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列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的是
C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北美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发展被英国殖民统治所阻碍,为何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北美个殖民地掀起既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运动
『贰』 世界史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也许应该是多重的。我这里说世界的二重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相对立的两面,它是多重世界中对立的两重。
我在网络中搜索了关于二重性的含义:“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即一种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性质。如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有价值。也说两重性。”
如果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那么整个世界就应该是两重的。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具有二重性?
记得以前学物理的时候,学过一个叫做“波粒二重性的”理论。好像是说光可以通过“波”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粒子”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光,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本质应该是既定的,它不应该随着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随意改变。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两重性去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就可能呈现二重性。这不是说世界的本质变了,不同的方式把握了本质的不同侧面。
在柏拉图的严重,世界就是两重。“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对立而存在。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反应。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柏拉图的二重世 界观来源于人类具有抽象与感性两种不同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因为人的把握方式的不同而变得分裂。二重的世界便是分裂的世界,世界的二重性也就是世界的分裂性。
当我们从西方回到东方,我们会发现东方人也喜欢从两种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的人从“有”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又有的人则从“无”或者“空”的角度去把握世界。面对同一事物有人说它是有,有人则说它是无,或者空。当然东方人更喜欢把这世界二重属性一并把握,认为一事物即是有的,又是无的。
当我们存在于世间,就可能觉得我们并不存在于世间。或者说相对地存在于世间。
2008年于乌鲁木齐
『叁』 黑格尔哲学两重性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一八四八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虽然德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
一八四八年以前的德国,是一个经济上和政治上十分落后的国家。国家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在全国占统治地位,整个国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中。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的特征。
(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特征不能不曲折地反映到黑格尔哲学中来,使黑格尔哲学也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一)黑格尔哲学中一个著名命题
黑格尔在一八二一年发表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从分析黑格尔的这个著名命题入手,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在黑格尔的命题中,“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逻辑概念;“现实”是指真实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理性、逻辑概念是一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它是创造一切事物的能动力量,因此,它必然要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恩格斯对这个命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一,“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现存的存在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象,一部分是现实。现象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东西,现象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它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
第二,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守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会丧失现实性;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而转化为具有现实性的东西。
第三,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要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一定要灭亡。”按照黑格尔关于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任何现存的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凡是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的现实事物,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即一开始就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要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转化为自己存在的反面。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著名命题的层层剖析,揭示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其中包含着黑格尔永恒发展的思想。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现存的东西不是永恒的,迟早都是要灭亡的。
(二)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恩格斯根据黑格尔关于永恒发展的思想,论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所以,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地从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的地步。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
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切都是发展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二,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辩证规律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剥掉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神秘外壳,把它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科学地解决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真实关系。
第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里说的“保守性”,是指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革命性”是指事物运动发展的绝对性。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一)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黑格尔把它称为“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它是变化发展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演变过程的描述。
“绝对精神”的发展经过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阶段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它作为纯粹的逻辑范畴,经过一系列概念的推演和过渡而达到“绝对观念”。然后,“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思维的范围而外化为自然界,进入“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自然阶段。再往后,当自然界出现人的时候,“绝对精神”又超出自然阶段而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精神阶段。
在精神阶段中,“绝对精神”体现为人类社会,体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并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认识,于是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绝对精神”自身,从而结束了“绝对精神”的全部发展过程。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又以“绝对精神”为终点,首尾相接的封闭的圆圈。
(二)其矛盾的表现
一方面,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发展是普遍的,一切都是发展的,而发展又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它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是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发展是有终点的。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矛盾。
首先,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人类的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那里就完结了。
