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专,感兴趣”这一原属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B. 简述中国疆域变化的六大时期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被你采纳,谢谢。
C.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是怎么划分的
如何理解和确定中国的历史边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见仁见智,并未取得一致认识。如有以民族成分为划分标准的“民族边疆”说(认为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是边疆);以文化类型为划分标准的“文化边疆”说(认为凡是汉文化系统之外的地区就是边疆);以地方行政制度为划分标准的“行政边疆”说(认为凡是未施行郡县制的地区就是边疆),等等。
对历史边疆认识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历史疆域问题认识上的分歧,而正确认识历史疆域恰恰是确立历史边疆的必要前提。
在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先生和白寿彝先生曾分别提出过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但这两个标准并未得到史学界和边疆史地学界的一致认同。有的学者就认为,以上两个标准“把复杂多变的中华疆域企图以一个简单的模式套住,不问时间、地点、条件,不从发展的变化的视角,不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对历史疆域作动态的考察,而是从一个既定的框框出发,这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易造成误区”。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历史疆域有一个消长、变动与形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并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变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但是不能一刀切并不是说不可确立标准。因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对各种具体现象进行总结和提升,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确立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必须重视中国古代属于前民族国家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历史的实际。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讲,考古学界几十年来所做的探索,已经初步得出结论,即在史前的漫长岁月中,中华大地起码长期存在着六个大的文化“区系”,这些大的文化“区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大致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同时,“区系”内部和“区系”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纵横关系中,各文化“区系”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区系”范围内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最终促成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区系”中,以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华夏族(后来在与其他各中华古族后裔的相互融合中发展为汉族)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发达,遂成为长期稳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属于中华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区系”的广阔地带形成一个个部落共同体或政治单元,并继续与中原互相激荡和影响,甚至伴随着武力征服和政权的更迭。在这一过程中,政权的包容范围越来越大,原来大致同步发展的各文化“区系”出现了更多的相互重叠,而未曾重叠的地区,因与中心区域在经济、文化上差距显著,遂成为边缘地带。
不过,这些边缘,也仅仅是同一“天下”的边缘,而不是“天下”或“海内”之外的边缘。同时,中心与边缘又不是绝对的。因为,随着汉文化圈的越来越大,各民族之间以汉族为主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于是渐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与巩固,国家对边疆的开发也逐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先后以不同方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中原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及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秦汉以降历代历史学家笔下,“外国传”或“四夷传”中,有相当一部分指的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并不是今天意义上“外国”的含义,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包含在中国史之内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包括于其中。如《新唐书》的作者就认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丽、真腊、波斯、吐蕃、坚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属中华帝国的“绝域”:“其外谓之绝域”。又如,历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经汉、唐开拓,此后虽与中原王朝时离时合,但一直被视为中国版图,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们仍将这些边疆地区视为中国固有的疆域,比如陆游就写过“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的诗句山,并勉励大将们“远规复燕赵”、“屯玉关之西、天山之北”。这些话虽是文人寄托之词,但不能说不是古人疆域观念的反映。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国、汗国,通常也并不自外于中国,而恰恰自居为“中国”,或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历史上中华帝国的中心与边缘又经常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中心区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种方式参与了中华历史的创造过程,从各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反映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则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汉族政权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国的历史边界,应该是谭其骧先生反复强调的,即中国的边界决不能仅仅指中原王朝的边界,而应该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某一时期中国的边界,并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边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谭先生曾举例说“汉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唐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突厥、回纥的北界,同样,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时候(中国)西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吐蕃的边界、南诏的边界;东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是室韦的边界,革未革曷的边界。”据此,中华历史疆域,就应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疆域范围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部分,即不仅应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带,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各分立的边疆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的疆域。
D. 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疆域图,要详细的
北宋时期的疆域已经缩小,但是还能够保持住中国最发达的中原以及江南地区,当时北宋的经济以及文化已经超越唐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历史上北宋并不是十分的强大
南宋时期是里忧外患 失去了发达的中原地区,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蒙古已经兴起与大草原,南宋对金称臣,西南大理段氏王朝和西北的土藩兴起,都对南宋虎视耽耽.但是南宋统治者却安心于半壁江山,不思夺回失去的江山,可悲.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王朝,但是经济和文化却是十分的发达,着的确是一种悲哀!
