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着手于哪些方面的改进
一、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新课程挑战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对教师的一项挑战。新课程在目标、功能、内容、评价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都需要教师在理解与接纳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因此,它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因为固定的一桶水"有点陈旧、保守,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它要求老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教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讲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时,原来的教法只需列举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而现在的学生会问:台湾的选举进程及结果?民进党与国民党哪一党执政,更有利于促进与大陆的关系?台湾的再次回归有没有希望?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去老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处理,而这些知识远远不是课本及教参所具备的,它需要老师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从网络等有关资料,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由此而言,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的互融,评价改革的适度超前,就是促进历史教学改革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活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给人以毫无疑义的确定信息;暗示是通过心理因素进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为灵感、直觉、想象等。因此积极的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问题意识。
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第一是设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中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问题产生于质疑与好奇。牛顿不会是第一个发现苹果从树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却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人,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不得法,盲目死记硬背,而不会开阔思维去发现内在联系。不善于做拓展性试题,如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是历史教学中有关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如在讲到世界史有关美国的西进运动中有一道题: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什么不同?先不忙于提供答案,而是从现实入手分析党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及西部大开发中所牵涉到的居民的安置问题,再联系到美国的西进运动又被称为印第安人血泪史,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拓展,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古老的命题,贯穿个性的使然,启发式的提问,广泛联系到教学中去,既发展了智力、增强了能力,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间的互通性。所以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目标下新的教学艺术。
三、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新理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历经岁月的沉淀,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但相对于历史教学而言,由于它过度强化了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忽视了包括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目标培养。单纯的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实,恰到好处的历史课教学,既要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加强理解记忆,又不能脱离主题,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单调、古板、枯燥无味。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认为在结合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理念要做到一下三点:
首先,以时事作导语,引入课堂主题。
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多方面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跨越时空的隧道,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如在讲元朝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时,我会介绍有关时事: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烧事件的有关报道,然后引入主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少数藏独分子所掩盖不住的事实,从而引起学生对西藏现状的关注和对本课主题的极大兴趣。
其次,变学生为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
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教材、媒体一起构成一整体,为学生这一学习主题服务。他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要多渠道收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信息。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时,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搜集两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悬念做结尾,余味无穷。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去寻知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认知训练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在一节新课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小结,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不能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概括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再适时的进行延伸,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悬念,自己去寻找答案,再次达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其个性完全得到释放。
总之,教无定法,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把握好时代的命脉,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
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⑶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七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总结自身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比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改变自身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整合、裁剪,突出重点、难点;其次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在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
1、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的鲜活性。在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首先,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
其次,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五、要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课堂检测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制定,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熟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
⑷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内容上,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笔者一直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后,在教学时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教学效果就更加显著。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学生也不再是唯命是从的士兵。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语言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从而和谐共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发扬民主,与学生平等对话;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求得师生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感到教师既可敬又可亲,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得学生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否则,就算你上课上得再精彩,说得天花乱坠,效果也不会很明显。更重要的是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采纳学生的建议,因为接受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们只是猜测他们需要什么。就像主持人一样,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就要了解观众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断突破。服务对象参与服务项目建设,有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保障,这是商业领域成功的秘诀,也是今后学校成功办学的策略。学生对教学提出建议,教师进行演绎,或指导学生自己为自己上课(通过角色的交换,学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师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这样有利于加快教改步伐,推动教改的进步和发展。
二、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吃透知识,更应该先准确地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方向,掌握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教师在平常备课时,一定要非常熟悉课本,明确重难点,并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要时时想到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轻松快捷地熟记知识点、如何解题又快又准。例如: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产业革命,本身的重大变化就是以电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进,使工业发展的动力更强大、持久和稳定,所以,学习本课主题可从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设计,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这样才能做到好学生能吃饱,后进生能吃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样才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而且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尽量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的性质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学生对巴黎和会签定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探讨的活动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定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
为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历史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实施探究性教学。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报纸、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利用网上资源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确立起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还培养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三、避免盲目赶进度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较多,古今中外,错综复杂。许多教师为了在中考前赢得更多的备考时间,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拼命赶进度,也不管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点。以后复习时,学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课。笔者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一来并没有真正赢得时间,反而很被动。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平时上课就把知识落实到位,稳扎稳打。二来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科与其他学科一样,知识之间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不懂的内容越来越多,学不懂就不想学;不想学就更不懂,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不应该盲目地赶进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而是指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务。例如我们在学习《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由于初中生缺乏对经济危机方面知识的积累,使之对济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加速法西斯政权建立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尝试制作了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简表,使学生在巩固本课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课“经济危机”,又诱使学生思考下一课有关二战的内容,逐步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及课程编排的意图,形成阶段性的知识系统。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并且耗时较多。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知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且容易混淆。笔者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展示给学生,接着显示相关练习题进行测试。学生学习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但有的教师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他常规媒体的运用。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直观教具、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优化教学。