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当“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时候,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只能在空间上一个挨一个地展示自己的多样性,而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即自然界是没有发展变化的。
再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过是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暂时阶段。但是,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人类的历史必须有一个顶点。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矛盾的根源
为什么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呢?这是由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根源所决定的。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因而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必然要反映到黑格尔哲学中来。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意义
(一)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极其影响
第一,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哲学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指出了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
(二)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黑格尔学派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德国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导致黑格尔学派的分裂。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的激化,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反对普鲁士国家,保守派则拥护普鲁士国家。
第二,黑格尔哲学自身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导致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黑格尔学派分裂为两大派: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反对宗教神学,都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他们都认为《圣经》中的福音故事是荒诞无稽的东西。但是,他们在福音故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意见产生了分歧,由此引发了争论。这场争论,是在黑格尔哲学的两个范畴--“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的幌子下进行的。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争论,后来发展为什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的争论。最后,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物施蒂纳。他狂热地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想,把自我意识推到了极端的地步,用至高无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高无上的“自我意识”。
『肆』 如何认识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绝世世界历史这样信有繁华的一面,也有落败的一面,看你如何去对待里面的要求,才会真正认识历史的官
『伍』 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二重性
试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的两重性 答: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首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陆』 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进。
『柒』 什么是世界历史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应该是哲学问题吧
『捌』 社会科学研究如何保持世界视野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他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1、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就是人类总体的历史。整个人类历史不外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来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总之,一切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类存在。2、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制约、依存、渗透状态,是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论》中讲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世界史是一般与个别,世界与民族,整体与部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资本主义时代具有批判性,认为其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马克思的世界史观把历史观与道德观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就是世界历史的现代化的过程。世界历史的现代化不仅是器物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二、“世界历史”的两重性。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1、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落后国家一方面在相互交往中吸收先进国家的成果,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并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下游,又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限制和干涉,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合理发展。2、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一方面,世界性普遍交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升了人们的能力,使得人们的选择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为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个人越来越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成为生产和交往的必然性的奴隶。3、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一方面,通过世界范围的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虽然获得相当程度的缓解,表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其向全世界扩张的过曾中又聚集着世界性的反动力量。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内涵(一)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依存、渗透、制约的时代,是整个世界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征,即世界里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产物。(二)世界历史时代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扩展的时代,普遍交往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孤立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使每一个国家的每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在物质生产和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又进而劳动和促进了政治的和文化的交往,这就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世界的范围内发生互动的关系。(三)在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因为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比较,因为有其他民族的参照,才真正出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国家实际上是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才产生和确立的。是基于国际协约才确立了自己的边界和主权观念的。也正是因为普遍交往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与人类的关系除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更突出了部分和整体的结构性关系,这两个关系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四)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这是一个先进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其具有必然性、历史进步性,同时又是一个以奴隶贩卖建立殖民地,进行残酷剥削的血腥过程,有其历史局限性。(五)正是通过海外殖民地和国际市场,一方面,资产阶级获得了高额利润,缓解和转移了国内矛盾,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先进国家以落后国家的存在为前提,以国际剥削为前提。另一方面,则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无产阶级,造成了反对资产阶级的物质力量,资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最终要为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所取代,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性普遍交往的条件下,在形成普遍的世界历史的个人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四、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中心的侵蚀、扩张以及英国霸权地位和单一中心的确立。二、资本主义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三、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形成了参与全球发展过程的活动主体多极化的局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浪潮,对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2)特点1、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各个国家都被卷入了世界性经济大循环之中。