元朝时期的疆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大陆,除了在本土以外,还有周围的四大汉国,他们虽然是听命于中央王朝但是却是各自为政,世纪上当时蒙古最西已经达到了莱茵河,也就是今天德国.严格意义上来说着并不是汉族创造的,在哪个时代蒙古和中华大家族并不是一家,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蒙古人把人分成四等.所以在那个时代的抗蒙英雄还是民族的英雄.如果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侵略性的话,决不会在近代史上被日本和野蛮的欧洲人踩,在清以前的各个朝代都可以踩扁欧洲人,但是历史去跟中国人开了个大玩笑!
清朝前期的地图 这是中国本土疆域最大的时期清朝中后期的地图,库叶岛在内的东北北划分给俄国,这是台湾已割给日本,朝鲜已是日本的殖民地,不久之后西北大部分被割给俄国,建国后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脱离中国.到这个时期,中国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一地国土,这就奠定了中国现代的疆域的基本形状.在这个时期,俄国暗中支持下XJ宣布独立,西南越南已是法国殖民地,对中国西南三省虎视耽耽,ZJ和宁夏青海地区在英国的支持下也在暗中准备独立,湖南人左宗棠率兵征剿西北,西南,若不是这个湖南人,中国西南和西北就要全部独立,四川陕西就是中国的国界.可能对越反击战在广西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川狙击印度军队.历史不会忘记为了国家领土完整而战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E. 从历史疆域的变迁中,看出中国发展有哪些特点
1、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2、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3、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的和谐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5、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在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6、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7、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8、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
9、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10、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F. 从古至今中国疆域的变迁
夏朝时期,其疆域范围只局限于洛阳一带的“中国”,到了近代前夕的清朝,中国已经统一了东亚大陆,其面积突破了1300万平方公里。在这4000年中,中国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简要介绍。
第一个阶段: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疆域的概念。夏商周时期,中国大地上“万邦林立”,存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每个氏族部落的发展程度都不同,有的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城邦国家阶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渔猎的,有的是农耕的,而且还会不断转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核心处于洛阳一带,这里被称为“中国”,夏朝定都于此。西周时期,完善了分封制,于是逐渐形成一个以宗周为核心的“华夏”“诸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国”“中原”。西周分封的意义在于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族,让南北各大民族集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为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
春秋战国,周王朝崩溃了,但是多个华夏国家崛起了。这些国家向“四夷”扩张,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础。该时期主要的扩张方向为:秦国统一西戎和巴蜀;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齐国统一东夷地区;燕国向辽东扩张;赵国向河套扩张。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华夏和东夷、西戎、吴越、北狄、巴蜀、南蛮等融为一体,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时期
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华夏文明区首次实现了大一统。秦朝统一后又收复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广阔疆域。这个疆域范围就是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我们称为“汉地”或者“内地”。
汉朝版图:黄色部分就是汉地
从秦朝到清朝,“内地”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云贵、河西走廊等地。长期以来,汉地的中央王朝自称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
在汉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从此,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民族的斗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脉络之一。当汉家王朝强盛时,就会出兵大漠,扩张版图,使其臣服。当游牧帝国崛起时,就会秣兵历马而南下,席卷中原,甚至建立王朝。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占据中原,就会自称为“中国”。例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称呼自己是“中国”,蔑称南朝为“岛夷”;而南朝蔑称北朝为“索虏”,针锋相对。这个矛盾直到隋朝统一后,将南北朝并列为正统,修《南史》《北史》才算解决。宋辽金对峙时,三国都自称是“中国”,蔑称别国是“蛮夷”,直到元朝建立后,承认三朝都是正统,修《宋史》《辽史》《金史》,才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的核心都是中原,都想成为中国的主宰。这说明,东亚地区的两大民族是有一定的向心力的。这里的游牧民族最初主要是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民族,后来也包括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民族。到宋辽金对峙期间,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汉族占据内地、女真族占据东北、蒙古族占据大漠、吐蕃(藏族)占据青藏、西迁的定居西域并逐渐接受伊斯兰教。
