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编研成果
60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造就了二史馆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60年来,伴随着档案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二史馆的档案编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史馆编研工作依靠其数量浩大的民国档案史料进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以及民国史料学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馆藏档案的特殊性,也在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处时期,编辑民国档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档案馆的议事日程。1956年3月通过的《关于南京史料整理处12年远景规划的意见》,即将开展文献公布工作和编纂出版业务书籍列入了工作计划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为中共中央编写中共党史提供国民党及其旧政权方面活动资料时,指示南京史料整理处根据所藏旧政权档案编辑中国现代政治史档案资料汇编,并提出了编选的原则和方法。据此,南京史料整理处在时任主任王可风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现在政治史资料组,下设资料汇编组和大事月表组两个小组,分别负责《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和《中国现代史大事月表》的编纂。到上世纪50年代末编纂完成,其中《汇编》共编选四辑200册,收录档案文件7000余篇,计约2100万字;《大事月表》共计800余万字。在编纂完成并油印成本后,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学处、国家档案局审阅,并赠送给部分综合性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内部参考。《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等专题资料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上世纪50-80年代的学术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档案资料,其规模宏大、政治性强、史料价值高,在当时学术界无出其右,发挥了巨大的史证作用与资政功能。虽然后来编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顿,但奠定了二史馆编辑档案史料的工作方针与规划,锻炼了新中国第一代民国档案史料编辑队伍,培育了档案史料编辑者科学的治学方法、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优良的史学传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二史馆的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中断达10年之久的编研工作也开始全面恢复。根据实际需求,二史馆决定在《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和专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是“为了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的科学研究与教学需要,就馆藏档案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是在《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油印本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而成。在编纂过程中,编研人员提出了“广采”、“善择”的选材要求,力求在广搜集、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弃粗取精、弃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分类编排方面选取按问题结合年代(时间)顺序分类的编排方式,档案文件汇编形式则采用原件汇编形式,其所辑录的档案文件除对错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注明外,均按原文照录,并加以标点,如此既体现了《汇编》资料的科学性,又力图保持历史档案文件的原来面貌,以示《汇编》资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书共分《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从广州军政府至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五辑,共90册,计5000余万字,被列为国家“七五”社会科学研究与出版重点规划项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
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进行资料汇编的同时,二史馆还运用馆内珍藏的10余万幅有关民国历史的照片和图片资料进行编辑出版,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南京大屠杀图证》《老照片》《中华民国邮政图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等图片集。2002年,规模宏大、第一次以历史图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华民国38年历史变迁的大型图片集《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出版。全书共10册,共收录反映民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中外关系、社会等内容的历史图片和图片资料约30000幅。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出版市场的需求,还为影视拍摄、展览陈列、课堂教学提供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多层面地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对档案馆馆藏档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史学界民国史研究逐渐升温、海峡两岸交流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二史馆在依靠馆藏档案大规模数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编辑档案工作开始转向大型影印档案史料出版工程,这既是编辑工作的专题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对馆藏民国档案的最好保护与积极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总顾问的《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出版,把二史馆大量民国时期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馆藏档案编辑影印成书,在海峡两岸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1年,二史馆又先后推出《北洋政府档案》和《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两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收录了南京临时政府珍档700余件,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由孙中山亲自签发的临时大总统令批,这是有关孙中山史料新的重大发现;二是大总统府电报房电报收文底稿,时间跨度从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这批电报底稿几乎涵盖了南京临时政府处理的所有大事,成为了解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活动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三是外交部档案,这部分档案弥补了二史馆原先典藏的南京临时政府档案中独缺的外交部档案,是反映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斗争的重要档案。该书的面世是对纪念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学术贡献。
在编辑档案史料的同时,二史馆的工作人员还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丰富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历史特别是民国史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或独自撰写了多部史学论著,发表史学论文数百篇,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国史研究群体,为促进民国史研究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管理哪些档案
