
第二届
时间:1992年10月8日-20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
地点:在北京开幕,西安闭幕。
第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获奖人员名单(1992年)
作品奖主任:陈淑芬
委员:
孙美兰 刘铁生 佟树珩 邵柏林 杨恩璞 徐佑珠 张益福 袁毅平
组织奖主任: 陈昌谦
委员: 郭志全 梁惠湘 吴明耀 陈淑芬 雷绍光 陈勃 柳成行 佟树珩 李振盛
金像奖获得者:
王达军 李兆军 陆中秋 吴学华 岱天荣 林永乐 郑永琦 武治义 赵承安 游云谷
金像提名奖获得者:
车光照 王建军 王福春 刘占坤 邵家业 杨晓利 郭延民 侯贺良 徐勇 唐禹民
开拓杯奖获得者:
龙绪明 刘俊成 李士英 吴品禾 何煌友 林承武 黄克勤 张利萍 解海龙 游泳
金烛奖获得者:
牛子祥 史建华 沈英 李颖 杨乃燕 胡培烈 余泽良 郭凤鸣 葛庆亚 蔡本源
特点:1、参评人数多。23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直、解放军,共64位参评作者。
2、参评作品水平高。本届参评作品水平很高,难分伯仲,实难取舍。会后评委建议在今后的评选中应建立规范的评选规则。
第三届时间:1996年8月17日-21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吉林
地点:吉林省长春市开幕,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闭幕。
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获奖人员名单(1996年)
评 委: 刘榜 袁毅平 张益福 杨恩璞 朱羽君 段继文 夏同生 贺延光 (邵柏林因病未出席)
金像奖获得者:
于俊海 马连胜 王福春 于惠通 卢广 李楠 张小林 彭香忠 线云强 徐京星
金像提名奖获得者:
高东风 梁达明 汤德胜 于德水 王卫江 郭新 李刚 牟建为 杨世忠 黑明
开拓杯奖获得者:
王长春 张原生 杨华岳 蔡征 房志国 殷正观 关荣玉 邹本东 李伟坤 李振森
金烛奖获得者:
赵刘兰 谭忠发 钟克昌 倪钧 任锡海 胡培烈 燕亮 夏一平 盛扬 李淑屿
特点:1、在京外的地方举办中国摄影艺术节,在长春开幕,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闭幕,主要活动也在两地举行。
2、首次举办创作和交流活动,并举办了“长白山”国际摄影大奖赛。
第四届时间:1999年12月7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吉林
地点:浙江丽水。
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获奖人员名单(1999年)
评委会主任:吕厚民 陈淑芬
副主任:刘榜 徐佑珠
秘书长:韩学廷
委员:丁道希 王文澜 车文龙 乔天富 朱羽君 吕厚民 刘榜 陈昌谦 陈淑芬 陈长芬 李前光 吴品禾 杨恩璞 金伯宏 贺延光 闻丹青 袁毅平 韩学廷 王文澜 徐佑珠(因出国未出席)
评奖委员会顾问:李准 徐肖冰 陈勃
金像奖获得者:
王文扬 朱恩光 张黎明 李刚 谢墨 于仲安 翟东风 马毅行 黑明 柳军 王瑞林 徐京星 胡金喜 王卫江
金像提名奖获得者:
梁达明 姜东 姜振庆 卢现艺 姜平 周朝荣 鲍卫东 孙成毅 陆开蒂 成贵民 郑云峰
组织工作奖获得者:
罗大伟 沈遥 徐邦 王秋杭 胡培烈 宫正 康大荃 朱钟华 郭承云 何煌友 樊矫健 华铁 潘朝阳 崔新华 林路
特点:1、本届金像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后首次评选。
1997年,中宣部决定在摄影、戏剧、音乐、舞蹈、电视等十三个文艺领域设立国家级奖项,以表彰为文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艺术家,体现出国家级文艺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自此中国摄影金像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联合主办,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专业最高奖。
2、取消金烛奖和开拓奖,设立组织工作奖
3、举办城市,浙省丽水市被授予“中国摄影之乡”称号。
第五届时间:2001年10月18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福建省文联和莆田市人民政府
地点:福建省莆田市开幕。