第三个阶段:中国疆域的正式形成时期
元明清直到新中国建立,就是中国疆域的形成时期。以上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到了元朝时期,灭金国、西夏、吐蕃、西辽、大理、南宋,首次统一了东亚大陆,这是“大中国”疆域的首次统一,也是东亚的农耕和游牧民族首次统一。
元朝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在外交上都自称为“中国”(并未自称蒙古),如元朝宗庙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对日本的国书中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不过明朝时期出现了一次“倒退”。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认为只有汉族才能是中国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又不得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以继承元朝的遗产,于是乎下令修《元史》。不过终明朝一带,也未能继承元朝的版图,只是继承了元朝的“汉地”版图。于是乎,过去1000多年游牧民族和农耕帝国的对抗又重新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清朝崛起后,又再一次统一了东亚大陆。清朝同样自称是中国。1644年,迁都北京,让顺治重新登基,并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顺治对琉球的国书中写道“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康熙时期,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首次将“中国”一词运用在国际法中。
雍正时期,重新对“中国”的概念做了全面的解释:“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华夏和蛮夷都是自称和蔑称,实际上都应该属于中国。
清朝为中国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疆域不断损失,但是到了清末依然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和各国签订的条约,也让中国对五族之地具有法理权。1912年,清帝退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写到“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使得后来的中华民国能够在风雨飘摇之中继承五族之地的法理权。但是可惜的是蒙古依然被俄国抢走。于是就剩下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实现了对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控制,做到了法理上和实际上的统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疆域。在这里,我们必须感谢清朝,如果没有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统一了东亚地区,那么近代中国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就很难说的清,可能只有长城之内的400万平方公里,也可能像阿拉伯国家一样零碎不堪。
综上所述,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并非只是汉族的功劳,而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要跳出古代狭隘的“中国”概念,不要认为中国仅仅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从而否定北朝、五代、辽金、元清等,这样就相当于中国差不多一半的历史就被否定了。自从元明清以来,中国的首都基本在北京,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可以同时管理两大民族。这也反映了中国从以前的小中国变成了囊括东亚大陆的“大中国”。
G. 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H.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特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总体来说,面积不断扩大
I. 中国从古至今疆域版图的变迁
你找一下古代各朝疆域图对比一看大概就知道了。以上数字是以当今疆域为基础对比得出的。楼上说的基本差不多,但不准确。只讲一下统一王朝的疆域,古代没有现在国家领土主权观念,各朝各代疆域变化比较大。秦朝时期,除六国领土外,秦还击百越、征岭南地区,在这些地区设置基本的行政机构,对疆域内领土实际控制还是有效的。
汉承秦制也继承了秦的领土,但西汉前期实际控制地区没秦大,现在的东南地区以及两广地区西汉早期实际是国中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重新控制这些地区。如今的西北地区也是武帝时期拓展而来,从此各朝各代只要是一统王朝除宋和明之外,西北地区都没跑出中央控制。
东汉相比西汉疆土略有变化,但不大。
西晋统一三国,疆土实际开始比东汉要大些,但很短暂,只维持了不到四十年。
直到隋灭南陈再统一华夏,疆土再次恢复到西晋时期。
唐朝是开疆拓土厉害的一朝,唐初直到盛唐一直在扩张,这时期东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管辖,虽然实际控制力不强,北部各民族被唐经过先打后抚,控制地区到今天贝加尔地区。西北那时远比现在要大,曾经一度到达咸海地区,高仙芝751年率唐军跟阿拉伯人战于怛罗斯,惜败,唐终止向西扩张的脚步,实在是可惜。
宋确实是个令人纠结的时代,经济、科技、文化都是巅峰时期,疆域确实最小的,还不如秦大。
你就知道现在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在北宋都不在宋的领土范围之内。个中原因比较多,详细研究可以做课题了。
元是很多中国人在领土方面最津津乐道的时期,确实元大的很夸张,四大汗国至少早期名义上是受元控制的。中央控制地区北至西伯利亚,东到日本海,西至今天帕米尔地区(实际控制)南到今天的越南,还有西藏地区就是在元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
明朝,除了今天的新疆、内外蒙古地区外,控制了今天中国领土的所有地区,还略大些。东北地区明设有奴儿干都司,知道后期才慢慢失去控制力。
清在明的基础上有所扩大,比明多了西域个地区以及内外蒙地区,也奠定了今天的疆域版图。也算是清的一大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