五、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练习。现在学生手里都有多本练习册,有些习题多次重复,还有些题超纲过难,重复的习题学生厌倦,过难的习题给学生增加负担,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筛精选习题,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用功。并且讲评时,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没必要逐一讲解。大部分学生明白的可以不讲,个别不明白的同学可以课后单独辅导。学生平时测试或考试时,教师也应该一起考。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讲解时才更有针对性。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这要求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得当,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⑸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着手于哪些方面的改进呢
一、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新课程挑战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对教师的一项挑战。新课程在目标、功能、内容、评价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都需要教师在理解与接纳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因此,它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因为固定的一桶水"有点陈旧、保守,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它要求老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教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讲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时,原来的教法只需列举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而现在的学生会问:台湾的选举进程及结果?民进党与国民党哪一党执政,更有利于促进与大陆的关系?台湾的再次回归有没有希望?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去老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处理,而这些知识远远不是课本及教参所具备的,它需要老师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从网络等有关资料,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由此而言,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的互融,评价改革的适度超前,就是促进历史教学改革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活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给人以毫无疑义的确定信息;暗示是通过心理因素进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为灵感、直觉、想象等。因此积极的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问题意识。 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第一是设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中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问题产生于质疑与好奇。牛顿不会是第一个发现苹果从树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却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人,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不得法,盲目死记硬背,而不会开阔思维去发现内在联系。不善于做拓展性试题,如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是历史教学中有关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如在讲到世界史有关美国的西进运动中有一道题: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什么不同?先不忙于提供答案,而是从现实入手分析党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及西部大开发中所牵涉到的居民的安置问题,再联系到美国的西进运动又被称为印第安人血泪史,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拓展,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古老的命题,贯穿个性的使然,启发式的提问,广泛联系到教学中去,既发展了智力、增强了能力,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间的互通性。所以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目标下新的教学艺术。 三、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新理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历经岁月的沉淀,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但相对于历史教学而言,由于它过度强化了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忽视了包括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目标培养。单纯的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实,恰到好处的历史课教学,既要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加强理解记忆,又不能脱离主题,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单调、古板、枯燥无味。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认为在结合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理念要做到一下三点: 首先,以时事作导语,引入课堂主题。 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多方面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跨越时空的隧道,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如在讲元朝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时,我会介绍有关时事: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烧事件的有关报道,然后引入主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少数藏独分子所掩盖不住的事实,从而引起学生对西藏现状的关注和对本课主题的极大兴趣。 其次,变学生为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 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教材、媒体一起构成一整体,为学生这一学习主题服务。他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要多渠道收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信息。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时,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搜集两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悬念做结尾,余味无穷。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去寻知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认知训练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在一节新课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小结,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不能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概括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再适时的进行延伸,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悬念,自己去寻找答案,再次达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其个性完全得到释放。 总之,教无定法,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把握好时代的命脉,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
⑹ 例说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⑺ 怎样立足课历史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课堂高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对教师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引导他们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研究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对于学生来说起引领、导向和辅助作用,也是我们老师的“好助手”.所以在编写导学案的问题生成时,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预设学生通过看课本预习之后能够掌握哪些内容,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优化问题的设计.设计提示课文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要有逻辑连续地提出问题;设计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和水平区分度……例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十四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读三遍课文后,完成下列预习题(温馨提示语:相信自己,给力!):1、我国的海军兵种有哪几种?2、海军的舰队有哪些?3、请列举本课所学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有哪些?4、请写出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让学生明确预习思路,设计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给学生留提问题的空间.放手让同学们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研究、解决.如有共性的问题老师再进行引导、讨论解决.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共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一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说明孩子们在看书的时候动了脑筋.
2.提高课堂高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引导
在上问题解决课和拓展训练课,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管理,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更好地学习、交流、展讲、汇报.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随时做出调整,这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手段.
2.1 利用一体机画龙点睛,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也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性强.用一体机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通过电影、电视、声音、投影、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再现历史现象,完善知识传递媒介,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抗日战争中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在讲课前先放一曲《在松花江上》,营造学习气氛,然后带着感情讲解有关内容,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讲“三大战役”时,我让学生看《伟大的战略决战》电影.这样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2.2 让学生展讲活练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的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实效性呢?“让学生展讲活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学生展讲”是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导学案,先预习—自己完成课文的知识网络---小组讨论---展讲.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通过展讲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展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有笑声、有讨论、有争议.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五课,学生是这样展讲的.学生主持导入语:“同学们,旧中国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旧中国外交是不独立的、不平等的、是跪着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又有什么转变?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五课.
“活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是对教学的检验、补充和提高,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理解、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
3.教学过程的质量,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好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摈弃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准确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注意有计划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
3.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预习.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读书是学生能够读懂教材,形象地再现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会读书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学会预习则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课本依据“查、划、写、记、练、思”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学的过程,经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进行不断整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观察,抓重点,抓本质.
3.2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的.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前者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这是学习的基础;从后者中不断寻找方法和规律,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
3.3 指导学生学会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
4.提高课堂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这是保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书的执行者,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即,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
教师要充分认识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它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热爱,就得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增强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和谐、愉快、充满感情交流的过程.
“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
⑻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