生产超出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市场被全球性贸易统一;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展开竞争;各个国家的金融活动日益融合,使资金的动员、筹集和分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性合作、传播和转移,使其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有这些,都确证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2、经济发展的多极主体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每个民族国家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方,都有自己的因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与特质,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生存发展权利;而参与交往活动的各方又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在交往活动中协调互动,构成一个包含着差异性的利益共同体。各个国家或民族即受整体性的全球化进程制约,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独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合理利益的认识,增强了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辨识和确认,并力图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世界交往。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多极主体相互合作,同时又在分享利益、承担责任方面相互博弈的过程。3、区域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形式和新变化。世界历史进程日益由一个中心向外辐射方式转变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相互依赖,由单一动力中心的扩展转向多个动力的相互作用。全球性环境和生态问题加剧,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于是,各种国际合作组织和地区性组织应运而生。(3)内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开展的新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固有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放大和普遍化。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市场,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人类财富总量的迅速增长。但是,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1、国际性剥削造成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内的两极分化。发达国际借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大肆剥削,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限入债务危机,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2、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垄断了技术贸易和各种信息资源,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教育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信息鸿沟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世界发展日益不平衡。3、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利用金融、意识形态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激化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4、“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表现,更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人与人之间矛盾导致的后果。5、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互作用,环节众多、规模巨大,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部确定性和巨大风险。五、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1、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世界市场的全球性扩展,使各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和竞争中,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使得每个人都能直接面对人累文明的全部成果,实现个体与累的双向互动;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也需全球合作才能解决;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才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表现。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暴力殖民后殖民时代转而采用文化殖民方式,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非常复杂,先进与落后,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同质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结合起来,根据国情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把全球化、现代化等同于西方文化是不对的,将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3、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1)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与其在不同民族国家那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的对立起来。既要洞见其本质上的同一性,又要注意因具体条件而形成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2)其次是世界性交往中交往原则和规范的统一性与各自利益诉求之间差异性的关系。(3)再次是人类发展方向的统一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个各民族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维护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个各民族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又因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类发展尺度和发展方向方面有着先进和落后的差别。4、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科学把握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主导的。但随着生产力和世界性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历史必将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所主导。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相互竞争、相互较量,表现了世界历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社会主义作为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形态,其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多样的,其前景必然是光明灿烂的。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全球化的关系。1、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通过阐发“世界历史”观预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尽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世界上占据全面力量优势,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长远看,以历史眼光看,坚持与时俱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少变多,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竞赛中终将胜出。全球化最终必将汇入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最高发展阶段——共产主义世界大同之中。这是马克思的科学的“世界历史观”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2、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波澜壮阔,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谁也无法鱼与熊掌兼得,只有机遇,没有挑战,只有发展,没有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机遇只有在挑战中发现、任何发展也只有在与风险相抗击中争得。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外力,调整发展战略,以争得发展机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入世”后面对的严峻挑战,以争取获得更大发展机遇,并且能在本世纪中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宏伟目标。
『玖』 世界历史年代总结(详细)
原始社会
约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禹时期
朝 代 起止时间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
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
东晋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前32世纪 中国传说时代埃及第一王朝形成
前22世纪 相传夏朝开始
前19世纪 前1894-1595年巴比伦第一王朝
前18世纪 商朝开始
前14世纪 盘庚迁殷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
前12世纪 西周开始 前1125年,亚述败巴比伦
前9世纪 前841年,国人暴动,放逐厉王,实行共和行政,中国历史确实纪年开始希腊《荷马史诗》编集
前776年 第一届奥林匹克
前770年 平王东迁
前685年 齐桓公在位(-前643)
前660年 相传日本开始建国
前659年 秦穆公在位(-前621)
前638年 宋襄公称未成
前636年晋文公在位(-前628)
前623年 释迦牟尼在世(-前543)
前613年 楚庄王在位(-前591)
前551年 孔丘出生(-前479)
前496年 至前482年 吴越争霸
前475年 田氏篡齐
前469年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在世(-前399)