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获奖人员名单(2001年)
评委名单:
胡 珍、高 帆、于 健、李前光、刘 榜、韩学庭、陈 申、吴常云、高 琴、陈长芬、贾明祖、贺延光、冀运表、谢荣生、刘铁生、吴 鹏、常祥林
获奖者名单金像奖创作奖:
曹红、赵彤杰、孙成毅、康泰森、石广智、武治义、王卫东、边缘、周万萍、李怒舲
金像奖理论评论奖:顾铮、林路、骆飞、徐国兴
金像奖摄影教育奖:宿志刚
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侯贺良
金像奖创作奖提名奖:徐京星、张华斌、姜平、林森、叶学龄、张善夫
金像奖摄影教育提名奖:颜志刚、张宗寿
金像奖组织工作提名奖:李瑞雨、赵广田、徐春海
金像奖组织工作奖:周润三、马金焰、蔡征、刘鲁豫、康诗纬、张继辉
特点:1、中国第一个摄影专列——“北斗星”号摄影专列,于2001年10月15日上午9时11分由北京开往福州。第一个活动影展在摄影专列上开展。
2、首次举办摄影讲座。
3、首次以一条街作为展场,共展出了420人的7000多幅作品,创下当年的历史之最。
4、中国首次“人体摄影艺术展”在本届摄影节上展出。
5、艺术节期间,“雪津杯”现场摄影万元大奖赛,在3天的时间里,共收到来自450名作者参赛作品近3200幅,最后有18幅照片获奖。
6、金像奖衍生出创作奖、理论评论奖、摄影教育奖、图片编辑奖和组织工作。
第六届时间:2002年7月15日至30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中央电视台
地点:贵州都匀
第六届摄影金像奖评委及获奖作者名单
评委会主任:邵 华
副 主 任:于 健、赵长青
秘 书 长:李前光
副秘书长:解海龙
委 员:王文澜、邓 维、李 全、李甲芹、刘铁生、朱宪民、吴常云、陈 永、高 琴、冀运表
获奖作者名单
创作金像奖(10名)
邓 伟(中直) 石广智(福建) 冯凯旋(解放军) 李学亮(新疆)张华斌(山西) 张善夫(上海) 胡金喜(北京) 姜 健(河南)姜振庆(辽宁)崔茂元(天津)
创作金像奖提名奖(10名)
马 宁(湖北) 王 征(宁夏) 王 琛(广东) 田捷砚(四川)李楚益(广东.女) 贺兴友(重庆) 贺建华(广东)盖旭辉(辽宁) 梁达明(辽宁)惠怀杰(北京)
组织工作金像奖(10名)
王佐玉(内蒙古)通辽市政协主席
申维辰(山西)山西省省委宣传部部长
刘 雷(中直)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
周建琨(贵州)中共都匀市委书记
秦玉海(河南)副省长、公安厅厅长
黄小安(广东.女)省摄协副秘书长
索久林(黑龙江)省摄协副主席
桑玉柱(吉林)省摄协副主席
焦光华(浙江.女)丽水市委副书记
樊德寿(湖北)省摄协主席
组织工作金像奖提名奖(9名)
石 明(云南)卢立文(河南)朱卫平(浙江)李石文(中直)张利萍(湖南.女)和亮光(云南)金洁(河北)郑康铨(广东)蔡希仁(广东)
金像奖成就奖
武治义(中直)
组织工作成就奖
胡培烈(广东)
特点:1、来稿水平高,品种丰富。
2、打破过去只有摄影界人士才能获奖的惯例,把组织工作奖颁发给了虽然不从事摄影工作,但关心和支持摄影事业并通过举办摄影活动发展了本地经济的地方领导们。投稿提倡少而精。
3、本次评选设置了独立的“商业类”,并且给了商业类两个金像奖获奖名额。这在金像奖历史上还是首次。
4、评选一改过去投子儿评选的传统做法,而是采用评委投票的方式。减少了投子儿评选造成的评委之间互相影响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制造了一个公平的评选平台。
第七届
时间:2007年9月28日
主办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
地点:青海西宁。
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名单
评委会主任:李前光
委员:王玉文、王郑生、吴常云、张 宇、李 媚、李根兴、陈小波、罗 旭、闻丹青、贾明祖、高 琴、盛希贵、鲍 昆
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者名单
创作奖记录类(15人):
于全兴、王文波、王传顺、王铁君、刘英毅、宋举浦
张新民、李锦河、林 强、居 杨、耿云生、徐伟皓
黄一鸣、彭振戈、傅拥军
创作奖艺术类(10人):
王子国、石广智、东哈达、田捷砚、孙晋强、宋刚明、张永富、张 望、秦玉海、梁达明
创作奖商业类(5人):
李楚益、郑 之、范 华、胡黎明、顾 勇
理论奖(6人):
沙占祥、李仁臣、刘铁生、胡武功、姜 纬、吴 钢
图片编辑奖(2人):
李 楠、徐京星
图书奖(5人):
王长春、线云强、吕小中、吴 旗、郑 虹
终身成就奖(2人):
袁廉民、梁惠湘
