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具的古代历史名字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曾产生过面具。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对所处的世界所知有限,若遇到天灾困,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渐趋于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用于祭祀、葬礼、战争、戏剧等,或是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至今,在中国、日本、印度、美洲、非洲等地仍保存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文化。
中国面具文化已有4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面具资料,或记载于古代典籍,或刻制于高山峭壁,或制作于各种器物,或展现于傩仪、戏剧中,现在民间仍有大量面具流传,遍及全国大多数民族和地区,如跳神面具、傩戏面具、社火面具、悬挂面具与戏曲舞蹈面具等。它们承传有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以致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的多种文化因素。
面具作为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虽经发展变化,我们仍可从中窥视到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与精神风貌。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一个角度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文化、情感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精神追求。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面具》是一部中国面具的集大成专著。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中国面具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各民族至今尚保存的风格各异的面具,并对600多幅精彩面具进行阐释、比较、鉴赏,展现了近年来我国面具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② 问下中国面具发展史急、、、望大家帮忙、
中国面具和面具艺术,历史渊源久远,艺术品种繁多,流布地域广泛,制作材料多样,绘制技巧精美,艺术构思奇特,历史内涵深厚。
中国面具从制作材料角度分类有:金面具、青铜面具、鎏金面具、铁面具、玉面具、木面具、竹面具、布板面具、纸胎面具、塑料面具等。
中国面具从功能角度分类主要有:一、傩神面具--调动神灵驱邪纳吉、除灾呈祥,以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三千年前商周时代的傩仪中就出现了傩面具,如青铜面具、方相氏熊图腾"黄金四目面具"等,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原生态的驱鬼逐疫面具,展示出原始美、狰狞美、野性美和特殊的神秘感,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二、祭祀面具--乞求神灵恩赐,保佑民众幸福安康。三、镇慑面具--挂在庙堂廊柱和民宅门楣的面具,称为吞口,即一口吞吃魔鬼之意。四、丧葬面具--扣罩在死人面部的金面具、缀玉缀金面罩,嵌挂于陵墓墙壁和棺椁的玉石神虎面具等。五、戏剧面具、舞蹈面具、娱乐面具、工艺面具――如傩戏、傩舞、藏戏、戏曲等的艺术面具,儿童游戏的大头娃娃面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古老面具的原有功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当代观众对于面具更多地是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了解古人的文化心态和精神生活,从审美的角度去鉴赏、品味它们原生态或次生态的雕刻美、绘画美、造型美和工艺美。
③ 中国脸谱距今有多少年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各种内脸谱图集 (20张) 于唐代容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
④ 中国传统面具有哪些
面具介绍:
http://wenku..com/view/51e1ffdbd15abe23482f4d61.html
图片自己网络一下吧 很多内的!容
⑤ 面具的来源和作用
公元7世纪,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并很快发展壮大,统一原来分散的各部建立起一个强盛吐蕃王朝,吐蕃金器以其美观、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艺著称于世。
唐人杜佑在《遇典·边防六》中描述了“大羊同”的丧葬习俗,这个临近吐蕃的地方,如果酋豪去世,就要用黄金替代其五脏六腑,还要“假造金鼻银齿”,多杀牦牛羊马殉葬。
面具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通常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密切相关。其中,以黄金制成的面具十分罕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较少,反映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与神圣。
(5)中国面具历史扩展阅读:
面具的文化特色
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绚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
面具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紧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⑥ 面具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的在传统节日上会出现吗一般古代男女皆可出门游玩的节日是什么
面具在距今9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了,当时是祭祀用。男女皆可出门的元宵节就是啊。
⑦ 中国古代面具的由来
京剧中扮复演神鬼角色,有的制要戴面具(术语叫做“脸子“)。面具是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装手段。我国古代歌舞,面具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元杂剧和明清两代的戏曲,神鬼角色戴面具的很多,后来大都改为勾脸。从前演剧,每逢年节或喜庆堂会,多跳加官,跳魁星,跳财神。加官、魁星、财神都要戴面具。按照从前戏班的规矩,加官由生、末两行扮演;魁星和财神由净、丑两行扮演。扮演神话戏,像《闹天宫》的雷神,戴雷公脸;《收大鹏》的十八罗汉,戴各种不同面貌的罗汉脸;《花果山》《百草山》的土地,戴土地脸;《红梅阁》的李慧娘魂(救裴生出险一场)戴女鬼脸;《盗仙草》的南极仙翁戴寿星脸。
⑧ 中国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来脸谱的起源有自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高长恭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⑨ 中国古代民间哪些地区的什么活动和面具有关
萨满信仰是一种原始的多神信仰,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又音译为“佛托妈妈”)。
据介绍,旧时,宁古塔满族的关、吴、赵、傅、杨、宁、阎、徐(满语多音节姓氏简化为单音节汉字姓氏)八大姓氏中,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不是世袭,有的是族人推荐,有的是小时候向祖先神许愿,但都必须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萨满。
萨满在举行各种祭祀时都要祭祀,跳神是一种祭祀活动。代表人们对神灵进行祭祀颂扬。乾隆十二年以前的萨满分两类:一类为包衣察玛(即家萨满),一类为野祭察玛(即满族诸姓规范前的多种崇拜祭祀神)。
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弥足珍贵。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远古时代,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信仰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慢慢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