前427年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世(-前322)
前403年 三家分晋
前390年 孟轲在世(-前305)
前384年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世(-前322)
前359年 秦国商鞅变法
前273年 印度阿育王在位(-前232年)
前260年 秦赵长平之战
前246年 秦王政立
前221年 秦统一全中国
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前206年 刘邦项羽先后入咸阳,秦亡
前202年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称帝(-前195在位)
前188年 吕后专政
前179年 至前139年 文景之治
前140年 汉武帝在位(-前87年)
前138年 张骞出使西域
前87年 至前49年 昭宣之治
前44年 罗马凯撒被刺
前2年 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
9年 王莽改制改始
25年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9年 相传耶稣基督杀害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79年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埋在地下
105年 蔡伦发明植物纤维造纸术
166年 党锢事件开始
169年 第二次党锢起
184年 黄巾之乱
190年 董卓之乱
196年 曹操迎汉献帝至许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220年 曹丕篡汉立魏
221年 刘备称帝,立蜀汉
229年 孙权称帝
265年 司马炎篡魏立晋
280年 晋灭吴、统一中国
291年 贾后乱政
301年 八王之乱开始(-306年)
310年 永嘉之乱
317年 司马睿称王,东晋开始
323年 罗马君士坦丁统一罗马
383年 淝水之战
386年 北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534年)
395年 罗马帝国分成东西两部
420年 刘裕篡晋立宋,南朝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部,北朝开始
446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
479年 萧道成篡南朝刘宋立齐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
502年 萧衍篡南齐立梁
534年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550年 高洋篡东魏立北齐
557年 宇文觉篡西魏立北周
557年 陈先篡梁立陈
574年 北周武帝灭佛
577年 北周灭北齐
581年 杨坚篡北周建隋
589年 隋灭陈,统一中国
618年 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称帝,建唐
622年 穆罕默德麦加到麦地那,伊斯兰教纪元开始
626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得位
629年 玄奘往印度取经(-645)
630年 穆罕默得和门徒位领麦加,大食国立
645年 日本大化革新开始
690年 武则天称帝
705年 唐中宗复位
710年 韦后之乱,睿宗复位
712年 唐玄宗即位
713年 大食入侵中亚细亚、撤马尔罕
718年 东罗马军打败大食军
726年 基督教东西教会开始分立
755年 安史之乱开始(-763)
782年 大食与东罗马战事再起
781年 泾原兵变
821年 牛李党争开始
867年 东罗马其顿王朝开始(-1057)
875年 黄巢之乱(-884)
907年 朱温篡唐,建后梁
923年 李存勗篡梁,建后唐
936年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篡后唐建后晋
947年 刘知远篡后晋建后汉
951年 郭威篡后汉,建后周
960年 赵匡胤陈桥兵变,立宋
962年 鄂图一世称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开始(-1806)
1004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41年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6年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诺曼第诸侯威廉征服英吉利,英国诺曼皇朝开始(-1154)
1068年 王安石变法
1096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9)
1115年 女真人建金国
1118年 宋金海上之盟,欲联金灭辽
1122年 辽亡
1126年 靖康之难
1127年 宋高宗南京即位,南宋开始
1138年 南宋定都临安
1141年 岳飞被害
1147年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9)
1169年 英吉利征服爱尔兰
1189年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2)
1202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
1204年 十字军攻入东罗马,占领君士坦丁堡
1206年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
1215年 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1219年 成吉思汗开始西征
1228年 十字军第六次侵略
1232年 宋联蒙古灭金
1235年 蒙古拔都开始西征
1237年 蒙古拔都军攻入欧洲
1248年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54)
1252年 蒙古旭烈兀开始西征
1258年 蒙古军攻入巴格达,征服东大食
1260年 忽必烈在位(-1294)
1265年 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世(-1321)
1269年 第八次十字军略东征(-1270)
1271年 蒙古人定国号为元 意大利人马哥勃罗东游
1279年 元灭南宋
1304年 英国征服苏格兰
1313年 教皇开始发行赎罪
1331年 日本南北朝时期开始(-1392)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1453)
1348年 欧州流行黑死病(-1350)
1351年 红巾军刘福通起事
1368年 朱元璋称皇帝,建立明朝
1370年 帖木儿帝国兴起
1378年 天主教会分裂开始
1380年 胡惟庸案
1391年 土耳其打败东罗马军队
1391年 蓝玉案
1396年 土耳其打败十字军
1399年 靖难之变
1401年 帖木儿集四、五十万人欲东攻明
1405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7) 帖木儿於东进途中病死
1417年 天主教会分裂终止,教皇仍留在罗马
1430年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
1431年 法国女青年贞德牺牲
1449年 土木堡之变
1453年 土耳其灭东罗马
1455年 英国蔷薇战争(-1485)
1457年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1488年 葡萄牙人第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1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圣萨尔瓦多岛
1498年 葡萄牙人达.加马试航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到达南美洲东岸
1502年 哥伦布到达中部美洲。近世普鲁士建国
1517年 葡萄牙人擅测中国海港 罗马教皇派人往德意志推销赎罪,宗教革命开始
1519年 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命令,带领远航队环游地球(-1522)
1543年 哥白尼逝世,《天体运行」遗著发表
1553年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64年 英国戏作家莎士比亚在世(-1616)
1567年 张居正用事
1579年 英国殖民势力开始到印度
1580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澳门
1582年 日本丰臣秀吉统治(-1598)
1596年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世(-1650)
1600年 日本德川家康取得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16年 努尔哈赤建后金国
1618年 欧州三十年战争(-1648)
1626年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
1633年 意大利伽利略因倡地动说入狱
1642年 英国革命开始(-1649)
1643年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世(-1727)
1553年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64年 英国戏作家莎士比亚在世(-1616)
1567年 张居正用事
1579年 英国殖民势力开始到印度
1580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澳门
1582年 日本丰臣秀吉统治(-1598)
1596年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世(-1650)
1600年 日本德川家康取得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16年 努尔哈赤建后金国
1618年 欧州三十年战争(-1648)
1626年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
1633年 意大利伽利略因倡地动说入狱
1642年 英国革命开始(-1649)
1643年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世(-1727)
1644年 李自成入北京,清军入关
1649年 英国成立共和国(-)
16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至1681年 三藩之乱
1681年 大彗星出现,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预言七十六年后再出现
1681年 郑克爽降清
1685年 英国人在广东立商馆,开始通商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修约
1694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世(-1778)
1706年 北美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世(-1790)
1712年 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丁赋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世(-1778)
1736年 英国发明家瓦特在世(-1819)
1749年 德意志文学家歌德在世(-1832)
1773年 英国北美殖民地波士顿茶叶事件
1775年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82)
1782年 《四库全书》编成;广东十三行成立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4年 英国瓦特成改良蒸气机
1789年 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法国革命开始(-1794)
1796年 法国拿破仑远征意大
1799年 清算贪官和珅 法国拿破仑政变
1809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世(-1882)美国政治家林肯在世(-1865)
1828年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世(-1910)
1837年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900年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东南互保条约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4年 日俄战争(-1905)