特点:1、2005年《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颁布后,金像奖成为中国摄影界唯一被国家批准可以评奖的奖项。
2、金像奖在今年由“评作品”明确为“评人”。
3、在评委中,增加了“同一届评委中新任评委数票占评委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规定。同一届评选中只能早报一个单项,不同届别可以申报不同项目等新举措。
4、取消了组织奖和教育奖项。新增加了图书奖和终身成就奖。
5、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面向全国征集各大摄影活动标志,金像奖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LOGO。
第八届
时间:2009年8月1日-5日
地点:云南大理
组委会、评委名单
组委会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亲自挂帅担任名誉主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任主任;副主任由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和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夏潮共同担任;委员包括中国摄协主席团成员、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以及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等。评委会同样由李前光和夏潮共同担任主任之职,评委中既有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悦、王瑶、朱宪民、张桐胜、罗更前,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分党组成员高琴,又有资深的评论家李媚,既有《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柳军、《人像摄影》杂志社社长冀运表,又有多次获得金像奖和金像奖提名的摄影家梁达明,更有代表摄影界新锐力量的本报总编辑曾星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等。本次评选还设立了监理组,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评奖管理处处长罗江华和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分任组长、副组长。
创作奖
纪录类:
乔天富(解放军) 费茂华(中直)
欧阳星凯(湖南) 刘应华(解放军)
覃明章(解放军) 王 琛(广东)
王争平(内蒙古) 杨晓宁(江西)
姜振庆(辽宁) 雷 声(中直)
周国强(湖北) 李 泛(陕西)
贾 婷(北京) 汤德胜(江苏)
于志新(中直)
艺术类:
线云强(解放军) 李 刚(河南)
李光成(河南) 孙晋强(陕西)
沈 玲(解放军) 刘志成(北京)
桑玉柱(吉林) 石永亭(吉林)
惠怀杰(陕西) 李晓英(湖南)
杨越峦(河北) 衣志坚(河北)
商业类:
王敬民(北京) 贺建华(广东)
颜志雄(湖南)
理论评论奖
藏 策(天津) 江 融(中直)
韩丛耀(江苏) 孙 慨(江苏)
宿志刚(北京) 李树峰(中直)
朱运宽(云南) 蔡焕松(广东)
郑蔚帆(广东)
图片编辑奖
周朝荣(解放军) 杨晓东(陕西)
陈淑萍(山西)
图书奖
陈小波(中直) 陈海汶(上海)
黑 明(中直)
终身成就奖
陈复礼 徐肖冰 吕厚民 陈昌谦
简庆福 侯 波 陈 勃 袁毅平

⑩ 中国摄影学会成立的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摄影学抄会成立后,开始以组织的形式,联络和指导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开展摄影交流活动和举办摄影展览。之后,《中国摄影》和《大众摄影》杂志先后创办,中国摄影艺术进入了阔步前进的时期。1959年,为纪念国庆十周年,大型画册《中国》编辑出版。这部重达8公斤的画册,共收入了172位摄影家的464幅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1958年和1962年,毛泽东主席先后为《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题写了刊名和会名。

阅读全文

与中国摄影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