集中收藏1912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历届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
(一)南京临时政府和南方革命政权档案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1912年1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仅存92天,所形成的档案数量较少,其后又历经辗转,颇有散失。现在馆藏仅有百余卷,但内容极为珍
贵,其中有不少孙中山亲笔批示和签发的文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袁世凯当政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南方革命运动。从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至
1927年宁汉合作,南方革命政权所形成的档案,虽几经辗转,散失甚多,但本馆仍保存近700卷。(二)民国北京政府档案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建立了民国政府。
自袁世凯起,中经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等,直到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止,民国北京政府当政的16年间形成了为数甚多的档案。民国
北京政府瓦解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相关档案,并在北京专设机构保管,其后又陆续将这部分档案南迁。由于连年战乱,这部分档案遭受人为和自然的损坏十分严
重。但经本馆多年悉心收集和整理,目前已达66个全宗。(三)南京国民政府档案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成立,统治中国长达
22年。在此期间形成的档案,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除部分被国民政府移往台湾,以及遭受损毁和流失外,大部分均为本馆收藏。这部分档案共计710
个全宗。包括国民政府(总统府)、五院、各部及其所属军事、经济、财政、金融、资源、工矿、贸易、教育、科研等机构以及党派社团的档案,是为馆藏档案的主
体。(四)日伪政权档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并在沦陷区先后成立了若干个伪政权,这些日伪政权形成的档案,主要是汪精卫政权形成的档案,共计102个全宗,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日伪对沦陷区的残酷统治和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的历史状况。(五)特藏档案
本馆自1980年代末开始对珍贵历史档案进行特
藏保护,设置了500平方米的特藏档案库,典藏着从馆藏档案中精选出的1万余卷珍贵档案。其主体为民国政要个人档案,如孙中山、蒋介石、宋子文、冯玉祥、
蔡元培、张静江、丁文江、顾维钧、郭泰祺等特藏档案共64个全宗。此外还有勋章、印章、股票、钞票、邮票、商标、字画、碑拓、家谱和照片、图片、唱片等不
同形式,它们兼有档案与文物双重属性,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瑰宝。
⑶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怎么样
简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回时期(1912年-1949年)各答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 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随着国家取消利用档案收费的规定从2013年8月1日施行以来,第二历史档案馆积极配合,取消了证明费和复印费等收费项目,为更好地服务民众做出了表率。 2017年6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注册资本:1505万人民币
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原名为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于1951年,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任务是“将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档案和国民党政府遗弃的档案收集集中起来,加以整理,除提供人民政府各部门调用外,进一步将其中有用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之用”。1964年,南京史料整理处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一个整理档案的临时性机构变为一所国家级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秋 浦 摄
二史馆是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的专业国家级档案馆,其馆藏档案卷帙浩繁,截至目前,馆藏档案资源已超过220万卷(宗),其中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馆藏档案中民国政要的个人档案,如蒋介石、冯玉祥、蔡元培、张静江、丁文江、顾维钧等人档案共47个全宗,6000余卷。
馆藏档案形式主要为公文书,此外还有照片、图片、唱片、勋章、印章、股票、钞票、邮票、任命状、商标、字画、家谱、碑贴等。许多档案藏品鲜为人知,属于旷世珍品,它们不论在史学研究、工作参考还是在文物考证、艺术鉴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8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档案,至今已接待了近30万人次来自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许多国家的中外查阅者,调阅提供档案100余万卷次。我馆还编辑出版了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和《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及老城市、老照片等系列丛书在内的共70余种数亿字的档案史料,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定期公布馆藏档案史料,服务于政府工作、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民国档案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妥善保管馆藏档案中的部分精品,二史馆特地在馆内开辟了特藏库。1987年,二史馆保管部成立特护组,专门从事珍贵档案的搜集、编目、复制、修裱和特藏,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94年正式建立了特藏库。作为重要珍贵档案的集中保管地,它既是二史馆对馆藏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借助特殊的设备、特别的方式进行精心保护,以延长档案寿命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对这些重要珍贵档案的一种利用。
在特藏库建立后不久,二史馆还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扩充和完善,如今的特藏库面积约500平方米,集中典藏约60个保管单位1万余卷(件)珍贵档案,包括孙中山、蒋介石、张静江、冯玉祥、汪精卫、宋子文、蔡元培等50位人物的个人全宗和字画、商标、邮票、钞票、照片、印信、证章以及其他珍贵档案汇集等。
通过这些具有鉴赏价值的档案珍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荣辱兴衰。特藏库的建立不仅是档案保管工作的亮点,也是二史馆对外交流、接待工作的一张名片。
其建成以来,不仅时有中央领导同志的视察和参观,同时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档案界同仁和台湾、香港及海外的专家学者、代表团近5000人次的访问,极大地发挥了特藏档案的社会价值。 在二史馆的前身南京史料整理处刚刚接收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档案时,大部分档案资料整理散乱,被弃置在库房中,整理处调动了大批工作人员,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到上世纪80年代,二史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民国档案,组织专家学者赴海外对民国档案进行征集和复制。通过这些工作,二史馆的馆藏档案数量再次实现了突破,逐步达到了现今的逾220万卷(宗)。