1905年 中国同盟会创立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 英国工党成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 宋教仁被刺;袁世凯被选为大总统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18);巴拿马运河通航;日本对德宣战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筹备称帝
1916年 袁世凯称帝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护法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 护法运动失败 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 五四运动:中华革命党改称中国国民党 巴黎和会:共产国际成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华盛顿九国会议
1923年 孙中山越飞宣言 德国希特勒带领党徒占巴威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联俄容共
1925年 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沙基惨案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 蒋介石清党与汪精卫分共;共产党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然后退入井冈山
1928年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湖南、湖北成立红军和革根据地;济南惨案;张作霖被炸死
1929年 经济大萧条(-1933)
1930年 蒋介石围攻共产党开始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州国 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中国
1933年 德国希特勒专政开始;日本及德国先后退出国联
1934年 红军长征
1935年 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国民政府迁重庆、南京大屠杀 意大利退出国联
1938年 汪精卫投日本
1939年 德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45)
1940年 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
1941年 皖南事变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2年 中共延安整风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3)
1943年 共产国际解散;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中、美、英二国开罗会议
1944年 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1945年 抗战胜利;国共重庆会谈;双十协定 苏、美、英雅尔达会议:联合国组成;德国投降;苏、美、英三国波坦会议;日本投降
1946年 国共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联合国第一届大会
1947年 内战爆发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1948年 国共势力逆转,三大战役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 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 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 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 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 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 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 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 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 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 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 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3-1775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国君主政体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 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独立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07年 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8年5月5日 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1831和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 法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7-1852年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1849年 欧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国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战争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义
1858年 “中俄爱晖条约”签定,沙俄占领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签定,沙俄又强占我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十九世纪60-80年代 沙俄侵占我国西北地区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国际成立
1866年 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1867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9年 第一国际巴塞儿大会,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开始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1881-1899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国工人举行争取11小时工作日的总罢工
1889年 第二国际建立
1892年 俄法签定军事协定
1894年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1895-1896年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形成
1905年 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1907年 英法俄协约最后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 十月革命胜利
1918-1920年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年11月 德国11月革命爆发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年1月 德国柏林起义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马尔资产阶级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装起义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 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19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国主义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诺会议
1929年-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4月 朝鲜抗日游击队诞生
1933年1月 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国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 法国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
1941年6月22日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苏英美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英美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日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8 美国开始实行“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1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8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召开
1979 中美建交
1991 苏联解体
1992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 欧洲联盟建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1999年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拾』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文档介绍: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学习和掌握世界历史理论,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一)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 2.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近代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引发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之前各个民族彼此隔绝缓慢发展 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突破了民族局限 最初的突破主要是西方对世界的征服 伴随着政治壁垒的破除,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互动。 (三)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世界性交往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置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合作,是形成世界历史的特殊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根源。 第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三,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发展过程都具有的普遍特征和规律。 第四,世界历史时代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还需要向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