在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的同时,二史馆还承担着对外利用的服务工作。但是,由于馆藏档案资料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且大部分档案资料年代久远,纸质早已泛黄老化,有些档案甚至稍一触碰就会破碎,这为档案资料的保管和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二史馆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展我国档案缩微事业》的指示和全国档案缩微工作会议精神,从1985年起,二史馆开始有计划、按步骤地将馆藏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到2000年,二史馆逐步建立了以16毫米卷式银盐片为主,35毫米卷式银盐片和封套(平)片为辅的缩微品摄制管理系统,并逐步替代档案原件对外提供利用。同时,部分缩微品已向海内外发行,满足了中外学者及社会各方面研究参考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档案文献信息的储存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盘已成为信息存储的主要载体,档案部门已逐步开始使用光盘作为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二史馆用光盘技术用于民国档案的管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二史馆与原邮电部文史中心合作开展民国时期邮电档案整理工程,经过认真调研和前期准备,并结合项目实际和合作需求,于当年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扫描数据流水作业工作室和关盘数据刻录系统。经过2年的努力,完成录入馆藏邮电档案的全文信息超过380万页,刻制了一批便于保存和检索的数据光盘。自1997年至2004年,二史馆先后完成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烟草专卖局、黄河水利管委会等多家单位合作的民国档案光盘制作与整理项目。至2004年底,二史馆光盘制作并存贮的总画幅数达760余万画幅。
进入新世纪,档案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要着力抓好档案信息化这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二史馆被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确定为全国档案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试点单位,并在“十五”期间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建立了具有档案数字化、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现代化和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四大功能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参照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及国家有关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部网站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计算机中心网站邮箱保密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计算机中心机房管理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室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有效确保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009年,根据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要求,二史馆全面加快了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速度,并重点开始启动馆藏民国档案全宗档案整理、全宗及专题(合作开发项目)全文数字化、各类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二史馆利用国家财政专项经费,采用外包形式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在一期工程中与上海强然公司合作完成了249万页馆藏教育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2010年又经过公开招标,与中标的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500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二期工程。目前,每天有100多名数字化工作人员在二史馆内分别进行数字化前整理、档案扫描、数字化处理等相关工作,并由档案馆专业人员负责全程安全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工作场所内也有档案馆的修裱专家对部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前的修复工作,以此确保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⑸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全宗号649是什么档案
DA/T13—94
档号编制规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档号的结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档案馆(室)编制档号。
2 术语
2.1 档号
档案馆(室)在整理和管理档案的过程中,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的一组代码。档号是存取档案的标记,并具有统计监督作用。
2.2 全宗号
档案馆(室)给定每个全宗的代码。
2.3 案卷目录号
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代码。
2.4 类别号
馆(室)藏档案类别的代码。
2.5 项目号
产品、工程、课题、设备等档案的代字和代号。
2.6 案卷号
案卷排列的顺序号。
2.7 件号
案卷内文件的顺序号。
2.8页(张)号
案卷内文件每页(张)的顺序号。
2.9 代码
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数字、字母、汉字及其它符号。
3 档号编制原则
3.1 唯一性原则
档案馆(室)内档号应指代单一。不同编号对象应赋予不同代码,一个代码只表示一个编号对象。
3.2 合理性原则
档号结构必须与馆藏档案的整理分类体系相适应。
3.3 稳定性原则
档号一经确定,一般不应随意改变。
3.4 扩充性原则
档号必须留有适当的递增容量,以便适应不断扩充档案的需要。
3.5 简单性原则
档号力求简短明了,以便减少代码差错,节省存贮空间,提高处理效率。
4 档号的结构
档号结构分为三种:
4.1 第一种结构为: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页(张)号。
即:××××—×××—×××—×××
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页(张)号
4.2 第二种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件、页(张)号。
即:××××-×××……n-×××-×××
全宗号- 类别号 - 案卷号- 件、页(张)号
4.3 第三种结构为:类别号——项目号——案卷号——件、页(张)号。
即:×××……n-×××……n-×××-×××
类别号 - 项目号 -案卷号 -件、页(张)号
4.4 档号中左边为上位代码,右边下位代码,连写时上、下位代码之间用“-”(短横)相隔。
4.5 件号、页(张)号可根据档案保管和使用的需要,选择一项编号。
5 档号的编制方法
5.1 全宗号的编制方法
全宗号用四位代码标识。其中第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标识全宗属性,后三位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某一属类全宗的顺序号。
全宗号的格式是:× ×××
全宗属类代码 全宗顺序号
5.1.1 全宗属类代码的编制方法
5.1.1.1 在一个档案馆内,全宗属类代码不应重复。
5.1.1.2 全宗属性单一的档案馆可以“0”作属类代码。
例一:某省档案馆藏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档案第13号全宗,标识为“X013”。
例二:某市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第4号全宗教,标识为“J004”。
例三:某县档案馆藏建国后档案第127号全宗,标识为“0127”。
例四:河北省档案馆藏原热河省第123号全宗,可标识为“R123”。
例五:四川省档案馆藏已撤销的川东行署003号全宗,可标识为“D003”。
例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第74号全宗,标识为“0074”。
5.1.2 全宗顺序号的编制方法
5.1.2.1 全宗属类内的各个全宗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
5.1.2.2 在一个属类内不应有重复的全宗顺序号。
5.2 案卷目录号的编制方法
案卷目录号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标识。
5.2.1 案卷目录号应根据全宗内档案整理状况设置。可按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保管期限,不同专题或不同载体形态设置案卷目录号。
5.2.2 每一案卷目录所含案卷数量一般以三位数为宜。即,案卷目录内案卷数量不足100时,一般不另立案卷目录,亦不另编案卷目录号;案卷数量超过1000时,一般应另立案卷目录,并另编案卷目录号。
5.2.3 在一个全宗内不应有重复的案卷目录号。
5.3 类别号的编制方法
5.3.1 类别号由汉字、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代码标识。
5.3.2 不同级位的类别之间可用间隔符“.”分开。不产生误解时,可省略间隔符。类别号一般不应超过三级。
5.3.3 在一个档案馆(室)内或一个全宗内,不应有重复的类别号,
5.4 项目号的编制方法
项目号引用有关管理部门编制的项目代号。
5.5 案卷号的编制方法。
5.5.1 案卷号用三位阿拉伯数字标识。
5.5.2 目录内的案卷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不应有空号。
5.5.3 每一案卷目录内的全部案卷只应编一个流水顺序号。如一个目录出现两个以上(含两个)案卷流水顺序号时应重新编案卷号或分设案卷目录;如一个案卷流水顺序号分登两个以上(含两个)案卷目录时应合并为一个目录号或按目录分编相应数目的案卷流水号。
5.6 件号的编制方法
5.6.1 不装订的案卷,卷内文件必须单件装订编号。
5.6.2 件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5.6.3 卷内文件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不应有空号。
5.6.4 件号前必须同时列写案卷及其以前各号。
5.7 页(张)号的编制方法
5.7.1 页(张)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5.7.2 卷内文件各页(张)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不应有空号。
⑹ 如何在线查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
查不了的。
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怎么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很好啊,在民国资料这一块真是没法说!
中国内第二历史档容案馆是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随着国家取消利用档案收费的规定从2013年8月1日施行以来,第二历史档案馆积极配合,取消了证明费和复印费等收费项目,为更好地服务民众做出了表率。
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简介
江苏省南京是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在道路的两侧分布着很多古建筑。在市区中有一条版中山东路,位于权中山东路309号的一座庭院内,明朝时,这里是朱元璋定都称帝时明皇宫的一部分,而近代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是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的所在地。现在,它被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⑼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待遇如何参加国考好进吗
您好,公务员的待遇都还是比较好的。
公务员的待遇,将基本工资确定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部分,适当拉开不同职务的工资差距;强化工资级别与待遇挂钩;在清理整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建立的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实行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以适应公务员分类管理的需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一规定奠定了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今后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一次改革。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30级。同时为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异,全国被分为11个工资区,第11类区工作人员工资比第1类区同级别人员工资高出30%。然而由于当时主流观念对于物质报酬持否定态度,此后的工资管理并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决定”进行,原定于1957年的工资升级也没有如期举行。
第二次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这项被称为“结构工资制”的改革调整了1956年工资制度中不区分具体项目的做法,规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
第三次改革。1993年的《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新工资制度要防止高定级别、高套职务工资等不良现象。与此同时,不再划分工资区,而是引入了地区津贴。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前者主要体现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等差异;后者用于补偿机关工作人员在不同地区生活成本,地方政府可根据自有财力发放此类津贴。
第四次改革。2006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出台。文件在“改革的原则”部分强调,要有效调控地区工资差距,逐步将地区工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次改革除了要求完善津补贴发放制度外,也对基本工资结构做了调整: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不再保留,级别工资权重有所加大。
第五次改革。根据2013年2月国务院转发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工作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制定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规范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二是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将延续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导向,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而且注重从制度设计上来找出路。
按照国家规定,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岗位津贴制度。我省规范津贴补贴实施方案另行下发。省直机关按国家规定将部分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具体办法在省直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方案中明确。
(一)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地区附加津贴主要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方案国家将另行制定,适当时候出台。
(二)完善岗位津贴制度
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国家对岗位津贴实行统一管理。在清理现有各项岗位津贴的基础上,对岗位津贴进行规范,具体方案另行制定。在国家统一规范办法下发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执行。
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部署,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实行年终一次性奖金
对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在考核结果确定后兑现,奖金标准为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不称职(不合格)的人员,不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
国考的话,做好公务员备考练习,还是有机会的。
祝您成功!
⑽ 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问题
不用的,到时候有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